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這是一本寫給都會區內植物愛好者的植物圖鑑!
筆者開始認識植物,是從成功大學裡的校園植物開始的。為了準備寒假一年一度的成大生物營,筆者與學長姊、同學們頂著驅趕黑面琵鷺南下的東北季風,在七股、四草的瀉湖、泥灘地練習解說、導覽;這才發現聽眾們容易聚焦的動物明星並非解說員最忠實的「搭檔」;反倒替聽眾們在豔陽下遮蔭、無意間捻惹、疲倦時倚靠的花草樹木,是學員們極易觀察的自然事物,更是解說人員不離不棄的伙伴。從此筆者開始留意這群綠色朋友。
2000年不僅是千禧年,也是臺灣植物分類學界重要的一年;集合臺灣植物分類界的權威,傾畢生所學及研究成果編彙而成的臺灣地區植物圖鑑-《臺灣植物誌第二版 (Flora of Taiwan, 2nd edition)第五冊》問世。至此,臺灣的維管束植物組成大致底定,從事基礎形態觀察、分類鑑定、系統親緣探討的業餘愛好者、學術研究者,甚至實際應用的園藝造景家、生態工程師、環保檢疫人員有更清晰、精準、穩固的根據與參考,提供綠地植栽美化、生境復原與撫育、外來種檢疫與監測之用。此後,續有將第二版臺灣植物誌翻譯、簡化的「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在坊間蓬勃發展的書店內展售;加上許多獨立出版的圖鑑,使得臺灣繼日本之後,成為亞洲、甚至全球維管束植物圖鑑最完備的國家!隨著採用親緣關係進行植物系統分類的APG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系統日趨成熟,以及「公民科學家」的概念進入臺灣之後,臺灣都會野花野草及其所屬分類歸群也持續地被大眾與學者共同更新!
筆者從大學、研究所時期於臺南、高雄學習開始認識植物,畢業後於苗栗、臺中一帶服役,退伍後回到家鄉臺北工作,輾轉在臺灣各地的都會區進行採集、觀察;除了持續對各分類群進行探索外,也利用閒暇時間走訪都會區內的公園、都會近郊的淺山田野,並用照片記錄所見。拍攝同時,不免被路過的同好詢問:「這是什麼植物?」「有什麼用處?」,聊完後對方在道謝之餘,常有「下次再見到還是認不出來」、「特徵太細微了無法體會」的遺憾,甚至直接與作者反映:「許多圖鑑裡的東西雖然美,它的生育地可能一輩子都去不成,在野外看不到一次」、或是「圖鑑裡的東西都在深山林內,卻找不到自己住家附近的花草。」因此讓作者萌生構想,編撰一本「身在都會區內也能實用」的植物圖鑑;圖鑑的主角可能就在每天上下班的街角、階梯、磚牆縫隙,可能在你彎下身來綁鞋帶、撿筆時與它匆匆一瞥,可能是小孩放學回家時順手採下的莫名野花,甚至是花臺、苗圃內名貴花卉、樹種腳邊的「綠葉角色」。原來就在「石灰岩」、「大理岩」、水泥紅磚遍布的「都會叢林」內依然有「綠苔痕上階,青草色入簾」的風景。
誰說認識自然一定要「跋山涉水」、「劈荊斬棘」、「汗流浹背」,才能「滿載而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