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收錄於《爸爸的16封信:林良給青少年的成長練習題》中)
我想對孩子說的許多話,都在這16封信裡
如今能為《爸爸的16封信》寫推荐序,令我受寵若驚,因為我應該是少數沒有看林良爺爺的文章長大的孩子。我八歲移民美國,接受的是英文教育,三十歲才回到臺灣定居成家。許多朋友認為我一定會把孩子送進美國學校,但因為我和我太太都認為中文需要從小奠定基礎,所以兩個孩子都就讀附近的國小。此時,姐姐已經升六年級、弟弟在四年級,他們的中文字寫得比我好看。
也是在陪孩子讀書的時候,我才發現林良先生的作品,當時還問:「林良是誰?怎麼課本裡有那麼多他的文章?」(實在見笑了!)但每每閱讀,我都被林良先生的筆觸所感動。他的描繪、對題材的想像力和關懷,讓他的文章有一種自然的溫暖。
某天,女兒帶了一本班書回家,要寫讀書心得,就是《爸爸的16封信》。我隨手翻了一下,然後就在女兒房間坐了下來,一口氣看完了,還讀到紅了眼眶,為什麼呢?
我以前在紐約念高中時,我父親也曾經為我寫了許多封信,這些信集結成冊,當年還相當暢銷。這一度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直到後來收到一些讀者來信,許多會說:「好羨慕你有個願意跟你說話的爸爸!」這時我才了解:不是每一個爸爸都能跟自己的孩子如此溝通。
林良先生曾自言,當年因為工作太忙,少有機會跟孩子好好相處,所以夜深人靜時,為女兒寫了《小太陽》。他說,那是一個男人「坐在自己家裡想家、是為人父親對孩子的內疚。」這16封信,也是這麼來的。
自己當了父親之後,我懂了那種感覺。早上見一面、晚上見一面,日子一閃,孩子已經大了。看著他們的外在變化,我其實更希望參與他們內在的成長,但總覺得時間不夠。有人問我,會不會為自己的孩子寫書,我其實苦笑說「但願不要」,因為如果盡力一些,或許就能在每日的餐桌上,在週末的活動中,好好的與他們相處,也就不需要再寫了。
為此目標,我還在努力中。也因此,我非常感謝林良先生,寫了一本這麼有愛、有同理心、有善良價值的16封信,與我們大小朋友分享。因為他懂我那種父親對孩子的內疚。而且因為許多我想對孩子說,但至今還沒機會好好說的話,都在裡面。
劉軒
(本文作者劉軒為正向心理學作家,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等多本暢銷書籍的作者)
推荐序(收錄於《爸爸的16封信:林良給青少年的成長練習題》中)
用16封信,喚回孩子的純真笑容
小時候,林良先生的文字,陪伴著我們長大。你一定記得他最膾炙人口的名句:「朋友就像是一本一本的好書。」不過,你可能也忘了,是在哪讀到這句話的,是課本嗎?是報紙嗎?還是老師寫在黑板上的每日佳句呢?其實,這句話出自林良先生的著作《爸爸的16封信》。
時間過得很快,那時讀著林良先生文字的孩子,如今已經成為兩個孩子的爸爸。沒錯,那就是我。我有兩個孩子,大女兒叫PiuPiu,今年兩歲,小兒子叫喬治,才剛出生沒多久。我喜歡凝視著孩子的臉,看著他們純真的笑容。我知道有一天他們會長大,有各種複雜的課題要面對,也許課業、也許人際、也許人生。我多想留住他們純真的笑容,別讓世界太快帶走。
讀完《爸爸的16封信》,我才發現,這本書是留住孩子純真笑容最好的方式。當我們面對孩子的飛速成長,狀況接二連三,猝不及防襲來,像是孩子覺得自己在學校被冷落了、孩子抱怨家裡很吵、孩子出門總是忘東忘西……有時,我們不得不板起臉,嚴肅說教,但換來的卻是孩子關上房門,鎖上心房。
這些親子之間的難,林良先生都遇過。不一樣的是,他披著夜色,在一盞燈下深思,然後提起筆,在信紙上一字一字的寫,寫下那些我們想告訴孩子,卻不知道該怎麼說的話。
林良先生從不直接說教,他透過一個個的故事,慢慢引導孩子「轉念思考,破局而出」。
當孩子覺得自己被朋友冷落了,林良先生回憶自己跟好友許達三的往事,告訴孩子:「一個人不能老是只等著享受別人的歡迎,要學習主動去慰問別人。」當孩子抱怨家裡很吵,害他沒辦法做事時,林良先生引導孩子轉念去想:「家庭裡必不可少那些的小聲音,都是格外動人的。」當孩子總是忘東忘西,林良先生告訴他:「我絕不放心『到時候再說』,我喜歡『事先準備好』。」
那些看似複雜的成長課題,背後往往都是最質樸的道理。讓《爸爸的16封信》融化你和孩子間的冰山,你會再次看見孩子純真的笑容。
歐陽立中
(本文作者歐陽立中曾獲Super教師獎,也是《故事學》《人生有限,你要玩出無限》《就怕平庸成為你人生的注解》《飄移的起跑線》等多本暢銷書籍的作者)
推荐序(收錄於《爸爸的16封信:林良給青少年的成長練習題》中)
林良爸爸的家庭輔導信箱
當國語日報邀請我為《爸爸的16封信》寫推荐序時,真的是又驚又喜!能為兒童文學界鼎鼎有名的作家林良推荐,是我莫大的榮幸。
本書的第一封信「為什麼大家都不理我?」這句話,在我的輔導經驗中也常常出現,不論是哪個年紀的孩子,都有著相同的困擾。
林良爸爸透過自己的童年經歷告訴女兒櫻櫻,與孤獨相處的祕訣就是「不要害怕」。每當我回應孩子時,我也都會先肯定孩子的勇氣,孩子沒有哭泣,選擇讓自己從憤怒中平復下來,不抱怨、不逃避,正視問題,更重要的是孩子懂得求助,想找出背後的原因並改善它。當孩子收到這份肯定後,往往也都更積極的傾訴、分享。
這十六封信讓我想到學校輔導室裡的輔導信箱。學生投遞的訊息,正是書中信件裡所談的「人際關係、生活態度、情緒管理、學習和獨立」等煩惱,這些都是我們成長中必經的歷程。
林良爸爸透過文字開啟對話,與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深度溝通,每一封信都充滿著人生哲學。信件從生活的事件娓娓道來,由淺入深,讓人不禁一封接著一封讀完,仍覺得意猶未盡,就算是跨越了幾個世代,字裡行間的力量依舊觸動人心,照亮我的心。
我很欣賞的是,林良爸爸在信件中不只是解惑,還有更多的看見與鼓勵:「我寫這封信只是想讓你知道,我很喜歡你這樣。」透過信件道出孩子的優勢,與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理念不謀而合,看見過程、給予鼓勵,而非盲目稱讚。透過正向聚焦與回饋,為孩子賦能、滋養勇氣,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與價值感。
我也很喜歡林良爸爸透過「目標」來談論「妒忌」,進一步連結到「快樂」、「自信」與「發現自己」,這樣的觀點完全打開了我的視野。
這十六封信,有肯定、鼓勵、接納、感謝以及陪伴,文字淺白易懂,適合孩子看,也適合大人看,更是每位老師都應該珍藏的經典好書,值得推荐,在此獻給大家。
羅可
(本文作者羅可為臉書粉專「嘿,我是專輔」版主,也是《擁抱叛逆期:輔導室裡孩子的真心話》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