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長壽新人生:在人工智慧與高齡化的未來,工作與生活的嶄新指南

長壽新人生:在人工智慧與高齡化的未來,工作與生活的嶄新指南

The New Long Life: A Framework for Flourishing in a Changing World

  • 定價:420
  • 優惠價:66277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全球15大最具影響力思想家、
暢銷書《100歲的人生戰略》作者 林達.葛瑞騰 最新力作
  
  更長壽的人生,你需要重新規畫!
  現在的行動可以決定你如何老去,也可能會影響你未來的選擇。
  本書將告訴你如何從容地面對被科技,和高齡化所改變的世界。

  隨著人類文明進步,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活得更健康高壽,
  卻也同時逼得所有人不得不繃緊神經,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我們一邊擔心工作將被科技取代,一邊卻矛盾地焦慮著:

  若平均壽命真的到了100歲,
  是否必須一生埋首於工作,才能因應老年時的生活需求?
  而這樣的社會變化,又將如何影響與他人的互動方式?

  眼前一個明顯且迫切的問題是,面對未知及劇變,
  不僅個人對生活該有怎樣的調整仍舊毫無頭緒,
  企業、政府以及教育機構,也尚未做好能對應當今科技進步與百歲時代的準備。

  ◤如何善用科技與社會創新,擘畫嶄新的幸福人生?◢

  本書作者林達.葛瑞騰和安德魯.史考特為全球頂尖名校倫敦商學院教授,
  他們在書中以經濟學及心理學專業角度切入,
  提供讀者掌舵未來、迎接挑戰的實用工具和方針,
  更接二連三拋給讀者值得省思的問題,並試圖提出解方:

  .人工智慧強勢進入日常生活,我們能在哪些領域、靠哪些技能才能堅穩立足?
  .面對高齡化社會,醫療及衛生體制應有何配套調整?
  .生活中處處可見的年齡、世代畫分,為我們帶來的利弊影響有哪些?

  此外,科技進步和百歲社會,也將深刻影響企業的發展與管理政策。
  科技改變了企業運作的方式,也牽動工作內容的設計與構思;
  平均壽命延長則將改變人們看待工時及職涯的方式,也促使大家重新思索何謂工作的真義。
  企業需要回應長壽和科技之間的連結,
  這不只會延續人類的繁榮,也能確保企業本身得到成功。
  而更重要的是教育機構及政府部門,也必須幫助每個人銜接這樣的轉變。
  無論現在是什麼年紀,也不管目前的工作職務高低,
  如果想更從容又睿智地迎接被科技環繞的長壽新人生,我們都得做好準備。
  此書將是每個人皆須擁有的最佳指南,讓往後的生活變得更好,而不僅是活得更久。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陳亮恭|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國內好評迴響(按姓氏筆畫排序)──
  田臨斌|作家、「老黑看世界」版主
  江前緯|Hahow 好學校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施昇輝|作家、樂活大叔
  夏韻芬|財經節目主持人

  國外好評迴響──
  達梅.米諾切.沙菲克|倫敦政經濟學院校長
  戴倫.艾塞默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亞當.葛蘭特|《給予》作者
  麥特.漢考克|前英國衛生部部長
  岳琳達|倫敦商學院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黎誠恩|富達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
                                           
  二十多歲完成學業進入職場、三十歲前結婚生子、朝九晚五工作四十年、年過六十退休養老……以上人們熟悉不過的人生模式,隨著科技快速進步,壽命不斷延長,將離我們愈來愈遙遠,以致有如天方夜譚。取而代之的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工作方式、婚姻、家庭形態、退休、勞保制度等,而不變的卻是人性的基本需求。處在這樣一個大變動時代,人們該如何適應、妥協、利用,本書提出許多有用的看法和建議。──田臨斌,作家、「老黑看世界」版主

  展望未來科技的巨變,渴望進步的未知容易使我們焦慮,不只是產業的創新,我們更需要一種社會新生活革命,為長遠的人生帶來新的景致。書中許多精闢見解都與Hahow的理念不謀而合,在教育面向上,社會應致力走向去標籤化、適才適性的趨勢,年齡、體制不再是自我成長的限制,反而藉由成熟的眼界和豐富多樣的媒介,終身學習將有更多元的形式,啟發不同的人生階段,要相信個人重啟(reset)的能力,追尋夢想隨時都能發生。──江前緯,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這本《長壽新人生》所探討的議題不是科幻小說情節,而是大家都將迎接的新世界,因為「祝你長命百歲」這句話將會成為事實。面對長壽,我一向主張工作年紀拉長,當我們從二十五歲工作到五十五歲退休,然後活到八十五歲,工作時期與退休時期的比例就是一比一(工作三十年,退休生活也是三十年)。而當我們願意從二十五歲工作到六十五歲退休,然後活到八十五歲,工作時期與退休時期的比例就變成二比一(工作四十年,退休生活二十年),如此一來生活有重心,退休金壓力也會跟著減少。書中提到如果壽命更長,得重新分配人生,因此我也建議採取三三三的生活模式。以我來說,三分之一時間工作、三分之一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包括運動、畫畫以及在學校兼課;另外三分之一時間則做公益。當一個人對退休後的財務依賴程度愈低,也就是不再需要為錢而工作時,對生活的自由度就會變大,也不需要因長壽而顯得焦慮了。——夏韻芬,財經節目主持人

  太棒了!這本書發人深省,必讀!──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這本論證嚴謹的作品,探討我們該如何重新構思目前身處的時代和社會,以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而不僅是活得更久。──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給予》作者

  一本富有創見,讀來令人心情激昂又鼓舞人心的作品。這本書把長壽和科技將對我們的未來造成哪些影響講到鞭辟入裡,也告訴我們該如何把握機會趁現在開始改變。──岳琳達,倫敦商學院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葛瑞騰和史考特為我們展示如果個人、企業以及政府都能把握改變與創新的契機,那麼我們對未來將不再懷抱恐懼,而是充滿希望。──達梅.米諾切.沙菲克(Dame Minouche Shafik),倫敦政經濟學院校長

  觀點新穎又激勵人心。葛瑞騰和史考特點出當代的核心問題:人類如何在科技創新又長壽的時代中,持續繁榮富足。──麥特.漢考克(Matt Hancock),前英國衛生部部長

  這本書實在太棒了。我想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有志提升員工幸福感與生產力的企業家們。──黎誠恩(Anne Richards),富達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

  對希望適應順勢萬變世界的廣大工作者與企業家來說,本書無疑是一本必備工具書。──《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縱使新冠病毒大流行讓世界再次面臨經濟危機,所幸有兩位思想家為我們擘畫了一個嶄新的未來,儘管我們仍然需要解決一些問題。──知名書評網站《書頁》(BookPage)

  既是個人的生涯規畫指引,也是給政府官員、企業領袖以及教育家思考未來的案頭作品。一本邁向更長壽、更從容、更幸福人生的重要指南。──《中西部書評》(Midwest Book Review)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管理實務學教授,學術專長為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戰略,她於倫敦商學院開設的「工作大未來」課程獲選為該校超人氣課程之一,及該校頒發的卓越教學獎(Excellence in Teaching award)。

  此外,葛瑞騰也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傑出學者,全球15大最具影響力思想家(由權威思想家排行榜Thinker50選出)。

  2009年獲選英國《泰晤士報》全球20位頂尖商業思想家之一,《人力資源》雜誌選為人資界最有影響力第二名。她同時也是熱點運動組織(Hot Spots Movement)創辦人,致力為企業帶來創新與活力,在倫敦、新加坡和加州都設有辦公室,輔導對象包括全世界八十多家公司和政府。

  她也是全球商業趨勢暢銷書作者,代表作有《未來工作在哪裡?》《100歲的人生戰略》(與安德魯.史考特合著)等。

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J. Scott)

  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以及史丹佛長壽研究中心諮詢學者,過去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亦是多間企業和各國政府委員會成員與諮詢專家。

  他是長壽人生論壇創辦者之一,目前也是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的諮詢董事會成員,以及英國內閣榮譽委員會的成員。

  他的研究成果、寫作以及教學榮獲多次獎項肯定,他提出的觀點也讓全球關注正在改變世界的變遷,以及為了達成人類繁榮目標,個人和社會必須分別採取哪些行動。他與林達.葛瑞騰合著《100歲的人生戰略》。

譯者簡介

林曉欽


  臺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譯有《登月先鋒:尼爾.阿姆斯壯的一生》《列寧的墳墓》《橋:歐巴馬的生命和崛起》《生活槓桿》以及《金錢》等書,翻譯興趣廣泛,聯絡請來信 Yorkelin@gmail.com。
 
 

目錄

國內外好評迴響
 
【推薦序】無齡社會的新世界與新人生\陳亮恭
【前    言】當科技與長壽人生結合
 
第一部 人類面臨的問題
第一章 人類的進步
第二章 如何讓人類社會持續繁榮
 
第二部 人類的創新
第三章 敘事:譜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第四章 探索:學習和轉變
第五章 關係:用更深刻的方式與人連結
 
第三部 人類社會的呼應
第六章 企業的因應之道
第七章 教育領域該如何革新
第八章 政府可以怎麼做
 
【後記】展望未來
 
註釋
 
 

推薦序

無齡社會的新世界與新人生\陳亮恭

                                                            
  曾出版《100歲的人生戰略》的兩位作者林達.葛瑞騰和安德魯.史考特,這次透過《長壽新人生》這本書,傳達他們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他們特別側重在科技發展與長壽世界所碰撞出的火花,對人生樣貌將有什麼樣的潛在變化。更重要的是,他們試圖讓普遍將走向百歲人生的讀者修正年齡對於人生意義的思考,並在變老前先想好自己的應對策略。
    
  由於每個成年人都會歷經成長,成長期的挑戰雖然日新月異,但總會有許多不同的經歷與體驗可以修正,可是老化卻不然。若根據近代的人口學統計資料,每經過十年,人們的平均餘命就會增加兩ヽ三歲。人類的實際平均餘命,都比利用歷史數據推估所得的結果還要長,所以若看著眼前的生命統計來盤算自己的人生,是註定會犯錯的,因為你會比自己預想的活得更久,且人生的狀態也會與想像的更不相同。
        
  與百年前相較,現今二十歲青年擁有在世祖母機會,比一九○○年時二十歲青年擁有在世母親的機會還高。此外,科技發展也是快速前行,如生醫領域創新搭配人工智慧發展;醫療與健康領域也難逃工業四.○的影響將走向快速革新;傳統生物指標也將配搭數位生物指標而改變生態系。製造業與服務業也已有很大轉變,而這些人類世界的科學進展,都將加速推動長壽生活來臨,進而改變全球的面貌。
        
  《山海經》中不死國的國民飲用不死泉就可以長生不老,終日坐於不老樹下納涼,但這樣的長生不老令人感覺無聊了些;秦皇漢武尋仙採藥企求長生不老或也不是貪生怕死,而是有其成就萬世功業的雄心。歷史可以作為避免重蹈覆轍的明鏡,但科技社會下的變化已無歷史軌跡可循,唯有具備前瞻性思維,人生才會更別具意義。簡單而言,每個人的人生只會經歷一次變老,但我們絕對不會以自己想像中的方式老去,所以必須在未來的人生中修正老的方式,以強化健康餘命的概念經營人生。
       
  作者於書中強調年齡是可塑的,其實也就是「無齡」的概念。人生要擺脫年齡所賦予的框架,因為過往人生三階段的分類方式已不適用,而且退休後的財務保障已然不足以維持老後人生。
      
  未來的世界將與今日差異甚大,我們的想法都必須有所調整,正視百歲人生議題的獨特性與重要性。無可避免地,未來世界的「老人」或將不再以年齡定義,因為年齡而可以獲取的退休年金、社會福利等,將不再那麼理所當然。但變化之中也有不變之處,那就是在年齡增長過程中保持身心功能的強化,維持健壯的狀態進入晚年。面對長壽社會中各種難以預期的變化,這將是不變的策略。
       
  縱使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明確的策略建議,科學發展也走入新局,可惜國人仍舊普遍輕忽「高齡科學」(Geroscience),或是「老化醫學」(Aging Medicine)的深厚意涵。這兩個現今國際世界的重點新學門領域,是以改變未來社會的眼光而開展,但未能理解的人僅以歷史經驗,或個人與家庭經歷去推估未來,卻忽略未來已經超越現代人腦的想像,以致未能以正確觀念去因應變局,這正是當前台灣人不健康生存時間持續延長的原因。
       
  如果要從容面對新世界,就需要先注入新思維。《長壽新人生》書中以多項統計數據,彰顯未來長壽世界中的不可預測性。唯有突破框架的思考,才能從個人到社會都能有效解決困境。長壽社會結合創新科技的未來已在眼前,歷史經驗可以參考卻不足以因應挑戰,唯有透過創新思考,破除許多理所當然之假設,重新檢視百歲人生的一切,人類社會的發展方能永續。
        
  本書彙整世界各國的相關統計與歷史資料,明白揭示人口結構的轉變也會連帶調整未來的社會型態,更重要的是希望讀者能在閱讀之後,正視自己所面對的未來,而後能有效開展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新局。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前言

當科技與長壽人生結合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迷人的集體成就傳說。數千年來,我們已經實質地提升人類的數量、生命周期以及可用的資源。拜集體努力之賜,現代的人們比以前更加富裕,也更健康。人類的創新是進步的核心,知識的演進具體展現在新的科技與教育領域上,因此也創生新的可能性與契機。用火、農業、書寫、數學、印刷術、蒸氣引擎、電力、盤尼西林以及電腦等,都是推進與提升人類生活水準的其中幾項發明。縱然人類的創造力驅動上述改進,但進步並非永遠如此順暢或迅速。有時候,進步是令人痛苦、曠日廢時,並且引發喧囂騷動的─對個人及社會而言都是如此。舉例而言,大約一萬年前人類從採集糧食轉變為農業生活。就長期而言人類變得更富裕健康,但移轉至嶄新的農業技術之後,也導致長達數世紀的生活品質下降。英國的工業革命也發生相似的延遲發展,在技術革新的數十年間,生活品質根本無法改善。人類的負擔不只是經濟的,也是心理的。由於工業化,當時的人必須離開家人在異地工作生活,傳統的社區也變成快速成長的都市,這通常導致缺乏社區支援與安全感。他們也必須學習新的技能,適應嶄新的角色與身分認同,以及通常相當陌生疏遠的工作方式。對許多曾經歷此種轉變的人而言,進步的感受必定相當遙遠。

  上述兩種轉變都有一個共同模式:人類的創新締造了科技進步,但科技進步對既有的經濟與社會結構不利。作為回應,人類必須展現不同型態的創新──社會創新。如果科技創新締造的新契機是以新的知識為基礎,社會的創新就要創造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能讓科技創新可同時從集體與個體的角度,改善全體人類的生活。但重要的是,科技創新不會自動孕育出社會創新。沒有社會創新,科技創新也無法帶來純粹的益處。這就是為什麼,比起實際經歷,我們必須用回顧的角度,才能夠更為清晰地看見進步與改善的歷史模式,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各個兩種類型的人類創新出現缺口的時期,特色都是焦慮、轉型,以及社會實驗。

  科學怪人症候群
 
  我們正處於一個科技與社會創新的缺口日漸增大的時期。科技創新迅速獨走,社會創新卻腳步蹣跚,導致我們的社會形式──也就是構成我們生活脈絡的結構與系統──尚未跟上腳步。
        
  在瑪麗.雪萊的小說《科學怪人》中,維克特.法蘭克斯坦博士創造的科學怪人叛變,並殺害他的製造者。現代人也有一種「科學怪人症候群」的感受,害怕人類創造的科技成就不僅無法帶來進步,反而終將起義反抗人類進而導致悲劇。換言之,科技創新即將證明自身是如此強大且發展迅速,威脅人類原有的生活方式,連帶地也使人們必須承受各種風險,包括失去工作, 以及生而為人的感受。
       
  媒體的報導充斥這類標題──「全球有八百萬人將在二〇三〇年的自動化浪潮中失去工作」或「超過半數美國人的工作將岌岌可危」。上述的恐懼並不僅限於經濟層面,也關乎生存問題。物理學家史帝芬.霍金相信:「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可讓人類滅絕。」眾多公眾人物都懷有這種恐懼,包括比爾.蓋茲以及伊隆.馬斯克。雪萊的作品其實是提醒我們留意人類智慧與創新的警喻。
      
  對於人類創新的擔憂不只限於科技發展,人類的壽命也引發深刻的不安。在二十世紀期間,藉由數個公共衛生的技術提升以及驚人的醫學發展,人類的創新已經顯著增加壽命的長度。在二十世紀初,出生在英國的女孩,預期壽命是五十二歲;到了二十世紀末,這個數字已經提升到八十一歲──二〇一〇年時,預期壽命則是八十三歲。等到二〇五〇年,中國就會有四億三千八百萬人超過六十五歲(這個數字已經超過目前的美國人口總數);在日本,五分之一的人口將超過八十歲。但是,我們沒有慶賀這種卓越非凡成就的餘裕,而是擔心老齡社會將會導致各國破產、退休金制度瓦解、公共衛生成本提高,造成經濟系統產生不可避免的衰敗。我們害怕人類的創新,擔憂知識的演進終將對人類的生命與福祉造成侵害。
     
  對於人類技術成就的反思與憂慮確實可以理解,但我們相信這種擔憂也會限制人類的發展。從歷史的紀錄來看,我們是否可以找到任何方法,確保人類確實能夠獲得裨益? 嶄新的智慧科技與更健康的長壽生命,難道不應被視為契機,而非問題嗎?麻省理工學院的年齡實驗室主任約瑟夫.高夫林認為:「延年益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對於這個成就,我們唯一的想法難道是這個成就將導致醫療照護系統崩解?我們為什麼不能善用機會,在人們變老之後,創造新的故事、儀式, 以及神話?」
        
  關鍵的挑戰問題在於,為讓所有人可以確實獲得福祉,社會創新的廣泛流傳程度,必須比肩科技創新。這代表我們所有人都要創新,做好準備,質疑傳統常規,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培養更深刻的眼光,勇於實驗和探索;也代表我們的社會機構──無論是政府、教育或企業組織──都要迎接社會創新的挑戰。
        
  追求社會創新的需求,就是我們撰寫這本書的基礎動機。我們希望引發一場對話,探討身為人類的我們應達成何種成就,來回應新的科技進展與更長久的壽命,我們又該如何讓未來的數十年持續繁榮富麗。當你思考未來數年可能發生的種種一切,我們希望支持你;我們想要激發你的好奇心,思考社會創新的各種可能形式;我們希望提供你各種工具,讓你可以先行探索所有人都將體驗的轉變與騷動。

  我們的想法

  這本書的起源,是我們過去的暢銷作品《100歲的人生戰略》出版後激發的眾多對話之延續。我們發現,人們討論生命變得更長久的時候,許多問題的根源都是科技與長壽人生的結合:我們的工作壽命變長,但工作機會將從何而來?機器人會不會奪走我們的工作?更長久的人生對職業生涯的意義是什麼,對不同生命階段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相信,雖然我們已經對於「延年益壽」提出非常積極的觀點,依然必須處理人們對科技產生的恐懼和擔憂。想要避免科學怪人症候群,確實不容易。
        
  我們希望結合一位經濟學家以及一位心理學家的觀點,提供更廣泛的視野,讓讀者更完整地探索科技和長壽生活之間的關係,以及提出確保人類繁榮的社會創新。本書第一部:「人類面臨的問題」,我們藉由檢視近年來驚人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探討科技和長壽生活之間的互動,思考人類生命周期與健康的發展趨勢,隨後回顧社會逐漸變得長壽的過程。我們想像科技發展引發的各種問題,以及因科技進步而創生的各種選擇。科技的成就,確實影響著我們如何建立讓人類持續繁榮的生活方式。
        
  關鍵的問題在於,社會創新必須追求何種目標?顯然地,最核心的目標就是讓人類持續繁榮。但是,我們應該如何設計新的社會形式?又要用什麼標準判斷新的社會形式?經濟富裕必定有其重要性,所以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建立足夠資源,創造良好生活的財務基礎。然而任何正面的社會改革,都應該更深入地探討「身為人類的意義」:支持發展更有凝聚力且積極正面的人類敘事;賦予人們探索、實驗以及學習的能力;建立與維持人際關係。敘事、探索以及關係,是本書第二部:「人類的創新」的基調,描述所有人為適應長壽新人生時所需採取的每個步驟。
        
  正如我們在第二部的觀點,身為一位社會先鋒,你還有許多值得完成的目標。但是你面對的選擇,以及你所做的決定,其實都深植於更寬廣的合作與互動脈絡之中。上述的觀點,將幫助你更順暢地與教育機構、企業以及政府部門互動。為了讓每個人都可以達成維持良好生活這個目標,社會機構必須進行重大改變,在本書第三部:「人類社會的呼應」,我們也提出經濟與社會系統應該著手進行的改變。改變的壓力非常巨大,但努力的目標也愈來愈明確,那就是我們迫切需要個人與集體都開始採取行動。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014066
  • 叢書系列:Future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長壽人生到來
 
拉德西卡與弘樹目前對於科技如何衝擊工作與職業發展的憂慮,只是他們面對的部分挑戰。人類創新的另一個結果:長壽,對於形塑他們的未來人生而言,可能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因為當人類的創新帶來非比尋常的科技發展時,也大幅提高人類預期壽命,許多關於生命周期和人生階段的基礎假設,都會因此產生問題。在許多國家,人類創新都讓眾多超過六十五歲的人能夠享有健康的人生,而這個現象也引發諸多更深刻的問題與疑惑, 包括老化、我們對於社會高齡化的觀點,與變老的意義。

珍妮.卡爾門是歷史上最長壽的人,至少是正式文件記錄最長壽的人。她在一九九七年於法國辭世,年紀是一百二十二歲又一百六十四天。一九六五年,卡爾門九十歲時與律師安德―法蘭西斯.拉費瑞簽約,拉費瑞必須每月支付卡爾門二千五百法郎,等到卡爾門過世之後,拉費瑞就能取得卡爾門擁有的公寓。拉費瑞在一九九五年過世時,卡爾門的年紀「只有」一百二十歲。拉費瑞支付的金額超過卡爾門公寓的兩倍價格。卡爾門曾說:「在人生中,有人總是做了不好的交易。」

珍妮.卡爾門是一個特例。在筆者寫作當下,目前在世最長壽的人是來自日本的田中加子,她的年紀是一百一十六歲又三百零一天。雖然這種「超級長壽人瑞」是不尋常的例子,但過去一百五十年來,「最佳實際預期壽命」確實持續成長。最佳實際預期壽命是指一個國家當時「國民自出生之後,最高的平均壽命數字」。目前,最佳實際預期壽命是日本女性,平均壽命為八十七歲。

超過一個世紀以來,最佳實際預期壽命每十年就會呈現驚人成長,增加二到三年。這個現象也代表,平均而言每個世代的壽命都會比前一個世代多出六到九年。因此,現在二十歲的美國男性,他在生活中擁有一位在世「祖母」的機率,高於一九○○年代二十歲美國男性的「母親」在世機率。

會員評鑑

3.5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1.0
|
2023/06/02

簡單講就是傳統人生三階段,1.學習技能,2.用在工作上,3.退休
由於科技的進步,以後人類活到1000歲,所人生三階段變成要循環不斷,學習、應用、休息進修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1/11/10

科技的發展逐漸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式,但社會機制卻停滯不前,退休年齡與老年年金是否符合長壽時代的需求,教育體制是否能讓我們免於被AI取代的不安,企業是否已為未來可能的流行病影響做好準備,而我們自己的人生規劃又該如何對應長久的老年時期,這本書告訴我們關於科技和越來越長的平均壽命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社會創新來解決這些問題,對於我們可能預見的未來,這本書帶給我很多的思考與啓蒙,為了過上充實又樂活的人生,這是一本必讀作品。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1/10/29

我非常的喜歡這本書,如同兩位作者的100歲的人生戰略所要闡述的觀點,百歲人生應該是現今醫學及科技發達所帶來的禮物,而不是詛咒,長壽新人生更是延續此一觀點,針對個人、政府、企業、教育提出不同的思考角度,並利用不同案例帶領讀者去反思你想要擁有怎麼樣的未來,人生不該只是教育、工作、退休如此簡單的三階段人生發展,而是需跳脫框架,用敘事、探索及關係來思考並採取行動,書中引用了相當多數據,以及許多國家、教育機構、企業已開始執行的政策來深入探討,除了個人需用更寬闊的角度來思考人生意義外,政府企業又該如何因應,如何看待創新與發展,如何協助讓人類更繁榮,兩位作著提出了不少的建議及觀點,無齡制度可以讓活到老學到老不再只是口號,跨世代平等、長壽經濟,都是政府及企業該重視的一環,這並不是一本單純講述高齡社會的書,而是一本所有年紀的人,制定政策的政府官員,企業先進們都相當值得一讀的作品,真心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這本書,讓身在台灣的我們也能超前部署,迎接改變,展望未來。
展開
user-img
Lv.1
2.5
|
2021/10/28

這本寫得很抽象,叫做指南太超過。作者沒有說清楚人要怎麼在不幸的長壽條件下繼續活,只是反覆說長壽是人要適應的事情,活在象牙塔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商業】天下文化電子書暢銷展:連結現在與未來,全展單書88折、3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