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在成為大學老師之前,我在山形縣科學搜查研究所中,以負責心理學的研究員身分工作了21年。
最一開始參與的是「測謊」,調查受測者是否知道只有與犯罪相關的人才會知道的記憶資訊,後期也從事了「犯罪者側寫」的研究與實踐。
山形縣是一個犯罪率很低的地方。
就算是這樣,每天還是會發生個什麼案件。
從平日就常發生的侵入住宅竊盜以及跟蹤狂等事件,另外也有殺人、強盜以及縱火之類的兇惡案件,還有像是持有中樞神經興奮劑、大麻等的持有毒品罪、違反公職選舉法等等……。
不管是中元節、年末還是休假日,只要各地的警署請求出勤,我就會在事件發生後立刻趕到現場並開始觀察,聽取目擊者以及被害者的說詞,當有嫌疑人浮出時,就會透過不停地重複面談以及檢查以找尋跡證。有時候也會在拘留所與嫌疑犯直接對談,或是以鑑定人的身分出席審判。
在殺人案的現場,我都會壓抑所有的情感,徹底地當一位只專注在事實的研究者。在小孩或是女性受到性侵害的案件中,我也都不斷地隱藏住對加害者持續湧出的憤怒,以及對被害者心中所抱持恐懼心情的同理心。
即使是現在身為大學老師,偶爾在講課時,突然回想起當時的狀況,也會讓我頓時語塞。
犯罪會帶給當事者、被害者以及周圍的人們非常大的負影響。同樣地,也會在不知不覺間傷害到與搜查以及矯正相關從業者的心。所謂的犯罪心理學,就是一門冷靜地以科學方式處理那些伴隨著苦痛的現象。
當時,有一件因工作而理解到的事情。
那就是——犯罪這種極少發生的事件,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產生的。
況且,犯罪者與我們其實都一直生活在同一個日常空間,你我犯過的或大或小的錯,再嚴重一點就可以衍生為犯罪。
當然,犯罪也有許多不同的類型,是沒有辦法全部一視同仁的。
然而,大部分的案件絕對不是在另一個世界醞釀而成的,毫無疑問地,就是從我們所居處的社會中產生出來的。
還有,犯罪者也和我們一樣都是人。
當社會變得不安時,我們會開始變得自私,更加地明哲保身,不把這個不安的原因怪到誰身上的話,就無法安心。
我們的心中也都埋藏著黑暗的一面,無論或大或小,最終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傷害、折磨某個人的行為。
所謂的犯罪心理學,同時也是一門探索我們自己內心黑暗並伴隨著苦痛的學問。
說是這樣說,犯罪心理學的首要研究對象仍是以現實存在的「罪犯」為主,他們犯法、傷人,有時候甚至會奪走人的性命以及尊嚴,這些人到底都在想什麼呢?
在本書中,會以犯罪心理學截至目前為止已被闡明的研究為主軸,試圖解讀上述疑問。
而針對涉及女性以及兒童的兇惡犯罪部分,在加上了具體的對應策略後整理成了簡潔的文章。
希望本書可以幫助讀者解讀「壞人們」的想法以及行動,並從犯罪中保護自己。
東洋大學教授 桐生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