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職銀行14年,我在客戶身邊學到的事
大家好,我是從事授信與貸款等多樣金融業務、遇到任何事都能不慌不忙處理的在職第14年資深銀行員。
在銀行工作真的會遇到很多人、摸到很多錢,這讓我自然開始思考關於金錢的一切。我也曾經想過「為什麼都已經工作了一輩子,卻還要為錢擔憂」。本書就是從這個問題點出發,完整記錄了從我剛出社會時,存錢到悟得只靠單純儲蓄無法致富、在職場工作了10年後還是毫無改變的現實,再到創造20億韓元(依2021年7月21日匯率計算,1韓元約等於新臺幣0.023元)資產的過程及經驗。
我們需要了解金錢,並為了賺錢做相關研究。希望各位讀過本書後,在幾年之後就能財富自由。我刪去了艱澀的經濟用語以及無法反映現實的內容。希望各位閱讀後能踏出邁向致富之道的第一步。
接下來,我想分享幾個,我在有錢人身邊學到、也常被問的問題。
Q1身為在銀行工作第14年的銀行員,一定見過許多有錢人,他們最大的特徵是?
A他們最大的特徵就是很會利用銀行。大部分白手起家而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有錢人,很早就悟得用銀行貸款做槓桿致富的方法,也就是說,他們會在努力存來的第一桶金上再加上銀行貸款,來投資事業或是房地產。
就這樣邊賺錢邊投資,往更大的財富之路邁進。我認為有錢人的特徵是會積極利用銀行,把銀行當作是一個可以借錢、滾錢的場所,而不只是一個單純存錢的地方。
Q2近有不少夢想提早退休和財務自由的「FIRE族」出現,而韓國MZ世代也越來越注重理財,身為銀行員,您有感受到這樣的現象嗎?
A我會透過我經營的部落格和線上論壇、YouTube 等,和想學習理財的人交流,就我看來不只是MZ世代,現在全世界都對理財非常有興趣,理由是因為現在無法只靠勞動所得創造財富。我認為對理財有興趣是件好事,然而關於理財的資訊實在太多,時而有人會將錯誤的資訊當作事實。
如果要我提供一些小技巧,我認為若是對某個特定資訊感到好奇,那就去找出該資訊的出處,練習解讀資訊內容。總之,早一點開始理財,才是致富之道。
Q3有沒有什麼陷阱是理財新手需要小心的?
A最近大家談論的話題都是房地產和股票,這就說明現在人們對理財的關注度頗高。有財產的人擔心無法得到更多財產而感到不安;賺不了錢的人則相對有很大的剝奪感。
在這種時期,任何人都免不了感到急躁,只要聽到哪個誰賺了錢,就會興起「我也得儘早開始,隨便投資什麼都好」的念頭。我認為越是這個時候就越要保持平常心,看到一下子上漲的房地產和股市時,與其選擇馬上投資或是漠不關心,不如一步一步慢慢學習理財,培養自己的投資眼光。投資是一輩子的事,希望大家能持續的投資自己、投資資產。
Q4大家都說「現在是買不起房子的時代」,在奠定理財的基礎前就先接觸到類似這樣的新聞,免不了會失去動力。現在這個時代的理財是不是沒有以前容易?如果是的話該怎麼做?
A近來不少人看到高漲的房價就會垂頭喪氣,其中又以社會新鮮人和新婚夫妻對此特別有感,各位也可能會想,照現在這樣的薪水是不可能買得起房子的。
我認為越是這種時候就越要學習關於理財次牛市來的時候才能抓住機會。
Q5 已經累積到了目標財富,生活有因此出現什麼變化嗎?
A雖然我們夫妻倆都在大企業工作,但還是會擔心老年生活,苦惱要是自己在60歲就退休,剩下的幾十年該怎麼度過。不過因為現在已經賺到目標金額,我們不再害怕老年生活了。
我雖然已經存到了20億韓元(約新臺幣四千六百萬元),但我並沒有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反而是因為了解金錢的珍貴,現在的花費比先前沒有錢的時期還要少。從結論上來說,雖然我已累積到了目標財富,但我的生活還是和以前一樣,沒有任何改變。
但我的內心更踏實了,因為我已經知道,就算不用上班,還是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以賺錢。
Q6未來有什麼計畫嗎?
A幾年前,我還只是一個除了勞動所得以外,沒有其他收入的平凡上班族,但這幾年來,隨著我同時理財和自我開發,我學到了資本收入和系統收入。我認為最終應該追求的是,就算不工作也能為你賺錢的系統收入。
Q7有沒有什麼訊息想傳達給閱讀這本書的讀者?
A我在大四時就進入職場,當時認為自己就只等著成為有錢人了,也就是說,我以為只要努力存下薪水就能買房。在我工作十年後才領悟到,光靠薪水是絕對不可能成為富人的,所以我開始理財,接著在短期內存到了比我過去十年來的存款還要多的錢。
我希望MZ世代的年輕人能透過本書,儘早體悟到花了我十年才了解到的事實。最好儘早認識存錢,以及認識到將存款轉換為資產的過程,如此才能獲得財務上的自由。希望這本書能夠伴隨各位走在這條路上。
推薦序
有錢人存錢,更愛存資產
「A大的理財心得分享」版主/ameryu
有時候我們都會認為,「錢」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但我覺得人生最寶貴的資產,其實是時間與健康。本書作者說她在客戶的身上,的確學到了「富人會用錢買時間」。
例如:叫外送、或是像日劇《月薪嬌妻》中,請家事清潔員幫忙打掃,省下時間去做其他更有價值的事。目前擔任執行總監的女性摯友曾說:「我願意把錢花在任何一切可以節省時間的事物上。」
時間就是金錢,用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解讀或許不為過。我覺得作者想傳遞的觀念是「我做得到,你也行」。而投資自己與累積第一桶金是變有錢的第一步,尤其是薪水穩定但薪資不高的情況下,一定要花時間學習金錢的相關知識,再來要有理財規畫。
在財務結構中,配置緊急備用金,讓意外減輕對生活的衝擊,至少在事情發生時,我們不會慌張,煩惱錢要從何而來,這也是資產配置的一部分。
有錢人不會光存錢,他們認為單靠儲蓄無法致富,因此我們要「存資產,而不是存錢」,而且要存會增值的資產,例如:股票、基金,甚至是房產。另外,作者也點出了幾個理財方向給讀者參考,像是配合不同目的分散帳戶、能輕鬆上手的美元投資。
關於美元的投資細節,讀者可以參考「PG財經筆記」蔡至誠老師的著作《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大是文化出版)。
作者觀察到的富人特徵之一,是善於利用銀行的金融商品,或是借錢來賺錢。「工作了一輩子卻還要為錢擔憂」,是我們最不願意見到的狀況。因此,在我們累積到第一桶金之後,要想想如何在股匯市與房地產市場中借力使力,加速累積財富。
而理財規畫的最後一哩路,則是「我就算不工作,錢也能自己流進來」。作者在書中提到,除了凌晨三點起床寫書之外,還有介紹其他能替自己帶來「更多元的『非工資收入』」的方式。例如:經營部落格、利用YouTube,除了能賺取廣告收入之外,還能把自己介紹給全世界,讓其他國家的讀者可以找到我們。
此外,我們還能夠販賣技能、經驗,與知識來賺錢。賺錢有三種層次,勞力、腦力、複利,一般來說,我們都是先付出勞力與時間去賺辛苦的血汗錢,才有一筆錢可以進行理財,緊接著你要想方設法讓這筆錢變大,這時候就需要腦力、資訊、知識、經驗與智慧的輔助,再利用時間去小錢滾大錢,讓金錢可以透過時間複利來為你工作。
在學習投資理財之道的過程中,結合腦力與複利,就跟存錢與投資一樣,本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事。就我的觀察,大多數的富人都不會是「只存錢不投資」,反而是很會存資產又很會投資,以及善用金融圈的資源與工具。之所以能夠讓未來的非工資收入,撐起財富自由後不工作時期的基本開銷,其實是源自於我們在職場時努力的「省錢、存錢與投資」,以及有計畫性、階段性的財富利滾利。人只要還有呼吸,都跟「錢」脫離不了關係。
我們想學投資理財的主要動機,往往是為了改善不滿意的現況,朝向更好的生活前進。倘若你願意將書中的概念、方法與技巧,轉化並落實到自己的投資理財生活,相信你一定能掌握關鍵金鑰,開啟享受財富自由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