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個性: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 定價:380
  • 優惠價:6625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
我們不只要順性而為,更要超越個性。
透過行為刻意地去蕪存菁,你一定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是什麼造就了當下的你?我們該如何才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一般認為,「個性」是具有穩定性的,當性格一旦形成,就幾乎是我們始終如一的特質了。但最新的研究顯示,每個人身上,都有個我們不認識的自己。所謂的「自我」並非固定,個性會隨著成長而有所改變,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重新塑造自己,而且行動越大,改變就會越多。
 
  榮獲德國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彙整心理學、腦科學、社會學、科學等諸多領域的研究資料,提供我們關於「個性」種種新知卓見。包括:
 
  ●我如何成為「我」,又該如何主動操控性格改變的方向及過程。
  ●在經歷人生的重大轉捩點(如:成為父母、面臨中年危機和退休等),個性會產生哪些變化。
  ●有哪些心理工具有助於保護自己避免負面影響,完成正面建構。
  ●在與他人的互動及反餽中,如何形成自我認知,並活出與眾不同的自己。
  ●睡眠、想法、飲食,甚至腸道菌都會影響我們的個性。(如:微生物能抗憂鬱,良好的睡眠能增進自信)
  ●打破慣性,換個想法,個性也能「弄假成真」。
 
  誠如書中所言:「成熟並不是堅持自己一直都是怎樣的人,而是一個人有所成長,也透過自身的經歷變得更有智慧。所以成熟是種過程,這並非意味著『發現自我』,而是懂得如何在人生中獲得的反饋與不斷自省中改變自我。」因而,昨日之我是什麼人,並沒有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今日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始終都有機會重新創造自己。
 
好評力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志建
  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蔡宇哲
  生鮮時書創辦人  劉俊佑(鮪魚)
  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先天設定固然對人有長期影響,但後天的學習與經驗,則會某種程度地改變我們的基因與神經。所謂的『成熟』,便是我們在與人及外界的關係中,找到最具適應性的方式創造自我。」——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莉絲蒂娜・伯恩特  Christina Berndt
 
  生於1969年,曾先後於漢諾威大學與維騰/赫德克大學研讀生物化學,於海德堡德國癌症研究中心攻讀博士。
  先後為《明鏡週刊》、德意志新聞社及南德廣播公司撰寫醫療及學術相關報導,2000年起擔任《南德日報》編輯。
 
  曾於2006年獲頒歐洲青年科學作家獎(The European Science Writers Junior Awards),也曾因揭發器官買賣醜聞獲得守護者獎(Wächterpreis)提名。2013年不僅榮獲亨利・南恩(Henri-Nannen- Preis)「調查獎」提名,更獲選為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
 
  著有《韌性》、《滿足》。
 
譯者簡介
 
王榮輝
 
  曾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歷史系與法律系;其後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攻讀碩士,主修哲學、西洋中古史與西洋近現代史,通曉英、德、法、日與拉丁文等外文。2009年起,擔任台北歌德學院特約翻譯。譯作有《思考的藝術》、《內向者的優勢》、《不幸福人生指南》、《八百萬個老爸在路上》、《韌性》等書。
 

目錄

導言  你的性格,你作主!
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在改變/我為什麼是我?/今日的作為,比昨天做了什麼更重要
 
一、萬事皆可能
改邪歸正的大學教授/關於「做自己」這件事/自欺欺人?其實是大腦欺騙了你/為何我們會自我感覺良好?/想法決定你是誰/靈活變動的自我/典型性格中的非典型個性/我們欺騙自己,以便欺騙別人/真實的人更快樂、更具韌性/變化是人類的本質/自我測驗:我有多真實?
 
二、性格養成計畫
一別數十年,老同學真的一點都沒變?/個性的發展沒有終點/個性從何而來?/我們的決定,決定了我們/老人總是討人厭?/主動改變,就能掌控人生/五大性格特質分析
 
三、想解密他人,就靠數位足跡
FB按讚,洩漏你的內心/讓英國脫歐,幫川普當選的大數據黑手/AI面向學/心理測驗:我有怎樣的性格?
 
四、為什麼我們一生注定受他人影響?
瑞典環保少女的氣候暖化抗爭行動/我們與世界是共鳴系統/即使童年不幸,也可以成為幸福的人/基因比教養更具影響力/父母和孩子,都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所有關係的交互作用/正面和負面的外界影響/自我,就是我們經驗的總合
 
五、那些意想不到的性格影響力
腦創傷後判若兩人/與中風有關的奇人奇事/心靈會重整/腸道、飲食與情緒/大腦也會聽腸道的話/你吃的食物,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睡得好,人生是彩色的/睡不好會讓腦細胞受損
 
六、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不只順性而為,更要超越個性/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個性也能「弄假成真」/你認識的自己,可能只是種假象/人生不能只是「活著」,更要找出對你有意義的事/針對「自我」的訓練/性格無好壞之分,而是各具特色/即使年老,還是可以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透過挑戰,改變個性/不要害怕被拒絕
 
附錄
相關專家學者名錄
參考文獻
 

導言 
 
你的性格,你作主!
 
  起初他們兩人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當保羅與楊—霍爾斯特在一九八二年出生時,全家都十分歡欣。一對雙胞胎兄弟!人們幾乎無法分辨這兩個小男孩的差異,就連他們的性情也極其相似。他們是那麼地活潑與開朗。母親認為,他們已經步上屬於自己的坦途,所以無須為他們擔心。
 
  然而,進入青春期之後,兩人的差別卻變大了。保羅懷有雄心壯志,努力用功,順利上了大學。楊卻是誤交匪類,淪為罪犯,有時還會動手打人。當時他人生的「亮點」就是:一場兩年的徒刑。
 
  究竟是為什麼,兩個起始條件相似的小伙子,居然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他們一個成了有理想、有抱負的社會化青年,而另外一個卻成了冷酷無情的利己主義者,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顧他人的財產和權利?難道說,光是因為在錯誤的時間點交到了錯誤的朋友,就足以決定我們的未來;還是說,得要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才會讓人生的道路出現不同的轉折?
 
  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在改變
 
  「我們是如何成了當下的自己?」幾乎人人都會去思索這個問題。有時我們也會更進一步想到:如果條件更好一些,我會不會變成另一個不一樣的人?當有人責備我時,為何我的反應會如此情緒化、激動或覺得受傷?我如何才能過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我又該如何保護自己,避免被不樂見的方式所改變?
 
  目前許多專家學者也特別深入鑽研這些問題。心理學家、腦科學家與社會學家都在研究,一個人的性情究竟是如何形成。長久以來,他們一直認為,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固定在某個核心自我(也就是真實自我)裡,在年輕時或許會產生扭曲、變形,可是日後人們還是可以找尋自我,進而實現自我。無論是精神分析學家、共產主義者、存在主義者還是嬉皮,他們都為「自我實現」的想法所著迷。不過,時至今日,專家們卻不得不承認:多年來,他們的出發點其實是完全錯誤的。
 
  無疑地,我們是帶著某種鮮明的個性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在我們出生後不久,別人就能看出這樣的個性。然而,它將如何發展,這顯然會受到我們所經歷的事和所遇到的人所影響。如果在另一個地點、另一個時間,或是在另一個家庭裡長大,或許就會讓我們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發展心理學教授維納・格列佛(Werner Greve)表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一個人的性情就在改變,這是從第一秒起就開始的。」每個人每一天都會受到種種新的影響。此外,在與環境、生活經歷、支持者和反對者的互動中,人們還會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建立起他所認為的「自我」,可以說,「創造的自我」遠比「發現的自我」還要多。其結果就是產生了一個如人生拼圖般的自我,在周遭的諸多因素影響下,它又會發生變化。
 
  我為什麼是我?
 
  在「創造的自我」中,有個魔咒叫做「共鳴」(resonance)。這種現象原本是指在聲學系統的共同振動。不過共鳴不單只是每天發生在我們的內耳裡,它也發生在我們的社交互動中。
 
  社會學家哈特穆特・羅莎指出了共鳴對於社會生活的意義。他將共鳴描述成「當人們融入某種『世界關係』時所產生的感覺」。當我們在執行一項富有意義的任務,可能因此獲得正面的回饋時,當我們在看山觀海之際覺得心胸開闊時,當我們與好友交心、當音樂觸動我們的心靈,或是當我們的球隊得分時,我們都會產生共鳴。當缺少共鳴時,我們則會與所身處的世界產生疏離感。
 
 近來心理學有越來越多探討共鳴的主題。畢竟,人的心靈也是一種共鳴系統,它會在外界的影響下持續發展。我們與人的邂逅、經歷與經驗會在內心產生作用,產生改變,繼而再度向外傳遞。人類總是不斷與其所處的環境進行交流,人們的存在與意識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共鳴這種現象對我們的影響遠不止於在當下的一時半刻,最終甚至會錨定在基因裡,誠如表觀遺傳學(又譯「表徵遺傳學」)的新研究分支就強烈說明此事。我們所經歷過的,都會以化學信號的形式寫入遺傳物質中。如果共鳴感特別強,發生於基因裡的分子變化日後也很難被抹去。
 
  不過,共鳴並非總是正面的。人們不單只會在友善的對話中產生共鳴,像是彼此給予充滿喜悅的肯定,或是在會議中受到上司頻頻點頭的贊同,甚或表達有意提拔的認可。人們其實也會與負面的環境產生共鳴。身為社會性動物,人們會接收並感知到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一個充滿愛的環境可以讓人獲得快樂的正向體驗;相反地,一個惡劣的環境則會使人在令人恐懼的情況下一再產生負面的經驗。就連排外主義與法西斯主義也都是共鳴事件,而且還是非常強烈的共鳴事件。
 
  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人生會經歷許多的動盪與變化。有些會讓我們極為震撼,有些則只是讓我們產生些許動搖。就這樣,我們會產生多采多姿的體驗,會發現晴天霹靂的真相,也會遭受痛之入骨的傷害。簡言之,我們會變成自認為「成熟的人」。一個成熟的人,就是經歷過很多事情、且讓自己因這種經歷而改變的人。成熟並非堅持自己一直都是怎樣的人,而是一個人有所成長,也透過自身的經歷變得更有智慧。所以成熟是種過程,這並非意味著「發現自我」,而是懂得如何在人生中獲得的反饋與不斷自省中改變自我。
 
  在「發現自我」這種思惟征服西方世界前,哲學家們早就產生過一種想法,那就是:人類會適應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所選擇或嚮往的位置。早在上古時期,斯多葛派學者就曾談及,人如何「在實做中勾勒自我」。如果改用現代的白話來進一步解釋,那就是:一個人如何成為什麼,一個人如何成為自己,或者,一個人如何創造自我。這是種創造自我、形塑個性的過程。
 
  這樣的過程往往是在被動、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我們會受到影響、產生共鳴、接受他人的想法、自我調適。當然,我們也會主動發揮影響,也操控著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是以,我們會摒棄那些不利於我們的損友,或是選擇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職業,而非只希望能發揮才能。我們也會組建家庭,或是在異國他鄉遇見嶄新、至今未曾知曉的種種感動。
 
  在柏林洪堡德大學教授人格心理學的茱莉・史派西特(她是該領域最知名的專家之一)表示:「根據我們如何為自己的人生道路設定方向,我們會遇到與原先設定截然不同的種種要求,也可獳自然而然順應這些要求,而這些事件和做法都會在我們的個性留下痕跡。」
 
  今日如何作為,比昨天做了什麼更重要
 
  每個有點年紀的人都曉得,自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變化。例如,人們可能會突然對於某些從前漠不關心的事情很感興趣;反之,某些自己年輕時極度痴迷的事情,如今卻是嗤之以鼻。但這些都不一定代表某種個性的根本改變。
 
  一個人到了四十多歲,就無須再像二十多歲那樣,非得參加每場派對,但他還是可以當個外向、健談的人。也許他現在會在前往超市的途中跟每個他認識的人聊天,而不是在舞廳裡泡上一整夜。不過,人生過程中當然也會產生種種變化,它們使得一個不愛交際的人變得長袖善舞,也可能會讓一個喜歡秩序、講求確實的人變成了一個搞不清楚帳目、有客人來訪時也不把髒襪子收起來的人。
 
  我們也可以在自己的性情上下功夫,讓自己有所改變。發展心理學家維納・格列佛曾表示:「到了五十五歲時,我們當然還是可以去學跳舞,但並非每個到了這個年紀的人都還能成為佛拉明哥舞者。」除了身體上的侷限以外,有種陳腐思想也在阻礙了我們,那就是認為要改變「自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特別是當一個人被周遭的人認定是某個角色時尤為困難。在小鄉鎮中、在前人和同事早已建立規矩的陳舊職場裡,人們都很難擺脫種種習以為常的想法。格列佛表示:「別人的反饋往往會阻止我們改變。在一個新的環境裡,要產生改變會比較容易。」
 
  那麼,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了「當下的我們」呢?我們有哪些可能性去主動操控這樣的過程?我們能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嗎?許多耐人尋味的嶄新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加瞭解自身的個性化過程。這些研究顯示,哪些生活條件與哪些決定對我們具有最強烈的影響。促使我們成熟的,未必只有人生中的巨大挑戰。我們也不必擔心負面經驗與來自外界的不良影響長期下來必然會產生負面影響,就連童年的重要性同樣也為人所高估。
 
  我們的個性如何發展,這點其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決於自己。昨日之我是什麼人,並沒有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今日我們的所作所為。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92554
  •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1/11/01

「昨日之我是什麼人,並沒有那麼重要;更為重要的是,今日我們的所作所為。性格在我們長大成人後仍會不斷產生變化,我們始終都有機會重新創造自己。」
 
隱藏在書腰下方的這麼一段話,讓我非常喜歡,也極度認同。有不少人對於比較會表達自我意見的人,常常會用「很有個性」來形容,大家也應該很常從長輩的口中聽到:「誰誰誰的個性就是這樣。」彷彿個性就是一個人的核心似的,堅定且不可動搖。
 
但其實並不是,我自己也不這麼認為,一直以來,我覺得人無時無刻都在改變,可能當我看了某一些文字之後,心中有些想法就此改變,那麼,現在的我就與上一刻的我不同了,這句超老的名言是真的:「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改變。」(在書中也有提到)
 
印象非常深刻,以前接觸占星、人類圖等這些需要用到出生年月日與時間的神祕學時,有超多人對於雙胞胎都抱持著很大的好奇,好奇他們的個性與人生與命運是否會相同,哈,當然是不會的,因為,儘管是雙胞胎,說到底還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分別都會有略為不同的生活環境,例如在不同的班級上課,且遇到的朋友也不一定會相同,所以他們在行為與想法上便會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性。
 
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在書中有提到一點很有趣的事情,她說:「從嬰兒時期照鏡子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會一輩子持續觀察自己,並修補自身的形象。」
 
憑良心說,因為社群媒體的壯大,此刻的我們總是不斷地在維護自己的形象,對吧,然而,有多少人已經意識到自己一直在努力地成為他人眼中那種「優秀」的人呢?
 
我認為去探索「是什麼讓我們成為『當下的我們』」是非常有趣也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也許你會對自己的個性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認知與收穫。
 
另外,作者也有提到,睡眠、想法、飲食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個性,甚至是腸道菌也會是影響因素之一,實在是太有趣了!
 
一直以來,我對人類的行為、心理等面向總是感到非常的好奇(人類真的超級奇妙),所以《個性》這本書讀起來真的是超過癮!力推給每一個嚮往成長、想要更了解自己以及想要活得更加自由的讀者入手閱讀。
 
PS.封面的設計不曉得是不是「紙鶴」的概念,若是的話,那真的是一個充滿祝福的象徵耶。(結果說不定只是一隻普通的鳥而已XD)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