國中小參考書首週
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

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

Gods, Ghosts, and Witchcraft: A Psychodynamic Introduction

  • 定價:560
  • 優惠價:739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因為荒謬,故我相信。」──羅馬哲學家忒土良(Tertullian)

  忒土良這句話,一語道破宗教觸及的是「非關理性」的神祕本質。在作者宋文里犀利的剖析下,我們將看見宗教在生活與文化中是多麼無孔不入──舉凡父權與母性文化的張力、人人生而平等的信念,政權更迭的運作、婚喪喜慶的習俗到你的愛情、你的夢境等等,在在關乎宗教,也關乎心靈。

  佛洛伊德有句名言:「『它』所在之處,我當隨之而至。」所指的「它」,即人格結構──id / ego /superego中的「id」。宋文里透過德文原義考究,指出這個字在德文為「Es」,指涉的是一種未知之力,從而說明佛洛伊德的理論是「關於靈魂(Seele)的學說」──只是靈魂的色彩,隨著英文翻譯被抹除了──換言之,自我無時無刻不在跟不知名的力量打交道。

  本書由此一路開展,透過精神分析和現象學之眼,道出那名之為鬼神與神聖的,有可能正是我們內心深處暗昧的慾念和理想。我們將看見,宗教是如何在人們心靈中產生作用力,而這個力量又如何透過「關係」的運作,形塑外在世界所見的宗教及文化。

  這本書,可謂台灣宗教心理學的里程碑之作,不只穿梭於心理學與宗教,更在西學、漢學與台灣民間信仰之間搭起相互理解的橋樑。作者不僅學養豐厚,更敢於在宗教田野「和鬼神、巫者打交道」,其經驗在本書與學理相互交織,深入淺出,從甲骨文的說文解字探索信仰的初心,並指出漢傳文化「鬼神並舉」的特色,更對溝通鬼神的「巫」多所著墨,讓人大開眼界。

  讀者將發現,切身的生活習俗正被一種嶄新的眼光重新觀看,但這絕非既有理論的強行解釋,而是自身的生命經驗正參與著宗教知識體系的搭建。這來來回回的激盪,指向的是一種探問天地之心的情懷,期能透過自身的終極關懷,尋得安身立命之道。

專文推薦

  王鏡玲/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論述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宋文里勤於著述立言,著有《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他於2018年精選十餘篇未曾中譯的佛洛伊德作品,嚴謹翻譯、評註編成《重讀佛洛伊德》一書,為漢語讀者帶來閱讀佛洛伊德之全新經驗。宋文里也翻譯多部重量級著作如《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ogers),《人類本性原論》(Edward Wilson),《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觀點談教育的本質》(Jerome Brun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Paul Pruys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44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Kenneth Gergen)、《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Sheila McNamee & Kenneth Gergen)等,另有多篇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刊載於各種學術期刊及雜誌。在學術研究之餘,也喜歡畫畫,或寫寫童話、寓言和詩。
 
 

目錄

【序一】宗教心理學在漢語世界的發生/蔡怡佳
【序二】你是誰?我是誰?信仰知識體系的引路者來了/王鏡玲
 
【第一講】導論:動力心理學如何進入鬼神、巫覡與信仰的知識體系
 ‧本書內容概覽
 ‧區分宗教話語與宗教論述
 ‧實地研究可對宗教的「固定想像」更為理解
 ‧透過二階語言理解宗教
 
【第二講】動力心理學與佛洛伊德的精神話語
 ‧宗教與「宗教性」
 ‧佛洛伊德的「靈魂」
 ‧夢與現象學
 ‧釋夢的一種現象學模型:意識/前意識/無意識
 ‧回到佛洛伊德的夢理論
 ‧自我、超自我,以及「它」
 ‧「它」所在之處,我當隨之而至
 ‧夢裡的文學家
 ‧小結
 
【第三講】榮格與曼陀羅
 ‧《紅書》、曼陀羅與「原型」
 ‧如何閱讀榮格?
 ‧榮格的「東方性」
 ‧榮格的「狂」與「聖」
 ‧夢的翻譯
 ‧原型與自性
 ‧母與父/仁與義
 ‧曼陀羅的「陰陽調和」
 ‧Miss X
 ‧在集體無意識裡走自性的路
 ‧人類理想與自我理想
 ‧小結
 
【第四講】宗教中的感知、智性與思維
 ‧普呂瑟的心理動力模型
 ‧神聖的觀念
 ‧感知體驗與智性思維
 ‧「因為荒謬,故我相信」
 ‧「非關理性」的智慧
 ‧感知與種種感覺
 ‧宗教思維與思想
 ‧概念的形構與拓展
 ‧新生的真理:慾望的實現
 ‧以宗教的想像解決難題
 
【第五講】宗教中的情緒歷程與行動功能
 ‧語言學轉向與「精神話語」
 ‧儀式是一種強迫行為
 ‧情緒描述的侷限(一)
 ‧情緒描述的侷限(二)
 ‧宗教性/神聖性的社會建構
 ‧信仰的動力:行動(一)
 ‧信仰的動力:行動(二)
 ‧宗教中的二階關係
 
【第六講】宗教作為萬事萬物的關係
 ‧從普呂瑟心理動力模型之修正談起
 ‧愛的對象:從父母、愛人,到領袖
 ‧對普呂瑟心理動力模型進行修正
 ‧修正普呂瑟模型的用意
 ‧關係的「介面」
 ‧鬼神、宗教作為「介面」
 ‧神聖與禁忌
 ‧「聖」與帝王制度:祖先崇拜的問題
 ‧小結
 
【第七講】靈語:巫的對話
 ‧從靈媒談起
 ‧神出靈入
 ‧「朝向自己、放開自己」
 ‧從家常瑣事到人類的大事
 ‧「你是誰?」:對於巫者身分的追問
 ‧一場「起乩」的見證
 ‧身體的未知潛質,以及千古以來的技術
 
【第八講】鬼神、神話與信仰:綜論與回顧
 ‧前言:關於「信仰是什麼」的綜論
 ‧用四個基本的提問,重新面對心理學
 ‧一、心理學?理心術?
 ‧二、我們的鬼神世界,以及詩意語言
 ‧三、兩種文化/兩種語言
 ‧四、天地情懷:一段小故事
 ‧最終的問題:何為天地之心?
 ‧結語:「理心術士」的養成
 
【附錄】延伸閱讀
 
 

序一

宗教心理學在漢語世界的發生


  宋文里老師是台灣推動宗教心理學的先行者:1990年他於清華大學開設的「宗教心理學」,是台灣非宗教背景之高等教育機構中的首創;2016 年在心靈工坊的「鬼神、巫覡與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講座,成了第一位將宗教心理學帶入大眾心理學視野的心理學者。無論在國立大學背景的學術機構,或在開拓心靈視野的文化出版業,這兩個首創都有獨特的意義。宋文里老師當年在清大的課程,以「碟仙工作坊」的方式進行,除了閱讀宗教心理學的重要學術文獻,也讓閱讀的反思在工作坊的設計中有了「宗教體驗」的基礎。透過「玩碟仙」的體驗與記錄,使得同時置身於占卜文化以及學校科學理性教育的學生,對於這雙重的置身有「進入現場」的切身反思。無論是課程主題或是課程設計,這門課在高等教育場域的出現,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宋老師以這門課為基礎所發表的兩篇碟仙研究論文,也為宗教心理學的研究開展了獨特的價值。

  本書是宋文里老師在二十幾年後,面向社會大眾所開設的宗教心理學講座紀錄。課程以宋老師翻譯的保羅.普呂瑟(Paul Pruyser)著作《宗教的動力心理學》(A Dynamic Psychology of Religion)為基礎,進行闡釋,並回到漢語宗教文化的脈絡中提出相異的文化理解。例如,相對於西方的「神學」,宋老師提出了華人信仰世界「神鬼兼具」的「鬼神學」。從西方學者對於宗教現象的思考作為起點,是我們知識處境的實際樣態,畢竟在過去的心理學中並沒有出現「宗教心理學」這樣的科目。宋老師在《宗教的動力心理學》的譯者導讀中,就針對這個知識處境,以及宗教心理學在我們的學術中發生的可能性,做了精闢的討論。他將宗教心理學視為人文心理學的一個例子,有別於建立在狹隘實證主義的「科學心理學」,是一種與哲學、藝術、人類學、社會學等人/社會學科有密切關連的學問。「科學心理學」對宗教現象的漠視,使得心理學的知識無法對台灣充滿活力與多樣性的宗教現象提出知識性的理解,因此,對普呂瑟在宗教心理學的經典著作進行譯註,成了宋文里老師致力於宗教心理學開展的里程碑──除了「引介」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將這樣一部西方宗教心理學的經典放在台灣已然開展、但尚未被辨識的宗教心理學之發生中進行討論,他在導論最後的閱讀建議書單中所提到的余德慧教授與宋文里自己的著作,說明了在「科學心理學」之外,宗教心理學在漢語世界已然開展,本書的出版又為這個開展增添了重要的成果。

  在講座中,宋文里老師從「動力心理學」如何進入「鬼神、巫覡與信仰」之知識體系講起,所關切的也就是「動力心理學」如何能夠對「鬼神、巫覡與信仰」之知識體系進行提問,使得反思得以進行。他指出,精神分析是一個企圖理解靈魂(Seele)的學問,但佛洛伊德的這個用詞卻在英譯著作中被翻譯為看起來比較有科學意味的心智(mind)。儘管佛洛伊德自稱為「無神論的猶太人」,但他對宗教現象與經驗並不輕忽,反而抱著極大的熱情與嚴肅去剖析宗教的心理動力。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認為宗教經驗的發生與我們的意識邊緣地帶,也就是下意識心靈場域有很大的關係。這樣的觀點在佛洛伊德對於無意識心靈的理解中得到了更細膩、更富動態的理解。從動力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信條與神學中所相信的那位神聖、超越的神,其實與心靈底層的無意識最有關連。換言之,「神」在心靈的起點是無意識心靈中的慾望動力。當「動力心理學」與「宗教」以這樣的方式連接起來時,我們就可以望見在信條宣稱之外,宗教在個別心靈中如何展現其作用與力量,而這個力量又如何與無意識歷程緊密交織。動力心理學對宗教經驗的發生提供一種動力起源的反思,這樣的理解在榮格的「原型心理學」中又有另一種發展。

  在本書中,宋老師也從榮格提出的「原型」與「曼陀羅」討論起,指出宗教經驗與心靈自發象徵的密切關係。宗教經驗除了言說慾望動力,也是現代心靈與古老心靈的橋樑。榮格將心靈之新層(意識自我)與舊層(集體無意識)的整合過程稱為「自性化/個體化」 (individuation),是人格由意識自我(ego)朝向以自性(Self)為中心的開展。對榮格來說,這個過程是宗教性的,猶如宗教精神性的追求。現代心靈在夢中、想像,或是藝術創作中出現的自發象徵,可以透過與古老神話和宗教象徵的類比得到理解。換言之,神話與宗教象徵透過集體無意識心靈承載其奧祕,意識心靈與無意識心靈的碰觸(encounter),也就成為神聖奧祕彰顯的過程。榮格提出的這些理解並不是來自於神學概念,而是來自體驗,尤其是他在治療、分析病人與自己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夢境與曼陀羅繪畫。因此,榮格對於神聖所提出的意涵,也就有別於宗教組織中的信條教導,而是指自性 如何把碎裂的人格聚集為一個平衡、蘊含活力的整體。榮格將心靈視為「神」的新居所,提出「內在之神」(God within)說法。對於心靈的認識也就成了對「內在之神」的覺知。「內在之神」是雌雄同體,陰陽的調和,但調和不是平和的過程,相反地,會有很多矛盾、衝突互相撞擊、壓抑與抵抗。宋老師在討論這些指向終極理想的象徵時,提出對於「陰/陽」的思考。我們文化所指稱的理想,是父親的理想?還是母親的理想?這個討論為榮格宗教心理學傾向於普遍論的語言帶入了我們的文化感知,使得我們對於「鬼神學」的反思得以出現。這樣的文化反思在講座中不斷出現,宋老師對於普呂瑟的心理動力模型之修正,對關係介面的母性文化詮釋,以及對祖先崇拜難題的描繪等,讓這些源於西方心理學與宗教的連結,也在漢語世界中得以建立。這樣的連結在講座的最後一個主題──「與巫對話」中有特別精采的討論。

  「對話」或「對論」是宋老師的碟仙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設置的用意在於讓碟仙的「殘缺文本」得以在進入體驗的基礎上成為被經驗與交談的對象,從而有了反思的可能性。「與巫對話」也有一樣的意義:宋老師在輔大的課堂中邀請濟公乩身進入大學教室,與師生進行對話。碟仙與濟公都是華人信仰世界中可被經驗的實在,無論是在清大課程中「玩碟仙」,或是在輔大課程中與濟公乩身的交談,都是將他們視為宗教文化中的「行動主體」。宗教世界中的行動主體常要藉著媒介行動,例如濟公的乩身,以及碟仙的萬字玄機圖、碟子和參與者的手指。當他們在大學的課堂現身時,也就是宗教與心理學反思得以連結之時。宋老師的「對論法」展現了宗教心理學探問一個重要的方法論特色,也就是透過在關係中對話,才得以看見人與信仰對象之間的來往,從而能夠對於「來往」有所反思。「透過交談而得到認識」這樣一個看起來簡單的道理,在實證主義導向的科學心理學中其實很少發生。佛洛伊德、榮格與普呂瑟的臨床經驗都是在說話中開展, 他們也以這樣的對話經驗指出了宗教經驗與心理學得以遭逢的可能性。宋文里老師沿著這樣一個關注意義的人文心理學傳統,走出了宗教心理學在漢語世界的道路。本書以講座內容的形式出版,為宗教心理學在漢語世界的發生,留下了重要的紀錄與見證。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序二

你是誰?我是誰?信仰知識體系的引路者來了


  作為一位宗教現象的研究者與教學者,以及和宋文里老師相識超過二十年的後學,很榮幸為這本《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寫一點點個人觀感。宋文里和已過世的余德慧,長期致力於在台灣心理學領域的宗教研究上注入在地文化與生命價值的探索工作,累積可觀的成果與影響力。宋文里尤其透過翻譯與重述西方心理學經典著作,建構漢語文化思考的主體性,相當難得。

  我使用宋文里所翻譯的普呂瑟《宗教的動力心理學》作為教科書好幾年了,普呂瑟著作中呈現的歐美信仰文化特色,一方面有助於讀者更接近理論脈絡,但另一方面,在教學時也必須加入大量的在地宗教現象說明,以幫助同學們有更清晰的理解。因此當我看到宋文里多年的文化心理學深耕,透過本書所採取的生動論述方式,從普呂瑟的動力心理學,開出漢語理心術/述的歷程,感到敬佩。本書的論述架構,能引介讀者從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論背後爬梳、對照跨文化間不同信仰的知識理念。以下從三方面來簡述我對本書的看法。

  (一)引介西方理論時的漢語論述主體性

  本書是宋文里以2016年在心靈工坊的講課為基礎發展而成的著作。本書所闡述的知識體系與文化脈絡,涵蓋了他透過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動力心理學架構,並上溯佛洛伊德、榮格學派的發展脈絡與變遷。他簡要剖析了佛洛伊德在歐美學術界如何經歷不同時代的解讀,也引介榮格熱的發展概況,以及這些理論所具有的時代特色。再者,還探討了對於佛洛伊德和榮格原著在字詞概念翻譯上的準確性,及其背後所反映的西方古老信仰知識體系。同時,宋文里也透過性別意識的角度,提供慾望動力學在女性與母性化轉向的精神分析進路,例如母神信仰、陰陽調和、仁義……等,來批判父權式論述的擴充。

  另一方面,宋文里重述、轉譯了普呂瑟的《宗教的動力心理學》,書中引用了普呂瑟關鍵的心理動力模型與個例,將之關連到古老中國的巫覡、鬼神、祖先信仰體系以及當前台灣社會的宗教現象。宋文里闡述神聖、禁忌與權力的慾望動力架構,讓讀者對於宗教的感知、智性、行動功能、情緒歷程與思維等等,有更切身的跨文化對話基礎,例如焚香、拜神、祭祖,在基督宗教與漢人信仰中象徵行動的對比。此外,宋文里將他在《宗教的動力心理學》譯者導讀中所描寫的心理學學術發展來龍去脈,加上其親身經歷,對台灣心理學領域的學院文化作出剖析。

  (二)拆解艱澀的西方心理學理論,合體漢語古籍與社會實況

  這本書宛如直播主的現場秀,一方面從關鍵概念在原文、德語、英語、日語、漢語之間的語言根源與轉譯,提出漢語自身主體性的詮釋立場;另一方面,也介紹了諸多漢人信仰古老字源的演變,例如巫、舞、靈……等,透過這些線條筆畫的結構說明,討論字源所包含的古老信仰行動。再者,宋文里運用西方心理學理論,解讀漢語文化體系的經典著作,再加以綜合延伸。例如對於榮格學說所表現的「東方性」,宋文里就自有他一套看待榮格解讀中國傳統占卜體系的看法。在榮格著作如《紅書》,或對於曼陀羅的探討上,宋文里剖析榮格的人格光譜,並以儒家價值的光譜來討論榮格的「聖」和「狂」,這部分相當精采。

  本書有意思的地方,還包括使用了「岔開來談」這種開外掛的方式,讓這個講堂的論述引發更多元的討論支線,並透過和在場學員的互動,延伸出觸類旁通的想法交流,提供讀者更多的思索路徑。此外,宋文里在本書中討論台灣在地宗教對象如關公、媽祖、城隍等神明的特質,以及他自身對於一貫道、安提阿中央教會、靈媒乩身現象等等的個例觀察,甚至還提及和藝術家侯俊明曼陀羅創作之間的對話反思,在在都揭露了台灣信仰文化的多重鏡面折射。

  (三)你是誰?我是誰?互為主體的思辨開展

  本書特色之一,在於對艱澀難以消化的心理學外語翻譯,以及對漢語讀者比較陌生的西方人文思潮,提供了作者多年心理學與文化研究的知識洞見,宋文里的第一線現身說法,扮演知識迷宮的引路者。再者,他擔任濟公乩身博班指導教授的經歷,讓讀者看見宋文里不只是一位觀察者,也敢於介入到「巫」現場。他從一開始邀請乩身到課堂和大家面對面討論,到後來指導這位乩身完成博士論文,不只展示了他在本書中對於「大巫」與「小巫」之辨的思辨性提問,也展現出這位提問者(心理系教授)想要和「巫」進行批判式對談的決心。

  宋文里和余德慧都長期關注人文「療遇」(healing enconuter)的文化實況,不只是醫病關係的重新理解,還包含引導入門者,在面對浩瀚的人文理論與跨文化現象之解讀之時,如何提問「我是誰?」。藉此,知識體系不再只是身外之物的互通有無,而是個人生命價值迷宮中終極關懷的學海引航。當我們遇到顯示超自然能力的巫者時,如何從以「神聖之名」的「你是誰?」,返回來正視自身的「我是誰?」呢?

  這個「我是誰?」的切身性,展現在宋文里對於儒家與基督宗教現代價值的「共同體」警覺和對於終極價值的關切,以及身為男性/客家人等身分的反思──這是一個這一代受西方人文薰陶的台灣知識份子的世界觀。宋文里透過對於性別、階級、族群等「共同體」的主體解構,剖析文化價值的「小我」與「大我」,對知識體系的意識形態提出批判,對那些躲藏在理論金鐘罩中而無法面對現實的漢語理論派學者──尤其是那些在面對台灣性別與多元族群議題時躲在外來強勢理論中高來高去的知識掮客,作出了深刻提醒。宋文里近期著作中所展現的風骨與視野,是這時代知識份子應達到的生命實踐高度。
 
王鏡玲/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2138
  • 叢書系列:Master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們在很多的考古遺跡裡會發現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八千年到一萬年前所留下來的古跡,都可發現母性崇拜的徵象,而在崇拜母親的時候,常都會堆出一個像山丘一樣墳起的土堆或石堆,可能在上面再擺個牌子或石塊,這個造型本質上是乳房造型的一種象形。這個墳堆有時候會堆成一座小山。也就是整個村落的人在紀念祖母(其實是外婆或姥姥)的時候,每個人放一坏土上去,而那個墳堆有多大,就看那個聚落的人有多少。一萬年前的人所留下來的另一種母神崇拜遺跡,還有仿造母親造型的偶像。這種女神的造型跟我們今天的想像完全不同。大乳房、大肚子,整個身體圓滾滾的,這就是所謂的「上古維納斯」或「大母神」,基本造型都是如此。

一直到今天,去觀察文化的遺存,整個漢人傳統的墳墓造型,非常明顯顯示出我們文化裡念念不忘的,就是把一個母親的身體再現出來:墳堆是大肚子、前面中間有墓碑。這墓碑是個活門,一旦家族有新的成員要埋進這個墳裡,就是將墓碑取下來,把骨灰罈放進去。這個墳通常可以容下好幾代的家人。所以這個活門,是象徵什麼?這是母親生產的時候,張開兩條腿,孩子從這個開口生出來,所以死時也回到這裡去。整個文化關於生死的象徵,一直很明白的在告訴我們:我們的出生入死,生死之門其實就是那個陰門,從哪裡生出來,最後也回到那裡去。我們一直都保留著這樣的想像。這在西方世界裡是沒有的,他們的想像方式跟我們不同,所以墳的造型跟功能也都是很不一樣的。總之,我們有土堆這樣的紀念物,以及墳的造型,都是我們生死的象徵。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草間彌生主題展
  • 秋冬保健書展
  • 羅曼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