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逃啊逃,逃出家門又逃回家的「遊戲」
文/游珮芸博士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1945年出生的五味太郎,是日本繪本界的常青樹;1973年出版第一本繪本,至今創作了超過450部以上的作品。且五味的繪本,不只在日本受到歡迎,也在世界各地獲得大小朋友的喜愛。
更令人折服的是,現年76歲的五味太郎,仍活躍在第一線;除了年年有新作問世,這兩年也常見他在電子媒體上,談及後疫情時代的教育問題,儼然是日本「孩子與教養」的意見領袖之一。
這本《小雞逃跑記》,原本是福音館書店的月刊繪本《小朋友之友・年少版》(2-4歲為對象)2018年4月號的平裝本,因為讀者反應熱烈,2021年10月再以傑作選的方式出版精裝本,台灣與日本同步發行。
五味太郎在官網上寫道:「從我畫《小金魚逃走了》之後,就特別意識到『逃』這檔事,畫這本繪本時,再次確認『逃』這件事的價值與意義。到底我再確認了什麼?嗯,就請您讀看看囉。」
《小金魚逃走了》是五味太郎1977年的作品,44年來已經在日本賣出超過250萬本,流傳逾兩個世代,是幼兒繪本經典中的經典。故事描寫魚缸裡一條粉紅色的金魚,逃走了。隨著繪本翻頁,金魚躲進窗簾圖案、花盆、糖果和水果堆、家具、馬戲團……,最後逃到大池塘裡,和同色、同形的金魚群一起。對於幼兒來說,這是一本互動性頗高,跟金魚玩躲貓貓、玩找找看的遊戲書,同時也是讓孩子學習觀察色彩與形狀的繪本。不論是構圖、節奏、教育與娛樂功能,或是背後隱含的對於動物飼養的「溫柔寓意」,都堪稱是幼兒繪本「教科書」等級的傑作。
那麼,關於「逃」,五味太郎還想說什麼?
首先,《小雞逃跑記》不是一本找找看的遊戲書。原文的標題《小金魚逃走了》(きんぎょがにげた) 使用動詞的過去式,《小雞逃跑記》(ひよこは にげます) 則是現在式。幼兒在閱讀《小金魚逃走了》時,小金魚和小孩的立場是分開的,小孩因而可以觀察、找尋金魚;然而《小雞逃跑記》更像是實境遊戲,故事的文字與圖像引導小孩想像自己是小雞,邀請幼兒跟小雞一起逃跑。
所以,《小雞逃跑記》促使小讀者想翻頁的機制,是對未知的探索、是好奇心,帶著一點偷偷離家出走,瞞著爸媽偷偷去冒險的刺激感。於是,小讀者也跟著小雞離開安全、舒適的家,「逃」到外面的世界,不管是晴天或下雨,盡情的奔跑在路上、在原野,還搭上了超酷的大公車……。
兩、三歲的幼兒,開始可以跑得很穩健,因為能夠控制身體的肌肉,「跑步」本身會讓孩子感到愉悅、享受身體移動速度的快感。不過,小小孩卻常常被大人阻止「不要跑」、「不要跳」、「不要亂動」,為了安全,為了不要受傷。所以,明明沒有被關起來,故事中的小雞們,不只是「跑」走,而是「逃」跑;趁著雞爸爸雞媽媽不注意的時候——「逃」跑!
不過,再仔細看繪本中的圖像,不管是長著眼睛的太陽、烏雲、沿途的成人公雞甲、母雞乙,都用眼睛護送著三隻小雞,彷彿代替雞爸爸雞媽媽守護著他們。故事最後,小雞們又「逃回」家、「逃回」爸媽的懷抱。
會不會一開始,雞爸媽就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遠端守護著,放手讓小雞們出門玩緊張、刺激的「逃跑」遊戲?這可能只有五味太郎才知道囉。
關於小雞……五味太郎創作花絮
我小時候曾經在某個祭典的攤位,看到令人大吃一驚的景象,攤位上不但有紅色、綠色、橘色、藍色的小雞,連紫色、粉紅色、天空藍這些顏色也有,是活生生的小雞喔!有沒有黃色已經不記得了,但因為學校有養雞,所以我從小就把「小雞是黃色的」視為天經地義的事,因此當我看到彩色小雞的當下,實在是嚇了一大跳!
爸爸見我一臉驚訝並露出「好想要喔」的表情時,便篤定的說:「那是用顏料塗上去的啦!」攤子的老闆心虛的回應:「呃,應該是吧!唉唷,那些都是廠商拿來的……。」總之,賣小雞的攤販一邊碎碎念著我不知道、不關我的事,卻又一邊對我說:「塗的啦!小雞的顏色全部都是塗上去的。」
爸爸果然是萬事通,什麼事都知道,他讓我知道賣染色的小雞是件不好的事,但我還是好想要彩色小雞,尤其是天空藍的,一回神,我才發現爸爸已經站在離我三、四個攤位遠的糰子店,吃起烤糰子。我趕緊跟過去,他將糰子遞給我。爸爸說:「反正要塗的話,還是塗醬油比較好吧!哈哈哈!」於是我就一邊吃著烤糰子,一邊想像著小雞塗上醬油、變成串燒的畫面。這都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啊,順道一提,這本繪本裡小雞身上的顏色,都是我用彩色墨水塗的。這些小傢伙的顏色是天生的,所以在祭典攤位上可是買不到的,請千萬別誤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