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民主挑戰與公民自由
前促轉會專任委員/林佳範
揮別二○二一迎向二○二二,全球仍受Covid-19的影響,新的Omicron變種病毒正肆虐各地,雖然多國的人民多數已接種疫苗,但感染率仍在這些國家創新高。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在其耶誕特刊之Banyan專欄,回顧二○二一亞洲民主的狀況,其表示就算稱其「民主倒退」(recession)仍過度樂觀,因為如此用語仍預設,會有底部反彈的一天,惟對許多亞洲國家而言,仍過度的認定其發展,蓋許多國家本身即仍未是民主政體,而就算名目上是,許多運作上仍有出現反民主或不民主的作為,如打壓反對或政治異議者等,而台灣則是罕見的民主明燈(beacon),縱使在中國持續的霸凌下,其並未退縮或倒退。
作為亞洲的民主模範生,在疫情和中國武力的威脅下,我們沒有藉公共衛生或國家安全為理由,而扭曲或擴張憲政民主運作下政府或國家的權力或不當地限制人民的自由或權利;相反地,就在如此的威脅下,我們仍依法進行民主的公民投票,實踐直接民主的「主權在民」。然而,縱使如此,臺灣的民主仍有許多的挑戰,如這次公民投票的過程與結果,即突顯我們的民主,仍受制於「政黨的動員」,而非真正的「人民做主」。公民投票,理應超越政黨,聚焦於特定的公共議題,非如公職的選舉,投票的結果係政黨的競爭,而是由全體人民來承擔自身投票決定的後果。然而,我們必須要問,承擔決定後果的人民,其對於公共議題的認識是否充分?對於不同立場的利弊得失,是否有足夠的理解?或我們的投票,仍取決於對政黨的喜好,或是建立在對於議題的掌握?換言之,公民投票作為政治權利的行使,其不再僅是對於公共職務統治權力的民主同意,其更係公民直接展現其獨立與自主性,蓋將重要的公共決定,直接地交由人民來抉擇。
每一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均不相同,其政治體制皆受制於各種不同條件之制約而發展,惟就民主政體而言,其更仰賴公民自身的民主素養,蓋其保障人民的自由,更仰賴人民的參與,來維繫其民主體制。換言之,人民若投票選擇家族政治,民主就可能淪為家族封建;人民若投票選擇威權專制政治,民主就可能淪為威權專制;人民若投票選擇民主政治,民主的運作才可能持續;或許每次的投票,每次的公民抉擇,都是公民自身自由的最大賭注,然而,能如此的理解民主與自由的連結,也正是每一民主政體,自身的民主文化挑戰。
前揭Banyan專欄也點出亞洲社會民主化的希望,在於年輕的世代。相似地,我們也在這本《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看到臺灣的民主種子。這本書不是某個人的努力成果,而是社群平台「公民不下課」團隊的合作心血,整本書本身即是網路時代下,公民的公共審議實踐,而希望將民主社會中的眾多的公共議題,帶來更多的公共互動與討論。其議題的層面涵蓋很廣,從個人、社會、全球到制度面,其區分為四:「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與文化」、「社會運作的基礎:國家政策與個人利益」、「地球村的挑戰:全球化與自由不平等」、「迎向更美好的未來:政治與法律制度」,而每個面向含10堂課,共40課。
在這複雜與變動的年代,民主化所遭受到的挑戰,正如本書所突顯者,其來自各方,有自身的社會文化,乃至全球的政經結構;公民自由的維護,如疫情所牽動的國際局勢發展,我們不可能僅關注在自身或國內的社會。甚者,如本書的團隊所建立的平台名稱「公民不下課」所彰顯,民主體制,不僅是化解衝突或保障平等自由的政治體制,其開放與多元化之民主互動,如杜威所指出,更帶有教育和學習成長的意涵;公民面對眾多的政經、社會、文化等議題,涉身於公共領域的討論,更從面對他者的過程,汲取更多面向的養分,而更能包容與多元地互動參與,因而使社會不斷地凝聚與自我改進;公民唯有在如此的公共審議的過程,不斷地發展自身的獨立與自主性,才能形成民主的公民素養,「人民」的投票才可能真正地「做主」。
民主最大的挑戰,終究仍在民主社會的公民自身的民主素養,其能否真正體認到公民自由的維護,仍需靠自身的公共審議與參與。我們從「公民不下課」團隊,見證如此的民主化實踐,更從《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看到臺灣民主化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