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進入新課綱的第二冊,份量比第一冊多,內容也可謂是數學的重中之重。包括數列級數、排列組合機率、數據分析與三角函數。但這也是我認為高中數學最有趣的部分。尤其是排列組合機率不像其他章節圍繞枯燥的x、y。對於一般人來說只要慢慢看、認真看,都會覺得有趣,也可以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
常常有同學會提到「學數學幹什麼,以後長大又用不到」乍聽之下沒錯,的確,一般成年人每天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確實用不到什麼太艱難的數學,但其他科目又如何呢?有太多人過日子也用不到歷史、物理,甚至英文呀!這樣的思考已經有點知識無用的意味了。事實上,我認為在大學以前所學的知識應該算是現代人該知道的知識,我的意思倒不是說這些東西一定要很精熟,而是你必須知道有這些東西,並且有初步認識。未來也許用不到,或者用到了卻不自知,但是等到要用的時候,有了這一層基礎便可以快速進入狀況,進而達到更專業的領域。相信讀者們未來有許多人會成為工程師、會計師、或是往來兩岸乃至全世界的生意人,高中數學可以讓您對數字的感覺更加敏銳,在判斷上也可以更加客觀。
序二
我高中念師大附中,三年來帶給我許多快樂的回憶,就像是絕大多數的高中生一般,我熱愛自己的學校,也認為自己的學校是最好的學校。但我一直對建中這個學校懷著景仰之心。
建中學生,或是其他地區第一志願的學生,究竟具有什麼樣的特質呢?我本身並非建中人,沒有太多評論空間。求學時代覺得他們應該都是天生聰明,在加上努力用功,週遭的建中朋友似乎也符合這樣的觀察,但隨著年齡漸長,接觸的建中人越多,乃至今日在補習班也教過許多建中的學生。我慢慢發現並非全然如此,甚至我冒昧的說,第一志願的學生或許比一般人稍微聰明一些,但真正讓他們考上第一志願的原因,其實最大的部分還是在於「努力用功」,以及保持強烈的「求知慾望」。
「努力用功」可以讓你在課業上保有一定程度的競爭力。我問過許多成績好的同學,問他們可以定下心來持續念多久時間的書,得到一個有趣的數字──「三小時」。
三小時或許不算太長,但也不短。很多人連30分種都坐不住,我自己以前念書可能一、二個小時後就想走動、看報紙、尿尿…一堆雜事。但後來常跑圖書館後,觀察許多第一志願的學生,大都有這個能力。
至於「求知慾望」則是由功課好變成頂級強的最大關鍵,許多第一志願的學生都有強烈求知慾。曾經和一位朋友談到他的國中同學(後來在建中全校前三名),非常會唸書,有一次我朋友自己胡思亂想一個生物上的問題跑去問他,結果他同學回答:「我不會」,我朋友不以為意,心想反正是自己胡思亂想的問題罷了,結果一週後他同學工整地寫了一份十多頁的報告給他,告訴朋友這是在圖書館找到的所有資料,朋友傻眼到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希望讀者們能培養拼三小時不動的用功能耐,再加上強烈求知慾望。這樣功課就一定會進步,每個人都可以進入第一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