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
一、生平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Cyrillus Alexandrinus,約378~444)大約於378年出生,是亞歷山大的德敖斐羅(Theophilus Alexandrinus, +412)主教的外甥,在很大程度上受德敖斐羅的影響。他情緒暴躁,行事獨斷,在本城接受文學與神學教育,但不確定他是否曾有隱修生活的經歷。403年,濟利祿以主教秘書的身分,陪同德敖斐羅參加位於加采東郊外舉行的葵爾夏主教會議,此次會議將金口若望革職。
412年10月15日,德敖斐羅主教去世,亞歷山大城的執政當局希望弟茂德(Timotheus)執事繼承主教職位,可是,僅在兩天後,濟利祿就被選為主教。濟利祿任職的最初幾年,就表現出他性情粗暴的一面;他在亞歷山大城內發動一場「大清洗」運動,驅逐異端與猶太人,將猶太人的會堂改做教堂,攻擊外教人 ,又將教會的許可權延伸至政治領域。415年5月,一群信仰狂熱的教友在一座教堂的階梯上,殺死了當時新柏拉圖主義者依比奇亞(Hypatia, 約350/70~415) ,而濟利祿竟然沒有追究此事。417年,經過安提約基亞與君士坦丁堡兩個教會的努力,濟利祿才接受已故的金口若望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
429年,濟利祿擔心聶斯多略的思想可能滲透並影響埃及的教會,為維護教會正統的教導,他也公開表明該思想的錯誤及其嚴重性。由此,濟利祿和聶斯多略的對峙關係也不斷地升級;在此背景下,431年,召開了厄弗所第一次大公會議,濟利祿在羅馬教宗與安提約基亞的代表團尚未抵達的情況下,私自將聶斯多略予以絕罰,使得大公會議無法順利進行。皇帝發出命令,暫停濟利祿、聶斯多略與梅姆農的職務,聶斯多略服從皇帝的決定,回到了安提約基亞等待皇帝的最終判決,而濟利祿卻於十月底逃回亞歷山大城,繼續行使他的主教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