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臺灣攝影史的黎明(修訂版)

臺灣攝影史的黎明(修訂版)

  • 定價:650
  • 優惠價:9561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2016年,一批保存尚稱良好的關於臺灣早期,共127片濕版(Wet Plate Collodion)與乾版(Dry Plate Gelatin)的清末明初玻璃版被發現且回到臺灣。其內容是一批清末西方人在臺灣開港後,以南臺灣為主要經商生活所遺留下來的影像,時間約莫是在1865至1916年間。這些玻璃版的圖像價值一方面是增補了臺灣攝影史尚未發現的早期文化資產,從這些攝影師有計畫的記錄過程,揭示了清末臺灣開港後,這塊土地上民眾的寫實日常(尤其以臺南、高雄居多)、族群以及稀有的視覺經驗與社會環境。另一方面是影像美學的判讀,在西方殖民地拓展的年代,一種觀看方式隨著攝影術進入亞洲,它在交換異國記憶的活動中成為一種特殊的視角、一種距離感的對比。這一批由多位攝影師和傳統相機所記錄下的倖存圖像,成為今日我們梳理臺灣近代發展史時一份科學上的證據,為百年臺灣歷史史料再添一筆視覺藝術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0年指出「文化遺產」為所有藝術的源頭,它匯集了來自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美學和社會的觀點,並影響人們的創造力。本書採用文獻法、圖像風格比較法、攝影技術及田野調查法,費時三年考掘這段從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所帶來的經濟、宗教與醫學等歷史的影響,並如何投射在臺灣攝影史的黎明光影中。
 
本書特色
 
  內容包括古籍收藏家徐宗懋由國際所購藏的127片影像玻璃版,其震撼性內容改寫了臺灣攝影史。
 
聯合推薦
 
  李乾朗 臺灣傳統建築研究權威教授
  沈  冬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暨語言訓練測驗中心主任
  吳嘉寶 視丘攝影藝術學院創辦人
  莊  靈 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陳立民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教授
  張照堂 行政院文化獎得主、攝影家
  黃明川 電影導演
  黃子明 影像工作者
  劉益昌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各界好評
 
  莊靈(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作者專力親為對這批玻璃版影像詳加考證、逐片比對、甚至親赴多處原拍現場進行踏勘,以及諮詢當地耆老或相關專家獲得結論後,才下筆論述。這本書的出版,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這批珍稀影像老照的早期臺灣攝影史專著而已(其實隨著作者的深入研究,本書已經為早期臺灣影史上多幀影像作者不明的疑義,考尋出確切的答案);實際上本書還可以說是一本透過百年前多位外國和本國攝影者及被攝者(包括人、物、景)所釋出的各項可貴資訊的研究所得。
 
  劉益昌(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無論是史前或者是17世紀前後臺灣和外界的交往、互動,大都只能從留存的文字記錄、圖像、建築結構以及保存在地層中的遺跡和遺物,透過文獻以及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建立過去歷史的情況。王雅倫利用了這一批難得的資料,對於19世紀中葉以來和臺灣貿易體系具有密切關聯的臺南安平、高雄打狗的人物、風景做了充分的考證詮釋,可說完整的地呈現了當時的臺灣南部區域作為貿易體系一環的重要面貌,不但可以當作歷史書來閱讀,更可以作為南部區域歷史地景的重要參考與依據。
 
  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在建構臺灣美術史的浩大工程中,攝影研究的起步,無疑較晚,但攝影藝術獨特的科技與史實特色,卻在起步伊始,即展現強力的分量;王雅倫於1997年出版的《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1850-1920)──攝影與歷史的對話》,即為經典代表。24年後,王雅倫再以臺灣藏家所藏塵封的127塊玻璃版(Wet/Dry Plate),抽絲剝繭,重建五位(組)攝影家在19世紀臺灣的足跡與攝存影像,考掘西方經濟、宗教、醫學在這個島嶼交會時迸發的火花;將是在重構臺灣美術史的工程中,再添一堅實礎石。
 
  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研究權威教授)
  臺灣在17世紀大航海時代以後,成為東亞及南亞之間的重要航線中點,有許多機會接觸東西方文明。19世紀後期的西方攝影家以尋奇的眼光為臺灣留下少數的影像,成為非常珍貴的歷史紀實資料。近年來,19至20世紀初期的臺灣古照片漸被發現,猶如地下珍貴文物經考古出土,雖是古老的攝影照片,卻給予我們極新鮮的感受。每每看到從未見過的歷史影像,都使我們的眼睛無不為之一亮!每張攝影作品都能夠被發掘新事物。我特別注意照片中的建築物,其中有些今天仍健存,可以古今對照,特別有價值。無法辨識的建築可能已毀失,也可能尚未被認出,又成為另一件懸案,吸引人們繼續探索。古照片中的臺灣建築不易判讀,因為它們的特徵要自建築的構造細節才易指認,何況攝影家未在照片中標示地點,這又增加辨認的困難。這本新書的出版,作者著實花費很長的時間考證,諸多困難下難免有遺珠之憾,但本書無疑地是一本具有極高價值的臺灣史料。
 
  沈冬(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暨語言訓練測驗中心主任)
  王雅倫是臺灣少數長於影像研究的學者,在《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1850-1920)》一書中已充分展現了她的深厚學養,這一本《臺灣攝影史的黎明》可謂又一力作。透過收藏家提供的老照片,作者溯源探流,以文獻和影像參照互補,深入而細緻地呈現了一百五十餘年前鏡頭之下的南臺灣風土民情。她考證了照片的來源及流傳,勾稽了參與其事的洋人及臺人攝影師,以飽滿的筆觸詮釋了鏡頭之下南臺灣的商業、海關、買辦、教會及庶民生活,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臺灣史及攝影史著作。
 
  吳嘉寶(1985年行政院文建會百年臺灣攝影史料整理小組召集人/視丘攝影藝術學院、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創辦人)
  就像操作影像軟體修圖的人,最需要精煉影調控制等暗房工藝一樣,自問「我要往哪裡去?」的人,更需要徹底掌握「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兩問題的答案。身處「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影像早已完全自由」;攝影4.0版時代的今天,臺灣社會更是刻不容緩地需要釐清一百八十幾年前就已誕生的「圖像自動科技:攝影術」是如何進入臺灣的。王雅倫所著的這本《臺灣攝影史的黎明》來得正是時候。把晚清時期在臺灣拍攝的127張玻璃版底片影像裡的人事時地物底細全都弄清楚,確實是耗費腦力心力;無比艱鉅浩大的工程。
 
  陳立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教授)
  作者爬梳歷史文獻資料詳細,逐一釐清拍照者與照片中之人事時地物與攝影材料。攝影在當年並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過程中多少帶有任務性並有其限制性。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幾乎考證出每一張照片的拍攝者,在百年後的今天重建了大部分的資料並初步將它還原。閱讀過程中宛如回溯一部臺灣攝影黎明史的索引書,按圖索驥過往早期臺灣攝影活動,更有趣的是最早臺灣攝影卻是從南臺灣的臺南、高雄與屏東開啟濫觴。
 
  黃明川(電影導演)
  臺灣最早期攝影影像再取得已經展開新的途徑,著者王雅倫解析早年除歐美攝影家、博物學家、傳教士及洋商拍攝之外照片來源的多樣性,依此本書顯示了更多未知或知之不深的拍攝者與照片收藏人,並深入各別研究;而事實上將玻璃版攝影術引入臺灣的並非專業攝影家。有趣的是,洋商依《天津條約》入住打狗、安平港通商,吻合約翰.湯姆生來臺的第一張玻璃版照片拍攝打狗港,使西洋影像風潮無意中先從臺灣南方吹起。
 
  黃子明(影像工作者)
  影像作為人類文化活動與自然演替的記錄,甚至觀念的傳達,歷史不過百餘年,但如今已成最重要也最普及的媒介,在許多議題上的話語權更具有主導地位;1980年代就負笈法國研究美術史的王雅倫,對早期臺灣影像研究著力甚深,本書延續她長期鑽研領域,書中相關影像的考證,連建物部分立柱、樹木種類都請文史學者耆老再三確認,足見嚴謹程度,相信這批塵封百餘年的影像,對我們認識先民生活及社會發展將有極大助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雅倫
 
  經歷: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臺北、高雄、臺南市美術館典藏委員會委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洋美術史組博士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
 
  專長:
  當代藝術理論、影像美學、西洋美術史
 

目錄

推薦序/徐宗懋
推薦序/莊靈
推薦序/劉益昌
導言

壹、塵封的127塊玻璃版再回臺灣
貳、19世紀末旅人的視野與一個攝影術興起的新時代(1865-1916)
參、清末民初西方經濟、宗教、醫學在臺交會的考掘
肆、攝影家群像與他們的足跡 
(一)聖.朱利安.修.愛德華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
(二)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三)多斯.桑托斯(E. C. dos Santos)
(四)梅威令醫生(Dr. W. Wykeham Myers)
(五)海斯汀家族(Robert Hastings、Harry Hastings、黃允見)

結語
註釋
參考文獻
圖說
圖表 
(一)早期攝影器材及顯像方式
(二)洋行存續年代示意圖

附錄、1865-1920年間在臺活動人士表
 

導言
 
  2017年9月,專門研究和收藏重要古籍文獻及圖片的出版家徐宗懋老師,將剛收藏到手的一批從未曝光的清末玻璃版影像共127件濕版(wet plate collodion)與乾版(dry plate gelatin)展示在筆者眼前,成為本書出版的起源。
 
  這批保存尚稱良好的臺灣早期「倖存的影像」,其內容經初步判斷應是一批清末西方人在臺灣開港後,以南臺灣為主要經商生活所遺留下來的影像(但攝影師包括華人),時間約莫是在1865至1916年間。
 
  這些玻璃版的圖像價值一方面是增補了臺灣攝影史尚未發現的早期文化資產,從這些西方攝影者有計畫的記錄過程,揭示了清末臺灣開港後,這塊土地上民眾(以南高屏為主)的寫實日常以及稀有的視覺經驗與社會環境。另一方面是影像美學判讀,在西方殖民地拓展的年代,一種觀看方式隨著攝影術進入亞洲,它在交換異國記憶的活動中成為一種特殊的視角、一種距離感的對比。
 
  這一批由早期傳統照相機/玻璃版所記錄下的倖存圖像,成為今日我們梳理臺灣近代發展史時一份科學上的證據,它不僅僅是一種視覺和化學的綜合現象,也是一面歷史明鏡再現了高度的真實,同時參與催發一種現代視覺藝術過程,探究近當代人類在視覺藝術演進中,如何建構自身的視覺文化論述場域。此批影像的影響性在於它有別於文字文獻帶來寫實的場景,為百年臺灣歷史史料再添一筆視覺藝術成果,現在因為這批文化資產,使我們對先民族的歷史、經濟生活與信仰認識有了更清晰的輪廓。
 
  當代社會已是一個「影像」與「書寫」文明並置的年代,而任何影像及照片都依賴一定的歷史、文化、社會和技術的語境作為一種媒介,它有無限的能力複製它所注意的世界,影像所構成的符號世界更可以傳達思想或辨別事物,並長存在人類生活當中。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10報告中指出:「『文化遺產』為所有藝術的源頭,它匯集了來自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美學和社會的觀點,並影響人們的創造力。」藝術圖像學家阿比.瓦堡(Aby Warburg, 1866-1929)的主張便強調「圖像表現的科學」是研究文化史的重要環節,人文主義者和人文學科應是人類文明價值的記憶者與保存者。
 
  本書所收藏的影像,其脈絡大致來自於幾個途徑:(一)英籍海斯汀家族的意外保存。(二)怡記洋行(Elles & Co./Bain & Co.)因業務所聘請的攝影師留影。(三)基督教傳教士因傳教與醫療所留下的紀錄。(四)英國領事館及海關業務記錄的影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635534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9 x 26 x 1.5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修訂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0.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0.5
|
2022/04/14

定價650元的書不算便宜,但這本書2021年6月才剛初版,竟然不到半年時間,就在12月就推出所謂的「修訂版」,卻也沒說明這個「修訂版」與六個月前才問世就迅速消失的「初版」間,到底有哪些差異與修改。附上一個勘誤表,或者提出一個說明文字,也不會很困難,況且這是大學出版社刊印的書,態度上似乎應該再嚴謹些,而不是在還沒準備好的狀況下就貿然推出,然後旋即又弄出一個「修訂版」。

由於都沒有說明只相隔半年就汰舊換新的版本差異,已經花了650元買進初版的讀者,可以直接退書,換一本「修訂版」嗎?我猜大概不行吧(嘆氣)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