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全新增訂版】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29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看過本書之後,你「看人」的方式會完全改變。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百大心理學家、時代雜誌世界百大影響人物
心理學界情緒研究第一把交椅
保羅.艾克曼經典之作全新增訂版

  情緒從何而來、可以控制嗎?從五官變化所透露的情緒,是真是假?不同文化種族的人,會有一樣的情緒、一樣的表情變化嗎?

  保羅.艾克曼是享譽全球的心理學家,擅長非語言行為與溝通,特別是受情緒所影響的臉部表情與生理學,以及說謊的表情。艾克曼對情緒與表情的觀察鉅細靡遺,他比對大量的五官照片,深入探索情緒如何牽動五官、聲音、生理上的變化,讓人們更能夠覺察自己的內心,也更了解彼此的內在。

  艾克曼對表情與情緒的研究影響巨大,深受美國軍警界重視,中情局、聯邦調查局、紐約市警局都曾根據他的理論來訓練人員;皮克斯動畫《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中的人物,也是按照他研發的「臉部動作編碼系統」而製作的。

  增訂版全新內容
  ▎〈前言〉:作者強調認識情緒的目的,是為了更加了解、促進人際的互動。
  ▎第十章〈謊言與情緒〉:詳述對「說謊」表情的精準觀察。
  ▎〈後記〉:如何覺察情緒性行為,這些方法同時也可增進對衝動的覺察。

  在本書中還看得到
  ▎喜怒哀樂、驚訝害怕等的細微表情示範。
  ▎掌握自己或他人的情緒後,與他人互動的技巧。
  ▎收錄表情判讀測驗,測試自己在閱讀本書之前與之後,對辨識細微臉部表情的能力是否提升。

本書特色

  .中文全新增訂版,收錄全新內容:〈前言〉、第十章〈謊言與情緒〉、〈後記〉。
  .內有最精闢又不失科普趣味的情緒與表情研究。自第一版出版以來至今已十多年,作者提出「表情是普世共通」的論點雖具爭議,但依舊不減本書的經典性!
  .有助更深入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受情緒牽動的「極細微」表情差異,進而懂得覺察自我情緒與他人自在交流。
  .全書譯文皆重新修訂、校正,提升本書的閱讀舒適度與理解度!

專文導讀

  潘怡如|亞東紀念醫院主治醫師

名人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吳家碩|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洪 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許木柱|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榮譽教授
  黃天豪|新田/初色心理治療所首席顧問臨床心理師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與《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精采絕倫的傑作!看過本書之後,你看別人的方式會完全改變。──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作者

  全世界沒有人像保羅.艾克曼那樣把臉部表情研究得如此深入。他在《心理學家的面相術》中,以清晰、生動、最容易了解的方式,呈現出他對或明顯或隱微的情緒表情的精彩觀察,這是我們每天會遇到千百次的表情,卻往往誤解其意或無法看見。自從超過一世紀之前的達爾文著名的《情緒的臉部表情》以來,沒有一本書可以像此書一樣如此廣泛而深入的探討這個主題。——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鎢絲舅舅》(Uncle Tungsten)、《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作者

  保羅.艾克曼是情緒表情的大師,本書是他這個領域的大師之作。他甚至提出我們可以如何運用情緒在表情上的發現,來引導並改善我們的生活。——約瑟夫.李竇(Joseph Ledoux),紐約大學教授,《突觸的自我》(Synaptic Self)與《情緒大腦》(Emotional Brain)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保羅.艾克曼 Paul Ekman(1934-)


  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精神醫學部的心理學教授。他曾得到許多榮譽,最著名的是1991年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以及1994年芝加哥大學頒發的人文文學榮譽博士。最近一項關於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的研究中,艾克曼名列前一百大。

  艾克曼的興趣集中在非語言行為與溝通,特別是情緒的臉部表情與生理學,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欺騙。1970年代,艾克曼與心理學家衛理.弗瑞生發展出一套測量臉部表情的工具──臉部動作編碼系統──目前被世界各地數百位科學家使用。艾克曼是十四本書的作者或編者,包括《說謊》一書,並發表過百篇以上的科學論文。他是政府機構關於情緒的臉部表情的常任顧問,比如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煙酒槍炮與爆裂物管理局,也是律師、法官、警察,和一些私人公司的諮詢顧問,包括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與光影魔幻工業公司,也常在英美的電視節目上現身。

譯者簡介

易之新


  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GCFP)、身心靈書籍譯者,譯有《超個人心理治療》、《榮格心理治療》、《疾病的希望》、《當下覺醒》、《費解的顯然》、《成為有能的自己》、《生命的禮物》(心靈工坊出版)與《身體的智慧》、《存在心理治療》(張老師文化出版)等三十餘本書籍。
 
 

目錄

來自各界的讚譽
致謝辭
推薦序一▎用科學的方式了解情緒的本質/洪蘭
推薦序二▎當情緒與文化相遇/許木柱
全新增訂版推薦序▎表情真的反應情緒?/謝伯讓
全新增訂版導 讀▎發現情緒/潘怡如
全新增訂版▎前言
 
引言
第一章‧跨越文化的情緒
第二章‧情緒的產生
第三章‧改變情緒誘因的影響力
第四章‧情緒性行為
第五章‧哀傷與悲痛
第六章‧生氣
第七章‧驚訝與害怕
第八章‧嫌惡和輕蔑
第九章‧愉快的情緒
第十章‧謊言與情緒
結論:與情緒共處
後記
 
附錄一‧表情判讀測驗
附錄二‧註釋
附錄三‧圖片來源
附錄四‧延伸閱讀
 
 

推薦序

當情緒與文化相遇


  保羅.艾克曼是情緒研究的先驅之一,一九六七年就到新幾內亞高地針對福爾人的臉部表情進行研究,並在一九八○年出版極受注目的專書:《人類的臉部表情──新幾內亞一個部落的普同性表現》(Face of Man: Expressions of Universal Emotions in a New Guinea Village),強調福爾人的臉部表情,和西方人一樣會顯示出類似的基本情緒,如驚訝、悲傷、生氣、恐懼、厭惡與快樂等。延續先前的研究,艾克曼在《心理學家的面相術【全新增訂版】》這一本新書中,進一步強調情緒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如他在第一章所強調的:情緒有時候勝過人類的重要驅力,如性、生存等。台灣社會晚近發生的案例,包括以極為兇殘的方式殺人,或「狠心」與年幼的子女同歸於盡,這些現象都指出情緒對人類的行為確實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同時也引發學術界及一般民眾對「情緒管理」或「情緒品質」(EQ)的重視。《心理學家的面相術【全新增訂版】》這本書在這一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考資訊,是值得深入閱讀的好書。

  情緒是一種有組織或模式的行動傾向,這些行動傾向使得人類得以建立、維持或干擾與環境的關係,同時也影響了人類的社會行為。情緒的研究在文化人類學的早期研究中並不多見,即便是與情緒研究有密切關係的心理人類學,長期以來都強調動機、認知、知覺、價值觀的探討,只有少數的人類學家(例如本書提到的米德﹝Margaret Mead﹞)曾提及不同族群的情緒特性與文化經驗間的關係。一九八○年代以後,情緒研究在人類學中開始迅速成長。至目前為止,人類學對情緒的研究主要包括情緒的社會化、文化對自我的塑模、情緒經驗與表達方式的跨文化變異性、情緒的語言與認知層面,以及對西方情緒研究理論的檢驗等。

  由於情緒被認為具有明確的生物基礎,因此生物人類學家普遍認為,所有人類都具有類似的情緒基模,而這種基模取決於人類的腦部結構,特別是職司記憶與情緒的邊緣/額葉系統與腦部的某種物質(如多巴胺﹝dopamine﹞)的影響。在心理科學領域中,有許多學者和艾克曼一樣,強調情緒反應的普同性,例如在比較義大利與中國人時,雪佛(P. R. Shaver)等人發現:這二個不同文化群的情緒特徵與表達方式顯現出高度的相似性,每一個族群都表現出快樂、悲傷、恐懼與生氣等基本情緒,而且也都有愛、孤獨、傷痛與同情等和情感依附有關的情緒。在台灣喪偶婦女的研究中,高雄醫學大學的許敏桃博士也發現台灣喪偶婦女具有和西方相同的失落情緒,如哀痛、恐懼、生氣、罪感、後悔、想念、無力感、絕望、不安全和寂寞。

  相對於前述的情緒普同性,許多文化人類學家強調不同文化脈絡下的特殊情緒表達。已過世的史丹福大學人類學家羅薩多(Michelle Rosaldo)在菲律賓伊洛哥族(Illogot)的研究,以及璐茨(Catherine Lutz)對大洋洲伊法魯克(Ifaluk)族情緒語彙的研究,發現這兩個族群的情緒表露和西方人相當不同,羅薩多認為這種差異並不只是單純語彙翻譯的問題,她發現伊洛哥族對情緒的想法不只迥異於西方,而且他們的感覺與處理感覺的方式也與歐美不同。在哀傷或失落經驗方面,跨文化研究顯示差異頗大的失落反應其實受到特殊文化脈絡的塑模。例如,多數美國人認為將悲傷形之於外是恰當的反應,但印度人則認為過度表現哀傷是一種罪惡,而許多亞洲民族都將哀傷視為個人內在的反應,必須加以掩飾。這些例子顯現出哀傷情緒、表現以及適應策略具有族群間的差異。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列溫(Robert LeVine)觀察到非洲古希族(Gusii)男性的哀悼行為是「抑制情緒和適可而止」,其反應與古希族女性有很大的不同。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的伊法魯克人,對特定人物(如部落頭目)的失落有其應有的哀傷表現,過度的表現會被蔑視為「病態」。爪哇文化的理念規定:即使是親密的家人死亡,也必須保持隔離和忍住哭泣。

  學者對情緒結構與表露方式的普同性或特殊性雖然各執異見,但是對於社會文化環境與經驗的重要性卻有頗為一致的看法,《心理學家的面相術【全新增訂版】》也提出同樣的觀點。在生物人類學中,搭馬西歐(Damasio)將情緒區分為基本與次級兩大類,基本情緒負責處理和驅力有關的思考訊息,次級情緒則與個人的情境和處理的事物有關。儘管搭馬西歐仍然強調次級情緒和腦部前額葉皮質層有關,但情境因素和個人所面對的事物顯然也被認為是影響情緒的重要因子。同樣地,雪佛等人雖然主張情緒結構的普同性,但也認為社會文化因素對情緒的次級層次有影響。

  人類學家的研究也獲致相似的結論,例如我的指導教授柏克萊加大的人類學家雪珀-休斯(N. Scheper-Hughes)教授在巴西一個貧窮小鎮的研究,發現環境(食物)的匱乏可能降低母愛的表現,嬰兒及孩童的死亡通常都被視為不可避免的命運,因此母親的哀傷表現大多只持續幾天而已。此外,文化的各種分類法則,特殊事件與情境,都會賦予特定的情緒意義。情緒經常受宗教或政治象徵與儀式的影響,情緒與這些環境事物的連結通常會透過情緒語彙表現出來。總而言之,文化的法則使得人類的情緒表露產生豐富的變異性。

  語言的社會化是影響人類學習情緒的重要工具。米勒(Peggie Miller)等人在美國巴爾的摩南部一個社區的研究,發現青少年透過故事的傳述而學得文化所認可的表達生氣與攻擊的方式。米勒和中研院民族所的心理學家馮涵棣博士等人,透過台北和芝加哥一些中產家庭親子間對話的敘事分析,比較二歲半至五歲間兒童的社會化歷程、機轉與內涵,都觸及這個重要的主題。

  從人類發展的觀點,對人類情緒的了解一方面應該直接從個人的主觀經驗著手,但同時也必須了解情緒的塑模因子與過程。在處理這個理論課題時,我們認為語言、情緒與文化模式間的關係,並非靜態現象間的關聯,而是如維哥斯基(Vygotsky)所建議的「連結設置」(mediating devices)的概念,也就是透過社會互動過程,使得個人建立本身的內在符碼,由此而達成文化傳衍的工作。只有透過對個人內在世界的細緻理解,並將它們放在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下,予以動態性的解讀,我們對情緒的了解才有可能較為趨近完整而真實。當情緒與文化相遇,我們展現出和艾克曼一樣的表情。

許木柱(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榮譽教授)

導讀

發現情緒


  情緒,其實無所不在。

  在一個眼神,一句冰冷的話語裡。當氣惱的戀人轉身離我們而去,情緒,化作飄散空中決絕的髮梢。

  體重計上晃動著的指針,緊急煞車,一片枯葉,一隻蘊含溫度的柔軟小手;鄉愁的曲調,或者,一隻跛腿小狗歪歪斜斜地踅過街角;凡此,都能誘發人的情緒。我們都曾感受到情緒,確知它的存在,但當我們試圖為它命名,卻忽然詞窮。

  於是,我們在詩歌、哲思、文史、小說與媒體中尋找情緒。

  不同於愛情與罪疚的古老主題,如此旗幟鮮明地、堂堂走入史詩篇章;情緒,從未高舉旗幟,卻一言不發、悄悄蔓延佔領整個王國。沿著作家的疆土蜿蜒前行,峰迴路轉、驚鴻一瞥處,盡是情緒的風景。透過閱讀與觀看,我們展開了自身情緒的文本再書寫。

  情緒,從來只在感官中醞釀,在文字裡繾綣;當它置身此以科學為名的陌生時代裡,終究也羞澀開口,用陌生的科學語言敘說。

  這條人類試圖探索並證實自身獨特性的歷史長路上,於是,加入了情緒科學(affective science)。在不遠處的上一世紀後半,情緒,繼認知(cognition)之後,成為行為科學及社會心理研究的重鎮。

  本書作者保羅‧艾克曼,在情緒研究的時代浪潮上,是奠定以臉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作為研究情緒方法的重要人物。直到現在,以臉部表情辨識,加上神經影像學或其他工具為主的研究方法,仍是情緒研究的主流。

  自達爾文以降,情緒學者一直試圖在演化的地圖上,將情緒定位。

  他們認為,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具有普世共通的特性(參閱第一章)。不同的情緒(包括快樂、悲傷、害怕、生氣、厭惡等),相應地會有不同的臉部表情及生理變化,在演化上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例如害怕時的僵住不動或逃離反應;生氣時相應的準備攻擊狀態),這些功能,往往與種族或個人的生存利益息息相關。動物實驗學者,嘗試在其他物種身上,找出相應的情緒模式,例如約瑟夫‧李竇(Joseph LeDoux)著名的害怕制約(fear conditioning)研究,證實了某些生死攸關的情緒反應,在人類及其他物種身上,並未有根本的不同。

  每個領域的情緒研究者,各自從自身的觀點出發,展開屬於他們的情緒之旅,皆為給予情緒,一個遲來的身份證明。

  社會認知學者,除了研究情緒對個人經驗和訊息處理過程的影響,同時也關注情緒所傳達的訊息,如何形塑人的社會行為;行為科學的研究,重視情緒對於大腦其他功能,諸如記憶(memory)、注意力(attention)、甚至是作決定能力(decision making)的影響,並藉由研究工具及方法的不斷改良,漸漸釐清情緒的知覺生成(perception)、經驗(experience)、以及行為反應(behavioral response)間,相關的不同神經迴路;至於精神醫學領域,格外著重在探討情緒調節失衡,與臨床精神疾病之間的關聯,在研究上,期待進一步探索精神疾病的發生原因,和可能的治療模式。

  所幸,在記述已然繁瑣之餘,艾克曼未曾想在一本書裡,曠日費時地,將半世紀以來,各領域的努力同時一網打盡。

  本書中,艾克曼先從演化的觀點切入,指出各種情緒在演化上的意義,並提出自動評估機制(參閱第二章)。他認為情緒是一套關乎生存的緊急應變系統,需在很短時間內,辨識環境中可能的危險,或其他有意義的刺激,並隨時準備反應。在綜說之後,他接著分述各種不同的情緒(參閱第五到第九章),在整個書寫過程裡,作者始終堅定不移、清楚地關注其自身對於臉部表情辨識的專門研究。在每個情緒章節中,他提供了各種情緒、從隱微、曖昧、到極度強烈的臉部表情照片,並仔細解釋其間的細微差異。他關注於詮釋每種情緒,可能有哪些不同的情緒誘因,以什麼形式出現在現實生活裡,以及可能相伴發生哪些情緒性行為。

  作者使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的部分技巧來教導讀者,如何在生活事件裡,分辨情緒誘因,觀察自身及他人的情緒,控制不當的行為表現,並減少情緒可能帶來的傷害。除此之外,他引用動作模仿理論(motor mimicry),教導讀者,藉由模仿各類情緒表現於臉部不同肌肉的細微動作,體會不同的情緒經驗,並學習各種不同情緒所伴隨的特殊身體感受。作者期待,透過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緒,讓我們更能與自己的情緒愉快共處。

  即便決心客觀的書寫,作者本身的個人性,依然在字裡行間顯現。最終,作者在最後一章裡,除討論情緒的共通性外,更提及每個人情緒經驗的個別差異。

  透過本書,我們彷彿看到年輕時的艾克曼,為了研究情緒,隻身前往新幾內亞蠻荒未知之地的那一天;在字與字間,我們可以瞥見他與妻子、女兒、研究夥伴及競爭對手的蹤跡;透過他的評論,我們得以了解他的一些看法及價值觀;最重要的,還有他的情緒,關於他為何書寫,為何此刻書寫,為何如此書寫;我們試著去想像、拼湊,或者是再造,半世紀以來,他對於情緒研究的追求。

  閱讀本書後半時,有一天,恰巧接到數月前與我發生擦撞的車主電話,內容是關於一些繁瑣事項的討論。空氣中,有一言沒一語地,乾澀飄蕩著我冷淡異常的語句,拿著電話的那隻手一直發熱,控制不住微微地顫抖,忽然間我發覺,原來自己正在生氣(參閱第六章生氣)。與舊時如出一轍的情緒,卻被十分新穎地再發現,一種荒謬的心情,讓人幾乎想要微笑。

  本書是作者為自己半世紀的浪漫追求所下的註記,也是一本實用的小書。藉由關注體會自己及他人的情緒變化,人得以了解靈魂某處,深刻卻無法言語的那一面。

  增訂版的結論中,作者提到「我們對情緒的經驗,好像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不是出於我們的選擇。」多年後再收到親切的編輯來信說要出增訂版時,心中除驚喜外也浮現了一種多愁善感:「原來已經過了這麼久了啊。情」緒就是這樣突如其來的發生在我們的身上。

  增訂版的前言裡,作者強調了用以改善我們情緒生活的四種基本技巧:除了覺察自身情緒外,作者也提到了發現「他人」情緒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學習對他人的情緒更敏銳,在許多重要的關係當中,謹慎運用這些資訊。此外,作者再度提到了「選擇」,雖然我們不能選擇情緒,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表現,能更好地達到目的並且不要傷害到他人。

  期許大家不只用科學家的眼睛來看這本書,更能以一個平常人的心去感受充滿酸甜苦辣的人生。
 
潘怡如(亞東紀念醫院主治醫師)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2169
  • 叢書系列:Holistic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跨越文化的情緒

我決定投入臉部表情的研究,去新幾內亞找出證據,支持我已知道是正確的事:至少某些臉部表情的情緒是有共通性的。由於表情是不需要學習的,天生失明的人才會表現出和明眼人一樣的表情。
 
這本書涵蓋我過去四十年對情緒的研究,我相信有助於改善人的情感生活。我寫的內容大部分根據自己的科學實驗,或是其他研究情緒的科學家。我自己的研究專長是發展專門技術,以解讀和測量情緒的臉部表情,在這個前提下,我能看見陌生人、朋友和家人臉上細微到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忽略的差別,藉此我學到許多事情,但因為個人時間有限,有些還沒有得到實驗的證明。當我所寫的內容只是根據自己的觀察時,會加入下述之類的話,「我觀察到」、「我相信」、「我覺得似乎是……」。如果我寫的內容是根據科學實驗,則會在書末的附錄具體註明相關的研究。
 
本書的內容大部分和我對跨文化臉部表情的研究有關;我對心理學的整體看法(特別是關於情緒的部分),因為出現新證據而徹底改變。這些發現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美國、日本、巴西、阿根廷、印尼和前蘇聯,我因此發展出自己對情緒本質的看法。

我在一九五○年代末期開始做研究時,對臉部表情並沒有興趣,當時引起我興趣的是手部動作。我為手部動作分類的方法,可以分辨憂鬱的病人屬於精神官能症還是精神病,並顯示病人接受治療後進步的情形。1到一九六○年代初期,還沒有發展出任何工具,可以直接精確地測量憂鬱的病人複雜而快速變化的臉部動作。我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所以沒有做這方面的研究。二十五年後,我發展出一種測量臉部動作的工具,於是重新觀看那些病人的記錄影片,找出重要的發現,我會在第五章討論這些發現。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