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越嶺紀

越嶺紀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玉里大通路邊曾豎立「八通關越道路」起點標,
  一旁還有一支方尖碑,
  寫著「新高登山東口」。

  抵達八通關大草原時,
  一度生出逆向荖濃溪源流爬上玉山的念頭。

  背包上肩猶豫甩開,
  我們按計畫順著陳有蘭溪走完全線——
  正是為了仔細看才上路越嶺。

  喜愛爬山的人都明白山頭只是目的地,目的地往往不是爬山最有趣最有意思的地方。八通關越嶺道,日治三大越嶺道之一,與合歡、能高一樣,在化身熱門的健行路線前,都是用來壓制原住民族的警備道路。走進八通關越嶺道,全程不攻山頭,反而令人輕易受到時間的召喚,聽見從前在這條順著等高線爬升又低降的老路來來去去的人們的故事。

  山不一定非百岳不爬,文章不一定用手寫。

  *假設能在日本撤出臺灣前後爬上佳心的石階,人們將會看見完好但空蕩蕩的駐在所,還有療養所,推開門或許還能聞到一絲微弱的藥水味,診所才有的那種氣味,比殘存的記憶還稀淡。——〈KSS-748〉

  *在跟漣漪一樣隱約的泠泠水聲中,一個警察正從屋裡搬出木凳,一條大狗毛色溫潤,模樣相當健康,從駁坎間的石階走上來,踱過水池,趴落在凳子旁。……景物開始在快門前方凝固:陡急的山坡、山路旁兀立直挺的松樹、廳舍、樹木、池邊的矮植株,東來的日光與所有的陰影……——〈噴水池多美麗〉

  *圓鐘高掛,午後一時十分,四月二十一日,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年。拉荷阿雷不熟悉平地世界的月日年,但熟知此時正是水鹿生產期。他想吿訴知事先生收到鹿角之時,一頭鹿嬰或許正落地。——〈遠離大分〉

  *有個男人蓄八字鬍,抿嘴但隱隱顯出笑意;有個年輕人折彎左臂搭在一旁同事肩上;女人盛裝但不到華麗的地步,看起來反而和山裡的日子一樣平淡;一個男孩口含食指,一個因突來的鳥鳴而分心歪頭,還有一個在快門按下的那一瞬間低頭不知在看什麼。——〈托馬斯的蘋果樹〉

  本書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創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威智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碩士。喜歡棒球和籃球,進入中年後還可以和小朋友玩玩。喜讀地圖,喜歡走進臺灣山。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1995年主編《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20多年後重新編輯出版《臺灣老虎郵》(蔚藍,2018);著有《我的不肖老父》(東村,2012)、《製圖師的預言:十六世紀以來關於花蓮的想像》(蔚藍,2014)、《凡人的山嶺》(蔚藍,2019)及繪本故事《兩個鼻孔一起minasi》、《爺們不是好兄弟》、《惡地公的花生糖》(以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8)等。

 
 

目錄

代序.西出中仙道
 
KSS-748
一起做蕨吧
噴水池多美麗
遠離大分
安渡土葛
托馬斯的蘋果樹
小的大水窟
南方躑躅
 
 



代序.西出中仙道


  深秋清晨五點,天光仍黯淡,風很輕,掀不動地上的枯葉。我們一行各自負重,帶上必要裝備,在黯淡天光微弱山風中,走進八通關越嶺道。

  不爬山時,地圖經常是攤開的,有時持筆比劃,有時伸指沿地圖上的路徑神遊,例如中橫迴頭彎上中央尖、南湖西稜轉南稜經中央尖東峰上中央尖再橫渡危崖過甘藷、無明、鈴鳴轉南續經斷崖上畢祿下大禹嶺,也曾站上義西請馬至峰頂的三叉路,遙望劇烈西折後再度折向南去的中央山脈,只要兩、三天就可以接上曾經走過的馬利加南、馬博拉斯以至秀姑巒、大水窟。類似的神遊遐想不知演練過多少回,路線老早畫進腦袋,感覺熟悉,其實陌生。這些都不是一般路線,但也不見得多麼稀奇,早有前人留下紛雜的足跡和疏詳不一的紀錄,那些我以為人跡罕至的深山,其實不像紙上的比劃。

  八通關越嶺道是其中之一。

  一九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可能是毛利之俊在《東臺灣新報》的最後一個上班日,因為兩天後《臺灣日日新報》刊出一則人事短訊,簡略直白說了毛利離開報社。這一則短訊僅兩行,不及二十個字,稱不上新聞,卻不難看出這個媒體人在東臺灣擁有某種聲望。

  一年半以後,毛利帶著攝影師從蘇澳出發,取道臨海道路——可能搭乘東海自動車株式會社巴士——抵達花蓮市區。這一段路和途中緊緊交鄰的山和海,是我熟悉的北花蓮,距今五十年前,濱海小城花蓮的和式氣息猶仍留存,感覺得到,甚至聞得到,這是純粹的個人感受,不是嚮往,我的歲數不夠長故無涉眷戀,當時我認識的理解的北花蓮就像同學之中有人體內流著四分之一日本血液這樣的事實。

  毛利由北而南,自平野深入中央山區,在花蓮的最後一段旅程,他看見秀姑巒溪寬闊的出海口和嬌小的奚卜蘭島,我則因罕有的家庭出遊而對同樣的景物留下模糊的印象,我看見一模一樣為流水恆常洗刷的白玉巨石,還看見毛利未曾見的橫跨兩岸的虹橋。

  緊湊的行程化成《東臺灣展望》,以一百零六面相當於八開的紙頁來「展望」花蓮。毛利對橫斷中央山脈的越嶺道投以極大的注目,他一步一步走進中央山地,最後三條越嶺道以近四成篇幅佔據毛利眼裡的花蓮,其中八通關越道一線就費去二十四頁,彷彿那是一條複雜得不可盡訴的路。

  有很長一段時間,毛利走過的山徑抵達的深山對我就是陌生的傳說。

  除了山水樹石,毛利為沿線每一處當年服役中的駐在所及其附屬設施至少安排一張照片,並且總是以房舍為背景,招集駐守的警察警眷,在深遠的山間留下一幅又一幅「紀念照」。經過時間醃漬煎熬,紙頁泛黃而易碎,泛黃易碎的紙張和其上的照片一向輕易吸引目光。一開始我深受毛利的照片所惑,只看見他看見或他選擇讓世人看見的,無力追究他到底怎麼看,也無能細察他在觀景窗之後可能如何受到時代的侷限,只能揣摩他的腳步越過塔次基里溪出海前最後一座鐵線橋,轉入太魯閣峽谷,在奔騰溪水的激越聲中踏上「合歡越」,回頭往南穿越吉野村,西進木瓜溪谷之上的「能高越」,最後取道「中仙道」,南下花東縱谷繁華卻又嫻靜的小鎮玉里,再岔出中仙道轉進「最後未歸順蕃」的傳統領域。

  毛利於暑夏時節穿行於拉庫拉庫溪南岸的「八通關越」,從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闊葉林開始,幾天之間就走上高海拔的檜柏松杉,踏上越嶺點大水窟池,在狂放的風中爬上階梯,在(臺中)州(花蓮港)廳界之上來回走動,眺望中央山脈最高峰秀姑巒山與大水窟池西北方以池為名的大水窟山之間的稜線。《東臺灣展望》雖未提及,但毛利之俊一定注意到吳光亮的「中路」,甚至看見比今日所見更清晰可辨的清軍營盤址。他說大水窟附近僅有細草、山躑躅(杜鵑)和散發「神秘之美」的榛柏(圓柏),視野既然無礙,就不可能看不見路跡明顯的「中路」。或許當年他望著「中路」,正如今日我見八通關越嶺道。

  關於毛利去而復返的八通關越嶺道,很長一段時間我所知的其實是久遠的描述與歷來行程紀錄的混合產物,一種建立在文獻、他人足跡和不同版本地圖之上的想像。二、三十年以來,我想像卻無法細述那些離日常很遠很遠的山、路、人與事,沒有走過就是沒有走過,那些往事跟山下多數人的生活幾乎沾不上關係,跟風一樣吹逝以後無輕無重。如此,我又何以對或毀壞或改道的山徑、幾乎看不出痕跡的駐在所教育所有所持執?

  當我有能力將陰森圖書室裡紙頁翻動的輕響變成深秋山風拂過草樹的清音,將當年手中紙張的重量化作頓重的步伐,我想做以及所能做的就是去看看泛黃紙頁裡毛利之俊與攝影師鏡頭下的天光是否仍然朗亮,是否一樣耀眼地射穿樹冠並在山徑上閃爍。拉庫拉庫溪或許不如八、九十年前豐滿,不過泠泠水聲仍舊揚自深深的谷底,鐵線橋無一完整存留,但鹿鳴、山風橋門仍在,意西拉殘橋尚未墜毀,也還能在十里駐在所臨谿一側仰望毛利或許曾經仰望的新康山,鑽行他一定也曾鑽行的沙敦隧道,如此一來,我就離毛利的展望更近一點,有機會窺探像他這樣一個來自殖民國度的知識份子,究竟期待在幽遠的山地看見什麼。

  毛利之俊留下照片和夾雜漢字的文章,我曾深深為之撼動。除了地名,儘管日文漢字往往不保有漢字的意義,我仍試圖推敲其所描述,不甚解其義並不妨礙「八通關越」如貫穿臺灣一般貫穿我的心思,這條路催促我反覆在地圖上遊走,反覆瀏覽他人的紀錄,同一篇或者新尋得的。這些演練與神遊一再重覆,實際上是預習卻似乎極熟悉,以至於有時誤以為是複習或回想一條已經走過的路,那些已知的崩塌、下切、高繞,盡可能熟記,步程、水源、夜宿點則無不瞭然。

  我不期待看見毛利之俊看見的,官廳房舍早已銷腐,山徑斷毀,樹木榮枯,我充分理解不可能看見毛利之俊曾經眺望的風景,也不可能重覆與他一樣的路線。對於時間,八、九十年是一截無可無不可的線頭,之於人世——尤其二十世紀以後——則漫長而痛苦,足以扭轉幾代人的運命與處境。後來的命運與處境,毛利之俊來不及展望。

  第一晚,我們前往玉里——如同當年打算走進八通關越嶺道的行旅——在一位熱情的山友家裡叨擾過夜。他的盛情宛如此地富有盛名的縱谷米倉,飽滿而熾烈,他確實也是當地知名且傑出的農夫,耕地數十甲,白米、紫米、紅米,想像得到的各「色」稻米都種得出來,可以應客戶的需求選植特定品種。這位具備現代視野的農夫在拉庫拉庫溪水澆灌的寬闊原野建立家園和田園,比起多年前來自喀西帕南部落的一個布農家族顯然幸運多了。這個布農家族被迫下山,打算落腳玉里,一踏上平地卻發現沒有動物的蹤跡,對於靠山吃山偶爾打獵的天性無疑是莫大的打擊,三、四天後,他們妥協地走向近山地帶。這是九十年前的往事,並非人人都樂意或習慣平坦的生活。

  隔日透早,一個天光即將亮起的深秋清晨,我們自花東公路——毛利筆下的「中仙道」——岔出,走進縱谷西側山區,展開一趟百公里的橫斷行。送別的友人揮手致意,他們說,幾天後大山另一邊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504526
  • 叢書系列:蔚藍文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一起做蕨吧
 
繞過黃麻山的西北向小支稜,越嶺道轉向南方,沿黃麻溪東岸山腹腰繞並開始爬升,坡度和緩,從海拔八百公尺開始,朝黃麻溪源頭蜿蜒而上,感覺就像一邊走一邊找哪裡適合過溪。當山路遇到從一顆編號「補武55」的三角點往西北西方低降的稜線,已不知不覺走完一段若有似無的下坡路了。

「補武55」是日治殖產局在「玉里測量區」進行三角測量所埋設的森林三角點之一,基石截面十五公分見方,南面刻「森林三角點」,北面有一個大大的「山」字。從一九三○年四月下旬開始直到年底,前後兩百五十幾天,測量班班長武元忠男率領五人隊穿梭於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丹大山以南的東部山區,單是在八通關越嶺道沿線至少就埋了七個森林三角點。關於測量路線,目前並未發現明確的紀錄,根據三角點的編號順序,推測可能由東往西,先海岸山脈後中央山脈。至於前往「補武55」的路徑,或許與今日攀登大里仙山的慣行路線一致,也就是從佳心駐在所後方的山坡往上攀爬,上稜後轉南經黃麻山抵達目的地,一顆標高一六八七公尺的山頭。他們把這個山頭定為相當於四等三角點的「補點」,埋下基石。依慣例,武元班長在編號前冠上帶隊人也就是他自己的姓氏首字。

如果武元班長一行真的採取此一路線,那麼他們可能在佳心駐在所度過舒適的一夜,隔天清早才上山。海拔漸高,耕地漸稀,他們走進潮濕的原始森林,地上鋪滿松蘿,彷彿走在鬆鬆厚厚的地毯上,偶爾有人摔倒或踩空,但無大礙,這裡是一片魔境般的森林,沒有人確知雙腳踏踩的青翠之下是堅實的地面還是夢。森林茂密,枝幹交錯橫生,每一棵樹都像發了綠毛的珍獸,映入雙眼的除了綠還是綠,無松蘿之處則為蕨類的領地。抵達一六八七山頭之前,他們將遇見一片龐大的杜鵑林,松蘿從地面往上爬滿樹林,一直往稜線高處延伸,甚至與地衣、苔蘚同時密密包覆同一棵樹。他們偶爾透過林縫望見西方的新康山,像一堵巨大無匹的高牆,斷然遮蔽視野,轉頭往東北方遠眺,則是拉庫拉庫系溪對岸逐漸拔高的玉里山稜線。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