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序
香氣的覺知之路
我想每一本經典芳療著作的出版時間點,都有它時空背景下所被賦予的意義。
寫這篇推薦序的前兩天,我正好參加完一場線上的國際臨床芳療研討會。在 這場研討會的最終環節,主辦單位舉行了一場關於國際芳療教育的圓桌討論會。 來自各國芳療教育界的朋友們齊聚線上,討論當今的芳療師是否應該要有一個全球統一的培訓標準。其中一位老師提到了一個重點。
「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重新思考一下『芳療師』的定義,太多人搞不清楚芳 療師這三個字究竟代表什麼。」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討論,是因為近幾年全球的芳療市場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精油可不可以口服、能不能直接塗抹、用油時的劑量究竟應該是多少等等,各種說法不一,消費者越聽越迷糊,讓許多芳療師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需要怎樣的條件,才能成為一名「治療師」?是只要知道怎麼做諮詢、會調油就可以勝任嗎?如果不只如此,那麼一名「治療師」,需要具備哪些特質與技能,才能稱得上是「治療師」?
專門做門市商品銷售的人,和真正花時間在做諮詢、配方,甚至加上身體工 作(例如按摩、撫觸、靈氣等⋯⋯)的人,所受的芳療教育程度,會是一樣的嗎? 他們都被稱作「芳療師」嗎?時至今日,芳療教育的重新規劃與資質的劃分,似乎已是當務之急。
再來,談到消費者最關切的「精油品質」,這是每一位踏進芳療領域的人最關切的事。每個人都想要買到「好品質」的精油,甚至有了「好品質」精油,還嚮往「更高品質」的精油。但是,精油的品質定義是什麼?這一點,其實我們從未擁有過真正清晰的答案。
從現代芳療的發展起點來看,瑞內.蓋特弗塞先生在實驗室裡燒傷手臂後,一頭栽進精油對人體療效的研究開始,那時在歐洲,香水工業還是精油最大的消 耗群體。而他手邊能找到的「精油品質」參考值,主要是符合調香應用層面的需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開始有了更多針對醫療應用方面的分析數據。 我們能從一支真正薰衣草精油中,看見殺菌消毒、安撫鎮靜的成份,以及它們之 間的相對佔比。這讓近代的芳香療法,在精油品質上有了一個臨床應用的依據。 即便如此,現今對於精油品質的分析數據標準,主要還是來自於食品與香料行 業,以及香氛化妝品行業所制定的為大宗。
我們都說,芳香療法與精油是「療癒身、心、靈」的好方法。針對「身」的 部分,我們已經有了可供判斷精油品質的依據,但是我們是否思考過精油針對心靈、能量層面的品質?許多市面上的品牌都在宣稱「治療級」的精油,「治療級」 的標準是什麼?似乎沒人說得清楚。
當 Peter 老師講到「治療」這件事的時候,天上彷彿是開了一個大洞。他會有說不完的話跑出來,這也是我認為這本「芳香藥典」的精義。在他的文字裡, 你會看見他談到精油品質的時候,特別地語重心長。
如果我們相信精油是具有身心療癒力的元素,那麼對於精油的品質,我們該關切的,不該只停留在氣相層析與質譜分析報告的數字,因為這些只是「純度」的某種證明,並不代表整支精油的品質表現。Peter 老師對於「適用於臨床的精油」品質,賦予了bioactive 這個詞,即「賦予生物活性」的精油,並且用了整個第三章節,娓娓道來有關精油生物活性的定義,與應考量的各個層面。
一支精油為什麼會從古希臘時代的「藥用」,到了十九世紀變成單純的「香氛原料」,再到了二十世紀後,「又」重拾原有的藥用價值,並透過科學實證證明,它們本來就具備各種身心療癒的功效──從「古典芳香藥典」晉升到「新芳香藥典」。這其中的過程與差異,Peter 老師用鉅細靡遺的文史資料,補足了對於芳香療法歷史演變過程中,曾經伸出的枝葉與開出的花朵,也讓我們更清楚看見植物的芳香物質,包括萃取工法、精油 / 純露的種類、應用範圍,在整個歷史 與文化上的沿革軌跡。
在學習芳療的路上,我們都是從單純抱持著一股喜歡接觸精油,想了解它們。所以我們有了個起點,然後上課學習、買油調油,沈浸在芳香瀰漫的時光裡。而當我們對於精油的世界有了一個概括的了解後(通常也是取得芳療師證照後),接下來,才是真正踏上芳療「覺知之路」的開始,實踐知行合一的旅程。於是我們再去了解萃取工法、認識植物生長過程與氣候環境,走訪原產地去了解種植,以及對土地友善的農耕方式。而這些,都是一張芳療師證照以外的東西。
對於「芳療」,對於「精油」,如果仍是停留在找配方、看成份來斷定精油 品質,稱之為「治療」的話,那麼我們還未曾進入那覺知的領域。「芳香藥典」 這本書的內容,如果光看目錄標題,可能會覺得它跟一般大部頭的芳療書差不多。但對我而言,「芳香藥典」這本書裡的字字句句,時不時總會讓我回想起自 己當初踏上芳療之路的初衷,也帶領我再次確認自己在這條路上,走到目前為止的各種想法。假如你細細品讀Peter老師的文字,你會從中發現許多未曾出現的亮光。那種亮光,我想正是一種「覺知」上的獲得。而這條覺知之路能帶我們到哪?
我想每一個人的目的地其實都不太一樣,但我們總是會在覺知出現的那一刻,明白自己的歸宿在哪裏。
原文嘉
資深芳療教育專家
質覺自然文化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