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運動同時存在「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的發展特徵,無論在國際文獻及新興民主國家,乃至西方民主國家中都是相對少見的。作者蘇佳善曾任警務人員,後轉至內政部參與管理社團的工作,參與管理示威人群、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因工作關係得以長期觀察臺灣逾30年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變遷。
在本書中,蘇佳善爬梳警政署自1987年至2019年集會遊行逾19萬3千餘次統計資料、人民團體統計資料、政黨統計資料、中央選舉委員會歷屆公職選舉資料(包括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及直轄市暨縣、市長等政治選舉活動)、司法院對集會遊行及言論自由的解釋、《集會遊行法》等相關法規文獻資料,並蒐集媒體報導及網路評論文獻、訪談長期從事社會運動的領袖人物,篩選較具代表性的社會運動案例,就臺灣解嚴前後社會運動發展的演進,進行整理、分析、比對與歸納。他期待臺灣社會運動的發展經驗,未來可以在國際社會運動理論及非暴力抗爭運動比較中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案例。
本書特色
★爬梳警政署統計資料,篩選具有代表性的社會運動案例,分析歸納臺灣社會運動與眾不同的趨勢!
★攤開四十餘年臺灣社會運動史,見證臺灣民主轉型與社會變遷!
各界推薦
朱金池(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管理學院教授兼院長)
江明修(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
何明修(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林保華(香港政治評論家)
胡忠信(政治評論家、政論節目主持人)
徐世榮(惜根台灣協會理事長)
張五岳(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張博雅(前監察院院長)
陳健民(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香港「占中三子」之一)
陳國恩(前內政部警政署署長)
謝立功(台灣民眾黨秘書長)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歐陽新宜(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專文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