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節錄)
拙作《重寫晚明史》五卷本,中華書局陸續推出,現已出齊。幾年時間內從不間斷,每天不是忙於搜集資料,就是在電腦前伏案寫作,完成兩百多萬字的大書,勞累程度可想而知。現在大功告成,照理可以停下來優哉游哉,聽聽一向喜歡的上海老歌,欣賞薩克斯風演奏的輕音樂,沏一杯碧螺春抑或茉莉花茶,品茗看報,徹底休閒。連續忙了多年,應該休息放鬆了。
出乎朋友們的預料,也突破自己的打算,竟然馬不停蹄寫了這本小書──《圖文中國史》,不是為自己增光添彩,而是為了還願,回應讀者們的願望。這些年來,在不同場合開講歷史,多次聽到中老年讀者的呼聲:是否可以寫一本簡單的歷史普及讀物?他們或許是為小輩請求的,或許是自己的內心願望,態度誠懇,令我感動。現在拼搏於第一線的學者們,都在忙於重大課題的研究,還有職稱晉升的壓力,無暇顧及歷史普及讀物的寫作。對於退休多年的我來說,則責無旁貸,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隨著讀者文化水準不斷提高,普及讀物也水漲船高,所以我們做的是,提高的普及,普及的提高。
坦率地說,這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光輝燦爛,美不勝收,企圖用十萬字把它寫清楚,簡直太困難了。很可能流於平庸:只有骨架,沒有血肉;只有乾枯的枝條,沒有綠葉和紅花;只有事件的流水帳,沒有生動的活劇;只有宏觀的掃描鏡頭,沒有細微的特寫鏡頭。面對豐富的內容,如何取捨,很傷腦筋,如果追求面面俱到,結果恰恰相反。
目前各位看到的,是反覆推敲後確定的框架和結構,要點是兼顧點、線、面,在朝代系統的架構下,選擇若干專題重點書寫,盡量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內容,力求深入淺出。我的目標是簡明而不膚淺,專精而不枯燥,寫一本社會大眾看得懂又喜歡看的歷史讀物,希望各位可以放在案頭床邊隨時翻閱,愛不釋手。
我在大學工作,給本科生講了幾十年中國通史課程,先後寫過兩本有關的書:一本是教材《國史概要》(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講稿《國史十六講》(中華書局出版)。也就是說,《圖文中國史》的寫作是有前期積累的,並非急就章。現在所花的功夫,除了概括和提煉,更重要的是增加新內容,開拓新視角,提供新啟示。
巧妙地引用前輩學者的真知灼見,為我的敘述增添思想和文采。
寫到傳說時代,引用前輩史家張蔭麟的美文:楚人的生活充滿了優游閒適的空氣,和北人的嚴肅緊張的態度成為對照。這種差異從他們的神話可以看出。楚國全族的始祖不是胼手胝足的農神,而是飛揚縹緲的火神;楚人想像中的河神不是治水平土的工程師,而是含睇宜笑的美女。楚人神話裡沒有人面虎爪、遍身白毛、手執斧鉞的蓐收(上帝的刑神),而是披著荷衣,繫著蕙帶,張著孔雀蓋和翡翠鉞的司命(主持命運的神)。適宜於楚國的神,不是牛羊犬豕的膻腥,而是蕙肴蘭藉和桂酒椒漿的芳烈;不是蒼然皓首的祝史,而是采衣姣服的巫女……才華橫溢的張蔭麟,寫了半部《中國史綱》,英年早逝,才情未盡。
寫到西周的禮樂文明時,引用前輩史家楊向奎的妙論:沒有周公不會有傳世的禮樂文明,沒有周公就沒有儒家的歷史淵源,沒有儒家,中國傳統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種精神狀態。此所以孔子要夢見周公,稱讚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這樣深邃的歷史眼光,令人佩服之至。
寫到宋朝的科學技術時,引用李約瑟的高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到宋朝,已呈現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已經超越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準。如此果斷而大膽的結論,出於英國科技史權威之口,其可信度不言而喻。
寫到宋朝的商業革命時,引用費正清的觀點:宋代經濟的大發展,特別是商業方面的發展,或許可以恰當地稱之為中國的「商業革命」。中國的商業革命早於歐洲,是西方學者共識,由費正清表達出來,更具說服力。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它們點燃了本書的亮點,支撐起本書的高度,我對前輩們表示深深的敬意,並把這種敬意傳達給更多的讀者。
200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國史十六講》,是本人在復旦大學開講中國通史的講稿。《國史十六講》出版以後,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歡迎。
2006年8月2日,《中華讀書報》以將近全版的篇幅發表書評:〈一部高校教材何以成為暢銷書〉,並且配發我的大幅照片,頗為引人注目。該報編輯部在標題上面加了引語,感嘆道:「沒有出版社的刻意宣傳,更沒有媒體的炒作,作者也不是央視《百家講壇》精心打造的『學術明星』,這本普通的高校教材甫一問世,迅即成為了暢銷書,在出版後的數月裡始終位居學術類圖書銷售排行榜的前列,這其中的奧祕何在?」
署名方曉的書評指出,一般來說,一部書要能夠暢銷,既要「好看」──寫法吸引人,也要讓人感到「值得看」,即有價值和有意義。《國史十六講》一書就做到了這兩點。書評分析了這兩點:一是「視野開闊,推陳出新」;二是「學術熱點話題引人注目」。結論是:《國史十六講》既給初學者以知識,也能給治史者以啟迪,好看又耐看,是一部雅俗共賞的佳作。這位書評人看得十分仔細,做了這樣的統計:書中引用中國內地學者18人23次,海外學者43人74次。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各位,這篇書評的作者,我和她素不相識;幾個月以後才知道她是一位女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方曉是她的筆名。在此再一次向她表示由衷的謝意!
《國史十六講》的暢銷引起了海外出版社的注意,2006年10月,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了繁體字版;2007年2月,臺灣聯經出版公司出版了繁體字版,書名改為《歷史長河:中國歷史十六講》;2009年10月,韓國出版了此書的韓文版,居然厚達571頁。
現在貢獻給各位的新書《圖文中國史》,延續了《國史概要》和《國史十六講》的風格,用最精簡的篇幅,圖文並茂地把五千年中華文明史,講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本書把前兩書的精華,用新的眼光加以提升。
──關於古人類的起源。目前世界上流行「非洲起源論」和「多區起源論」,「非洲起源論」似有成為定論的趨勢。美國《新聞週刊》2007年8月號刊登專題文章──〈揭示人類進化的新證據〉,向公眾普及「非洲起源論」,畫出了遠古人類「走出非洲」的路線圖。看起來很科學,其實想像多於實證。我傾向於中國古人類學家的觀點,中國大地上從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晚期智人(現代人類)的化石表明,他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連續進化,東亞的蒙古人種是從當地的古人類發展起來的,並非來自非洲。2002年發現的柳江人化石,距今七萬至十三萬年就生活在華南地區,用有力的證據反駁了中國現代人類是距今六萬年前由非洲遷移而來的觀點。2007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列榜首的是許昌人頭蓋骨化石,距今八萬至十萬年的許昌人,再一次反駁了上述觀點。2008年1月24日,《東方早報》的通欄標題是「『許昌人』早於山頂洞人,破『非洲起源說』」。2019年5月1日,《自然》雜誌線上刊登,中國科學家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發現古人類下頷骨化石,被證明屬於丹尼索瓦人,改變了學術界對古人類起源問題的既有認知。「非洲起源論」與「多區起源論」究竟孰是孰非?似乎將繼續爭論下去。
──關於農業革命。古人類從食物的採集者,一躍而成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轉變,學者們稱為農業革命,與後來的商業革命、工業革命相對應。西方學者推測,農業出現的時間距今大約一萬年至一萬二千年之間,地點在西亞的兩河流域,而後傳入中國。1960年代末,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炳棣的著作《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用大量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推翻了上述論斷,明確指出,中國農業的起源,具有自己的區域性和獨立性,並不是從兩河流域傳入的。他的結論一再被此後許多考古發現所證實。
──關於封建的本意。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封建」這個詞彙已經被說濫了。西周時代的封建,本意是「封邦建國」、「封建親戚」。1926年,顧頡剛寫信給傅斯年,問道:「用唯物史觀來看孔子的學說,他的思想乃是封建社會的產物。秦漢以下不是封建社會了,何以他的學說竟會支配得這樣長久?」傅斯年回答道:「西周的封建,是開國殖民,所以封建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封建之為一種社會組織,是在戰國廢的,不是在秦廢的」。黃仁宇也說:「很多現代中國的作者,稱之為『封建社會』,並且以此將它與歐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擬,其結果總是尷尬。」近些年來,侯建新《「封建主義」概念辨析》、馮天瑜《封建考論》先後對長期流行的觀點提出質疑。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峰的專著《西周的滅亡》和《西周的政體》,進一步挑戰封建論。他說:「如果說西方學術界長期以來所講的feudalism是一個錯誤的建構(這一點已很清楚),那麼由它發展出一種概括社會形態的模式(即所謂『封建社會』),再把這一模式套用在古代中國社會之上,這就成了一個錯誤的連鎖反應。」作為一個學術問題,似乎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關於大航海時代中國在全球化貿易中的地位。15世紀末、16世紀初開始的大航海時代,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中國當然不可能置身事外。隨著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先後來到中國沿海,中國迅速捲入全球化貿易的浪潮。澳門—麻六甲—果阿—里斯本航線,連通中國和歐洲的印度洋—大西洋絲綢之路。另一條是澳門—馬尼拉—阿卡普爾科航線,連通中國和美洲的太平洋絲綢之路。無論是葡萄牙、西班牙,還是後來的荷蘭、英國,以及鄰國日本,和中國的貿易都處在逆差之中。正如弗蘭克《白銀資本》一書所說:「外國人,包括歐洲人,為了與中國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國人支付白銀」;「中國貿易造成的經濟和金融後果是,中國憑藉著在絲綢、瓷器等方面無與匹敵的製造業和出口,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根據他的研究,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透過貿易管道流入中國的白銀貨幣,約占世界白銀產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有的學者認為,16世紀以來的三個世紀,全世界白銀的一半透過貿易管道流入了中國。前輩歷史學家全漢昇說得好:「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在近代西方工業化成功以前,中國工業的發展,就它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來說,顯然曾經有過一頁光輝燦爛的歷史。」
諸如此類的焦點,不可能一一列舉,讀者諸君不妨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必有會心的啟迪。
書名定為《圖文中國史》,意圖非常明確,圖片與文字同等重要,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我們希望達到真正圖文並茂的水準,在海量出版物中獨樹一幟,引人注目。至於效果如何,有待讀者的評定,我們也將拭目以待,靜候佳音。
歷史給人洞察一切的眼光,給人超越時空的智慧,去審視過去、現在、將來,而不被眼前的方寸之地所困惑。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