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非暴力抗爭:1977—2019臺灣社會運動

非暴力抗爭:1977—2019臺灣社會運動

  • 定價:460
  • 優惠價:941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9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臺灣社會運動同時存在「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的發展特徵,無論在國際文獻及新興民主國家,乃至西方民主國家中都是相對少見的。作者蘇佳善曾任警務人員,後轉至內政部參與管理社團的工作,參與管理示威人群、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因工作關係得以長期觀察臺灣逾30年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變遷。

  在本書中,蘇佳善爬梳警政署自1987年至2019年集會遊行逾19萬3千餘次統計資料、人民團體統計資料、政黨統計資料、中央選舉委員會歷屆公職選舉資料(包括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及直轄市暨縣、市長等政治選舉活動)、司法院對集會遊行及言論自由的解釋、《集會遊行法》等相關法規文獻資料,並蒐集媒體報導及網路評論文獻、訪談長期從事社會運動的領袖人物,篩選較具代表性的社會運動案例,就臺灣解嚴前後社會運動發展的演進,進行整理、分析、比對與歸納。他期待臺灣社會運動的發展經驗,未來可以在國際社會運動理論及非暴力抗爭運動比較中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案例。

本書特色

  ★爬梳警政署統計資料,篩選具有代表性的社會運動案例,分析歸納臺灣社會運動與眾不同的趨勢!
  ★攤開四十餘年臺灣社會運動史,見證臺灣民主轉型與社會變遷!

各界推薦

  朱金池(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管理學院教授兼院長)
  江明修(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
  何明修(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林保華(香港政治評論家)
  胡忠信(政治評論家、政論節目主持人)
  徐世榮(惜根台灣協會理事長)
  張五岳(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張博雅(前監察院院長)
  陳健民(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香港「占中三子」之一)
  陳國恩(前內政部警政署署長)
  謝立功(台灣民眾黨秘書長)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歐陽新宜(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專文導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蘇佳善


  澎湖人,中央警官學校(中央警察大學前身)畢業。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歷任內政部新聞科科長、內政部社會司社會團體科科長、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社會團體科科長、職業團體科科長、合作行政管理科科長。

  個人著作:
  《民主推進器:兩岸三地的公民社會》
  《中華民國合作社法規彙篇》

  合著:
  《臺灣合作社運動發展史》

  專業領域:
  行政管理、人民團體政策與實務、非營利組織、社會運動、合作事業
 

目錄

推薦序 深入剖析臺灣社會運動發展的全貌/朱金池
推薦序 見證解謎臺灣經驗/江明修
推薦序 體制外促成社會變遷之策略與觀察/何明修
推薦序 社會運動帶來新的價值──以反對浮濫土地徵收抗爭為例/徐世榮
推薦序 彌足珍貴的臺灣和平抗爭經驗/陳健民
推薦序 加速民主、自由及開放的臺灣社會運動經驗/陳國恩
推薦序 社會運動的重要啟發/謝立功
導讀/歐陽新宜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第一節 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社會運動理論
第三節 非暴力抗爭理論與文獻
小結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架構
第三節 概念化與操作化

第四章 臺灣社會運動的特徵
第一節 社會運動非暴力化
第二節 社會運動頻繁化
第三節 社會運動多樣化

第五章 社會運動非暴力化因素分析
第一節 環境因素
一、全球非暴力抗爭運動
二、全球非暴力抵抗變化趨勢
第二節 政府治理
一、威權政體時期聚眾活動處理原則
二、民主政體時期集會遊行處理原則
第三節 群眾認知
一、非暴力抗爭理論的引進與實踐
二、非暴力抗爭的深耕培育
三、社運領袖菁英對臺灣非暴力抗爭觀點
小結
第四節 非暴力抗爭因素分析
一、非暴力抗爭指數
二、政黨輪替前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因素分析
三、政黨首度輪替後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因素分析
四、政權二度輪替後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因素分析
小結

第六章 社會運動頻繁化因素分析
第一節 臺灣社會運動發展階段
一、1977年至1987年(萌芽時期)
二、1988年至1999年(成長時期)
三、2000年至2018年(新型態社會運動)
第二節 集會遊行法制化
一、司法院釋字第445號解釋
二、司法院釋字第718號解釋
第三節 結社限制的鬆綁
第四節 保障言論自由

第七章 社會運動多樣化因素分析
第一節 社會運動運用網際網路的擴大效應
一、全球化網絡社會之崛起
二、西方社會運動經驗的啟發
三、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
第二節 社會運動活動性質與類型
第三節 集會遊行法的違憲解釋
第四節 言論自由的解禁
一、司法院釋字第445號解釋
二、司法院釋字第644號解釋
三、刑法第100條修法的政治意涵
第五節 新興網路社會運動模式
一、全球化社群媒體的力量
二、「複製社會運動」

第八章 政治選舉活動與集會遊行活動的連鎖效應
第一節 政治選舉活動頻繁
一、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
二、省長、直轄市長暨縣、市長選舉
第二節 政治選舉活動與集會遊行的關聯性
一、中央政治選舉活動與集會遊行的因素分析
二、地方政治選舉與集會遊行活動的因素分析
第三節 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的集會遊行

第九章 非暴力抗爭
第一節 戒嚴時期
中壢事件(1977年)
美麗島事件(1979年)
中正機場事件(1986年)
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1986年)
第二節 民主政治時期
台灣農民運動(1988年)
野百合學運(1990年)
反閱兵、廢惡法運動(1991年)
反核運動(1986年-2019年)
百萬人民倒扁行動(2006年)
大埔事件(2010年至2014年)
洪仲丘事件(2013年)
太陽花學運(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
323占領行政院事件(2014年)
330反服貿遊行活動(2014年)
臺灣反年金改革行動(2016年9月3日─2018年4月26日)/軍公教反汙名要尊嚴九三大遊行(2016年)
419反年金改革抗議(2017年)
退伍軍人主導的八百壯士衝突案(2018年)

第十章 結論
第一節 主要發現
第二節 臺灣社會運動案例的政治意涵
第三節 與社會運動理論的文獻對話

誌謝辭
參考文獻

附錄 總統府前廣場大型集會遊行──1980年代遊行至2020年社會運動
1980年代遊行
1990年代遊行
2000年代遊行
2010年代遊行
2020年代遊行

 
 



  本書係在個人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再增加臺灣從解嚴前後社會發生較具代表性、影響性與民主政治意義的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個案,藉以剖析臺灣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形成的背景因素。研究發現,臺灣社會運動轉型趨勢區分為三種特徵,包括抗爭運動的「頻繁化」、抗爭群體類型的「多樣化」與抗爭模式的「非暴力抗爭」,在同時間的國際比較上也屬特例。

  經由對社會運動的理論與文獻資料耙梳,本研究歸納「環境因素」、「政府治理」及「群眾認知」三項為解釋臺灣社會運動呈現「非暴力抗爭」、「頻繁化」及「多樣化」的自變項,是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本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法為主。研究資料來源,包含官方統計及民間媒體報導,並深入訪談臺灣社會運動中的關鍵人物。

  在官方資料方面,本研究採用了:

  1. 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自1987年至2019年集會遊行逾19萬3千餘次統計資料;

  2. 內政部自1977年至2019年人民團體統計資料;

  3. 內政部自1989年至2019年政黨統計資料;

  4. 中央選舉委員會自1989年至2020年間歷屆公職選舉資料,主要係以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及直轄市暨縣、市長等政治選舉活動;

  5. 司法院對集會遊行及言論自由的解釋;

  6. 集會遊行法等相關法規文獻資料。

  在民間資料方面:

  1. 媒體報導及網路評論文章;

  2. 對臺灣長期從事社會運動的領袖人物的非結構性訪談;

  3. 梳理臺灣具代表性的社會運動,以勾勒出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皆是本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

  經由上述資料的分析,本研究發現:全球非暴力抗爭的氛圍、政府對社會運動的理性治理政策、群眾對非暴力抗爭效果的認知,以及民間團體維權意識的抬頭等,都是造成臺灣社會運動呈現「非暴力抗爭」、「頻繁化」及「多樣化」特徵的因素,其中又以社會運動領導者對貫徹非暴力抗爭理念與行動的體認最具關鍵性。

  證諸國內有關社會運動相關文獻,本研究對學術的貢獻在於提供實證的官方及民間資料探討臺灣社會運動轉型趨勢與特徵,並剖析臺灣社會運動發展非暴力抗爭的關鍵、運作模式及形成非暴力抗爭現象之人文因素。

  臺灣社會運動同時存在非暴力化抗爭、頻繁化及多樣化的發展特徵,無論在國際文獻及新興民主國家,乃至西方民主國家中相對少見,臺灣社會運動的發展經驗,未來或許可以在國際社會運動理論及非暴力抗爭比較中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案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86905
  • 叢書系列:Do觀點
  • 規格:平裝 / 380頁 / 14.8 x 21 x 1.9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四章 臺灣社會運動的特徵〉(節選)
 
根據作者將各項官方統計資料、文獻探討與分析、媒體報導及非結構性深度訪談等綜合因素進行剖析後發現,臺灣社會運動轉型「非暴力化」、「頻繁化」與「多樣化」,與「環境因素」、「政府治理」及「群眾認知」等有密切關係。茲分述如下:
 
戒嚴時期,臺灣社會的人民集會遊行在當時是被視為一項禁忌,人民一旦違反,即被官方視為係一種「違常活動」,不啻被威權政府認為是對統治者的挑戰,亦是擾亂社會治安的根源,對於參與的民眾,尤其是領導者、煽動者與破壞者往往被移送軍法機關審判,其中幾起較具代表性的聚眾抗爭事件備受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乃至被國際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包括1977年的桃園「中壢事件」;1979年高雄「美麗島事件」;1986年桃園「中正機場事件」;1986年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第一起在總統府前的示威抗爭),以及解嚴後1988年5月20日臺北「台灣農民運動」(解嚴翌年);2010年大埔事件等,這幾起政治性社會運動係開啟臺灣社會運動的先河,亦讓積怨已久的人民針對政府及企業主的不滿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與抗爭行動的模式,為日後臺灣將從威權政體轉型為民主政體播下種子,並於1987年終結近40年的威權政體,成功轉型為民主政體,且歷經30年的民主轉型過程中,在2000年首度政權輪替。由在野的民主進步黨擊敗執政逾半世紀的中國國民黨,首次贏得總統大選;2008年政權第二次輪替。由中國國民黨從民主進步黨手中贏回總統大選;2016年政權三度輪替,由民主進步黨擊敗中國國民黨,再度贏得第十四任總統大選,並於2020年順利連任第十五任總統。其中由民主進步黨贏得總統大選容有衍生相關爭議,惟政權總是在和平過程中順利轉移,讓臺灣成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新興民主國家的典範。
 
第一節 社會運動非暴力化
 
吉恩‧夏普對非暴力的定義,係指非暴力行動為意義深遠、有目的導向的人類行為的改變。是一個依情況採用不作為或作為的混合靈活策略,以利目標的達成。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