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勇氣:勇者如何,又為何無懼?

勇氣:勇者如何,又為何無懼?

  • 定價:240
  • 優惠價:79189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要設計一堂思辨式的課程有許多方式。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會透過四個階段做規劃。第一階段是針對特定品德,設定整體教學目標。我們可以從參與者的「需要」(比較欠缺該項品德哪些面向的思考或實踐)和「想要」(比較關心哪些面向和議題)這兩方面來構思。就此而言,儘管對於勇氣作為一項品德,大家並不陌生,但許多人誤以為毫無畏懼且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就是有勇氣,也沒有仔細想過培養勇氣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因此,本書在「需要」這方面設定了三個教學目標,分別是:瞭解什麼是勇氣(What),為什麼需要培養勇氣(Why),以及如何培養勇氣(How)。此外,在「想要」這方面則透過人們都很重視的親情、友情、愛情關係及日常生活情境,帶領參與者思考在具體情境裡,怎麼做才是勇氣的展現,進而反思自己的勇氣實踐。

  第二階段則根據整體教學目標以及參與者的特性,尋找合適的教學素材,例如引發爭論的國內外新聞案例、小說故事、YouTube影片、電影片段等。此外也可以融入參與式的學習活動,例如個別問答、分組討論、辯論、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或小遊戲。就此而言,本書在暖身活動裡以談論勇氣的繪本作為素材。在個人和社會層次的勇氣思辨裡,則以分區站位的小遊戲和電影裡的校園故事片段,搭配個別問答與分組討論。最後透過手印約定的活動,讓參與者彼此勉勵,引發實踐勇氣的動力。

  第三階段是針對各單元、使用的教學素材和參與式學習活動,設計多個提問和討論的問題。教學者可以先依據各教學目標的關連來建立整體架構,確定每個單元想透過提問和討論,帶領參與者思考特定品德的哪些面向。在問題設計方面,本書採取了幾項原則:首先,每個問題只問一件事,把不同面向的考量拆成不同問題,且盡可能使用簡潔明確的文字用語。其次,提問的關切範圍是從參與者比較有感且有切身體驗的個人層次出發,再逐步擴展到團體和社會層次。第三,提問涉及的考量由淺顯到深刻,從日常具體經驗擴展到比較抽象或沒那麼熟悉的事物。最後,把相同單元裡的不同問題以及不同單元欲推論出的結論串連起來,讓它們具有推論上的連結性和層次性。

  第四階段是在實際進行教學前,向教學團隊夥伴或同儕進行模擬試教,測試各個提問和討論能否順利引導參與者朝規劃的方向做思考。當提問無法導向設定的思辨方向時,則需修正問題的問法或順序。此外,試教過程得到的回應還可以協助教學者釐清哪些提問可以再做水平延伸(擴大納入的考量面向)或垂直延伸(深入情境的細節,反思判斷背後隱含的原則或價值)。如果出現離題的回答,則可預先構想延伸提問或概念補充,適時把討論焦點引導回欲思辨的主軸。

  要特別提醒的是,思辨式的教學雖然會透過事先規劃來設定思考和推理的引導方向,但並不預設唯一的標準答案。讀者可依自身教學需要,設定其他思辨目標。此外,思辨式的教學不預設單一的標準流程。要帶領參與者推論出某個概念或想法不會只有一種提問與討論的引導方法。本書嘗試呈現的僅是其中一種教學方式,讀者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對象,設計出不同的提問和參與式學習活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澤玫


  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倫理學、政治哲學。

  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

  她認為生活總是充滿各種抉擇和挑戰,懂得思辨能讓人活出更有價值的人生!

  澤玫老師喜歡用大量的提問和討論帶領哲學思辨,透過追問理由、引導延伸思考,讓參與者共同思索出最合理的答案。
 

目錄

總序 「思辨」可以保持心靈自由-林火旺/7
作者序 思辨式的教與學-吳澤玫/10
出版序 品德,可以教嗎?-李賢華/15
part 1 思辨之前/19
part 2 概念澄清/35
part 3 帶領思辨/47
part 4 延伸閱讀與補助資料/157
 



  在學習哲學的過程裡,經常接受以問答方式進行的教學。當自己成為老師,也很習慣以這樣的方式授課。但沒有認真想過自己如何學會這種教學方法,又該怎麼教其他人從事問與答的思辨式教學。從2014年3月開始,新生代基金會針對國高中教師舉辦「品德教育種子教師培訓營」,迄今已舉辦十一屆營會。講師團隊的夥伴們透過不同品德德目的教案,嘗試以較具系統性的方式來呈現思辨式教學的原理和應用技巧,而後出版了一系列的教學叢書。本書針對「勇氣」這項品德,介紹如何帶領參與者從個人和社會層次,逐步探索勇氣的意涵,思考它對實現個人幸福與美好社會的重要性,以及勇氣的培養和具體實踐。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要感謝許多人。首先,書裡運用的許多教學素材和構想來自新生代基金會的講師團隊。感謝曾經設計並帶領勇氣教案的夥伴,包括:錢雅婷、張慕良、廖秀麗、徐茂瑋、孫郁荃、楊舒淵、鄭鈞瑋和柯力元。其中要特別感謝跟我一起設計勇氣教案的郁荃老師,您提供的觀點和構想讓我得以從更貼近高中教學現場的角度,融入多元且活潑的參與式學習活動,獲益良多。其次要感謝曾經參加勇氣咖啡屋的所有高中生、大學生和國高中教師。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過程裡,你(妳)們的回答和反餽讓我發現原設計的不足,以及可再做澄清或進行延伸提問之處,持續修改並調整教案內容。最後要感謝林火旺老師和李賢華小姐為新生代基金會及籌辦各式營會的付出。火旺老師在本書的校審過程裡給予許多修改建議,賢華姐則在出版過程提供了重要協助。衷心感謝曾參與勇氣咖啡屋和本書出版的所有人!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所有品德都不是先天就擁有的自然稟賦,需要不斷練習與實踐,內化以後養成習慣性的行為傾向。我覺得思辨式的教學同樣需要持續地「從做中學」。透過事前縝密的構思與規劃,多次的實際教學帶領,並依據成效不斷調整與修正。在「教」的過程裡,也從參與者的反應和教學團隊夥伴身上持續地「學」,如此將可逐漸培養出提問與引導推理的教學能力。期待這本書能讓讀者對勇氣這項品德獲得更廣泛且深入的瞭解,並掌握到思辨式教學的設計與帶領技巧。讓我們一起走上探索勇氣的思辨旅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491266
  • 叢書系列:We care
  • 規格:平裝 / 168頁 / 14.8 x 21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Part 1  思辨之前
 
目標:
 
1.瞭解什麼是勇氣:勇氣這項品德包含哪些元素。
2.覺察面對不同情境時,選擇做哪種行動才是真正勇氣的展現。
3.思考就個人和社會而言,為什麼需要培養勇氣。
4.思考能否經由自我訓練來培養勇氣。
5.反思自身的勇氣實踐。
 
說在思辨之前:
 
許多人以為,只有天不怕地不怕,什麼事都敢做,才是有勇氣的人,但這其實是誤解。本書是一套思辨式的教學設計,透過一系列提問、討論與帶領思考的過程,讓參與者瞭解「勇氣」這項品德之意涵,進而思考它對實現個人幸福與美好社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裡具體實踐勇氣。
 
本書針對「勇氣」這項品德的思辨討論分成五個部分:首先以分享繪本故事來破題,讓參與者初步設想「什麼是勇氣?」,並引發思考的興趣和發言意願。第二部分探討個人層次的勇氣,透過幾個行動情境的選擇,帶領參與者推論出勇氣的重要元素,包括克服恐懼、真實面對自己、深思熟慮、自主選擇、善的目的、道德行為。而後思考勇氣對個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這項品德。第三部分探討社會層次的勇氣,以學生反抗教官不合理要求的電影片段作為思辨素材,讓參與者透過小組討論,共同思考勇氣為什麼是「過度」與「不及」之間的中庸、具體情境裡的實用智慧,以及勇氣對實現美好社會的重要性。第四部分將透過自我約定的活動,讓參與者反思自身勇氣的可能實踐,藉由相互勉勵來提升實踐的動力。最後將總結勇氣的意涵,期勉參與者日後能嘗試培養勇氣並付諸實際行動。
 
一、暖身活動:「勇氣」是……
 
(一)目標:對「勇氣是什麼?」做初步設想、引起參與者的思考興趣和發言意願。
 
(二)教具:教學投影片、含磁性黑板、小磁鐵十塊、B5空白紙10張、黑色簽字筆10枝。
 
(三)內容:
1.繪本分享
(1)動物談勇氣:繪本《誰最有勇氣?》
A.故事說明:介紹四種動物對「勇氣是什麼」的看法。
B.詢問:「青蛙、蝸牛、老鼠懂了什麼?什麼也不做的麻雀為什麼是有勇氣的?」
(2)人類談勇氣:繪本《勇氣》
不同人如何看待「勇氣是什麼」。
 
2.聯想活動:勇氣是什麼?
(1)寫下「你認為做什麼事情是有勇氣的」。
(2)輪流上台,先自我介紹,而後分享自己的回答,再用磁鐵把紙張吸在黑板上。
(3)帶領者針對兩個繪本和參與者對勇氣的看法,簡單匯整這些看法有何不同和相同之處,帶出後續的思辨重點。
 
3.小結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