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域微分幾何引言──細談整部書的脈絡(節錄)
像這樣多達八百多頁,分上、中、下三卷的專業數學書,很難想像有人會埋頭讀完整部書。寫這篇引言,是為了鋪陳全書的脈絡,讓讀者看到一連串自然而有趣的提問,像一幕幕風景一樣,沿路開展。是這些自然的風景,帶進來嚴謹的數學理論。讀者閱讀這部書時,不妨隨時來回翻閱這篇引言。若心中存著這條脈絡,讀起書來或許會更有動力,也不容易在這部大書的理論中迷失方向。
Sect. 1 較早的脈絡
1.1 白話
寫這部書時,我力求脈絡清晰,直接切入問題,減少「不那麼必要」的形式語言。與經驗連結,是引入抽象概念的前提。雖然這部書是專業研究的書籍,我仍然盡量把它寫得白話。
什麼是白話?白話就是鋪陳要自然:以自然的提問作為背景,一層層引入數學概念,使數學概念與人的感覺聯繫起來,讓人發生興趣,一步步深入數學未知的、複雜的抽象世界。
以「上卷」的脈絡,作為例子,來說明我力求白話的意義。微分幾何要處理的主要對象是「彎曲的空間」。空間如何彎曲?1860年代,Riemann的重要貢獻,就是引入Riemann曲率張量,來描述空間的彎曲。因此後人把彎曲的空間,稱為Riemann空間,或進一步叫Riemann流形。
一般幾何書籍都直接定義Riemann曲率張量[Ch.3(26)式;Ch.6(19)式]。但我們寧可回溯Riemann最早的思路:從詢問「什麼時候空間是平直?」而發現:「某個張量是否等於$0$?」為空間是否平直的關鍵。其中某個張量,就是後來的所謂Riemann曲率張量,以下簡稱Riemann張量。
「什麼時候空間是平直?」必須借助坐標來描述。換句話說,Riemann空間的坐標,什麼時候可以換成平直的新坐標?這牽涉到「新坐標該滿足的微分方程組,可否積分?」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先討論可積分條件。為了處理這樣的問題,我們證明了更普遍的Frobenius可積分定理——有時普遍反而變得自然。見Ch.2 sec2。
根據Frobenius可積分定理,便不難找到用來描述曲率的Riemann張量。一旦有了Riemann曲率張量,測地線的二階變分[Ch.7(21)式,有時稱為第二變分式],就容易看出意義,因為計算出來的那一大堆式子,整併起來,原來就是Riemann曲率張量。
為了考慮二階變分等於$0$的情況(這相當於在初等微積分中找inflection point:亦即找x,使f''(x)=0),所謂的Jacobi場出現了。
如果測地線上,首度出現非零的Jacobi場[Ch.10(02)式],我們說兩端點互為共軛(conjugate)。等到熟悉測地線與Jacobi場的遠方行為[Ch.9, 10, 11]之後,例如知道:「兩共軛點之間的測地線,若往外延長一點,便不再穩定(stable),當然也就不是最短路徑」,我們便能夠利用測地線與Jacobi場,去了解Riemann空間(或稱Riemann流形)的整體樣貌,切入大域微分幾何的內核。譬如,我們可以控制正曲率流形的直徑[Bonnet-Myer定理,Ch.12],也可以掌握負曲率空間的形狀[Hadamard定理,Ch.12]。
所有的概念,像Riemann張量、Frobenius可積分條件、Jacobi場、共軛點、cut point、…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為了瞭解彎曲空間的形狀,沿著一層層問題的思路,而發展出來的重要概念。這一切都很自然,而且整條脈絡清晰易明,一氣呵成。如此「上卷」忽忽結束。這就是白話的意思。
當然,發展這條脈絡的路邊,有很多花草,像共變微分、平行線、Riemann尺度、指數映照、凸鄰域、…,都必須一一引介。這整條脈絡,加上周邊的花草,就是「上卷」的主要內容。
1.2 零四講稿
這部書(以下有時稱本書)有:
上卷 前篇A、B、C三章
篇一到篇三,含Ch.1--Ch.12
中卷 篇四到篇六,含Ch.13--Ch.21
下卷 篇七到篇九,含Ch.22--Ch.30
衍篇 三文
它最早的形式是1998-2004年春,我多次在台大數學研究所,開幾何課的講稿——以下稱為「零四講稿」。
零四講稿的內容是:現今前篇的章C、上卷三篇、及中卷到篇五。前篇的章C簡述可微流形。有了可微流形,加上Riemann尺度(metric),才成為Riemann流形。
可微流形最根本的出發點是維數(dimension)。從日常的生活經驗,一維、二維、三維、…等維數的概念,似乎明白易辨。但1890年Peano曲線的出現,使數學家對維數這樣司空見慣的概念,開始感到不安。在前篇章C,開始定義可微流形之前,我們也證明了維數的拓撲不變性。
很多數學者都相信,維數在拓撲變換之下不變,但一生從來沒讀過或做過證明。這部書主張人進入幾何專業之前,總要讀過一遍維數拓撲不變性的證明(當然,能自己證明出來更好。這是流形概念的基礎,它的證明是nontrivial。對數學專業者來說,nontrivial是數學品味的判準之一。
一旦確認維數的拓撲不變性,並引入坐標鄰域疊合延拓的概念,可微流形的簡介也就結束。我們跳過可微流形最有趣也最nontrivial的內容:Poincaré-de Rham-Hodge的理論,這是令人遺憾的事。但de Rham的理論龐大而深刻,篇幅相當於一本書。我們不得不略過,為了早點進入本書的主題「彎曲的空間」。就這樣,本書談過前篇的章C之後,我們依剛剛1.1所說,一路討論完上卷。
零四講稿的後面兩篇[即中卷篇四、篇五],在2004春的課堂中,並沒來得及討論,因為講過前篇章C及上卷到Ch.12、一個學期已匆匆過去。
1.3 大域與局部
大域微分幾何,經常在考慮局部與大域之間的辯證問題。曲率是由局部幾何(而且是infinitesimally local)決定的,那麼局部的曲率如何影響空間大域的形狀?前述1.1提到的Bonnet-Myer與Hadamard定理,便是這樣的兩個例子。
關於這層辯證關係,古典的Gauss-Bonnet定理,是最早出現的重要成就:在封閉的曲面上,高斯曲率的總積分決定曲面的拓撲!」[前篇章A§8]。
Gauss-Bonnet定理的證明,主要的觸媒是Hopf-Poincaré的標數定理。後者把整體拓撲,歸結到向量場在一個奇異點附近的標數(index),這使得大域與局部的幾何聯繫起來。Hopf-Poincaré的標數定理意義深刻,卻不難理解,我們提早在前篇章A,便加以詳述,雖然那裡所考慮的,還只是二維曲面。這個利用標數的精神,可以延伸到後來高維的情況,完成高維Gauss-Bonnet定理的證明[中卷篇六,Ch.19],揭開最早局部與大域之間的辯證關係。
其實這層辯證關係(亦即聯繫曲率與拓撲),可以說是大域微分幾何的主要課題。Gauss-Bonnet之後,我們看到Synge-Frankel類型的大域定理。
在上卷中,我們注意到一個有趣又重要的事實:「曲率越大,測地線也不穩定。」[Ch.7§3]。這個事實可以從測地線的二階變分得到。利用它,我們容易得到Synge與Frankel等幾個定理的證明[Ch.7]。
Synge定理說的是:封閉的Riemann流形,若為偶數維、可定向而且正曲率,則必為單連通。在這裡「正曲率」如何影響流形的整體樣貌?這又是局部與大域辯證關係的另一個好例子。
我們注意到透過測地線的二階變分,局部性的曲率起了作用,影響到測地線是否穩定的大域行為,亦即:封閉測地線在正曲率流形中的不穩定性,使得任何封閉測地線必須越縮越小,終至變成一個單點,所以流形必然是單連通。
這類利用測地線的變分,是切入大域幾何的第一道重要方法。
事實上,前言1.1談到Bonnet-Myer與Hadamard定理,也都是這方法的例子。
這方法的延伸,我們稱為「幾何變分學」。幾何變分學(calculus of variations in geometry)是這部書下卷的主題。在上卷中我們利用測地線的變分;測地線是一維的。到了下卷,我們會提升幾何變分學的層次,把一維的測地線,提高成二維以上的最小曲面,或常均曲率的曲面,而得到更多、更複雜、更深刻的大域定理。
二版序
《大域微分幾何》三卷書二版序(摘錄)
1、
這三卷書去年初版。出乎意料的,不到一年半已幾乎售罄。去年初版成書後不久,我便發覺有幾處校對上的疏忽。另外,下卷最後一章(即ch.30)的最後一個式子,因論證大意而有漏洞。慚愧之餘,我一直期待再版時,能有機會修正。
雖然有了這些瑕疵,但出書以來,我收到一些數學家的正面回饋,則感到欣喜。例如美國Purdue大學莫宗堅教授、史丹佛Stanford大學兼中研院劉太平教授,透過信件或電話告訴我,他們閲讀時的感想。台大蔡宜洵教授更細心的讀完終卷,寫下深刻感人的書評,發表在《中華民國數學會電子報》;這份書評的紙本,亦將在中研院《數學傳播》季刊全文刊登。
另外,感謝張海潮、王藹農、王立中教授指出篇一第4章「曲面論基本定理」的證明,有個gap,並做了補正,其間細微之辨,非常有趣。我在現今這個二版的上卷書末,增添兩頁附錄,放入他們的補正。
2、
初版時,我在引言中談到1978年我出版過的小書《初等微分幾何講稿》(以下簡稱為「小書」)。這本小書適合大學部初讀者的水準。許多這一代台灣的數學家,年輕時都讀過這本小書。如今他們已步入中年,多次向我提起小書對他們大學時代的影響。
今年初,在新迪出版社友人石飛益的贊助之下,這本小書重新修訂出版。
目前《大域微分幾何》這三卷書(以下稱為「大書」),可以看成是小書的續集,初版或二版不拘。也就是說,小書是大書的先修本。
但大書上卷的前篇章A〈大域曲面論概要〉則是小書的濃縮版。數學程度成熟的專業者可以跳過小書,直接讀大書。兩書一小一大,相輔相成,從大學部的水準,一直深入微分幾何專業研究的領域。
中研院鄭日新、台大李瑩英、師大林俊吉三位教授,原本計劃要在今年8月7日,為大書舉辦「新書發表會/暨cmc曲面研討會」;同時也回顧他們年輕時走向幾何的經驗。惜因疫情起伏不定而作罷。
我在今年初的《數學傳播季刊》中,寫了一篇長文,説明大書與小書內容的連結。這篇長文也作為前言,放在重新出版的小書中。
3、
眼前這套大書的再版(即現今這二版),上、中兩卷除了修正幾處typos(校對誤差)之外,幾乎沒什麼更動。下卷亦然,真正大幅更動的是最後一章(ch30)。我把它重新改寫,因為在彌補前述的漏洞時,我們的研究工作又有新的進展。
這章主題是處理cmc曲面(hypersurface )上domain D(t)的動態變形,考慮其上Jacobi場隨著t,而離散出現的分佈情狀。
我們引入Morse index定理,來處理這問題。關鍵便落在stability operator的特徵值是否連續。我們處理的domain D(t)是困難的廣義Lipschitz domain,並且容許它們的topological type可以隨t而改變。如此D(t)才能伸向大域,使其樣態多變。
但這樣一來,問題便艱鉅得多,而且論證也變得深刻。穿越困難,像走入曲折迂迴的甬道,暗黑而多次碰壁。經過半年多艱辛的努力,我們終於看到曙光,解決了問題,得到完整的結果。
這章(ch30)的改寫,是二版修訂真正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