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一鍵購買:私營經濟體亞馬遜如何在雲端重塑美國

一鍵購買:私營經濟體亞馬遜如何在雲端重塑美國

Fulfillment: Winning and Losing in One-Click America

  • 定價:580
  • 優惠價:66382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亞馬遜擴張版圖是美國區域發展不均的關鍵因素
 
以亞馬遜贏者全拿的行徑為框架的美國經濟史
深入觀察私營經濟體獨占性作為的深遠影響
 
  ※贏家全拿的公司和區域
  在美國,原本分散於幾百家大大小小公司的商業活動,如今逐漸由蘋果、臉書、微軟、亞馬遜等幾家龍頭企業主宰;美國各地區的利潤和成長機會,大幅流向這些公司的所在地(總部、倉儲、數據中心)。贏家全拿的公司造就了贏家通吃的區域,財富與工作機會集中在紐約、西雅圖、華盛頓特區等大城市,導致中小型城市人口減少,特色產業消失,走向沒落。
 
  ※受亞馬遜獨占性作為衝擊的人們
  作者艾立克.麥吉里斯以亞馬遜的經營模式為框架來進一步解釋上述情況。他走遍全美,採訪貨車司機、起重機操作員、社運人士、被迫搬遷的弱勢族群、自營業者等等,訴說他們面臨亞馬遜過度擴張的處境:
 
  在西雅圖,亞馬遜與其他科技公司不斷增建公司園區,抹除了黑人社區的痕跡。
  在維吉尼亞州郊區,居民拚命保護家園,遠離耗水耗電的數據中心帶來的環境影響。
  在德州艾爾帕索,自營的小型辦公用品公司,設法撐過被亞馬遜奪走政府採購案的生存難題。
  在巴爾的摩,亞馬遜的大型倉儲中心取代了屹立百年的傳奇鋼鐵廠。
  在俄亥俄州巴頓市,亞馬遜不僅得到租稅抵減,還幾乎摧毀當地的汽車製造業。
 
  ※按下一鍵購買所付出的代價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不退,人們更加依賴線上購物,每按下一鍵購買,亞馬遜的營業額就會持續成長,而它對全美的影響力道只會更加強烈:貧富差距擴大、贏家輸家的區域鴻溝加深。《一鍵購買》揭露亞馬遜的經營祕辛,帶領讀者看到美國深陷該公司的陰影中,正在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名人推薦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翁履中(美國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國際政治評論員)
  張翔一(《換日線》頻道總編輯)
  國際之男(500 Startups創業導師/網路作家)
 
好評推薦
 
  耶魯大學教授、《推特治國》(Let Them Eat Tweets)共同作者,雅各布.哈克(Jacob Hacker)
  「《一鍵購買》就是最優秀報導的寫照:強而有力地全面講述美國人民和地區之間迅速飆升的不平等。艾立克.麥吉里斯運用宏觀經濟學和他的聰穎報導手法,娓娓道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向讀者說明亞馬遜是如何猶如流星般崛起,又有哪些政經菁英從中占盡好處,以及老百姓為此付出多少龐大代價。」
 
  俄亥俄州參議員、《Desk 88》作者,謝羅德.布朗(Sherrod Brown)
  「馬丁.路德.金恩曾經寫道,只要工資足夠,所有工作都有尊嚴。艾立克.麥吉里斯在書中解釋,為何某些美國富翁和最大企業根本不屑一顧。他卓越地編織起所有人的故事,有些人鴻圖大展、展翅高飛,有些人則是人生一落千丈,跌落無望境地。」
 
  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The Unwinding》作者喬治.帕克(George Packer)
  「艾立克.麥克里斯是全美國最傑出記者之一。他總是無所畏懼,尋找其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故事和真相。《一鍵購買》描繪出亞馬遜的破壞力道,也為不平等經濟與社會的重要故事賦予人性化的聲音。」
 
  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麗娜.汗(Lina Khan)
  「《一鍵購買》詳盡入微地記錄亞馬遜主宰市場和運用殘暴商業手法的嚴重代價,並暴露出那些擁有驚人經費、權勢的私營公司,而這些公司壓榨員工、震垮獨立店家、以私營力量代替公共治理。必讀之作。」
 
  《紐約客》雜誌特約撰稿人拉瑞薩.麥克法奎爾(Larissa MacFarquhar)
  「任何向亞馬遜訂購的人都得讀一讀書中既感人又可惡的故事,了解一個人的畢生積蓄、工作職涯、世代延續的傳統、一間小公司、一座座小鎮是如何慘遭一部彷彿勢不可擋的公司機器解體破壞。」
 
  《大西洋》月刊特約撰稿人法蘭克林.福爾(Franklin Foer)
  「艾立克.麥吉里斯秉持著野心、執著、同理心做記者該做的事,令你忍不住驚嘆連連。就像是一部十九世紀的優質小說,《一鍵購買》以說服力強的近距離以及全面透徹的手法研究社會病源。在這個過程當中,傑夫.貝佐斯的主宰地位和人們得付出的代價顯得再真實不過,此後一鍵購買的意義不再相同。」
 
  《Transaction Man》作者,尼可拉斯.雷曼(Nicholas Lemann)
  「一個世代以來,美國不平等的現況持續惡化,不只是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權力和區域也不平等。《一鍵購買》打造出盛大場景,敘述龍頭公司亞馬遜是如何影響全美人民的生活與地區,而這場危機也顯得歷歷在目。我們應該將本書當成警示,喚醒眾人站起來,對持續殘害工作階級、小公司、遺忘地帶的新經濟體採取行動。」
 
  分類廣告網站Craiglist創辦人,克雷格.紐馬克(Craig Newmark)
  「《一鍵購買》以罕見力道,指出當前科技和經濟不平等對人類造成的影響。科技業的人其實不常思考自身工作可能衍生的後果,《一鍵購買》提醒我們,科技也需要付出代價,即使眼前沒有清晰的解套方案,道德意識也會要求我們思考下場。」
 
  《洛杉磯時報》  
  「跟HBO電視影集《火案重案組》(The Wire)一樣,《一鍵購買》彰顯出經濟、政治、社會制度如何影響個人故事。麥吉里斯希望讀者透過這本書,看見亞馬遜剝削及打造的制度系統,會對我們的經濟造成多大的影響。」
 
  《書籍論壇》雜誌(Bookforum)
  「麥吉里斯把這家科技龍頭設為焦點,說明了現狀全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不可避免的後果。情況絕不是『好工作所剩無幾』這麼單純,就業市場的轉型其實經過背後操縱。《一鍵購買》鉅細靡遺記錄下完整過程,幾百萬人的命運則全操之於那幾個擠在會議室的人手裡。」
 
  《書單》雜誌(Booklist)
  「麥吉里斯的美國導覽細節飽滿,充滿各種驚人故事和數據,其豐富美妙的陳述為版圖不停擴展的龐大公司影響力按下暫停鍵,這間公司不只影響了我們的消費模式,還有人們的生計、社群、政府。」
 
  《紐約時報書評》
  「在他走遍全美訪談,嚴謹調查報導、簡練描述後,麥吉里斯巧妙揭露亞馬遜是如何將美國操控於股掌之間……麥吉里斯以人性化的視角,深入刻畫受到亞馬遜影響的社群,讓我們看見現代美國如何在搖搖欲墜之中求生存。」
 
  《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
  「《一鍵購買》揭露一個正在分崩離析的國家,以及一家有意願能耐的公司是怎麼將失敗的公共政策扭轉成個人權力……《一鍵購買》章章描寫美妙,偶爾搭配不可思議鉅細彌遺的故事……這本書具有經典作品的特點,而這些作品都在向有錢人揭露窮人絕境,好比喬治.歐威爾的《通往威根碼頭之路》或麥克.哈靈頓的《另一個美國》。」
 
  《紐約時報》
  「亞馬遜一手打造出富有的世界社會學……麥吉里斯的核心故事講述的是一家公司如何劃分出經濟中間人及商業流通的共享空間,從擁有實體店面的市中心大街乃至購物商場皆然,並且本質上構成我們猙獰不堪的兩極化地理……他訴說的故事從頭到尾都帶有一種避不可避的無望力量。」
 
  《泰唔士報文學增刊》
  「艾立克.麥吉里斯在《一鍵購買》中的最大貢獻,就是指出主要鴻溝其實是贏家通吃城市的職業管理菁英和其他人之間的裂痕。要是你對經濟民粹主義的背後驅動力感興趣,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金融時報》,莎拉.歐康諾
  「《一鍵購買》在歷史這一刻的價值不容置疑。麥吉里斯的豐富報導深具啟發,敘述的不是一間公司,而是這間公司重塑的國家。《一鍵購買》給予讀者一種感覺,流行大疾病只是為這個故事的一章劃下句點,接著將揭開另一個章節的序幕。」
 
  《紐約時報》每日藝術專欄
  「麥吉里斯做了一件與眾不同的事。《一鍵購買》所描繪的亞馬遜既是成因,也是一種譬喻。亞馬遜是區域不均等背後的真實引擎,套一句他所說的話,亞馬遜造成美國境內某些地區『彼此不諒解』,妨礙國家走向團結一致……結果某些美國人的財富加速倍增,其他人則是深陷絕境泥沼……麥吉里斯認為一鍵購買的滿足感讓人看不清大方向,唯有保持耐心及置身其境,才可能觀察到完整輪廓。」
 
  《雅各賓》雜誌(Jacobin)
  「《一鍵購買》是一本由記者操刀的書,以個人故事作為敘事切入點……對麥吉里斯而言,環環相扣的不平等就是定義現代美國經濟的要素……而《一鍵購買》細膩入微描繪的亞馬遜,既是這個故事中的關鍵動力,也是有害後果的血淋淋範本。」
 
  《波士頓環球報》
  「艾力克.麥吉里斯在他的新書中,將無所不在的亞馬遜規模放大成荷馬《奧德賽》史詩……麥吉里斯的故事感性動人,也充滿理性分析——他一一探訪深受亞馬遜影響的角色和產業,一而再、再而三演繹亞馬遜帝國是如何無可挽回地改變我們所熟悉的所有美國生活層面……每天發生在眼前的事有時可能令人無感,因此麥吉里斯要我們打開感官去觀察。」
 
  《舊金山紀事報》
  「《一鍵購買》是一本透徹仔細到令人驚愕連連的好書,儼然是都會史、新聞報導、深受亞馬遜影響的人物與地方檔案與研究的合體……麥吉里斯活靈活現描繪出經濟全貌……可謂是大大小小的悲劇雜燴。」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
  「這本書就是一部美國經濟史,貼身描繪在亞馬遜陰影底下生活與工作的人,眼見他們位於各州與城市的老家在身邊默默改變……這些人的故事深遠廣泛……麥吉里斯利用透過資訊徵求的自由取得的諸多細節,一一揭露亞馬遜是如何井然有序地鑽進人們的生活。」
 
  《匹茲堡郵報》
  「亞馬遜是我們自己選擇搭起的營火,麥吉里斯的書以廣泛全面的視角,觀看營火是如何變成一場火風暴,而深受這吞噬文化的溫暖光火吸引的工作者、消費者、社群,則被它的灰燼無情焚毀……麥吉里斯邀請讀者認真思考,亞馬遜利用這場流行疾病大發橫財的同時,對美國形成什麼樣的影響……書中訊息發人深思:『這間公司的命運已完全與美國命運背道而馳。』」
 
  《華盛頓郵報》
  「美國亞馬遜的場地巡禮……《一鍵購買》中的個人故事不寒而慄……本書也是政治制度的故事,描寫政治制度是如何深受『對亞馬遜好就對美國好』的思想蠱惑。」
 
  《美國展望》雜誌
  「透過貨車司機、倉庫撿貨員、紙箱製造商、政客、遊說集團、社會運動人士、藝術家之眼,記載亞馬遜王國底下的生活……認識亞馬遜,就等於認識貿易政策、去工業化、工會崩塌、反壟斷法垮台、報社倒閉、競選財務法、遊說史、房地產價格、區域發展不均、稅務政策等層面。當然了,既然亞馬遜是無所不有的商店,它的故事難道不該無所不有?」
 
  《華盛頓月刊》
  「在《一鍵購買》中,麥吉里斯聲稱亞馬遜如火如荼的版圖擴展,就是美國經濟崩塌的重要物證。麥吉里斯帶著赤裸裸數據和感人軼事,解釋這個零售業巨頭是如何讓地區商店關門大吉。他帶領讀者了解這家公司是如何從孤注一擲的地方政府拐到租稅抵減方案,卻只換來薪資微薄到可憐的倉庫工作……毫不留情、強而有力的批判。」
 
  《大西洋》月刊
  「包羅萬象的印象之旅,描繪一國人民的存在如何與一間企業環環相扣……麥吉里斯是首位開始記錄社經動盪劇變的記者之一,諸如此類的劇變又是如何讓鄉鎮鐵鏽地帶的政治色彩由藍翻紅……描述富有企業和高階職員安居寥寥無幾的富饒海岸城市,同時其他美國地區的機會則是一一流失。」
 
  《華爾街日報》
  「艾立克.麥吉里斯得心應手地記錄亞馬遜飆速擴張的種種手法,是如何殘害我們的社會……麥吉里斯的鏡頭是一顆廣角鏡頭,捕捉到的國家畫面顯示眾多人民生活標準日漸下滑,整體區域飽受遺忘。」
 
  《出版者週刊》
  「以不同角色為主軸,透徹報導亞馬遜對美國經濟和勞工界造成的影響……令人信服的寬廣研究為人們敲響警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艾立克.麥吉里斯(Alec MacGillis)
 
  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皮茨菲爾德(Pittsfield),是非營利新聞出版公司ProPublica的資深記者,喬治布爾克獎(George Polk Award)、托納獎優秀政治報導獎(Toner Prize for Excellence in Political Reporting)等殊榮得主。之前曾任職《華盛頓郵報》、《巴爾的摩太陽報》、《新共和週刊》。他的新聞報導曾出現在《紐約時報》、《紐約客》、《大西洋》等刊物。他是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BS)的調查報導節目《前線》(Frontline)關於俄亥俄州代頓市報導的製作團隊成員。著作有《犬儒》(The Cynic, 2014)。
 
譯者簡介
 
張家綺
 
  畢業於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國新堡大學筆譯研究所,現任專職譯者。
 

目錄

序幕  地下室
 
第一章——社群:超級繁榮的少數城市
被企業選中的西雅圖,精華地帶被企業菁英占據,經濟弱勢居民只得一再迫遷。
 
第二章——紙箱:美國中部的向下流動
原本有「前矽谷」的美譽,曾是美國第二汽車大城的代頓,在亞馬遜設設物流中
心之後,為什麼運輸業與汽車零件業全數被消滅?當地人找不到工作?
 
第三章——國安:被覬覦的國家首都財富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在華盛頓特區下功夫,建立人脈,透過遊說集團影響立法。  
甚至吸收前政府官員負責政府標案,獲取鉅額利益。亞馬遜的雲端數據服務還吃  
下五角大廈及周邊國安單位的資安生意。
 
碎裂:九號卸貨區
 
第四章——尊嚴:產業與職業的變革
巴爾的摩因為地理位置的優勢,以前是鋼鐵生產的重鎮、鐵礦運輸的樞紐,被亞
馬遜買地做物流中心。雖然政府有給租稅減免,但亞馬遜給勞工的待遇極差。   
 
第五章——服務:在地產業的戰役
德州的艾爾帕索原本有許多中小型文具批發商,但亞馬遜用更低的折扣去跟他們
搶公家機關的採購,讓小公司無法生存。也順帶提到亞馬遜對自家平台上的網路
賣家收取高額平台費,甚至開發同性質商品低價售出,跟賣家競爭。
 
第六章——電力:疑雲重重的數據中心
亞馬遜有計畫在美東設置數據中心,離華府近,跟政府機關做雲端服務生意,賺
大錢,但是被選址的小鎮付出電力、水力的環境代價。
 
曝光:救護人員重返亞馬遜倉庫
 
第七章——庇護:企業的納稅義務和社會責任
從西雅圖外圍居民需要交通建設經費,看亞馬遜規避租稅和玩弄公機關的手法。
 
第八章——孤立:美國小鎮的危機
區域性的小公司把錢和工作留在當地,但亞馬遜這樣的大公司則不。
 
第九章——運送:六十四公里的巨大落差
華盛頓特區和巴爾的摩相距六十四公里,是通勤一日的生活圈。為何資金、人口
都流向華盛頓特區,而巴爾的摩日漸衰落?
 
加班:勞動節
 
致謝
資料出處
 

序言
  
  一如所有大城市,二○二○年全球疫情延燒,在這種水深火熱的時刻更是暴露出每個國家的弱點。以美國為例,我們的弱點就是各地與各族群之間強烈的不平等落差。新冠肺炎襲擊美國時,最富有的區域首當其衝,好比西雅圖、波士頓、舊金山、曼哈頓,也就是與海外上流階級關係密切的上流階級,程度遠遠超過他們自家後院的破敗地帶。但不到幾週,肺炎逐漸散播至不那麼富裕的據點,彷彿病毒內建萬無一失的返家導航系統,直攻最不堪一擊、損失慘重的人群:布朗克斯區的確診案例致死率是紐約市其他地區的兩倍;在皇后區中部,肺炎病毒無情肆虐孟加拉大家庭、哥倫比亞計程車司機及餐館員工居住的小房子,某間醫院還要求一名小男孩出面繳清他母親的火葬費用,同時他的父親還躺在加護病房與死神搏鬥,而且可能撐不過去。底特律的死亡人數遠遠超越西雅圖、舊金山、奧斯丁相加起來的總數。而在喬治亞州的小城奧爾巴尼(Albany),一場喪禮埋下感染擴散的種子,短短幾週不到,僅有九萬居民的小郡便有超過六十人死亡。該郡驗屍官說:「簡直形同炸彈,每天喪禮過後,總有人一一病逝。」
 
  應該沒人對這種影響造成的差異感到詫異,因為事實擺在眼前,無論你人在何方,此等差距只會逐年擴大。也許你從西維吉尼亞州或維吉尼亞州西部山區、馬里蘭州西部出發,開車進入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都會區,上一分鐘還在人口稀疏、類鴉片毒品禍害氾濫的小鎮,除了隨處可見的連鎖一元商店,鎮上幾乎看不到零售商店,可是一個鐘頭後卻駛進首都的遠郊區,在擁有十條車道的州際公路上緩緩移動,行經有著許多高深莫測的大公司縮寫名稱的鋼筋水泥建築、美國最富有的地區之一。
 
  又或者你搭車離開華盛頓,不到一個鐘頭後就抵達巴爾的摩時,卻感受到足以讓人頭暈目眩的氣氛變化。從一座美國錢淹腳目、充滿有為青年的城市,來到一座舉目荒蕪淒涼的城市,你踏出美麗的布雜藝術風格車站,走進一座靜謐無聲的廣場,市中心大街靜到連一根針墜地都聽得一清二楚。兩條街外的加油站,有兩個人正坐在地上,一個白人女性,一個黑人男性,明目張膽地在自動提款機門外捲起拳頭放上毒品吸食。
 
  貧富差距隨處可見:在繁榮發展的波士頓以及勞倫斯(Lawrence)、秋河市(Fall River)、春田市(Springfield)等日漸式微的工業城市之間;在紐約市以及它掙扎度日的北部姊妹城鎮雪城(Syracuse)、羅徹斯特(Rochester)、水牛城(Buffalo)之間;在哥倫布市(Columbus)和它漸行漸遠的俄亥俄州小城市之間,例如阿克倫(Akron)、代頓(Dayton)、托雷多(Toledo),下至奇里科斯(Chillicothe)、曼斯菲爾德(Mansfield)、曾斯維爾(Zanesville);在上南方田納西州的美麗大城納什維爾(Nashville),與它一窮二白的兄弟孟菲斯(Memphis)之間。
 
  美國一直都有富人區和窮人區,可是兩者之間的差距卻與日俱增。十九世紀最後幾十年以及二十世紀的前八十年,美國經濟逐步起飛,甚至晉升地表最強大富國,美國的窮人區也逐漸追上富人區的腳步。然而自一九八○年開始,兩者原本的交集卻開始變成兩條平行線。一九八○年,美國幾乎所有區域的平均收入都落在全國平均的20%之內,唯獨紐約市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都會區超出這個範疇,並且僅有部分南方和西南方鄉下地區低於此標準。然而到了二○一三年,從波士頓延伸至華盛頓的東北走廊、乃至北加州海岸,所有城市的收入幾乎超越平均值的20%。更令人錯愕的是,美國廣大內陸地區的薪資低於平均標準的20%,而且不光是南方和西南方鄉下,大部分中西部和北美大平原也是。至於一九八○年就致富的地方,現在薪資水準則高得嚇人。一九八○年,華盛頓特區的薪資已經超過美國其他地區四分之一,到了二○一五年中,差距已經擴大至兩倍之多。
 
  然而即使區域差距擴大,還是鮮少引起關注。關於貧富不均的討論主要是針對個人薪資切入,也就是所謂最富的1%和其餘的99%等,而不是國內貧富不均的整體狀況。區域問題是受到重視,卻往往被形容為城鄉差距,這點確實沒錯:貧富不均的危機的確存在於美國鄉間,但這種差距也顯現在城市之間,多發生在少數幾座贏家通吃的大都會以及眾多遭人遺忘的城鎮。二○○七年經濟大衰退結束後那六年,大都會區的就業機會幾乎是小型都會區的雙倍,薪資成長速度也是小都會區的50%。好幾代以前,美國國內的都會區各地可見繁華榮景:六○年代,二十五座薪資中位數最高的城市包括克里夫蘭(Cleveland)、密爾瓦基(Milwaukee)、德梅因(Des Moines),以及伊利諾州的羅克福德(Rockford)。如今幾乎所有最富有城市都集中於東西海岸。自一九七○年起,美國最大城的工資比國內其他城市多出二十個百分點,到了二○一九年,超過七成的創投資金主要都流向三大州:加州、紐約州、麻薩諸塞州。「聚集在這幾個都會區的財富可謂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然而更多都會區的就業機會卻人間蒸發,經濟基礎縮水。」社會學家羅伯特.曼杜卡(Robert Manduca)如是說。
 
  區域不均等的情勢日益擴大,後果亦愈見嚴重。更重要的是政治代價。在飽受遺忘的地區可以看見選民不滿、民怨四起,種族歧視;而本土主義候選人更是趁虛而入,選民則是聽信這些候選人及憤世嫉俗的電視臺的主張。經濟衰退沒有被當作種族歧視和仇外的藉口,反而常被當作武器利用。諸如此類的怨懟在美國政治制度中尤其舉足輕重,畢竟美國政治制度是以土地分配權力,不是人口,參議院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隨著地區衰退蕭條、人口流失,遭到遺忘的地區仍擁有強大影響力,持續表達他們的不滿。
 
  然而傷害並未到此為止。區域的貧富不均導致美國境內某些地區之間彼此不諒解,當一個世界飽受止痛藥侵蝕摧毀,另一個世界卻深受菁英學院入學計畫之害。某些地方的房屋面臨棄置空屋危機,其他地方的居民則要煩惱是否負擔得起房價和貴族化。這種狀況下要達到共識實在不易,難以在背景脈絡南轅北轍的地區落實全國性計畫。
 
  與此同時,地區之間的貧富不均導致區域內部貧富不均的情況更為惡化。財富富庶越是集中於某幾座城市,繁榮榮景就越是集中於其中幾個城市地區,不是導致長期以來的不平衡更加惡化,就是完全將窮人踢出去。舊金山等城市出現反烏托邦元素,例如在一個午餐沙拉要價二十四美元、單房公寓租金平均三千六百美元的地方,看見流浪漢在人行道上就地排泄。當高薪科技業員工搭乘接駁車前往位於郊區的企業園區,低薪員工卻只能委屈住在五.六坪的「迷你公寓」,抑或與其他住戶共用衛浴的宿舍大樓,再不然就得趁天光破曉前,從史塔克頓(Stockton)等遙遠城市通勤。諸如此類的反烏托邦元素,就是當地和國內貧富不均的寫照之一。
 
  貧富不均逐漸擴大,使得這兩地居民的生活難上加難,全國重心失衡。
 
  對這種全新局面憂心忡忡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開始想方設法找出問題原委。以某程度來說,區域性的貧富不均只是收入不均的直接結果。收入不均可以追溯至剛展開民調的五十年前,到了二○一八年,此等差距大到信評機構穆迪(Moody’s)祭出警告,既可能損及美國的信用結構,亦可能「對經濟成長和永續性造成負面影響」。有錢人恆有錢,他們居住地段的房價也跟著水漲船高。
 
  但當然還有其他因素,科技經濟鼓勵人才匯集的本質也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就業市場不斷變遷的特質:員工越是不期待一輩子只待在某家公司,就越可能想在個人工作領域中跳槽,尋找不同雇主。雙薪夫妻的數量增加,員工可能希望前往某個地方,找到令兩人都充滿成就感的工作。
 
  這之中當然還牽涉到社會動力學。美國最成功人士彼此照應,在輕鬆愉快的人生路上尋求同溫層的慰藉,而且程度前所未有。就算是在都市,有錢人也越來越傾向住在同一區,從一九八○到二○一○年間,與居民薪資多元的地區相較,高收入家庭在富人街區生活的數字雙倍成長。與此同時,飽經遺忘、繁榮不再的地區某種程度上促成了一種趨勢,那就是社會階級較低的族群中,面臨社會連結薄弱、傳統家庭觀念崩塌,讓人更難以搬到工作機會較多的地區。如果你是單親媽媽,即使負擔得起繁榮城市的租金,也不可能搬離可幫忙帶小孩的親戚身邊。
 
  要是整體經濟活動全部集中在某幾家公司(有估計數字顯示為四分之三的美國產業),那即使財富集中於某些地區也不令人意外。由於這幾十年聯邦政府對企業合併鬆綁,這種趨勢便慢慢成形,養成各種層面的區域不均等。航空公司的合併導致小城市運量縮水,小城市因此更難吸引企業進駐。農業合併則代表著糧食開銷減少,最後連帶影響生產糧食的鄉下地帶和小鎮。金融保險業的合併意味著許多中小型城市失去企業總部,遑論隨之而來的經濟和城市益處。
 
  簡單來說,曾經分散於幾百家大大小小公司的商業活動,無論是媒體、零售業、財經業,如今都逐漸由幾家龍頭企業主宰,結果曾經平均散布於美國各地的利潤和成長機會,現在全都流向處於主宰地位的公司所在地,於是贏家通吃的經濟造就了贏家通吃的地區。
 
  情況嚴重到提及區域性的貧富不均和經濟集中時,通常都被視為獨立議題,彼此之間毫無關聯。但事實上這些問題密不可分。而當我開始思考其中關聯,故事敘述自然得從亞馬遜這家在零和遊戲般的大洗牌中扮演主角的公司講起。我不會仔細探究該公司,畢竟這不屬於本書的探討範疇,而是深入觀察活在亞馬遜黑暗悠長的陰影下的美國。
 
  想知道美國本身及美國未來,亞馬遜就是最理想的框架,畢竟它象徵許多現代勢力,也能夠為我們解釋現象。該公司創辦人誇張的個人財富和龐大雇員受領的微薄工資,亦是財富嚴重不均的濃縮寫照。多半員工的作業都具備以下特質:生活簡單、人際關係單純、居住在城鎮邊緣、工時和班表不固定。亞馬遜對美國民選政府產生巨大的影響,無論在各州,或是華盛頓—該公司已經將自己的影響力迂迴地滲入美國首都的權力中心。該公司亦促使城市架構瓦解、削弱實體的商業活動,以及無數社區、城鎮的稅基,反轉了人們的消費方式,改寫了消費者滿足自我的方式,重新塑造了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層面。
 
  亞馬遜絕非唯一促成區域性貧富不均的勢力,該公司的科技重量級對手谷歌和臉書亦宛如吸塵器,將美國的數位廣告營收一口氣吸進灣區,與此同時,他們還剷除了當地新聞業。各個產業之中,紐約和波士頓等地的私人股權公司吸收美國中小城市的公司價值,再縮小這些公司的工資發放總額,抑或徹底關閉公司,並藉此獲利豐沃。
 
  但比起其他公司,亞馬遜更適合拿來當作美國貧富不均的終極觀測鏡,因為該公司以五花八門的形式遍地開花,無所不在。亞馬遜在早期承諾會擔下平衡國內經濟的重責,將他們的商品「書籍」送到美國各個角落,儼然是現代版的西爾斯百貨郵購目錄。經年累月下來,隨著驚人的擴大發展,亞馬遜將美國國土切割成不同的區域,並指定其等級、收入、用途不僅改變了國家的景象,也改變了美國發展的前景,奪走了擺在人們眼前、激勵他們發憤圖強的人生選擇。
 
  這家公司也比其他龍頭同業準備充裕,全球大流行病爆發之時,他們的主宰勢力甚至更強大。對幾千萬名美國人來說,亞馬遜創始二十五年的消費方式如今已經變革,不再只是為了一開始的便利,而是變成一種必需品,拜政府法令所賜,現在該公司甚至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當許多亞馬遜的小對手正在強制休假和裁員,或是準備宣告破產、永久停業時,亞馬遜卻得多聘雇幾十萬名員工,實現該公司在美國人生活中扮演的新角色。員工的健康暴露於高風險的同時,造成他們工作過勞的一鍵購買也帶來更多潛在隱憂。隨著該公司的足跡遍布蔓延,它長久以來促成的鴻溝也日益擴大。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41100
  • 叢書系列:木馬人文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社群:超級繁榮的城市
 
半年後,一九九四年春季,三十歲的紐約投資銀行公司德劭基金(D. E. Shaw)資深副總裁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大駕光臨聖塔克魯茲(Santa Cruz),準備為父母資助十萬美元的公司探路。貝佐斯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利用方便好用的全新網路介面,透過網際網路上迅速激增的活動量銷售消費品。「最成功的企業家之所以開創公司,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意參與的事業充滿熱忱。」理查.布蘭特(Richard L. Brandt)在二○一一年的個人著作中,這麼形容貝佐斯的公司。「網路成長意味著終於有人可以善用這個現象致富,而貝佐斯只是興致勃勃也想要成為其中一個靠網路致富的人。」這時的貝佐斯根本還不清楚他想販賣哪種商品,洋洋灑灑列出二十種可能,其中包括辦公室耗材、電腦軟體、服飾、音樂,最後他選擇書籍的原因只有一個:書籍種類包羅萬象,多到幾乎數不清,相較於販售其他商品,線上書店可帶來其他商店不具備的優勢。
 
他前往位於舊金山南部一百一十二公里的太平洋海岸大城聖塔克魯茲,向兩名經驗老道的電腦程式工程師提案、分享個人構想,最後成功引起其中一人關注,這個人就是謝爾.卡潘(Shel Kaphan)。接著這兩人便一起在該城尋找辦公室據點,聖塔克魯茲位處未開發的海岸地帶,距離矽谷更是咫尺之遙。
 
現在有一個問題。一九九二年時,高等法院仍落實一項一九六七年的裁定,商人只能從他們實際運作業的州內向買家收取銷售稅。意思是貝佐斯若在加州開設公司,他就得向全美國最大州顧客收取售稅估價。而在廣大的加州市場,這樣做勢必大幅削減他的公司與傳統零售業抗衡的關鍵優勢:屆時他們必須徵收銷售稅,因而不得不提高產品成本,可是身為網路零售業者,貝佐斯並不打算這麼做。貝佐斯不想拱手讓出這麼美好的優勢,如果他在一個較小的州開設公司,就只需要對一小群顧客收取銷售稅,幾年後他半開玩笑地說,當初他甚至曾考慮在加州的印第安保留地開公司,這樣就能完全避免銷售稅的問題。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商業】天下文化電子書暢銷展:連結現在與未來,全展單書88折、3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