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看哪,亮眼一顆星
幾年前某午後,曾與友人閒聊,話題有趣,「四十歲以後才出第一本(文學)書的素人作家」。「素人」指「從沒獲得過文學獎的寫作者」,兩人想像多種可能:
一、喜歡看書卻很少動筆,遑論參加徵文。四十歲了,偶然有機會寫,一出手便自不凡。這是「一鳴驚人」型。
二、很喜歡寫,寫了半天卻不中式,文學獎屢戰屢敗,最後自費出版第一本書。這是「不說也罷」型。
三、從事相關文字工作,或編或譯或報導,越寫越覺得「可以試試」,竟也就出版第一本書。這是「耳濡目染」型。
四、……。
兩人越說越熱烈,其實講的也就是自己,「我們不一樣!」最後她總結:
一、我們很真!若非真心、真情,撐不了那麼久。
二、我們又快又狠!活過四十歲,什麼看不穿?一出手就要擊倒在地。
友人確實夠快也夠狠,短短兩三年,出了幾本散文、小說,揚名立萬,贏得世人讚賞,然後揮一揮衣袖,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也許還繼續寫。
會想到這件事,純然因為看到《天使沒有性別》——素人作家四十歲以後所寫的第一本書——不免想起這一往事。第一本書才剛要出,快不快得起來還難說,但真可以看看她夠不夠狠?所謂「狠」,其實也就是「識得破」,識破人間貓膩手腳,世間種種詭計,直面現實不作夢,絕不是昔日眨巴著夢幻大眼睛的蓬蓬裙小女生。這特點,用傳統話語講好聽許多:「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四十歲了,若連這點特色也無,再有心再多情,恐也撐不了太久,不說也罷!
體制會吃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它的吃法卻不是一口咬住,即刻吞入肚腹,而是像流砂一樣,讓人一點一滴慢慢地沉陷入它的血盆大口之內,初時還動動,終至無言滅頂。體制沒有什麼不好,所以會有體制,都因為它能讓未來處於一種相對「確定」的狀態,擺脫因「不確定」所帶來的忐忑與不安。譬如職場,那是一種體制,進入之後,循規蹈矩,準時上下班,勤奮工作努力加班,體制便會照顧你,讓你每月有薪水可領,每週有假可休;做得好了還有種種福利,年假、獎金、紅利……什麼的。最重要的前提是,體制有軌,你得順著走,不順不爽,那就是「出軌」——你得「換軌」,否則「確定」的一下子變得「不確定」,無常隨時會來攫扼你!
更進一步說,熟悉社會學的都知有個詞叫「異化」,英文alienation,詞首源於拉丁文,最早是「轉讓、出賣」的意思,後來逐漸被賦予「疏遠」的含義(所以也譯成「疏離」),反映兩個應該合在一起的事物出現了分離,如人的本質與人的存在之間的分離。馬克思便藉此來說明資本主義體制下,工人與生產之間的關係,由於無法掌握生產工具與生產分配,勞動本身(狀態)往往成了與工人(本質)相對立的東西,讓工人不知為何而勞動?為誰而勞動?
有體制就有疏離,有疏離便有出軌、逃脫的渴望。貫穿《天使沒有性別》各篇小說,最讓人深刻感受到的或許就是這種讓人陷入絕望的疏離:打零工的啃老宅男、不停被搭訕的巴黎旅人、決心出軌期待外遇的熟女、找不到工作的博士老公與失去胎兒的老婆……所有這些人都被體制深深籠罩,也都明白妥協是正軌,或許會不甘心卻相對安全。然而與日俱深的疏離感卻讓人舉棋不定,望著鋼絲躊躇,To be, or not to be,等到真正下定決心,無論妥協或反抗,誰知意外的悲喜正在那裡等著,終不免「人生過處唯存悔」了。
明白了貫穿全書的「疏離」本質,回過頭再讀,篇篇都有了著落,譬如寫得語調俏皮、輕快,那一對明明有千言萬語要說,卻三言兩語說不下去了的已婚男女,一位「有色無膽」,早早舉手投降;一位卻春心未泯,還想搏一搏,「你敢我就敢」,彼此有緣相逢卻「愛不對人」,一切也只好黯然收場:
為了堅定自己的意志,他把人生的道理與社會的規則說了一遍,眼前的小桌是他的講台,而她,就是那隻迷失的羔羊。但他不僅是說給她聽,更是說給自己聽。婚姻、家庭、道德與愛情,責任和親情……他鎮定地把這些都講給她聽,有條有理,正氣凜然,儼然思想的巨人。但更多的成分,他知道,不過自吹自擂。
「浪漫是要付出代價的,你懂嗎?」「誠實地活著,有時是要付出生命的。」針鋒相對的兩句話,撩起了多大的波瀾。To be, or not to be,果然永遠是生命最大的問題。而「即使已經沒菸可抽,他也不會再買。」這最後一句又代表了怎樣的「馴化」,多少的悲哀啊!
幾年前的那個午後之對話,還有個重點當也應該說說:「厚積薄發」常是「四十歲以後才出第一本書的素人作家」讓人為之眼亮的特色。此處的「薄」,絕非「小、慢」,實乃「噴薄」的薄,一下子迸發出來。然而,高處亮眼,橫空而過的也可能是流星,而非行星乃至恆星。是以,第一本寫完出版,比賽才算真正開始,一出手就擊倒也僅是一場勝負,到底能否繼續打下去乃至贏下去?還待吾人睜大眼睛看下去,但願一鳴驚人之後,黃鶯出谷即能啁啾成曲,新松終能高千尺。
傅月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