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書展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重塑大腦,自動產生內源大麻、腦內啡,徹底解放壓力、人際焦慮和孤獨感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重塑大腦,自動產生內源大麻、腦內啡,徹底解放壓力、人際焦慮和孤獨感

The Joy of Movement: How exercise helps us find happiness, hope, connection, and courage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全美Kindle(運動健身榜)銷售TOP 1
《富比士》雜誌「20位最啟發人心的女性推特作者」;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師、知名TED講者、暢銷作家
凱莉.麥高尼格最新力作!
 
  ►你也覺得越老越沮喪嗎?成年後,大腦感受快樂的受體,每10年流失13%!
  ►不是運動帶來的喜悅使你堅持;而是身體為了讓你堅持,本能供應這樣的獎勵刺激。
  ►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皆證明,人體各項機能,原本就是被設計要你多運動、更開懷。
  ►從免於老祖宗飢餓,到拯救現代人的孤獨,運動持續帶來救贖,改善各種情緒障礙!
 
  心情不好時,你都怎麼做?
  運動是壞情緒最強大的解藥!除了鍛鍊體魄、增強心理素質,
  更是找回自信勇氣、迅速連結快樂,以及認識新朋友的社交活動。
 
  許多人覺得運動很困難,始終無法跨出第一步,或動不動就半途而廢。
  但實際上,持續運動所帶來的愉悅感,是人類經歷物競天擇之後產生的本能;
  無關體能與健康狀態,每個願意投身其中的人都能獲得運動帶來的喜悅,
  帶領你重新在生活中發揮創意、找回勇氣、學得更快、重塑人際連結。
 
  作者凱莉.麥高尼格是史丹佛心理學講師、知名TED講者及《富比士》欽點暢銷作家,
  這回她要告訴你,運動可以很簡單,且可以(也應該)是快樂的來源。
  這本運動勵志專書不談為何你「應該」運動,而是從科學角度教你「如何」愛上運動。
  (美國研究發現:對運動上癮的「最低接觸量」為:每週四次,並持續六週!)
 
  麥高尼格透過自身最擅長的寫作手法,將「科學和故事」兩相結合,
  引用神經科學、心理學、人類學、演化生物學、回憶錄、民族誌和哲學論述,
  證明運動如何與人類最基本的快樂相關,包括自我表現、社會連結和精進技藝,
  以及為何運動是威力強大的解藥,能更有效地對抗憂鬱、焦慮和孤單等現代文明病。
  沮喪厭世時,每天來點腦內啡、讓腦子呼大麻就對了!
 
  ◎誰都知道運動能修復情緒,但到底為什麼?
  當你持續運動,便有助於大腦不斷編碼快樂註解(pleasure gloss),
  再普通的感官刺激也會變成快樂炸彈,引發腦內啡與多巴胺大爆炸。
  跑者愉悅感幾乎等同於輕微的大麻興奮。
  同步舞蹈會產生近似於狂喜的快樂。
  跟著音樂律動,可產生類似興奮劑的腎上腺素激增。
  瑜伽伸展運動,甚至能把一個人的血液變成酒。
 
  ◎天生不愛運動?話不要說得太早!
  你很可能只是還沒有接觸到,足以讓你成為運動者的劑量、類型、或社群。
  當正確的劑量、類型、地點及時間同時到位,即使是終身戒斷者也會上癮。
  你只需要持續操作中等強度的動作,堅持至少20分鐘就可以了!
 
  ◎保持節拍與模仿他人動作的能力,都與同理心有關。
  所以運動能讓你更理解他人,召喚更多與人產生連結的機會,終結社交孤立。
  這樣的集體快樂能使人我之間的界線消失,帶來自信與社交自在感。
  
  本書收錄了許多透過跑步、走路、跳舞、游泳、舉重等運動,
  獲得喜悅與成就感的真實經驗,由作者走訪世界各地蒐集而來,包括:
 
  ►從東非坦尚尼亞的狩獵部落中,發現運動的喜悅是物競天擇後的本能。
  ►健身夥伴組成志工團隊,提供獨居老人社區服務,於倫敦街頭狂奔。
  ►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的舞蹈班,透過歌唱與律動替帕金森氏症患者進行早療。
  ►歐美運動員們於荒野競賽中,爭相挑戰人類極限,實踐團隊合作與自我肯定。
 
  暢銷作家麥高尼格以洗鍊流暢的筆法,專業又不失幽默地描述了運動
  這項突顯人類懷抱希望、通力合作和超越自我本質,
  並以顛覆性的論述,描述為何運動是快樂與人性不可或缺的一塊。
  除了各項以腦科學為基礎的理論、歷史故事、訪談實例外,
  她還不藏私地提供了個人最愛,可減少不適、增進運動表現的音樂播放清單。
 
  你可以靜靜地坐下來閱讀這本書;或者放下書,帶著燦爛的笑容去運動。
  你將學到在日常生活和居住環境中,可再多做些什麼來激發運動的力量,
  積極改善並修復自身情緒,創造更多快樂、意義與和諧的關係。
 
本書特色
 
  ◎史丹佛心理學講師、知名TED講者、《富比士》暢銷作家最新力作,亞馬遜4.5顆星推薦!
  ◎從科學角度教導我們「如何」愛上運動,藉此重塑大腦、精準表達;連結快樂、拯救孤獨。
  ◎列舉真實故事說明運動、心理健康,及利社會行為的關聯,字裡行間充滿反思和科學發現。
 
專業推薦
 
  hyphy品牌共同創辦人、名模/林又立
  熱血體育主播/徐展元
  諮商心理師/許嬰寧
  烏烏醫師/烏恩慈
  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運動協會理事長/郭豐州
  健身證照國際講師暨健美職業選手/筋肉媽媽
  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作者/蘇予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
 
  史丹佛心理學講師、知名TED講者。在波士頓大學拿到心理系及大眾傳播系學位後,於史丹佛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2010年獲《富比士》雜誌選為「20位最啟發人心的女性推特作者」,曾獲得史丹佛大學最高榮譽教學獎(Walter J. Gores Award)。
 
  麥高尼格為心理科學界的權威領袖,致力於將心理學、腦神經科學、醫學的最新研究,延伸成實用的人生建議,達到健康、快樂與個人成功的目標,因而受到大眾注目與支持。
 
  2013年的TED演講〈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顛覆大眾對於壓力的負面認知,超過1400萬次的點閱傳播率,感染力十足。已在臺出版《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
 
譯者簡介
 
劉奕吟
 
  曾任投信公司產品經理、機器人投資顧問公司研究員,目前為自由工作者。譯有《FinTech金融科技聖經》(合譯)、《指數革命》、《讓散戶賺起來》、《當代財經大師的選股邏輯課》等。
 

目錄

各界推薦

前言 運動的喜悅,在於與人建立連結

第1課 堅持不懈,只為愉悅
為什麼運動讓人這麼開心?
活動身體帶來愉悅,還能保你不被淘汰
早餐狂嗑燕麥片,或搶走獅子的獵物?
美國人六歲達到活動巔峰,之後就……
隨著演化,人類成了耐力型運動員
長途狩獵不覺肌餓,只因腦子在吸大麻
散步、賽跑都沒用,慢跑最剛好
腎上腺素?這根本海洛因吧?
越是跌倒,越該繼續跑
為求生存而堅持,人類共有的遺傳特徵
重新認識從未見過的自己
大腦想呼麻但偏不給,會發生什麼事?
斷開焦慮,免緊張、不恐慌
確認過眼神,是熱愛運動的同伴
善於生存,必善於分享
你需要的只是歸屬感
與其狂踩跑步機,不如替老人跑腿
透過社區服務建立更多連結
從免於挨餓,到拯救現代孤獨

第2課 越動越開心,著迷並上癮
停機三十天有重賞,竟沒人參加
成癮到什麼程度?骨折都要跑
大腦愛你這樣動
腦細胞敏感化,產生排他性
每週最少運動四次,持續六週
自覺天生好手、更自由……運動帶來的改變
就是不愛運動?話不要說得太早
你根本不用在意別人怎麼想
你需要的只是開始的勇氣
氣味、聲音等,都能勾起運動的愉悅
成功模仿影片動作,是同理心的作用
多巴胺突增,使你錯覺久別重逢
太開心也不行!大腦會自發性制裁你
深層刺激,足以反轉大腦成癮,甚至憂鬱
基因決定你能跑?不,關鍵還是大腦
研究顯示,未來人類會越來越愛動
同卵雙胞胎可以有多像?
運動如何救贖高敏感的我?
克服焦慮的不是平靜,而是大膽
唯有身體力行,能為你帶來勇氣
你渴望什麼東西,大腦灰質都有答案
獎勵系統推你走向真正的需求
依戀傾向讓你越發幸福

第3課 連結更多快樂,終結社交孤立
超高同步率換來「賽艇古柯鹼」
聚在一起、行動一致,引發集體亢奮
語言不通,照樣與陌生人跳舞幾小時
迷失在動作中,引你走向極度快樂
越是興奮,越不怕痛
召喚解脫感與慰藉,覓得喘息空間
建立集體自我,帶來自信與社交自在
削弱社交焦慮,不再自我封閉
正面眼光允許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透過社交,建立多樣化人脈網
團體運動近乎宗教儀式,將人們聚合
距離再遠,照樣引發集體快樂
等一下,說好的真實社交連結呢?
找出科技與真實的界限
在團體行動中將個人放大
團結一致更強大,遠古人類早知道
在黑暗中邊走邊聊,你會願意說更多
一起行動的力量是絕望的解藥
背著重物滿身大汗,但還是想跳舞
數百人的戶外尊巴舞,這才叫恢復力
快樂的汗水味道特別不一樣?
樂見他人幸福、願意伸出援手:利社會傾向

第4課 別想太多,動了就懂
音樂寄來的邀請函
音樂讓你(覺得)勞動時更不費力
比賽時聽熟悉的歌曲,打破世界紀錄
運動時該聽什麼?身體幫你選
分散注意力,忘卻不適感
術後不良於行,音樂鍛鍊能解決
無論如何,你都要繼續前進
帶領全場唱跳,彷彿一場快樂爆發
當快樂到達頂點,只能興奮地訴諸動作
把跳躍變成舞蹈,將歡呼變成歌曲
加入團練,及早改善帕金森氏症
身體表現足以傳達你內心發生了什麼
先學會感受快樂,接著勇敢展現它
因音樂結合的愛情故事
祖父的最後一支舞
連結回憶,與過去重逢

第5課 克服障礙,唯一敵人是自己
將記憶停在恐懼,或重新改寫結局
行動,意味著力量與支持的再獲得
恐懼與恐怖有什麼不同?
繼續前進,或在逆境面前放棄
習得的無助感引發挫敗反應
人們天生喜愛克服挑戰,渴望互動
英雄的確存在,但我能成為那樣的人嗎?
肌肉動作,定義了你所有感覺
當你自覺強大,看待障礙也會不同
肩負起原以為無法承受的,反而如釋重負
將內在力量與自我照顧,灌入肌肉記憶
能穩當抓住你的,必是自己的力量
完成你的挑戰,寫下奮鬥語錄
設定目標、行動步驟,並相信自己
讓重要見證人在場,看見你每次進步
希望,將誘導你堅持得更久
理解彼此,是有利的進化條件
拉起陌生人的手,一同翻越障礙

第6課 走出戶外,擁抱生活
稚子早夭,提醒她重新正視生活
戶外散步,找到擁抱和歸屬
覺得自己不夠好,那就先逃吧
大腦遠比你想像的還熱愛工作
別再說我想太多,我是真的停不下來
散步有助降低焦慮,但繁忙街區除外
利用愉悅刺激,淹沒感受、轉移注意力
重新調頻至當下,找回社會自我
戶外活動的減壓效果,近似宗教致幻劑
面對永恆,我們能控制的真的太少
越能與大自然連結,幸福感越高
宇宙漂流渴望自然,打造太空花圃
志工種花,救贖人們的心靈
架起結構,建立相互支援系統
人們一定屬於一個部落
提高生活滿意度,減少心理壓力
遺憾有很多,但你必須學會原諒自己

第7課 碰上困難沒關係,你一定會挺過去
地心引力比平時強五十倍,你怎麼辦?
在最黑暗的時刻,保持希望和動力
停滯不前時,想想自己還能做什麼
憂鬱雖是你的一部分,但絕非全部
專注當下,避免因想太遠而不知所措
在逆境中保持信念,一切總會過去
受苦帶來自我超越
忍受只是過程,用希望戰勝絕望
來自骨骼肌的運動激素釋放
神經毒物到達大腦前,先行解毒
刻意為之的痛苦,帶你到達另個境界
測試自己的極限,看看極限能帶來什麼
克服恐懼,擺脫被決定的命運
恐懼雖未消失,決心和樂趣已悄悄跟上
勇氣與快樂可從別人身上借用
最令人動容的奧運短跑紀錄
競爭只是最初,難能可貴的是互助
照顧或被照顧,都會讓人更親密
馬拉松僧侶的每日修行
依賴他人不代表你沒有能力

課後結語 是運動,讓人們團結在一起

資料來源說明
謝辭
 

前言
 
運動的喜悅,在於與人建立連結
 
  很少有回憶能讓我至今仍不斷回顧,而且能讓我肯定地說:「那是我人生就此改變的一刻。」其中一次是發生在我22歲時。當時我是一位心理學研究生,我參加了一堂名為害羞心理學的研討課。我一直是害羞的孩子,也一直為焦慮所苦。這堂課程的計畫是要我們採取行動,去做一些很重要,但因為恐懼或自我懷疑而迴避的事。於是我選擇追求我畢生的夢想,成為一名團體運動教練。
 
  我從小就在自家客廳裡觀看鍛鍊身體的影片。當其他的孩子幻想著自己成為下一個莎莉.萊德(Sally Ride,物理學家,曾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太空人)或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時,我反而想像自己帶領一屋子的人,勤做踏併步與開合跳。我高中時學過西班牙語和法語,因為我曾聽說,你必須會講三種語言,才能在Club Med這種全包式的渡假村教導有氧運動。
 
  當時,我發現自己站在學校的運動練習室外頭,距離有氧運動課程教學的面試還有幾分鐘。即便我已練習了好幾個小時(練到我都可以在睡夢中表演舞蹈編排了),但我的身體裡還是充斥著熟悉的恐慌感。我覺得胃不舒服。我的指甲深深扎進手掌裡。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覺得我的心臟快爆炸了。我很想把自己從不斷加劇的焦慮中拯救出來;我很想走開,回到我的公寓,假裝整件事從未發生過。
 
  ▍那些運動教我的事
 
  我清楚地記得這一刻,我站在練習室外面,想逃跑——但我還是選擇留下來。或許你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刻——你接受了自己既夢寐以求又害怕的事,而那就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現在重新回顧這件事,我想我當時決定留下來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從我最喜歡的幾種運動方式中,學到有關勇氣的一切。從瑜伽當中,我學會如何深呼吸、如何突破舒適區;從舞蹈當中,我學到無論在剛上課時我有多麼擔心、沮喪,音樂和動作都會帶我進入樂觀的狀態。此外,從對我而言最困難的有氧運動中,我學習到心跳加速不一定是害怕的跡象——有時候,那是你的心臟正在強化的證據。
 
  當年留下來參加面試的決定,就此改變了我的生活,因為它讓我走上團體運動教學的路。在這之後的近二十年裡,團體運動教學已成為我極大的快樂與意義的來源。多年來,我一次又一次地看見,運動如何修復一個人的情緒,如何讓一個人回到充滿希望的世界。我見證了運動如何讓參與者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或者讓他們感到放鬆。當我教導不同年齡和不同身體能力的人時,我了解到運動原來可以扮演這麼多的角色。它是實踐自我照顧的方式、面對挑戰的機會,以及認識朋友的社交活動。我教過的許多班級都變成擁有共同愛好的社群,他們不只一起運動,還會互相支持和慶祝。我在這些課程中,從彼此同步的動作裡,以及參與者久別歸來的擁抱中,充分感受到何謂集體快樂。帶領團體運動實在太令人滿足了,因此我從未停止過。分享運動的快樂所帶來的滿足,使我得以繼續前進,運動本身也幫助了我非常多。運動在我生命中的不同時刻,將我從孤獨與絕望中解救出來,帶來勇氣與希望,讓我想起如何感受快樂,並給了我一個屬於我自己的所在。
 
  ▍任何人都能從運動中獲益
 
  像我這樣的故事並不罕見。在世界各地,經常活動身體的人明顯比較快樂,也對生活更滿意。無論他們喜歡健走、跑步、游泳、跳舞、騎腳踏車、體育運動、舉重、或是練習瑜伽,情況都是如此。定期活動身體的人會有更強烈的目標感,他們也會感受到更多的感激之情,以及來自周遭的愛意與希望。他們會覺得和自己社群的關係更緊密,也比較不容易感到孤單或憂鬱,足以令人一生受用,且這些好處適用於每個社會經濟階層,似乎也具備了文化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身體活動對心理與社會的益處,並非取決於任何特定的體能或健康狀態,而是每個只要願意投身其中的人都能獲得。這些益處已在慢性疼痛、肢體障礙、嚴重的精神與身體疾病的人身上,甚至安寧療護患者身上得到證實。上述描述的那些喜悅——希望、意義、歸屬感等——其實都和運動有關,而非原本自身的健康狀態。
 
  身體活動如何促進人類變得更快樂?這是本書欲探討的核心焦點。我研讀神經科學、古生物學,以及音樂理論等廣泛領域的學術論文;還和人類學家、心理學家,以及生理學家交流。我採訪運動員和運動專業人士;參觀人們一起運動的地方——健身房、舞蹈練習室、公園、甚至是航空母艦。我如飢似渴地閱讀傳記、研究民族誌,以便更清楚地了解,運動在不同文化與歷史上如何發揮作用。
 
  接著,我擴大了我的搜尋範圍,納入哲學家與宗教學者的著作。我下載了許多相關的podcast(線上聲音節目),也加入社群媒體上的社團。我聯繫朋友、家人以及陌生人,請他們分享自己的運動經歷。幾乎在每一次的訪談後,我都會不由自主地重新聆聽某部分的談話錄音。這麼做不光是為了檢查我的筆記,更重要的是我想再聽一遍他們的故事。我採訪過的許多人在解釋運動對自己的意義時,都會流下眼淚。直到我在鍵盤上第三次打出「她一邊流淚,一邊告訴我這件事」這串文字時,我終於清楚地意識到:這些都是喜悅的淚水,運動的喜悅是很動人的。
 
  我最先發現的一件事是,最常用來解釋「為什麼運動使我們快樂?」的回答,都太過簡單化了。運動對心理的影響不能單純地被歸結為腦內啡(endorphin)大量分泌。身體活動會影響許多其他的大腦化學物質,包含那些能給你能量、減輕煩惱,以及幫助你和他人建立關係的產物,藉此降低大腦發炎的風險,長期下來便能防止憂鬱、焦慮以及孤獨。定期運動還能重塑大腦的物理結構,讓你更樂於接受快樂與社會連結。這些神經系統的變化,足以媲美從憂鬱症和成癮症的最新治療方法中,所觀察到的改變。運動改變大腦的效果,甚至會深植於肌肉中。當身體在活動時,肌肉會分泌激素到血液裡,提升大腦對壓力的適應力。科學家稱這些激素為「希望分子」(hope molecule)。
  
  ▍運動是和世界互動的唯一方式
 
  看著這些豐富的證據,很難不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體的整個生理機能,原本就是設計來鼓勵我們運動的。但為什麼人體會如此精確地被調校成這樣呢?第一個合理的猜測是,可能和運動對健康的益處有關。也許這是大腦在照顧身體,以確保人們保持足夠的活力,預防心臟病發作。然而,就身體活動對人類生存價值的歷史觀點來看,這個看法還是過於簡略。你的醫生可能會鼓勵你運動,以便更穩定地控制血糖、降低血壓、或降低罹癌風險,但對於人類生活的大多數時間來說,運動的核心目的並不是預防疾病。
 
  實際上,身體活動是我們參與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正如神經科學家丹尼爾.沃伯特(Daniel Wolpert)所言:「人類大腦的整體目的是產生運動;運動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唯一方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生理會如此鼓勵你要多做運動。在最基本的層面上,獎勵運動就是大腦與身體鼓勵你參與生活的方式。如果你願意運動,你的肌肉將會給予你希望;你的大腦將會協調快樂;你的整個生理機能也會跟著調整,幫助你找到繼續前進所需的能量、目的以及勇氣。
 
  為了說明為什麼運動是有意義的事,我還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更複雜的故事——這是我從人類快樂的心理學中發現的。人類天生就喜歡那些有助於我們生存的活動、經驗,以及精神狀態。這超越了例如吃飯、睡覺這些顯而易見的實際問題,更包含了許多定義我們為人類的心理特徵。例如,人類都喜歡合作,覺得團隊合作很有意義。此外,我們也樂於取得進步,並為自身的貢獻感到自豪。我們對人、地方,以及社群會產生強烈的連結感,且在關心他們時,會感到溫暖的光芒。甚至連人們在生活中尋找意義的能力,也是從快樂的神經生物學發展而來的:那些動人的情節和隱喻迷住了大腦的獎勵系統,鼓勵我們編寫那些有助於我們賦予生活意義的故事。更棒的是,人類不需要一代一代重新創造快樂習慣,這些本能被埋藏在我們的DNA裡,且會在每個人的體內甦醒過來,成為生存的基礎,就像呼吸、消化食物,以及將血液輸送到肌肉中的能力一樣。
 
  ▍運動時,你表現得最像人類
 
  身體活動——無論是以運動、探索、競賽、或是慶祝等方式——能讓我們更快樂,是因為它激發了上述這些被埋藏在DNA裡的本能。運動與一些最基本的人類快樂交織在一起,包括自我表達、社會連結,以及精通某些技能等。當人們活動時,會獲得內在的快樂,包含與音樂節拍同步的滿足感,以及帶著速度、優雅、或力量移動的感官刺激。運動也可以滿足人類的核心需求,例如和大自然接觸的渴望,或是感受到比自己更大的事物,意識到自己是如此渺小而心生謙卑。我們最喜歡的體育消遣,似乎是為了利用個人力量——堅持、忍耐、學習,以及成長的能力——同時喚醒合作本能的獨特巧妙設計。身體活動之所以讓人在心理上感到最大滿足,是因為參與其中既展示了自己身上的優點,同時還能看見別人的優點。這就是為什麼,任何文化都會把運動擺在最歡樂、最有意義的傳統的核心。正如哲學家道格.安德森(Doug Anderson)所觀察的:「運動擁有力量,能帶領我們充分了解自己最人性的一面。」 換句話說,運動時,你表現得最像人類。
 
  當我持續研究運動與快樂之間的諸多關聯時,這本書無可避免地成為了人性本質的探索。我得大量與人交流、對談,這是了解運動喜悅的唯一方法。或許最重要的是,我想起了人類的快樂之所以能在社群中得到蓬勃發展,絕對是因為本能的關係;人類之所以進化成社交動物,是因為我們需要彼此才能生存。縱觀人類歷史,運動——無論是勞動、儀式、或是玩樂——都在幫助我們建立關係、合作以及慶祝。時至今日,身體活動繼續將我們牽引在一起,提醒大家有多麼需要彼此。這是一種啟示——身體活動對個人心理的益處,有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社會本質(social nature);甚至可以說,運動的喜悅,其實就是連結關係的喜悅。
 
  當我開始撰寫這本書時,我認為它會是一本自助指南,能解釋如何透過運動找到快樂,但事實證明,它是更偉大的東西。這是一封寫給各種運動方式的情書,也是寫給人性的情書。在我致力於完成書寫進度時,它以一種不可思議且神奇的方式,為我帶來與運動本身相同的提升效果。此書給了我希望和友誼的感覺。我不只一次,在為了執行這項計畫而和某人交談完畢後,大聲地說:「我愛人類,人們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我認為這是我的心臟需要的東西,如同它需要任何有益心血管健康的運動一般。
 
  或許,這本書也會是你需要的東西。如果你也同意的話,我希望大家靜下心來好好閱讀,一定能帶給你一些書寫這本書時我所獲得的東西。我希望它能鼓勵你重新思考運動的重要性,同時激勵你,以能夠帶給你快樂與意義的方式去運動。我也希望在某個時刻,你將帶著一顆豐富的心闔上這本書。你會發現自己充滿感激地想著:人類是多麼地絕妙、多麼地不可思議。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480097
  • 叢書系列:閱讀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為什麼運動讓人這麼開心?
 
跑者的愉悅感(runner's high)經常被視為「對不情願運動者的最大誘惑」,文獻上常以帶有脫離現實意味的說法描述之。
 
1855年,蘇格蘭哲學家亞歷山大.貝恩(Alexander Bain)將快走或跑步帶來的快樂形容成一種「無意識的酒醉」,它所產生的興奮,類似古代對羅馬酒神巴克斯(Bacchus)的狂熱崇拜。文化歷史學家威霸.克雷根—里德(Vybarr Cregan-Reid)在傳記《跑過荒野:奔跑如何讓我們成為人》(Footnotes)中,也認為他的愉悅感很像酒醉。「它們就像私釀的威士忌一樣烈,會讓你想攔下與你擦肩而過的每一個人,然後告訴對方,他們有多麼美麗,這是個多麼美好的世界,活著不是很棒嗎?」越野跑者兼鐵人三項運動員史考特.鄧拉普(Scott Dunlap),則這樣總結他的跑步愉悅感:「我認為它等同於兩罐紅牛(Red Bull)和伏特加、三顆布洛芬(ibuprofen),再加上你口袋裡一張中了五十美元的樂透彩券。」
 
▍活動身體帶來愉悅,還能保你不被淘汰
 
雖然跑者向來以讚揚運動的愉悅感著稱,但這種美好的副作用並非跑步獨有。在任何持續的身體活動中都能找到類似的狂喜,無論健行、游泳、騎腳踏車、跳舞、或瑜伽皆然。然而,這種愉悅感只會在付出大量努力後才會出現,這似乎是大腦獎勵你努力的方式。為什麼這樣的獎勵會存在?且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它會讓你覺得充滿愛呢?
 
有關跑者愉悅感的最新理論大膽地主張:人們感受到運動引起的極度喜悅的能力,與我們最早的祖先身為獵人、食腐者,以及覓食者的生活有關。正如生物學家丹尼斯.布蘭伯(Dennis Bramble)與人類演化生物學家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所寫:「今天,耐力跑步是主要的一種運動與消遣形式,但它的起源可能和人屬的起源一樣古老。」讓跑步使人心滿意足的神經化學狀態,最初可能是用來當作獎勵,以維持早期人類的狩獵與採集行為。由此可知,我們所說的跑者愉悅感,也許甚至能鼓勵祖先彼此合作,並分享狩獵的戰利品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4/02/29
讓腦子呼大麻

■ 提要

許多人覺得運動很困難,始終無法跨出第一步,或動不動就半途而廢。
但實際上,持續運動所帶來的愉悅感,是人類經歷物競天擇之後產生的本能;無關體能與健康狀態,每個願意投身其中的人都能獲得運動帶來的喜悅,帶領你重新在生活中發揮創意、找回勇氣、學得更快、重塑人際連結。

Kelly McGonigal透過將「科學和故事」兩相結合,引用神經科學、心理學、人類學、演化生物學、回憶錄、民族誌和哲學論述,證明運動如何與人類最基本的快樂相關,包括自我表現、社會連結和精進技藝,
以及為何運動是威力強大的解藥,能更有效地對抗憂鬱、焦慮和孤單等現代文明病。
  

■ 心得

當你持續運動,便有助於大腦不斷編碼快樂註解(pleasure gloss),再普通的感官刺激也會變成快樂炸彈,引發腦內啡與多巴胺大爆炸。跑者愉悅感幾乎等同於輕微的大麻興奮。
與群體同步舞蹈會產生近似於狂喜的快樂(廣場舞大媽的行為得到解釋),跟著音樂律動,可產生類似興奮劑的腎上腺素激增,瑜伽伸展運動,甚至能把一個人的血液變成酒。
 
在科技業後壓力與工作時間遽增,按摩師傅每次都編按邊搖頭,並表示肌肉都已經失去回彈能力相當僵硬,除了降低咖啡攝取,近日我也在嘗試增加運動量,並讓公司與宿舍都有瑜珈墊隨時可以伸展一下,確實在運動後,憂鬱的情緒也降低了。但是要達到作者所謂的運動上癮需要每周四次持續六周以上,看來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並把習慣養成的書籍拿出來重溫。
展開
劇透警告

書蟲動起來!

身為一隻喜歡宅在家的書蟲,一本談「運動有什麼好處、樂趣」的書理論上不太會是我的菜。要不是有我臉書追蹤對象Back to basics
(專業譯者洪慧芳)力薦,就算我現在可以像過去一樣走進臺灣的書店挑書買書,就算《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這書放在平台最顯眼的位置,我應該也不會把它拿起來翻閱。

這本書的書名有點長,且,書封上「情緒修復」四個字放得特別大,完全搶走了「運動」的風采。我不懂出版社為何會這樣處理。難道是因為「修復情緒」這類心理諮商或心靈療癒的書比較好賣嗎?🤔🤔🤔也是滿值得探討的一件事。

我本來就很少專門騰出時間給「運動」;居家防疫一年多來,連出門都是壓力,就更不願意出門了。讀這本書時,我刻意站著讀,手上拿著閱讀器,邊讀邊原地踏步,想說有動總比沒動好。🧍🧍🧍

(一種自己給自己打安慰劑的概念。)

書的前半部有點無聊,主要是從作者訪談愛運動的人的經驗,輔以各種科學研究結果,說明運動能激發人體分泌有益健康的物質,像是腦內啡、內源性大麻素,帶給人愉悅的感覺,並幫助人斷開焦慮、緊張、恐慌。那麼,做什麼運動能最有效刺激大腦釋放這些物質呢?作者說,太輕鬆的像是散步、太激烈的像是賽跑,都是無用的,「慢跑」最剛好。

(什麼?散步無用?那我就不用原地踏步啦!)

(於是我坐了下來,邊讀邊吃零食……。)🧁🍫🍿

書中也提到,如果要讓運動成為習慣並上癮,那麼最低接觸量是每週至少四次,並且持續六週才有辦法。

我心想這門檻也太高了,但看到作者描述的那些因為運動而一反常態、變得很有自信很開朗很健康的地方媽媽、中老年人以及重病患者的事蹟後,我的信心又回來了一點點。

(但零食已經吃下肚了!)🤦‍♀️🤦‍♀️🤦‍♀️

如果真的很想養成運動習慣,我覺得書中提供的方法不錯,那就是從事有別人跟你一起參與的運動。🤼‍♀🤼🤼‍♂

這並不是所謂運用團體的壓力,而是就算你不認識跟你一起運動的人,你也會在運動中感受到和他人的連結,獲得歸屬感,並且因為這種體驗而變得更快樂,更願意持續運動。

邊聽音樂邊動是另一種方法。🎶🎶🎶

科學研究表示,合適的音樂能分散人的注意力、增強人體耐力,讓他們在到達身體極限前,超越運動時可能產生的不舒服。這些不舒服經常讓人太早就停下來不動了。

(難怪我看過很多人會戴耳機跑步。)🎧️🎧️🎧️

全書內容到這裡我都覺得「嗯,不是那麼有意思」,不懂為什麼洪慧芳會這麼喜歡這本書。但書的後半部就相對精彩多了!作者援引各種證據表明,在戶外活動,尤其是置身在大自然中(而非繁忙的市區),能讓人們覺得更幸福,並體會到一種在室內無法體會到的開闊的、永恆的生命感受。

「在地球上,覺得自己與大自然連結更緊密的人,其生活滿足感、活力、目標,以及幸福感都更高;經常探訪自然環境者,也更有可能覺得他們的生活是有意義的。這種影響甚至比身體健康帶來的好處更強。」🌿🍀🍁🌼🌛☀️🌈

換言之,你不需要特別在大自然中運動,基本上只要出現在大自然中,也會有這種效果。「在蒐集一百多萬筆數據後,研究人員得到的結論是,人們在自然環境中更快樂」,某種層面上,這解答了我和室友長期居家避疫的疑問: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快樂,還經常吵架?

(把吵架的問題都歸因到無法親近大自然,這樣對嗎?)

奧運期間讀這本書,也意外的讓我比較能了解為什麼各國選手明明是競爭者,卻會在比賽時互相幫忙、互相打氣。(像是同獲金牌的跳高選手Barshim與Tamberi,戴資穎、辛度和依瑟儂惺惺相惜;還有滑板比賽的年輕選手們在一起玩得好開心)。🤾‍♀️🤾‍♀️🤾‍♀️

作者解釋:「雖然運動員最初的動機通常是競爭——想證明自己,或做一些『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但在比賽中,他們會經歷更複雜的現實。撐過一場極限耐力賽,不只突顯他們個人的力量,也突顯了他們對他人的依賴。許多運動員只因為知道還有其他人在同一場比賽中奮鬥,就會重新有了信心。」

「將這些運動員團結在一起的部分因素,就是他們承受的痛苦。……當痛苦是具有個人意義的事件的一部分,並受到他人慶祝時,建立起的關係會更加穩固。」

全書讓我最「恍然大悟」的之處在還第七課,〈碰上困難沒關係,你一定會挺過去〉,探討為什麼就是有人著迷於極限耐力賽,或是一生致力於挑戰各式非常危險的活動。

運動會上癮沒錯,但運動,尤其是很困難很危險的運動,人在克服了之後會獲得無比的力量以及心理韌性,它是一種探討自我極限在哪裡、好奇極限能帶領人抵達什麼境界的手段。

當然,在這過程中必須忍受很多痛苦,面臨很多絕望。我認為全書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作者去訪問那些參賽者,他們是怎麼度過那些痛苦和絕望的折磨,從而完成比賽、或撐到終點的。

(答案容我稍微保留,以免剝奪打算買書看書的人的閱讀樂趣。)

而這些故事在感動我之餘,也對我很有啟發。這幾年來「恆毅力」、「成長心態」、「復原力」等正向態度、抽象能力的重要性一直被學者們所強調,但怎樣才能培養出這些態度與能力?或許我們可以向這些熱愛運動的人取經。🏃‍♀🏃🏃‍♂🏃‍♀🏃🏃‍♂

以前我知道運動很重要,運動好處多多,但這本《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讓我知道我如果錯失運動,可能錯失的遠不只是運動那麼簡單。

又,應該要對任何一個愛運動的人保有基本的敬意,尤其是專業的運動員,哪怕那個人打敗了你支持的、心儀的選手。

(那接下來我還是去做個簡單的伸展操好了,老話一句,有動總比沒動好啊~~)

(啊,要記得放音樂!)

(啊,還要拉人一起動。)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