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暖身場
藥林外史(蒙汗藥、寒食散、本草綱目:你所不知道的中醫藥祕史)(二版)

藥林外史(蒙汗藥、寒食散、本草綱目:你所不知道的中醫藥祕史)(二版)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Chinese Herbology

  • 定價:490
  • 優惠價:95466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44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跟風吃補、濫服藥物,中醫藥養身保健之外的另一面!
  
  美術、文學、宗教,中醫藥的延伸面向大解析
 
  本書以「外史」為名,從外部環境(社會、文化、人文思想等)探討中醫藥學發展的原因。作者開宗明義即強調中藥的強烈社會性,除了是醫家治病的武器,在民間社會更有道家用於長生、江湖術士用來變把戲等各種用途。中醫「藥林」汲取多方的用藥知識,又與社會文化互相滲透,從來就不是醫藥的獨家領域!
 
  書中簡要清晰地介紹了有關本草文獻、學風演變、中藥炮製等主題,有助於讀者瞭解中藥的歷史全貌;而濫服藥物、追風用藥的始末與原因分析則發人深省;另外還有藥效發現、本草與文學和美術的關係、歷代不同的藥王,以及古代蒙汗藥等,期望從不同面向建構出更貼近大眾生活角度的中醫藥發展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鄭金生
 
  1946年生於江西南昌,1969年畢業於江西中醫學院。1978〜1981年為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屆醫史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任職於該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曾任該所所長、研究員;並先後在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史研究所、柏林Charit醫科大學中國生命科學理論‧歷史‧倫理研究所任客座教授。現已退休。
 
  畢生致力於中醫藥歷史文獻(側重於中藥學史)研究。主編、參與編輯的書籍及整理校點的古醫籍七十五種,發表論文一百七十餘篇。主編《中華大典‧藥學分典》、《海外中醫珍善本古籍叢刊》、《本草綱目引文溯源》等書,著有《本草綱目藥物古今圖鑑》、《歷代中藥文獻精華》、《本草綱目詞典‧引用人名與書名》(英文)等書。
 

目錄

「養生方技叢書」總序
二版序
序言
神農、本草與歷代本草文獻的演變
一、神農及其傳說與遺址
二、「藥」與「本草」
三、本草文獻的起源
四、以《神農本草經》為核心的本草主流

本草學術主題與學風的變遷
一、早期本草著作的草創特徵
二、綿延千年的藥物基原考訂
三、藥效積累與藥、方結合
四、金元藥理探討新風的由來與進展
五、精練藥效與南北本草的交融
六、臨床藥學研究與尊經之風

藥效的發現與「傳信」
一、經驗與聯想
二、權威與理論
三、本草藥效的多源性
四、藥效「傳信」法

古代社會的用藥風潮
一、仙藥與丹藥
二、「服石」與寒食散
三、香藥與熟水
四、「以人補人」
五、成癮藥物與時尚藥

中藥炮製與雷公
一、「炮炙」涵義及其主要內容
二、炮炙起源與漢代醫籍中的炮製
三、藥業興起與炮製理論總結
四、雷斆與《雷公炮炙論》
五、宋代的藥局、「煮散」與「飲片」
六、理論完備與炮製過當

本草插圖的演變——兼談本草插圖中的寫實與藝術問題
一、早期的本草圖多為美術珍品
二、版刻本草插圖的演變
三、宋、明畫家的彩色本草圖譜

本草與文學
一、本草中的歌賦及歌括類專著
二、文學作品的藥物相關內容

歷代藥王與藥王廟
一、韋姓藥王
二、扁鵲藥王
三、皮場王與藥王
四、孫思邈藥王

蒙汗藥、麻沸散與麻藥
一、「蒙汗」涵義與方藥
二、藥酒、麻沸散與麻藥
參考文獻
 

二版序
 
  《藥林外史》於2005年時首次出版,距今已超過十五年了。近日受到東大圖書公司的二版邀請,正好趁此機會對繁體版的全書內容再次核校,並略加增刪,以饗讀者。
 
  有些在初版當中沒有引用的資料,例如田樹仁先生、郭松義教授的研究成果,在「中藥炮製與雷公」、「蒙汗藥、麻沸散與麻藥」等章皆有補充。另外也調整文句的通順度、專業字詞的正確性,期望讓這本書的內容更臻完備。
 
鄭金生
2021年8月24日於北京
 
序言
 
  這本小書名為《藥林外史》。「藥林」一詞如同「儒林」、「武林」、「士林」、「藝林」等詞一樣,重心在前一個字,即「藥」字(本書指中藥)。林者,聚也,所以本書的「藥林」,即彙聚中藥相關內容的意思。之所以不用「藥物」或者「藥學」,是自覺其中內容並未局限在藥物本身或藥學內部,用「藥林」一詞更覺寬泛自由。
 
  「藥林」與「外史」相聯,自然會令人聯想到清‧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小說,講述一些儒林人物的另類故事。而本書並非小說,旨在談史求實,雖然也會涉及到中國藥學史上某些光怪陸離的另類往事,但這些往事皆本諸史料,並無虛構。
 
  既然書名「外史」,則有小說之嫌,為什麼本書還要用它為名呢?這是因為近年史學界(尤其是科技史界)常有「內史」、「外史」之稱。所謂「內史」、「外史」,至今沒有精確定義,一般辭書自然不會收載。筆者揣摩「內史」、「外史」的實質涵義,無非是研究的角度有所偏重而已。以中國醫藥史為例,所謂「內史」,大抵是指中醫藥學術內部的發展史,其著眼點是中醫學術內容在不同時代的傳承演變。而「外史」則側重從中醫學術的外部環境(社會、文化、人文思想等)去探討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與原因。
 
  嚴格地說,史學研究應該內、外史結合,才能完整反映一個學科歷史的真實面貌。但由於研究者所受教育和知識結構的區別、研究角度不同,自然而然會形成偏於「內史」或「外史」的差異。筆者畢業於中醫院校,因此從事醫藥史研究時,自然而然多走「內史」研究的套路,即探討中國醫藥書籍、醫藥技術或學術成就及其相關思想的演變歷史。如本書有幾篇就大致不離「內史」的窠臼。這樣的歷史研究,可能對醫藥專業人員有一定的親和力,但對於非醫藥專業的廣大讀者來說,則不免有一層很深的隔閡。
 
  「藥,治病草」(《說文解字》),它是醫生治病的武器,同時又是中國歷代社會的一種物資,來源十分廣泛(衣、食、住、行所用之物,無不涉及),與社會密切相關。尤其是作為社會流通的商品之一,藥品又要經過許多非醫人之手,遵循商品發展的規律包裝打扮、浮沉漲落。因此中藥的社會性其實非常強烈。歷史上的中藥甚至就像戲劇中的演員,有靠真功夫鑄就的「名角」,也有靠社會風尚捧出、炒出的「明星」。從古到今,社會上不斷出現一波又一波時髦用藥風潮,就像演戲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一齣齣戲的導演並不是醫生,而是不同時代的社會風尚和思潮的影響。坦率地說,歷代本草書記載的藥物功效,並不全來自醫生的經驗。三教九流,都曾經或多或少對藥物的使用產生影響。同樣的藥物,醫家用來治病,道家用於長生,江湖術士用來變把戲、染家用來染色⋯⋯多途徑的用藥知識又互相滲透,故「藥林」從來就不是醫藥獨家的領域!
 
  中國藥物受中華民族文化浸染的程度如此之深,以至於但凡有華人的地方,一樣信奉所食之物有寒有熱、有溫有涼,一樣崇尚食用燕窩、銀耳、烏龜、王八(鱉)。走遍世界各國唐人街的中藥店,人參、蛤蚧、鹿鞭、海馬,多是必備之物。而遵古雷公炮製的招牌,飄著陣陣藥香的中藥店,無不透發著它特有的民族氣息,與華人社會的方方面面聲氣相通。
 
  中國歷代社會不僅對中藥功效產生影響,而且也由「藥」衍生出了許多事物。例如民間借藥之名去塑造「藥王」神像。但如果你追溯各地形形色色「藥王」的歷史,就知道十個藥王中,大概有八、九個不是精通藥物的祖師爺。古代的文人學士,也不時借助藥名玩弄些文字遊戲,於是有各種藥名詩應運而生。鄉曲之間,還流傳著藥物劇,於是一個個草木蟲魚之類的藥物,被塑造成不同性格的人物,演繹著一部《草木春秋》。還有諸多小說中出現的蒙汗悶香、仙草靈芝,就如同武術中的點穴氣功一樣,神神祕祕,似真似幻。
 
  以上諸多內容,在所謂「內史」的藥學史研究中,並未被視為主流,但卻真實存在、又為世人所欲知。筆者限於知識結構的缺陷,對藥學「外史」研究本不在行,但既然這些內容屬於中國藥學發展史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就嘗試作一些介紹。本書能否配用當今科技史學界所說的「外史」一詞,筆者尚無多大自信,但卻自信其中的內容,可以輔翼中國藥學史的「內史」研究。
 
  中國藥學史上下數千年,博大精深,涉及古今中外。筆者愧領中國藥學會藥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一職多年,卻一直未能組織起大型《中國藥學史》專著的編纂。這本小書雖然也屬於中藥史著作,卻不敢侵占《中國藥學史》一名,姑且以「外史」為名,作為未來大型《中國藥學史》的外編,似乎更得其實。
 
  本書承叢書主編李建民先生之約,納入養生方技叢書,深致謝忱!
 
鄭金生
2005年5月15日於北京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932798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5 x 21 x 2.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醫療保健】天下生活:超高齡紅利電子書特展,全展199元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年度選書
  • 城邦集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