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培養沃土模式,耕耘雙語教育
曾燦金(臺北市教育局局長)
這是一本理論與實務兼備的雙語教育解惑書。
林子斌教授結合新加坡及臺灣的雙語教學經驗,精闢剖析新加坡雙語教育成功因素,以及可供臺灣實施雙語教育的借鏡之處。書中指出,雙語教育的成功關鍵應為全校全員共同使用雙語於學校生活中,提供學生使用國語與英語的語用機會及學習情境,並清楚定位出雙語和英語老師的角色。書中獨創「沃土模式:臺灣雙語教育的七大原則」,更可為各縣市政府執行雙語教育的參據,臺北市雙語教育的政策規劃及執行與本書提出的許多觀點不謀而合。
臺北市雙語教育累積經驗發展出符合臺灣的本土雙語教育模式,採雙軌方式穏健推動,自105學年起啟
動「雙語課程前導學校」,每星期至少1節以英語教授融入領域課程,自106學年度起推動「雙語課程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每星期總授課時數的三分之一以雙語授課,強調「有意義內容」的「溝通」與「建構」,並運用於「生活及學習情境中」,彰顯108課綱「重視語言溝通互動的功能性,凸顯其獲取新知的工具性角色」的當代英語教育內涵及精神。
書中指出「雙語師資不足為雙語教學現場的挑戰」,臺北市自105學年度起即積極培育雙語雙專長教師,採六大管道多元聘用及培育雙語師資,並規劃本市雙語推動的配套措施,例如研發國中小雙語教材及線上影音學習、雙語聽說評量工具,建立雙語教學獎勵制度,協助學校建置雙語情境及進行雙語成效評估等,旨在提供本市雙語學校有力的支持體系,豐富雙語教學資源,以協助教師進行雙語課程,增加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提升英語聽說的能力。
因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各縣市政府積極投入推動雙語教育,本書將是各縣市推動雙語教育的實踐指南。參照沃土模式的七大原則,可提供縣市推動的依循,本市亦將持續穩定推動雙語教育,秉持區域均衡發展、教育機會均等、關懷弱勢的原則,穩健推動雙語課程學校,讓雙語教育走向更明確且具優質教學模式。
在地國際化 用雙語擁抱世界
張明文( 新北巿教育局局長)
英語為打開世界大門之鑰,是跨國溝通「學科內涵與語言融合學習」及多元文化理解的全球移動力重要核心關鍵。雙語教育一直是新北市重要的施政項目,除訂定課程綱要、編纂補救教學及繪本教學補充教材、實施學童英語能力檢測外,更發展五階段拾級而上的英語教師培訓認證機制,薦送優秀教師至國外參訪及觀摩,拓展國際視野,精進教學專業。
誠如書中提及,臺灣實施雙語教育面臨缺乏使用情境、師資未充分預備、教學內容斷裂等三大問題,為打造真實互動的雙語環境,新北巿定位國小雙語實驗課程以「學科內涵與語言融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又稱「語言與內容整合式教學」)為核心理念,藉由雙語學習提升學生英語與其他領域知識的學習成效。同時,以生活連結、跨域整合及環境營造為三大主軸,透過學習生活化、教學科技化、在地特色化、模式多元化及師資專業化等五大策略推動,達到新北雙語城目標。
為培養雙語能力,替孩子搭建走向世界的舞台,新北巿依各教育階段屬性,推動特色雙語政策。以國小來說,除發展CLIL雙語課程,更推動沉浸式雙語課程、外師雲端教室及增聘外師至偏遠地區學校實施偏鄉特色雙語課程;在國中端,則是推動雙語實驗班或中外師雙語協同教學課程;在高中技職階段,以「動手做學英語」為核心,推動專業英文、職場英語、選手赴國外專業研習、國際交流論壇及業界實習、國際學校課程等。未來將透過雙語實驗課程模組,逐步擴展至全市各校,讓孩子在生活情境中,培養對語言自然流暢的使用能力,用雙語拓展學習視野,打開世界的大門。
感謝林子斌教授以豐富的經驗學養,從教育現場、他國脈絡、大眾的偏見迷思等,全方位對雙語教育進行深度剖析,點出臺灣目前雙語教育面臨的困境,並發展適用教育現場的教學模式,實為教育界一大福音。相信本書出版,除可向大眾推廣正確的雙語教育理念外,還能為教育現場夥伴及機關政府,提供有關雙語教育更為明確的指引啟發,讓親師生共同協力,以沃土模式建構屬於臺灣特色的雙語教育,使在地國際化,用雙語擁抱世界。
揭櫫雙語教育的內涵與運作
王儷芬(臺北市誠正國中校長)
第一次見到子斌教授,是在108學年度的校長會議中。當時是採選課模式進行,因個人對雙語教育的推動感到好奇與疑惑,所以特別選擇了教授的場次。子斌教授以簡單易懂的概念說明與操作模式來做介紹,讓我對雙語教育有初步的認識。儘管如此,我對雙語教育仍存有部分的錯誤認知,直到轉任誠正國中後,因學校推動雙語起步早,同時也是子斌教授指導的學校,在參與了雙語教師的公開授課後,透過子斌教授的分享與回饋,才真正了解雙語教育的內涵與運作,也對推動雙語教育有信心。
正如書中所言,教育現場上存在著英語能力雙峰現象,除了城鄉差距外,在首善之都的臺北市中,也因行政區域的不同,學生英語能力也有明顯的差異性。因此如何在英語能力M型化下,順利推動雙語教育,教授鞭辟入理的分析,提出必須先解決的三個問題外,同時也點出英語分級的必要性、雙語教育非英語教育也非全英語教學,這些陳述有助於學校在推動雙語教育時,先為教學現場上第一線教師做觀念上的釐清。確實,很多教師在投入雙語教學前,常有是不是要全英語授課?或是採用英語比例要50%以上?孩子聽得懂上課內容嗎?我的英語發音正確嗎?這些迷思都可以在教授的書中找到答案。
此外教授也提到,學校不能依靠外師,必須透過教師共備、發展自編雙語教材為要,這在雙語教學實務上是非常關鍵的一環。透過英語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共備,了解學生的英語能力,運用符合學生程度的英語用語授課、自編教材;經由觀課與議課,讓雙語教師的授課內容與活動,做滾動式修正,以達最適合學生的雙語課程。誠正國中便是以此模式成立教師社群運作之。此外,教授也提出臺灣雙語教育的七大原則,包括各校推動的彈性、環境的建置、角色典範、充足的時間、課室教學原則、雙語教學對學生的關照與所有人的投入。
子斌教授真實呈現臺灣英語教育的現場問題,並對推動雙語教育提出確實可行的策略,使得欲實施雙語教學的學校有明確的指引,也讓有熱誠參與的教師更能掌握雙語教學的精神,有信心且願意投入,最終受惠將是我們的學子。
迎接雙語教育時代,從閱讀本書開始
江惠真(臺北市立中正高中校長)
雙語教育,使教師與學生同時面臨語文工具與學科知識二者互為影響的新學習模式。學校如何起始這樣的歷程,才能使教師順利展開教學,讓學生因此受益,正是大家面對的課題。
林子斌教授以實際且多面向的例子提出解答,帶領大家探究可行之道。推薦教師及學校課程與教學團隊共同閱讀,以順利開啟並迎接雙語教育的時代。
看見隧道盡頭的光
汪大久(明道中學校長)
從乍聽 2030雙語國家政策時的欣然期盼,到看見教學現場的執行狀況,不免憂心忡忡。直到聽聞林子斌教授對於現況的反思,以及對問題的分析和解答,終於看見隧道盡頭的光。
關於如何建構臺灣中小學雙語模式,本書有非常具體的論述。我細讀書中每個章節,豁然開朗,對於推動雙語學校的方向,有高度共鳴。
我是一名物理老師,擔任明道中學校長已經20年。之前有12年在美國念研究所及工作,英文是我習慣使用的語言,這對我返臺後投入中學教育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能掌握全球教育趨勢,更能直接參與國際會議、與國外學者交流,全力發展國際教育。
因為深感雙語有利於職涯發展,明道中學一直致力於創造英語環境,以提升學生英語力。2018年12月初,行政院長宣布臺灣將於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我的直覺反應是「太棒了!」我相信這個政策將會提升學生學好英文的動機。此後,我經常提醒同仁,雙語國家政策已定,明道要超前部署,開始朝向成為雙語學校、推動雙語教育前進!我也開始關注教育部對雙語政策的配套,尤其是雙語學校和雙語教育的定義。可惜,始終找不到,也問不到。
2020年8月起,一場場雙語教學研習接踵而至,問題是,依然看不到定義,也鮮少提及英語科在雙語政策中應扮演的角色。焦慮之餘,我開始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終於在《親子天下》Podcast頻道「親子會客室」聽到林子斌教授談「2030雙語國家:公立中小學推雙語教育的真相」,發現教授的理念與明道非常契合,於是邀約教授來校指導,明道的雙語學校政策因此有了具體方向。
林子斌教授在書中定義了雙語教育,務實的釐清了將會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在考量當前教師和學生英語能力後,所提出的沃土模式雙語教育為教育現場指出了一條明路,處處真知灼見。相信只要第一線的教育夥伴能掌握本書要領,定能朝雙語學校的康莊大道邁進。
深耕細作於雙語這片沃土
鄭盛元(臺北市東新國小校長)
非常感佩子斌教授,以開山闢土的精神,集結個人學識專業及教學現場的指導觀察,為雙語教育的在地化,提供精闢的思考方向與具體的推動實務。目前臺灣各縣市學校正積極開展雙語教育,對於已執行或正籌劃準備的學校而言,這本書能為教學現場的我們,從觀念的梳理到實務的推展,帶來相當大的啟發與幫助。
本書從「建構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為開端,子斌教授針對過去兩年多,在教學現場指導所發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解,逐一進行釐清與闡述。他強調,雙語教育跟英語教學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關係,若能先檢視臺灣目前英語教學的問題或不足,進而解決,絕對有助雙語教育的推動。
其次,在「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值得學習嗎?」章節中,子斌教授也提醒,切勿盲目移植國外經驗或未經轉化的特定教學取向。師資是當前中小學實施雙語教育的最大挑戰,在第三章「雙語教育在教學現場的挑戰」中,他提出「三種雙語教育的實踐者」的具體做法,同時針對外師在雙語教育的角色、學校推動雙語應注意事項,以及雙語師資培育政策面等,提出許多具體的建議。在臺灣推動雙語教育,子斌教授認為更應思考本土脈絡及他國差異,因此書中第四章「本土雙語教學模式的追尋:臺灣經驗的重要性」,他以「沃土模式」(FERTILE)提出雙語教育的七大原則,供教育主關機關及學校推動參考。
長期以來,臺灣英語教育被當成一門學科,用來考試,而不是拿來使用!然而,語言學習取向的翻轉非一蹴可幾,需要長時間與資源投入。東新國小自106學年度起實施雙語課程已邁入第五年,我們透過不斷嘗試與實踐,在學科與英語教師合作下,希望找出雙語教育成功的關鍵與契機。我們都了解,在栽種時,需深深的挖土耕地,讓種子能深臥於土壤裡,使其有充分的養分,同時更需精心培育,細緻的照顧與對待。然雙語之伊始,猶如一片沃土,需您我深耕細作,避免揠苗助長急於求成,方能有碩果累累之日。
從個人推動雙語教育的經驗,再對應子斌教授所梳理的觀念、原則與做法,不論理論或實踐,本書提供完整的闡述與指導,值得所有關心雙語的教育園丁,在深耕細作這片沃土時,共讀的一本好書。
呼應教育現場,提出務實解方
陳浩然(新北市立樟樹國際實創高級中等學校校長)
目前雙語教育顯然已成為國家重要教育政策,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因為在數位科技時代的潮流中,已顯現出下一代的孩子絕對有與世界溝通的必要性。然而,學校在推動雙語教育時,面臨相當多的挑戰,最大的問題是觀念與實施技巧的不足,也因此阻礙了雙語教育的推動。
任何教育方式的推行,最怕的是沒有教育現場的思維,導致沒辦法真正解決教育現場問題。根據個人在學校推動雙語教育時,觀察並訪談進行雙語教學的教師,比較明顯的問題包括「雙語教育與英語教育有何不同」、「上課英語使用比例」、「協同教學時英語教師不知何時介入英語教學」、「英語教師不知道哪些是領域專業英文」、「沒有一套評量方式,來引導教學和學生學習」,以及「怕耽誤領域教學」等。至於潛在問題則有「學生缺乏使用環境」、「缺乏能進行雙語教學教師」,以及「課程開發與備課太花時間,導致意願不足」等等。歸納這些教育現場問題,總計有意義、觀念、師資、課程、教學和環境等六類,是目前推動雙語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
本書作者子斌教授因長期接觸教育現場工作者,了解教育現場在實施雙語教育時常遇到的關鍵問題,因此能夠提出解決實際問題或澄清觀念的論述。書中所陳述的內容,個人認為有兩大重點:第一是描述教育現場實務問題,並適時提出正確作法,讓教育工作者獲得好的、有價值的觀念,少走冤枉路。其次是提出落實雙語教育的沃土模式,提出以「有彈性」、「以環境建置為主」、「角色典範效應」、「給予充分時間」、「課室教學的原則」、「對學生學習關照」等七項雙語教育推動實施原則。每項原則均能呼應教育現場的問題,極具參考性與可行性。
雙語教育要成功推動,不僅要靠教師,也要有行政投入和環境營造的配合,這些都需要時間來建置,所以雙語教育不能走得急,而是要走得遠、走得踏實、走得有效果。以回歸外語教育「溝通」和「打造真實互動的雙語環境」的本質來推動雙語教育,才是王道。
欣慰此書能清晰且透徹的描述教學現場的所有問題,並給予良好的建議。這些概念或意見,都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政策、擬定實施策略和規劃雙語教學時參考,激勵教師投入雙語教育,成為教育創新的典範。
作者序
共同語言與環境,是雙語教育成功的關鍵
從走上教育研究這條道路開始,就很清楚的了解,「教育」學術研究無法脫離學校現場的實踐。
在我返臺任教八年裡,持續參與第一線的教學現場,幾乎全臺各地都有學校曾與我互動、合作。最初的五、六年,大多專注協助學校提升課程領導能量、推動新課綱彈性課程的落實、提供縣市局處關於外籍英語教師聘用與成效評估等。過去四年,多數時間則是投入國中小雙語教學現場。2020年迄今,進入國中小觀課超過80節雙語課,也在各處分享雙語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將近百場,寫了超過十篇關於雙語教育的學術論文。種種努力,就是希望能建構一個臺灣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落實我對臺灣雙語教育模式的想像。
從臺北市籌辦第一場在陽明高中的雙語教育論壇開始,我與臺灣剛萌芽的雙語教育便結下不解之緣。由於具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任教的背景,在近四年時間裡我得以近距離觀察新加坡教育。當臺北市教育局和英語輔導團與我討論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時,我就明白指出臺灣與新加坡整體脈絡有差異,新加坡模式可供參考但無法複製,臺灣應該走出自己的一條雙語道路。
新加坡經驗值得臺灣學習的重點有二:首先,雙語推動是改變國內不同世代的語言使用習慣,必須有整體社會環境的雙語化,學校教育僅為其中一環。其次,雙語教育推動無法躁進。雙語是新加坡立國國策,加上李光耀的強勢領導,新加坡投入超過五十年的時間持續調整、滾動修正,才有今天的成果。臺灣教育環境比新加坡複雜,在推動雙語教育的路上,我們一定要比新加坡更小心、穩健的緩步前進。
在陪伴臺北市、新北市的雙語國中小邁向雙語教育的路上,我看到許多充滿熱忱的雙語學科教師與英語教師,在校長與行政同仁的支持下,透過社群共備發展出自編的雙語課程與教學方式,讓我看到雙語教育在教學現場的正向力量。臺灣教師素質高,加上政府與社會大眾對教育高度重視,絕對可以奠基在本土雙語實踐經驗上,發展出臺灣的雙語模式。我認為假以時日,臺灣發展出的雙語模式絕對是複數形,而非一個模式適用全臺灣學校。
在持續分享雙語理念、到校協助觀課的歷程中,逐漸形塑我對臺灣雙語教育的想法與規劃。過去幾年第一線參與雙語教育的歷程中,我最深的感觸是臺灣面對雙語缺乏「共同語言」。這個現象是由於臺灣社會自由多元,凝聚共識不易,從教育主責單位、各縣市教育局處、各級學校、第一線的教師與專家學者們對雙語都有不同的解讀,造成教學現場莫衷一是。 因此,只要時間許可,我從未拒絕雙語教育分享的邀請,不論是幾百人的場合到個位數的聽眾,我都願意前往分享與傳播雙語的理念,期望能建構起臺灣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
在這個過程中,感謝《親子天下》團隊,願意一起合作出版這本給所有關心雙語教育的人看的一本書。藉由本書的出版,期望透過非學術的方式,可以為建構貼近教學現場的雙語教育論述盡一點力,讓更多人了解雙語教育的內涵。我很幸運,在推動雙語教育的路上,有一群研究夥伴和我組成團隊,義無反顧的投入教學現場的實踐與改進。當我前往各地分享雙語、進行觀課的時候,我的太太則扮演「偽單親」的角色,照顧兩位小學階段的女兒,讓我忙碌之餘無後顧之憂。花蓮家鄉的父母和哥哥也是我堅實的後盾,為此我由衷感謝。最後,我想謝謝所有在雙語教學路上懷抱相同理念、一起努力的教育行政人員、校長、主任與教師們,你們讓我看見了雙語教育在臺灣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