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申鑒》作者荀悅的生平簡介
《申鑒》一書的作者,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史學家荀悅(西元一四八~二○九年)。悅字仲豫,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悅出身於當時的名門望族。他的先祖荀況,是戰國時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荀子》一書。他的祖父荀淑,字季和,是荀況十一世孫,年輕時就有高行。很博學,但不喜歡章句之學。漢安帝時徵拜郎中,再遷為當塗長。當時名賢李固、李膺等都奉為師友。桓帝時梁太后臨朝,有日食、地震之變,因對策譏刺權要,為太將軍梁冀所忌,出為朗陵侯相,莅事明理,有「神君」之稱。不久棄官歸里,閒居養志。荀淑有子八人:儉、緄、靖、燾、汪、爽、肅、專,並有才名,時人稱為「八龍」。其中以荀爽的聲名最著。爽字慈明,十二歲時就通《春秋》、《論語》,得到太尉杜喬的稱讚。他潛心於經籍,既不應付婚喪喜慶之類的俗務,也不接受朝廷的徵召,時人譽為「荀氏八龍,慈明無雙」。桓帝延熹九年,拜為郎中。後因黨錮之禍,隱遁十餘年。獻帝時董卓擅權,因爽有重名,強徵入朝,九十五天內,位登三公,拜為司空。爽見董卓殘暴日甚,必將危及國家,乃與司徒王允等共謀誅卓;還未起事,就生病去世了。荀爽著作很多,有《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今多所亡缺。荀淑、荀爽,《後漢書》卷六二俱有傳。荀悅的父親荀儉,是荀淑的長子,不幸早卒。荀悅十二歲時能說《春秋》。家貧無書,每次到別人那裡見到書籍,讀過一遍大致就能背誦。他性情沉靜,姿容很美,尤其喜歡著書立說。漢靈帝時宦官專政,荀悅託疾隱居,當時並沒有人賞識他。只有堂弟荀彧對他特別敬重。獻帝建安初年,被徵召到曹操府中,後遷黃門侍郎。獻帝愛好文學,荀悅與荀彧以及少府孔融侍講宮中,旦夕談論。累遷祕書監、侍中。卒於建安十四年,年六十二歲。著有《申鑒》五篇、《漢紀》三十篇,及〈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今除《申鑒》、《漢紀》尚存,其餘均已散佚。《漢紀》一書,因漢獻帝嫌班固的《漢書》繁重難讀,命荀悅用《左傳》體例改寫而成,世稱「辭約事詳,論辨多美」。
二、《申鑒》的內容大要
據《後漢書》本傳,《申鑒》一書,作於荀悅任漢獻帝祕書監、侍中之時。當時天子大權旁落,全掌握在曹操手中。荀悅雖「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於是撰寫此書,申述歷史的經驗教訓,以供皇帝借鑒。
荀悅在《申鑒》中,全面而有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政治觀、社會觀。這部書共分五篇,即:〈政體〉第一、〈時事〉第二、〈俗嫌〉第三、〈雜言上〉第四、〈雜言下〉第五。
荀悅的政治觀主要體現在〈政體〉和〈時事〉兩篇中。〈政體〉篇論述了治國為政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他認為仁與義是「道之本」,體現在政治上即是教化和法制,因此法和教是「政之大經」。這是主張王霸之道並用,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政治思維。在這一基本原則指導下,荀悅具體闡述了為政的方法。他認為要把國家治好,首先要摒除虛偽、自私、放縱、自負四種禍患,崇尚興農桑、審好惡、宣文教、立武備、明賞罰五種政令。在做好這些工作的基礎上,還要修六則以立道經、恤十難以任賢能、察九風以定國常、慎庶獄以昭人情、稽五赦以綏民中。此外,荀悅在這一篇中,還對君主的不良行為進行了規勸和糾正,對君主的職責和義務提出了要求。
〈時事〉篇列舉了在當時形勢下的二十一件大事,然後依次加以評論,申述自己的看法,提出或興或廢的建議。作者認為「尚知」、「貴敦」是當前的頭等大事,尚知就是崇尚理智,貴敦就是推重敦厚的品德,做好了這兩件,就可以民俗清,妖偽息,神明應,道義定,事業修。在其餘的十九件事中,他對當時州牧的設置、官員的俸祿、貨幣的流通等問題進行了評議。特別是針對當時「富人名田踰限」的現象,提出了「耕而勿有」即土地只許耕種,不許私人占有和自由買賣的理想;反對「峻刑害民」,主張「德刑並用」,這些都是極有意義的。
在〈俗嫌〉篇中,他以儒者的立場和眼光,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卜筮、禁忌、祈請、神仙方術、讖緯之學等不良習俗和宗教迷信,大力駁斥。他認為這些東西不可信,並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這些習俗的虛偽性和愚妄性,顯示出荀悅的社會歷史觀。這裡就拿讖緯之學為例,略加解說:「讖」是一種冒充神靈、先知,用來預決吉凶得失的隱言祕語。乃秦漢間方術之士所發明。「緯」是相對於「經」而言的書籍。在漢武帝之後,由於經學地位的提高,出現了許多依傍、比附經義的書籍,謂之緯書,並且號稱是孔子所著。西漢後期以來,由於統治者的愛好和提倡,讖緯之學非常盛行。王莽改制和光武中興,也都利用讖緯,作為號召。到了東漢章帝時期,讖緯更進一步,與今文經學混合在一起,被稱為「內學」,尊為「祕經」,儒學從此就神學化了。在〈俗嫌〉篇中,荀悅申述了叔父荀爽的觀點,認為世上所傳的八十一篇緯書皆非孔子所作,是後人假冒孔子之名而寫的偽書。
荀悅的哲學思想體現在〈雜言〉上、下篇裡。這兩篇採用問答體的形式寫成,體例取法於揚雄的《法言》;而《法言》又仿自孔子的《論語》。其中討論的問題非常廣泛,如為學、修養、勵志、憂樂、君臣關係、政治得失等等,都在討論的範圍之內。就哲學方面的問題來說,對性和命、天命和人事、本性和情感等方面相互關係的探討,占有較大的篇幅。在性與命的關係問題上,他提出「生之謂性」、「終生者之謂命」的觀點,主張要「循其性,以輔其命」。在討論天命和人事關係時,他提出了「性三品」之說,認為人後天的修為,關係天命甚大,故「命相近也,事相遠也,則吉凶殊矣」。在本性和情感的關係問題上,他發揮了劉向的觀點,認為本性和情感是相互依存的,「性不獨善,情不獨惡」,性情中的善和惡是相呼應的。在討論精神和肉體的關係問題時,他提出了本之於氣的觀點,認為「凡言神者,莫近於氣,有氣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惡喜怒之情」。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也都是有價值的。
三、《申鑒》的傳世概況
《申鑒》一書,《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有著錄。但在長久的時期中,此書並沒有受到世人的重視;至南宋高宗時,尤袤主持江西漕運工作並刻印書籍,曾稱此書「簡編脫繆,字畫差舛」;到了明代正德年間,宦官專政,政治局勢敗壞,與東漢末年的情形相仿佛,此書所言,可為當局借鑒,因此引起時人的注意。正德中,吳縣(今屬江蘇)人黃省曾(字勉之)為之作注,此書才得以廣泛流傳。現在所見的較早的本子有嘉靖四年(西元一五二五年)黃氏文始堂刊本。後來程榮將它採入《漢魏叢書》(有明萬曆中新安程氏刻本),何允中又採入《廣漢魏叢書》(有萬曆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刊本)中。後世出現的一些本子,大抵源出黃省曾注本;有的只是刪削了黃氏的注文,如清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錢培名所輯刊的《小萬卷樓叢書》本就是如此。現在我們注釋《申鑒》所採用的本子,是以明文始堂本(即《四部叢刊》影印本)為底本,參校《諸子集成》所收《申鑒》以及盧文弨《群書拾補初編‧申鑒校正》(《抱經堂叢書》本及《四庫全書》本)、錢培名《申鑒札記》(《四庫全書》本及《叢書集成初編》本《申鑒》所附)。遇有不同之處,擇善而從。《申鑒》最後兩篇中有一兩處脫字,各本皆同,現在無從校補,只好仍因其舊。
此書〈政體〉、〈時事〉兩篇的注釋工作由杭州大學古籍所林家驪博士承擔;〈俗嫌〉、〈雜言上〉、〈雜言下〉三篇由杭州大學中文系周明初博士承擔。〈導讀〉部分由周明初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