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伊凡的戰爭:重回二戰東線戰場,聆聽蘇聯士兵消失的聲音

伊凡的戰爭:重回二戰東線戰場,聆聽蘇聯士兵消失的聲音

Ivan’s War: Life and Death in the Red Army, 1939-1945

  • 定價:780
  • 優惠價:970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66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用蘇聯士兵的聲音,重建二戰東方戰場的真貌

史坦貝克曾說,戰爭本身是無法言傳的……
 
「我不再感謝上帝饒我一命,因為我每小時都看見死亡。」
「我們有什麼好抱怨的呢?他們徵召我們,他們訓練我們,他們送我們去死。」
「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一個士兵從射擊中撤退?」「唯有死亡。」
 
二戰的蘇聯士兵,是德軍眼中的鋼鐵人,是不知疲倦的紅色猛獸。

「我不明白蘇聯士兵怎麼有辦法在那樣的地獄中生存。」
「他們不是人,是某種鐵鑄的生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有史以來死傷最慘烈的戰爭。
蘇聯有2700萬人死於這場戰爭,其中有800萬名是紅軍士兵。
他們是所謂戰爭「英雄」,背後卻有許多不能回首的故事。
俄羅斯史專家梅里杜爾走訪英國、德國、俄羅斯、白羅斯等地,
訪問兩百多名當事人,重現你我不知道的戰爭面貌。
讓我們聆聽蘇聯「伊凡」們的神話……

★《戰爭與和平》中勇敢堅忍的俄國士兵
  「伊凡」在俄國是男性常見名,也是二戰期間蘇聯基層士兵的通稱。這些上場作戰的士兵「伊凡」,在敵軍德國眼中,有如紅色猛獸,個個堅忍不拔、無所畏懼,彷彿自拿破崙戰爭以來從未改變,仍是《戰爭與和平》中描繪的樣貌。二戰期間德國人甚至用血統、種族來分析為何俄國人如此勇猛。這樣的方式在冷戰時代,甚至成為美國人分析俄羅斯人的基礎。
 
★他們是戰爭機器、戰爭英雄,也是戰爭中的砲灰
  二戰在蘇聯的官方說法中是場值得一再歌頌的「偉大衛國戰爭」,因為勇敢的士兵與人民擋住了希特勒的攻擊。但現實卻是,戰爭初期的蘇聯軍隊設備簡陋、缺乏組織訓練,他們節節退敗,以人肉對抗坦克,死傷無數。
 
  因為在這場戰爭中,只能容許光榮與勇敢,沒有投降與退卻。官方只顧製造假新聞、宣傳裁切過的正面訊息,忽略當時一度有七千萬蘇聯人民受困於德軍的佔領區。而戰爭中因圍城戰餓死的百姓紀錄被抹去,戰爭的死亡人數也被短報,一百個士兵死亡,只會有三十座墓碑。
 
★用一生演出「伊凡」的故事
  原本節節退敗的紅軍,在戰爭中學會新武器、學習組織部隊、導入獎懲制度。他們開始向西反攻,一度打入德國境內。這些勇猛的士兵,更在戰爭期間蘇聯官方的塑造下,成為完美的「伊凡」。當時黨部挑選年輕英俊教育程度高的軍官,以高貴的士兵、勇敢的俄羅斯人、不屈的游擊隊員等形象包裝,鼓勵士兵上戰場。這些如明星般的「英雄」倘若死亡,將會成為受人緬懷的紀念碑,倘若活著,則是戰後官方活生生的宣傳工具。
 
  而這場戰爭對於退役的老兵,也是他們一生榮耀之所在,難以割捨,更成為他們面對集權統治時的麻醉劑。當他們回憶戰爭時,往往只記得曾在衝鋒時呼喊:「為祖國而戰,為史達林而戰。」
 
★以個別士兵的聲音重建二戰歷史
  過去,戰爭史往往都是官方聲音,個人檔案僅能補充片段資訊、呈現部分微觀視角,本書作者卻成功採取正統歷史的框架,用時間為序,以基層士兵的故事為血肉,重述二戰期間東線的戰爭史。不僅有以往常見的德軍攻入俄國土地的故事,更完整描繪蘇聯紅軍反攻入波蘭、德國時所造成的慘劇。今日的輸家,也許是明日的勝利者。本書企圖回歸「人」的視角,引領讀者思索戰爭的意義與代價,和極權政治下的處境。
 
 
◎好評推薦
 
《伊凡的戰爭》真是一本神奇的作品。凱瑟林.梅里杜爾的所有長處一應俱在:嘆為觀止的研究工作(訪談了幾百個生還者和見證人);一種清晰的、不露鋒芒的風格,讓材料的錯綜複雜性被掩蓋起來;對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大主題有輕鬆自如的歷史駕馭力;對研究對象有著罕見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伊凡的戰爭》確認了任何讀過《石頭之夜》的讀者的所知:凱瑟林.梅里杜爾是一位頂尖歷史學家,是她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朱特(Tony Judt),《戰後》(Postwar)作者
 
梅里杜爾這部清晰、被系統地引用、觀察敏銳和感性的敘事……讓自己在同時代歷史學家之中位居前列,為自己打開一片天。我不太相信以後有任何人會比梅里杜爾更能企及伊凡。── 弗蘭克蘭(Noble Frankland),《觀察者》(Spectator)
 
凱瑟林.梅里杜爾的傑作《伊凡的戰爭》紀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俄羅斯砲灰的堅忍人性。──蒙特菲奧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星期天電訊報》
 
要了解這個歐洲賴以誕生的混亂和悲劇,請讀《伊凡的戰爭》讓人難忘的記述。凱瑟林.梅里杜爾對紅軍士兵有恢弘的描繪。是這些士兵打敗第三帝國,創造出我們所繼承的歐洲。──鄧金(Boyd Tonkin),《獨立報》(Independent)
 
靠著這本絕佳的書,梅里杜爾將再一次贏得歷史學家的尊敬和俄羅斯人的感激。──丘奇(Michael Church),《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al Supplement)
 
自下到上講述了一個讓人錐心的故事。梅里杜爾對紅軍士兵和他們家人受苦情形的描繪不太可能有人能夠勝過。──瑟維斯(Robert Service),《史達林:一部傳記》(Stalin: A Biography)作者
 
精彩。獨一無二之作,對二戰中紅軍的驚人原創性記述,既是第一流的社會史,也是重要的軍事研究,為口述歷史和檔案研究結合之典範。它讓紅軍士兵活了過來。──佩恩(Stanley Payne),教授
 
《伊凡的戰爭》是恢弘的成就。它顯示出梅里杜爾有能力為戰爭的恐怖提供扣人心弦的敘述,不致讓大戰的各種部署調度模糊了畫面。她以巨大的權威和清晰把極為豐富的材料組織起來。──麥克貝恩(Barclay McBain),《先驅報》(Herald)
 
〔梅里杜爾〕撬開了一直把這段歷史隱藏起來的鎖。透過辛勤研究檔案、日記和書信,透過對老兵進行得來不易的訪談,她把紅軍士兵們的戰爭活現了起來……任何人想要了解該時代的歷史或了解奠基於該歷史的現代俄羅斯,這書都是不可不讀。梅里杜爾女士前一部作品《石頭之夜》是探討俄國人如何面對死亡與痛苦的不刊之書。現在,藉著她對人性的敏銳感受,她對俄國語言與文化的豐富知識,加上她對俄國(和德國)資料的深入研究,共同創造出一部深具價值的續集。──《經濟學人》(Economist)
 
了不起……〔梅里杜爾〕讓人驚心動魄地直接經驗到戰時經驗——不只是士兵們的經驗,而且還有他們妻子和家人(常常是處於德國佔領之下)的經驗……這書既重要又筆力萬鈞。──麥卡錫(Sean McCarthy),《蘇格蘭人》(Scotsman)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梅里杜爾Catherine Merridale
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伯明罕大學博士。主攻俄羅斯史。曾在英國各大學任教,2014年退休轉為專職作家。著作包括《石頭之夜:在俄羅斯的死亡與記憶》、《1917列寧在火車上》和《紅色堡壘:俄國史的祕密心臟》。曾以《石頭之夜》贏得海涅曼文學獎和進入約翰生獎決選名單,以《紅色堡壘》贏得沃爾森歷史獎和普希金俄國圖書獎。

相關著作:《1917列寧在火車上:載著蘇聯創建者的列車正駛入歷史之中,準備掀起翻轉世界的紅色革命》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完成約近百本譯著,譯有《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老年之書》、《文化與抵抗》、《帕德嫩之謎》、《非洲失落的白色部落》、《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帝國雄心500年史》和《1917列寧在火車上》等書。

 

目錄

前言:真實的戰爭故事
第一章 邁著革命的步伐前進
第二章 一場燒遍世界的火
第三章 災難撲翅
第四章 戰爭的黑路
第五章 一磚一瓦地
第六章 一片成為荒場的土地
第七章 願兄弟情誼得祝福
第八章 狂喜、悲痛和汗血
第九章 掠奪屍體
第十章 老劍入鞘
第十一章 我們記得一切
大事年表
資料來源說明
注釋
索引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625231
  • 叢書系列:貓頭鷹書房
  • 規格:平裝 / 512頁 / 21 x 14.8 x 3.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真實的戰爭故事
 
七月的庫斯克市中心沒有半片遮蔭的地方。要做到這樣很不簡單,因為論肥沃,庫斯克的土壤──向南和向西延伸至烏克蘭的黑土──在俄羅斯是數一數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可以生出白楊,而入城公路兩旁長滿剪秋羅和攀緣至高及人肩的紫色野豌豆。這土地也很適合種植蔬菜,例如俄國人愛用醋和蒔蘿來醃漬的黃瓜,以及大白菜、馬鈴薯和南瓜。每逢夏日的星期五下午,城市會立刻變得空蕩蕩。市民紛紛到他們的鄉間小屋「達恰」度週末,這時,處處可見婦女在田裡彎腰澆水。到了上班日又會倒過來,度假人潮又湧回城市。離市中心幾步之遙,你會找到叫賣大草菇、家製餡餅、雞蛋、黃瓜和桃子的路邊攤。在大教堂後面(教堂是十九世紀為慶祝俄國打敗拿破崙而建),有一些小孩坐在草地上,旁邊是一群瘦山羊。
 
這番活潑景象是中央廣場看不到的。一百年前,廣場區原本有一些建築物和覆滿藤蘿的庭園,但如今完全是柏油碎石路面。天氣很熱,讓我無心計算步數,所以不確定廣場是兩個足球場還是三個足球場大。但它真的很大很大。它的規模和廣場邊緣上的建築物無關,也和各自過生活的本地人無關。計程車集中在廣場最鄰近飯店的一端,全是老舊的蘇聯型號,內有聖像、定心珠和假毛皮座椅。每半小時會有一輛老爺公車拖著沉重車體氣喘吁吁地開向幾里外的火車站。然而,所有活物都迴避這座空空蕩蕩、毫無吸引力的廣場。只有在廣場一邊,有些樹木種在公園的起始處。它們不是能產生樹蔭的樹種,而是藍灰色的松樹,形狀對稱且多刺,僵硬得像是塑膠製的。畢竟它們是蘇聯植物,和種在任何其他俄國城市公共空間的樹木如出一轍,都以軍隊隊形排列著。列寧的人像諦視著它們,戰爭紀念館近在咫尺。在莫斯科,盧比揚卡大樓的血紅色外牆下方也有一列這樣的松樹。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6/04
在誠品的書櫃看到很多次,但覺得自己十分了解這個主題,所以一直沒有買,因緣際會下今天終於把它看完了
沒有買的原因,是因為看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經典著作《戰爭沒有女人的臉》,該作採用相同的題材,只是訪問對象變成二戰中的蘇聯婦女還有女兵,另一部分是因為對於二戰東線的戰爭史已讀得滾瓜爛熟,所以不覺得看這本書還能特別學到什麼
但是打開閱讀後,這本書還是令我充滿了許多意外:與斯維拉娜的作品相比,這本書的優點跟缺點顯而易見
優點的部分在於同樣身為女性,作者梅里杜爾的軍事知識、戰史理解、還有對軍事心理學的了解,都遠勝於斯維拉娜,因此章節安排更為合理,同時對於宏觀戰爭面的整體探討也非常豐富
從戰前宣傳、大清洗、戰時動員、政治軍官的角色、紅軍的後勤狀況、士兵生活、戰後復原、乃至於讀來令人非常不快的戰爭犯罪,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討
在探討主題多樣的同時,本書還能兼顧章節安排跟敘事的合理性,確實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
缺點的部分則在於筆法的不同,斯維拉娜的作品善用短篇回憶錄的方式,把採訪人物的自述還有對戰爭的記憶講述出來,因此讀來會像是在聽一個又一個立體的人的故事,很容易帶進去那個感受,當然相對而言,就是作品在邏輯架構跟篇章安排上較為混亂
而梅里杜爾則是在清晰的框架跟既有的敘事邏輯上,引用一小段一小段各別人物的採訪進行補充,因此人的立體性跟故事的完整性是被切割的,缺少了一種更直擊心靈的感受
兩者各有優劣,斯維拉娜無疑會得到文學獎,但梅里杜爾的作品則會給許多軍人及研究者有意義的啟發。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投資理財書展
  • 年末電影展
  • 皇冠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