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嬰兒觀察:分析取向的心智發展解析

嬰兒觀察:分析取向的心智發展解析

Closely Observed Infants

  • 定價:620
  • 優惠價:66409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29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嬰兒觀察經典著作,全球長銷三十年

  自1948年起,世界馳名的精神分析重鎮英國塔維斯托克診所(Tavistock Clinic)即採用「嬰兒觀察」來訓練兒童心理治療師。觀察期間,受訓者必須每週一次,持續兩年觀察同一個嬰兒的發展,並且每週參加小組研討,與同儕及督導共同思考其觀察內容。

  本書是嬰兒觀察的經典著作,也是精神分析訓練的入門手冊。全書共分二大部,第一部從學術角度闡述嬰兒觀察的相關理論與研究,以及採用精神分析式觀察法的優點與可能限制;第二部進入實作歷程,收錄八篇嬰兒觀察報告。觀察者使用一般日常用語生動描繪嬰兒的情緒生活、階段發展、與家中其他成員的互動,以及觀察當下觀察者自身的情緒反應,篇篇細膩深刻,是瞭解嬰兒早年生命的第一手資料。

  此一嬰兒觀察法奠基於佛洛伊德、克萊恩、溫尼考特及其他兒童分析師與心理治療師的先驅研究,強調從直接觀察中學習。讀者可從本書的觀察報告中體會一般家庭在迎接新生兒時會面臨的景況、最原始的情緒經驗,以及觀察者的觀察與反思歷程。

本書特色

  ★嬰兒觀察和心智發展理論重要著作,兒童心理治療學者必讀經典
  ★本書繁體中文版絕版多年,現由心靈工坊重新整理發行,精彩可期

觀察推薦

  周仁宇 | 精神分析師、兒童精神科醫師、人類學博士
  林玉華 |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
  林怡青 | 伯特利身心診所醫師
  許欣偉 | 向陽身心診所醫師
  許宗蔚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麗莎.米勒(Lisa Miller)


  首席兒童心理治療師(Principal Child Psychotherapist)。

瑪格麗特.羅斯汀(Margaret Rustin)

  塔維斯托克診所前主任(Former Chair of the Tavistock Clinic)、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名譽顧問、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準會員(Associate of British Psychoanalytic Society)。

麥克.羅斯汀(Michael Rustin)

  英國東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社會科學院院長,同時也在塔維斯托克診所授課。

茱蒂.沙托沃斯(Judy Shuttleworth)

  恩菲爾德兒童輔導診所(Enfield Child Guidance Clinic)的資深兒童心理治療師,也是塔維斯托克診所家庭與兒童部門(Department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客座督導。

譯者簡介

樊雪梅


  旅英十五年,受訓成為英國精神分析學會(BPAS)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兒童與成人精神分析師(2013)、英國倫敦塔維斯托克診所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2008)及兒童心理治療博士。曾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安娜·佛洛伊德中心教授精神分析理論與嬰兒觀察課程。著有《佛洛伊德也會說錯話:精神分析英倫隨筆》,譯著《夜未眠》、《僵局與詮釋》等,目前從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以及相關的教學和督導。
 
 

目錄

推薦序一:為中文版第一次出版作序
序言
導論

第一部  理論與方法
第一章    面對原始焦慮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論與嬰兒發展
第三章  嬰兒觀察法之省思

第二部  觀察
第四章  艾瑞克
第五章  雙胞姊妹:凱茜和蘇珊
第六章  安德魯
第七章  蘿莎
第八章  哈利
第九章  史提文
第十章  奧利佛
第十一章  傑佛瑞

附錄一  參考書目
附錄二  英文索引

 
 

推薦序

嬰兒觀察與心理治療師態度的養成


  埃斯特‧比克(Esther Bick)於1948年率先在倫敦塔維斯托克(Tavistock)中心推出「嬰兒觀察」做為兒童心理治療師的訓練課程之一。1960年倫敦精神分析學院(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跟進,「嬰兒觀察」成為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重要基礎訓練之一。至今此專業訓練已廣及世界六大洲。筆者於2000年從英國倫敦塔維斯托克受訓回國之後開始將嬰兒觀察介紹給華人臨床工作者,近幾年來陸續從塔維斯托克中心完成訓練的樊雪梅(本書譯者)、魏秀年、甄家明、陳煥昭和翁欣凱也積極在台海兩岸推動嬰兒觀察的訓練。

  為何嬰兒觀察在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訓練中扮演如此舉足輕重的角色?三十年來筆者在精神分析這塊土地耕耘,深感心理治療師態度養成之重要。佛洛伊德(Freud 1912)當論及精神分析技巧時,建議從事精神分析的醫師們在聆聽個案時,勿將注意力放在任何特定事項上,而是要以…「『均等懸浮的注意力』面對所聽到的一切……」(p. 111-112)。比昂(Bion 1967)以「負極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描繪分析師在診療室中將欲求理解與治療目標拋諸腦後,並跟「不解」(puzzling)共處的心智狀態。晚期布利頓(Britton 1989)也論及分析師在診療室作為一位參與者同時是觀察者所需要的伊底帕斯三角空間。以上論點可說含攝了精神分析臨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設置」(setting),以及「設置」所揭櫫的心理治療師的態度。然而「均等懸浮的注意力」如何達成?如何跟模糊的情境共處而不被自己的慾望所左右?提供觀察和思考能力的三角空間又要如何獲得?除了透過個人分析或「自我分析的淨化」(Freud 1912),心理治療師的態度,作為心理治療最重要的設置之一,要如何養成?嬰兒觀察可否作為養成心理治療師態度之契機?

  嬰兒在育嬰室的尖叫、哀號;孩童在遊戲室的咆哮,以及個案在診療室透過分裂與投射試圖操弄內在難忍(無法消化)的情緒,見證了一個嬰兒的成長以及診療室的劇場中,投射-認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的必要。如同照顧者在育嬰室被迫內攝嬰兒內在的崩解,治療師在遊戲室或診療室也必須經驗轟炸式的情緒投射。嬰兒觀察如何協助心理治療師學習在診療室面對此種狂亂不安之情緒時,仍能參與其中並同時觀看和思考自己的情緒反應。

  本書闡述嬰兒觀察以一種臨在、不主動介入和專注的態度在「參與觀察」中保持思考(Rustin,第一章)。觀察員學習將進入一個陌生家庭的不確定感留在心中;當被暴露在強烈的情緒中,面對不熟悉的混淆和強烈的嬰兒式情緒生活時,讓經驗的衝擊直接浮現,同時觀看自己被誘發的情緒反應(尷尬、無助、不確定、不知所措、不解、生氣、想批判等),看著它們的消長與變遷,不急著以行動紓解自己的焦慮或找出問題的根源和解答;透過長時間的觀察,學會留在困惑中,觀察自己的慾望(想介入、想幫忙、想被肯定、想解決問題、想滿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等),看著它們的來去(Rustin,第一章)。

  在長時間的觀察中,觀察員學會找到一個親密、自在卻又足夠遠的位置,讓自己擁有一個觀察自己的內在以及母嬰之互動的心理空間;診療室的治療師也必須找到一個作為參與者同時是觀察者所需要的伊底帕斯三角空間。觀察員在育嬰室學會體驗母親和嬰兒「找到彼此」的過程不能被強迫,治療師也常常必須跟不確定和焦慮相處,以容受(receptive)的態度,面對個案的各種情緒,並在長時間的陪伴歷程中,漸漸找到自己跟個案相處的方式。一位母親對於嬰兒的無助不知所措時,她可能會覺得她必須做一些事情,例如餵奶,給奶嘴,搖晃嬰兒等,以停止嬰兒的痛苦;治療師也可能會覺得單單臨在、專注和對困境感興趣是不夠的。他會覺得自己必須透過做一些事情來協助個案,以此合理化自己的存在(Waddell 1998)。這種對嬰兒(個案)的需求過度關注,很可能傳達給嬰兒(個案)的是一種未被消化之焦慮的投射,這種焦慮使嬰兒(個案)混淆並且無助於區辨自己的情緒跟母親(治療師)的情緒。

  哈里斯(Harris M. 1976)在論及嬰兒觀察與精神分析師之養成的論文中,闡釋育嬰室的嬰兒觀察跟診療室的心理治療如何異曲同工;搖籃中的部分客體和完整客體之波動跟躺椅上的「嬰兒」和「成人」之間的波動如何相似;育嬰室所面對的強烈情緒又如何對比診療室中的情緒衝擊,以及觀察員(治療師)貼近一個足以引發衝擊之關係的重要。哈里斯(Harris)指出診療室中的移情是嬰兒期慾望和客體關係的外化,治療師可從育嬰室觀察到診療室移情的本質,並學習當面對強烈情緒投射時,耐受痛苦而不付諸行動的重要。

  「負極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是從經驗中學習的先決條件,它包括學習承受大量焦慮的投射,並抑制想立刻介入的衝動以及透過建議或支持來緩解焦慮的行動化。同樣地,診療室作為一種觀察情境,治療師可運用嬰兒觀察所養成的情緒受納(emotional receptivity)態度學會等待,直到蒐集到更多被個案誘發的反應,而不是以「解釋」阻礙個案情緒經驗的出現。若治療師能等待夠久,也許會有機會遇見個案人格中更原始的嬰兒部分的投射(learning from)。

  觀察中難免碰上主要照顧者無法照顧到嬰兒情緒需求的場景,面對此狀況,觀察員可能會經歷不安,或被激起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同母親的心智作為嬰兒的阿爾法功能(alpha function),涵容嬰兒支離破碎的心理經驗並轉化嬰兒的處境,嬰兒觀察訓練中的小組討論作為觀察員(治療師)的「能涵容」(container),協助治療師理解並消化在觀察歷程中所被激起的痛苦情緒,使觀察得以持續。

  精神分析或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工作中所面臨最大的困境,來自這種工作模式的主要治療工具是治療師本人。佛洛伊德針對想從事精神分析的醫師之建言中提到,臨床工作者若想以自己的潛意識作為分析的工具,他必須不能容忍自己的任何抗拒,因為它會阻礙其潛意識所覺知到的進入其意識(Freud 1912)。他同時談到臨床工作者對於個案的幫助會受限於他自己未解決的衝突和阻抗。對於這困境的出路,佛洛伊德建議臨床工作者接受個人分析的淨化,但是他也坦承,個人分析終究是不完整的,即使結案之後持續自我分析,也必須安然接受自我了解的有限與不足(Freud 1937)。這個限度也讓診療室中上演的戲碼成為難解之謎:到底治療師在臨床現場的情緒反應係來自個案的投射-認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還是來自治療師自己沒有處理好的反移情?嬰兒觀察當然也無法解開這道謎,但是在深度陪伴的漫長旅途中,除了個人分析,育嬰室的現場體驗以及事後的小組討論,得以讓觀察員多了一個從自己的反移情中學習的契機。大多觀察員表示他們在不同觀察階段,經歷焦慮、矛盾、嫉羨、生氣、競爭或是難過、無助和無望(Rustin,第一章)。觀察員透過自我反省或是藉由小組討論,理解這些感覺的來龍去脈,體驗並接受自己的限度。

  「最艱難的路依然是最近的一條路」(Freud 1904/3)。所有觀察員剛開始,都覺得嬰兒觀察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在觀察的旅程中,大家都漸漸找到了自己在觀察中的角色,覺得自己不再為了沒做什麼而感到困窘而不自在、接受作為無用的第三者的位置,並能允許自己更多時間反芻所經驗的一切。

  「嬰兒觀察」於第一次在台灣出版之後,短期內即銷售一空。本書中文版能再度問世,不僅僅是兒童臨床工作者的福音,也是精神分析或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臨床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閱讀文獻之一,更是推動華人兒童心理治療以及相關領域之臨床訓練的得力助手。

林玉華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兒童暨成人精神分析師
台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前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系主任

前言

  埃絲特.比克(Esther Bick)於1948年將嬰兒觀察引進塔維斯托克診所的課程,開始用以培訓兒童心理治療師,本書是在此傳統下完成。她這具啟發性的創舉影響甚鉅。目前每年大約有上百個學生在塔維斯托克診所修習此課程,學習過程中帶來的教育啟發及興趣,使得嬰兒觀察實務廣為流傳。倫敦精神分析學院(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in London)於1960年始,將嬰兒觀察列為其必修課程,這些年來英國多數訓練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師的機構也紛紛跟進。此課程也發展至海外,且有驚人的成長,尤其是義大利,其他如法國、西班牙、挪威、德國、澳洲及好幾個南美洲國家也是,近來加拿大及美國也加入。

  在嬰兒及其家庭的研究中,精神分析導向嬰兒觀察是極獨特的一種研究方法。近來,愈來愈多研究者希望使用學術研究的方式來探究嬰兒的發展。這些細緻的新研究法開啟了臨床工作者與研究者之間全新的對話基礎,同時,一門新興且重要的領域也在此時誕生:嬰兒精神醫學(Infant Psychiatry)。在此脈絡下,出版塔維斯托克診所兒童心理治療師在這方面的經驗,似乎正逢其時,且極具價值。本書有三位編輯是資深兒童心理治療師,教授嬰兒觀察課程已二十餘年,第四位是位對精神分析極感興趣的社會學家。本書是在與瑪莎.哈里斯(Martha Harris)討論之中漸漸成形,她在教授用嬰兒觀察來探究人類關係(human relationship)有過人之處,本書四位編輯受她影響極深,特別要將此書獻給她,以紀念她,並表達深切的感激。

  為了保護本書中每個家庭的隱私,撰寫各章案例的觀察者將列名為對此書有貢獻者,而非各章的作者。瑪莉.巴克(Mary Barker)是其中一位早期參與計畫討論的觀察者,很遺憾她於1987年過世,我們很感謝能徵得同意,後來以瑪莉的章節早期手稿做為其中一份案例研究的基礎。

  將多位作者的稿件集結成書,過程甚是緩慢。我們要特別感謝整理手稿並打字的工作人員,她們的巧思及耐性給我們極大的幫助,尤其是珍‧雷諾(Jane Raynor)、戴安娜‧畢賽特(Diana Bissett)與蘇珊‧費茲傑羅(Susan Fitzgerald)。 派崔克‧勒費爾(Patrick Lefevre)協助我們處理電腦問題。達克沃斯(Duckworth)出版社的編輯黛博拉‧布雷克(Deborah Blake)協助我們順利完成本書最後階段。感謝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及提供我們觀察機會的家庭,能參與他們的嬰兒的發展,是我們莫大的榮幸。感謝我們的家人陪我們一起熬過出版此書的過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2336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觀察五週大的麥克

觀察情境

麥克(Michael)是一對年輕藍領階級夫婦(二十歲和二十三歲)的第一個小孩,他們結婚兩年,住在倫敦市郊的藍領區。他們決定買個新房子,在買到房子前,他們先搬進太太的娘家住。也就是說,麥克出生前一段時間及出生後的幾週,是住在外婆、外公家裡。觀察員在母親生產前拜訪這對夫婦,討論定期觀察的可能性,他們同意接受觀察。麥克出生時,她在醫院短暫探望了母親和嬰兒;然後,麥克十天大時,她到家裡做了比較長的拜訪。接下來的紀錄是第四次定期觀察。父親是電工;母親是當地一家大型醫院的櫃檯工作人員。麥克的外公、外婆都在工作。
 
觀察紀錄
母親開門讓我進來,笑著說:「戲碼昨天晚上都演完了,他現在睡著了。」麥克在大門邊的嬰兒車裡,這是他第一次睡嬰兒車。他趴著,頭側向一邊,他的腿在毯子裡動著。媽媽請我坐,並立即告訴我麥克昨天晚上一直到清晨兩點才睡,然後五點又醒來。「我真的會殺了他,」媽媽說,「他似乎整個晚上都不睡覺,白天又一直睡。」這時,電視聲音很大,幾乎很難談話,媽媽站起來把電視關小聲一些。她說:「都是我爸的錯,他一哭,我爸就把他抱起來搖,他就習慣了。」
 
她繼續談到麥克晚上不睡覺,很難帶,她會一邊餵奶,一邊打起瞌睡。他得兩個小時左右喝一次奶,她又修正說:「嗯,至少兩個小時餵一次。好像是這樣。晚上可以撐六個小時左右。時間過得好快——餵他差不多要餵半個小時,等過一個半小時,又要餵了。」她有個同事是衛教訪視員,建議可以給嬰兒吃一些幫助睡眠的藥;她覺得這樣可能不太好。我說她一定很累了,她同意,並說,她覺得自己被麥克綁住了。星期五晚上,她去參加一個朋友辦的化妝舞會,不過她只能出門兩個小時。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