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許多人對心理學的第一印象來自Freud、Rogers、Watson 或Bandura 等大師,因此人格心理學應該是一般大眾最容易接觸的入門領域。無論讀者原本只是抱著好奇心,或者對於瞭解人性有著迫切的渴望,在這本人格心理學當中,都能夠找到某種解答。
本書內容除序論及研究方法的介紹之外,共包含六種人格取向,分別是心理分析取向(含新佛洛伊德學派)、特質取向、生物取向、人本取向、行為/社會學習取向及認知取向。每一種人格取向以兩章為一個單元,理論概念的闡述為先,而後輔助以實徵研究的驗證。理論的架構仍舊維持理論家最初的構想,然而實徵研究的主題卻能與時俱進,與現代社會的潮流同步。舉例來說,第8 章探討樂觀與悲觀的個別差異,是目前正向心理學研究的熱門主題;第12 章分析寂寞與獨處,可以做為面對疫情時,調適身心的重要參考。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一方面吸收經典人格理論的精髓,又能夠藉由日常生活的經驗,印證理論的預測。對於有志學術研究,或者預備進入實務界的年輕學子來說,本書都是研讀人格心理學的最佳幫手。
人格心理學家本身的個人史,常與其理論、研究相互呼應。作者以專欄方式概述主要理論家的生平,亦有助於讀者瞭解其思想淵源。而「新聞心聞」專欄則是配合重大爭議的新聞事件,從中尋找人格心理學的相關素材,讀者可藉此理解學術研究如何應用於政策,並且展讀運用科學知識輔助決策的具體實例。本版新增「評量自己的人格」專欄,作者由專業學術論文當中擷取人格的評量工具,協助讀者瞭解自我。
人格心理學的多樣化面貌,以及對心理治療與諮商的重要影響。始終是吸引心理學界與一般社會大眾的重要理由。期盼讀者入寶山切勿空手而回,深入人心、領略人性。
致謝:本書第15、16 章由本人負責修改前版翻譯內容,特別感謝前版譯者林宗鴻老師所挹注的努力與貢獻,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