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謝謝我的孩子,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
某次中午的家庭聚會,有家人突然聊到,我在澤澤兩歲左右時,只要一犯錯,會對他講道理,而且是講很久的那種。聽的當下,有些忘了,沒啥印象,後來仔細回想,當年的我,真是如此。
剛開始當爸爸的我,跟每位新手爸媽一樣,依著自身經驗在不斷摸索。一開始認為,只要是不打不罵,就是正確的教養,於是,我很愛說道理,自認是在灌輸觀念。不管是把澤澤放在椅子上或抱進房間,總要講到我覺得他聽懂了為止。
直到有次觀察到澤澤的不耐煩,才驚覺我認為對他好的教養灌輸,其實只是嘮叨與碎唸罷了,澤澤的內心是很想逃走的。後來,我盡量調整與減少說教內容,簡單扼要地講重點,明白了「溝通的本質,不是講的人講了多久,而是聽的人願意聽進多少」。
但是,我卻忽略了姿態。
高高在上的眼神,充滿威嚴的語氣,不時面露凶狠;總覺得要有權威,偶爾要讓孩子怕我才能鎮得住。直到有次發現澤澤會在我叫他時立正站好,滿臉恐懼,才驚覺他回答的「好,知道。」不是真的聽進去了,而是因為害怕的反射回應。原來,我又被幼時的傳統教養思維給束縛住了。
讀了許多書籍與課程,再一次的省悟與反思,我調整了姿態、語氣與眼神,以平視、溫和的眼神與平穩的語氣看待孩子。雖然,教養的立場依然是堅定的,但孩子面對我時,不再有恐懼與害怕。
然而,當時我並沒有注意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本書裡,會有描述我與女兒曾經發生的衝突,而女兒所展現的彭湃情緒,是我未曾在兒子身上見過的。初期,我把對兒子的教養方式套用在女兒身上,發現效果不彰,甚至有數次被女兒激到瞬間暴怒過,弄得我非常挫敗。於是,開啟了我進一步去深入了解「情緒」的契機。
靠著學習薩提爾,學會如何關照自己,接納自己的情緒。面對女兒的情緒,我找到穩定自己情緒的方法,而且越來越得心應手,穩定到被她的反應掀起波瀾而產生怒意的次數已趨近於零。同時間,我翻閱了非常多的書籍,試圖了解情緒與大腦、心理等相關知識,並且運用在應對女兒的情緒上,來幫助她發展控管情緒的能力,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著實有非常顯著的成長。
而且,在薩提爾的對話模式中,以關心、好奇與提問,循線沿著他們的思維脈絡,不斷地探索,挖掘到他們內心的想法與感受,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與目的,再連到價值提升自我意願。這幾年的蛻變,我對他們已經完全沒有指責、批評、凶狠與長篇大論,更多的是對話、分享與內心交流,感覺到的是,一家人彼此心與心的靠近,真的好喜歡與孩子目前的相處狀態。
對話的成長
書中有大量的對話,是源於薩提爾的基礎。我當時學了薩提爾之後,先與老婆練習,再跟孩子練習,對話的技巧與運用越來越上手後,再找機會於講座或工作坊上,與現場的學員們來場角色互換的模擬練習。藉著不斷地磨練與調整,與觀眾的「對話互動」已經成為講座內容的重要部分,因為,實際的演練能讓家長們真實地感受到,好的對話真的能促進好的關係。
這些對話的運用,皆是我在後續練習中的啟發與領悟,自認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學習,所以,不敢端著「薩提爾」三個字來當招牌,也因為如此,書中不太會提及。不過,相信看過「薩提爾」的人一定會有種熟悉的感覺。
我真心感動能遇見薩提爾,在自我內心的成長上、夫妻之間的溝通上,以及與孩子的對話深度上,都有著極大的幫助與益處。
對話要為了孩子而調整
有位媽媽在某次講座上詢問,我在家中與孩子進行深度對話的比例,我回答說:「如果是那種促膝長談的深度內心對話,大概十%吧。」她很驚訝怎麼這麼少。
我一開始接觸到對話與提問後,孩子的每一個反應、說的每一句話,我都在提問,彷彿每一個問句都要問到內心深處般,結果引發他們的反彈,認為好煩喔,為什麼所有事情都要問。剛開始,我很沮喪。因為,我認為這是很棒的事情,想要放在我與他們的互動中。不過,我願意接納沮喪的自己,更加樂意接受不願意再被問的孩子。於是,我從沮喪中一路調整,直到有次,兒子對我說:「爸爸,我現在有時分不出來,你是否有在用薩提爾的方式來問我話了。」當下我才明白到,什麼叫作融會貫通。
現在很大的比例上,能夠很自然地在聊天之中形成對話,在關心之餘也能自在地運用對話,即便是需要教養,也能夠做到點到即止的對話。如果需要挖掘的,也會先跟他們說:「這件事情,我們等一下找時間談一談。」讓他們有個心理準備,知道我們要深談了。
每個做父母的個性皆不相同,孩子的性格也全然不同,對話只是一種了解彼此的方式,所以,看完此書後,請試著調整成,自己能自在說出來的話語。重點是,讓孩子擁有被愛的感受,如此已足夠。
過去的自己,成就了現在的我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育兒的經歷與成長,一件又一件的回憶著,是一件很有趣與喜悅的事情。想到曾經的一些事,會感到懊惱、後悔與生自己的氣,但是,我更願意接納自己當時的一切,因為有這些經歷,才一步步的成就了現在的我。
在育兒的路上,我自許當個今天比昨天好一點點的爸爸,有進步了,我會好好的欣賞著自己,也希望你能欣賞著願意翻閱此書的自己,並且能從此書中獲得很大的收穫,在親子的溝通與對話上,越來越順暢。
願天下家庭的親子關係都能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