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人是縮小的地球
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朱慧芳
讀完本書的隔天上午,栽種平地水梨的邵清淵來到我的農舍,跟我分享他的土壤實驗和研究狀況,談話中的點點滴滴,以及邵先生在實驗期間拍攝的照片,在在應證書中強調的「完整」概念。農業不是農產品,食物也不只是買來吃的商品,人體的全貌更不可能分割成器官來看待。現代人對待環境的方式,恰如對待身體一樣的片面與魯莽,而這個觀察由一位哈佛醫師提出,佐以歷歷實證,值得正在找尋健康解答的讀者仔細品味。
讓我再回到關於邵清淵的故事。還沒有退休前邵先生的職業是水電工程,早期的農家子弟幾乎都有第二專長,水電、泥水木作、鐵匠等等,讓他們在農閒的時候,有能力修繕農具和住家,還可以出外打工。農事需要協力,是全人的概念,不是涇渭分明的切割分工。幾年前他回家承接父親的田地,配合農業試驗所的實驗,成功地在海邊種出好吃又安全的秒殺水梨。
這幾年,他與中興大學劉東啟副教授合作,用照顧土壤和植物根系的方式,強壯樹木的體質,在明顯減少肥料用量的情況之下,結出健康又甜美的果實。原來只要把土壤照顧好,提供果樹根系健康的環境,它們就會多產又美麗。宜蘭的吳文旭、台中的林世豐和嘉義的黃信義都是果農,他們也都不約而同告訴我類似的道理。吳文旭曾跟我分享,說他的水果會優先留給不幸罹癌的病患,因為他們最需要吃到真正的完整食物。
這本書的作者畢業於哈佛醫學院,當她面臨諸多病患的難解習題,無法在正統醫療找到完整且令人信服的解釋,卻在農業、環境、土壤、微生物、生態、生活壓力的層層關係網絡中,獲得簡單卻寶貴的答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地球的小縮影,與萬物緊密相連不可斷離。人體與大自然最直接的關係是食物、空氣、水,而乾淨的食物來自健康的農耕和畜牧,作者甚至認為城市農園的自耕作物也要比商業慣行農產品更有益人體。
為了證實作者的推論,她親自拜訪各地的農場主人,也將在每個農場獲得的心得消化成為處方,推薦給她的病患。在提出解決方案的同時,作者也拜訪相關醫生和學者,以科學研究來支撐她的推論,避免一廂情願的感情用事。
身體的狀況是身心靈和地球萬物互動的結果,好食物和開朗的心情是健康的根本。從吃得到用的,從內臟到肌膚,從身體到心理,從嬰兒過敏到青少年疏離問題,讀者會發現,現代人所面臨的大部分困擾,都可以在健康的好農業裡得到解決。病症不能只用內視鏡檢視,終極的答案很可能是地球環境的整體全觀。
推薦序
向大自然學習整頓土地、療癒身心的方法
江慧儀&孟磊(Peter Morehead)大地旅人樸門設計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距離本書第一次在台灣出版,竟已過了六年。這六年來世界有了巨大的變化,氣候變遷加劇、世紀疫情的打擊帶給世人前所未有的挑戰與重新思考與轉型的契機。我們認為,本書在疫情時代再次出版,深具意義。人類究竟該如何拯救大地與自己的健康?與土地、其他萬物乃至肉眼不見的微生物合作的生態農業似乎提供了很好的方向與答案。
作者以生動的敘事方式分享了數個農場的故事,提醒我們大自然的運行模式與身體的運作並無二致。原來,我們可以很科學地從活化土壤、農場動物的生活、經營系統性生態農業的策略與角度來檢視健康的問題。
重讀本書,我們更加確信,過去十年從台北移居台東建立以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為核心的永續農園,是對的選擇,因為照顧土壤,土壤也將以豐盛予以回報。我們更加珍惜現在能仰賴土地萬物滋養的生活,也對與我們和諧共存的各種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充滿感謝。
另一方面,卻也遺憾過去六年,作者所提到的好農業案例與健康觀點在當今社會仍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傳播不夠快也不夠多。試想,倘若書中的案例,無論農業或醫療與健康的策略可以成為主流,這個世界會很不同。萬物息息相關,我們將有更健康的土壤、清淨的空氣與水、更營養美味的食物、快樂的動物,包括人類。聽起來很美好的未來世界,只要農業的轉型就能夠啟動修復大地的契機。我們每一天的餐食選擇,就能改變世界,並不難,對嗎?
好農業確實是最好的醫生,對環境對人都是!真心推薦給醫療、農業專業者,還有每一個關心自身健康的人,不容錯過。相信你會開始與餐桌上的食物產生新的連結,而進一步對農業與健康有嶄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