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超高效學習:超級學霸╳跨界學習權威的35個PRO考試秘技

超高效學習:超級學霸╳跨界學習權威的35個PRO考試秘技

LEARN LIKE A PRO

  • 定價:420
  • 優惠價:79331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國際跨界學習權威(《大腦喜歡這樣學》、《學習如何學習》作者)

牛津.劍橋超級學霸(《超級學習》作者)
聯手出擊

  學力也要斜槓!大腦升級非難事!
  跨領域/跨學門學習必備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線上課程「學會學:學習之道」系列 學習策略總彙整★

  美國Amazon 書店 5 星超好評
  美國Amazon 書店 綜合榜長銷書‧學習與成長類分類榜長銷書
 
  科學原理╳認知心理學X 35個高效學習秘方
 
  學習用「方法」,不須「天賦聰明才智」也能高分
  升學,檢定,證照,公職........................全面制霸考場!

 
  「跨界學習權威」芭芭拉‧歐克莉博士(Barbara Oakley PhD)和「超級學霸」歐拉夫.修威(Olav Schewe),
  一位曾經是完全的「數學白癡」;一位曾經是苦於學習障礙的B段學生。
  為什麼他們能有如此驚人的轉變?
 
  答案很簡單:當他們終於理解大腦的正確使用方法,從那天起,一切從此改變。
 
  PRO是專家(Professionalist)的簡稱,
  學習、考試的方法是門「專業的技術」,
  75%的學習無關天生智力,而是關乎「你怎麼使用大腦」。
 
  如果你是生存而戰的「入學考/國考/各項資格證照考生」:
  你可能正在苦背數學公式和英文單字。

  又或者你是「上班族」:
  你可能正在跨界學習陌生的外語、金融知識、程式概念等各種新知。
 
  無論你正在苦讀什麼,
  這本書都能讓你快速掌握「學習的關鍵」,確實+有效吸收知識。

  35個PRO考試秘技,助你考試拿高分,
  親身實證「從0分變100分」的神奇過程!
 
本書特色
 
  〈1〉11 大階段,達成超有感!
  練習專心並戰勝拖延→突破卡關→深入學習→善用工作記憶,加強筆記技巧→強化記憶力→把學習內容內化為直覺,想得更快→從零開始打造自律能力→激勵自己,提升動力→提升閱讀效率→戰勝考試→成為學習的專家

  〈2〉「腦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衍伸的35個超實用學習秘技(附:自我檢視打勾表)
  例:番茄鐘工作法/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來回切換法/「起頭難」策略/交錯學習法/間隔學習法/學習材料拆解法⋯⋯ ETC.

名人推薦

  【國內推薦】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熱忱推薦
  林怡辰(資深國小教師、2016未來大人物教育類得主)——專文推薦
  陳鏗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高等教育開放資源研究中心 副中心主任)——專文推薦
  黃馨弘(《大腦百科》醫學譯者、《適腦學習》醫學審訂) ——專文推薦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專業點評推薦
  鄭淳予(腦科學博士暨神經科臨床醫師、《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作者) ——熱忱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教師帶領學生,或是孩子自己閱讀自學,都具體接地可行!」——林怡辰(資深國小教師、2016未來大人物教育類得主)

  ●「《超高效學習》完全抓住重點,請一定要抓一兩個技巧實際用用看!」——陳鏗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高等教育開放資源研究中心 副中心主任)

  ●「要考到第一名,其實真的跟聰明無關!『超高效學習』完全是一種後天可以練習的技術!」——黃馨弘(《大腦百科》醫學譯者、《適腦學習》醫學審訂)

  ●「很容易閱讀並照做的實用小書,對大人或學齡青少年,都是很好的學習模式指引。」——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國際推薦】
  ●「我希望我在學生時代就讀到這本書。它充滿實用的、有實證的好建議,讓讀者能克服拖延症、增強記憶力,並精準閱讀。每一頁含金量都超高!」──《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丹尼爾.品克

  ●「如果你想學習如何學習,我想不出比這本書更好的指南了。兩位作者將自己從苦苦掙扎的學習經歷轉化為大師級的經驗,他們寫了一本異常易懂、能隨學隨用的書,你可以學到:如何積累知識、提高記憶力,以及激發更多學習動力。」──《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2》、《擁抱B選項》作者 亞當.格蘭特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一名終生學生,我發現我們大多數人在學習方面都只是『硬來』:我們靠著偶然學得的技術,勉強應付各種考驗。但現在我終於看到了光。有一種方法可以優化我們的學習,是學習的最佳實踐方法!如果我們不將學習視為一門正確的學科,我們真的是傻瓜。這本書以如此簡單有趣的方式涵蓋了所有重要的學習方法,你會完全投入其中並發現:真的有用!」──預測分析世界大會(Predictive Analytics World)及文本分析世界大會(Text Analytics World)創辦人 艾瑞克.席格博士

  ● 「本書是最佳學習指南,敘述生動且插圖精美,穿插了具有啟發性和娛樂性的漫畫,說明大腦為何會在某些特定狀況下發生潛在的神經變化。極好理解,也使我們成為更有效率的學習者。」──UCLA特聘研究教授 羅伯特 A. 比約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芭芭拉‧歐克莉(Barbara Oakley PhD)


  享譽國際的「跨界學習法」權威

  曾經是完全的「理科白癡」,數學更是從來沒有及格過,出了社會後勇於跨界學習,重返校園取得系統工程學博士學位,成為美國理科界頂尖人才,於奧克蘭大學和麥克馬斯特大學擔任美國工程學教授,開發超過三百萬學子的「學習之道:Learning how to learn」 大規模線上課程。著有《大腦喜歡這樣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線上課程「學會學:學習之道」指定閱讀)、《學習如何學習》、《給大人的人生翻轉學》等書。
 
歐拉夫.修威(Olav Schewe)

  打造傳奇的超級學霸

  曾經是苦於學習障礙的B段班學生,現被人尊稱「學習天才」,GMAT 成績擠進百萬名應試者的前6%,並以首席身分從牛津大學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挪威經濟學院學士、英國牛津大學商務管理系碩士。EDUCAS(全球性數位教育課程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著有《超級學習》。

譯者簡介

高霈芬

 
  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波特蘭社區大學音樂系、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
 
  譯者信箱:kathykurious@gmail.com
  臉書專頁:I'm Kurious
 

目錄

第一章 練習專心並戰勝拖延
第二章 突破卡關
第三章 深入學習
第四章 善用工作記憶,加強筆記技巧
第五章 強化記憶力
第六章 把學習內容內化為直覺,想得更快
第七章 從零開始打造自律能力
第八章 激勵自己,提升動力
第九章 提升閱讀效率
第十章 戰勝考試
第十一章 成為學習的專家

附錄:自我檢視單-35個超實用學習秘技(打勾表)
 



 
 

作者序

  你是否花了大把時間學習卻成效不彰?你是否感覺要記住讀過的內容非常困難?你是否因為讀書無趣而拖延,同時還容易分心?本書正是為你而生。
 
  我們是歐拉夫.修威(Olav Schewe)和芭芭拉.歐克莉(Barb Oakley),我倆都在學習上吃過虧。但是,我們找到了幫助學習的各種實用技巧──不管學習什麼內容都可以運用。這些技巧有腦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的根據。
 
  我們會給你一份提升學習能力的大補帖,不管你學的是數學、語言、程式、空手道、烹飪或其他領域都可以使用。我們會告訴你,當你動腦時,大腦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你就能明白為什麼我們的學習策略有效。
 
  本書並非神奇的魔法書,但你會發現,挫折感降低並突飛猛進的感覺真的很神奇。來看看修威的經驗。修威年輕的時候總想考高分,但不管他再怎麼努力苦讀,總是失敗。然而,在修威自認不夠聰明,打算放棄夢想之際,他發現高分的關鍵並非天賦,也不是學習時數─讀書方法才是決定因素。少年修威於是退一步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成績也開始突飛猛進。最後,原本成績平平、學習遲緩的修威,竟成了高中全班第一名。後來他也在牛津大學(OxfordUniversity)以優異的學業成績取得經濟與商學碩士學位。修威的著作《超級學習》(Super Student)登上了學習效率書籍的全球暢銷榜,目前已有十幾種語言的譯本。
 
  至於歐克莉,她在高中的那幾年數理一路慘當到底。她深信自己「沒有數學基因」。但是她到了 25歲決定再給數學一次機會,從新開始,從高中代數開始補洞。歐克莉在數理上的表現漸漸有了起色。她使用在美國國防語言學院(United States DefenseLanguage Institute)讀語言時學到的學習技巧來學習數理,並大有斬獲。歐克莉現任工程學教授,也在全球規模最大的線上課程平台開了一門課程「學會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該課程有上百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若你自認天生缺少學習某個學科的能力,其實也許不然。或許長久以來,你都認為自己「數學很爛」、「沒有語言天賦」、「沒有群眾號召力或表現能力」,但事實上,你可能根本還沒學過以上領域的「正確學習方式」。本書能夠幫助你改變你的學習方式或學習技巧,這些方法都奠基於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能夠讓你學習突破卡關,更加得心應手。
 
  修威和歐克莉這幾 10 年來撰寫了許多學習領域的文章,也開班授課並做相關研究,因此與來自許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多有交流。你在這本書中讀到的各種實用學習工具以及學習觀念,都是結合「腦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參考納入了上千名曾經深陷學習低潮的學生的意見。優秀的學生會在大腦中慢慢添加學習工具與學習技巧,並運用後設認知來思考。意思就是,他們會分析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而找出使用大腦學習工具的時機與方式。如此一來,就算沒有「天生」善於學習的大腦,也可以把大腦的能力發揮到極致。
 
  這本書會帶著你如法炮製。就讓我們開始吧!
 
推薦序

  很容易閱讀並照做的實用小書,對大人或學齡青少年,都是很好的學習模式指引。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推薦序

《超高效學習》讓你輕鬆掌握高效學習法!

 
  讀到《超高效學習》不禁眼睛一亮,由超級學霸《超級學習》作者+跨界學習權威《學習如何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作者共著,這兩位作者的數本著作,都大獲好評,更是教育工作者必讀,符合大腦運作的學習法、教學法,令人印象深刻。
 
  而這本《超高效學習》則是一本適合學生自學的小書,讀來容易,輕鬆理解,方法具體,11個章節就是11個階段:從練習專心並戰勝拖延、突破卡關、深入學習、善用工作記憶、加強筆記技巧、強化記憶力、把學習內容內化為直覺,想得更快、從零開始打造自律能力、激勵自己,提升動力、提升閱讀效率、戰勝考試,最後成為學習的專家。
 
  這些從腦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延伸的方法,藉由簡單的羅列和容易理解的故事細節,容易理解、方便執行。我一邊閱讀一邊帶入我從數學系畢業之後,到進入語文教育、讀報教育、圖書館教育,最後還跨界到行動學習領域、撰寫書籍、演講分享、不斷優化的過程。許多方法我已經實踐,且已經成為直覺,像是番茄鐘工作法、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來回切換,就是我利用二十天書寫第二本著作《小學生學習年度行事曆》的歷程。
 
  而像「內化數理解題步驟,加強解題直覺」、「迎戰閱讀測驗:寫註解」、「後設認知學習模型」則是我長期帶領高年級孩子學習數學和語文時,必要的方法,且經過幾屆的學生反饋,成效卓然!欣喜地看見所用的方法和認知心理學和腦科學一致,更堅信前行之路。
 
  當然,更欣喜的是書裡有著更多且細緻的學習法,不管教師帶領學生,或是孩子自己閱讀自學,都具體接地可行,結構化且具有步驟和示範,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中,清晰且重點的思考是一種力量,掌握重要且有效的學習法,在學習上利用高效且正確的方式學習,將會成為一個良性正向的循環,不斷地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超高效學習》誠摯推薦給每一個學習者!
 
──林怡辰(資深國小教師、2016未來大人物教育類得主)

推薦序

像/向專家一樣學習

 
  COVID-19的全球疫情大流行,強迫世界各國的學校必須關閉以阻斷疫情傳播。疫情未見消緩的2021年,線上學習已經成為全球教育活動必備的第二軌方案。鄰國馬來西亞在本土疫情爆發之後,實施了多次的全面行動管制令。封城期間,線上課程帶給學生最大的體會,莫過於自律的重要:在離開「有教師的教室」情境之後,挑戰獨自面對「如何自學」。研究顯示,發展出學習自律(self-regulation)的學生,能夠自我監控、規劃、管理與控制自己的學習,在指導與支持頻率較弱的學習環境中表現更好。不過,在我的一份研究中顯示,當時大馬師生準備轉換線上教學的時間急迫,受訪學生很少具體提到學校或教師如何有系統地支持他們自學,畢竟老師們努力能夠緊急恢復學習已經極為勉強。
 
  相較之下,臺灣防疫措施相對得宜,多次阻止了可能的大規模擴散。即便是2021年5月的三級警戒,我們有完備的資訊基礎建設、優秀且積極的教師社群,以及民間自發的跨界支援,再加上時間接近期末,師生相熟、部分縣市也做過演練,還有一整年的其他國家經驗可以參考,中小學勉力克服這段網課期間的挑戰,成為師生和家長們跳出舒適圈的寶貴經驗。
 
  這讓我回想起在疫情發生的前一年,本書作者歐克莉老師和我有一次聊到全球的教育改革。她提到:現今的改革方向可能捨本逐末。老師們花費心力設計各種促進高層次認知學習的活動,也在教改的浪潮中轉化自己,退居從旁輔助的角色,也導入各種科技、遊戲等等創新教學設計,促發學習動機,把學生推上舞台當學習的主角,鼓勵學生大量互動,實現學生本位學習的理想,也創造出亮麗的學習成效。可是,一當這些卓有成效,但耗費老師們大量人力時間成本的「鷹架」消失無蹤,會不會學生們其實還沒掌握好有效的自學工具? 學習工具箱還沒準備好的學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兒?當然啦,雖然我們都無法預期世界的大災變,也不知道兩年後網課變成幾乎是唯一的大規模因應方案,但平日溫暖的歐克莉老師卻給出一個犀利的大哉問:
 
  「我認為目前的教育系統真的失焦了,我們以為學習真的只能通過同學的同儕互動來實現。可是,同儕互動往往需要先仰賴教師的密集勞動才有辦法促成。教師有個迷思:學生上網學習效率低,因為他們上網並沒有跟老師或同儕互動,所以上線學不到東西。但,真正的問題恐怕是,身為老師的我們並沒有事先讓學生學到該如何在網課裡獨立學習。這樣一來,老師們抱怨學生學得很被動,說線上學習根本就是叫馬車拉著馬跑。但會不會老師連馬都還沒給學生呢?」
 
  遺憾的是,大多數學生的經驗當中,對於「體驗到自己怎麼學」的經歷是隱晦不顯的。研究也指出,學生往往無法判斷自己所相信並實踐的學習方法到底有沒有效率。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有一部份或許是深植於我們文化當中,堅信學習是一道辛苦的成道之路,每個人都應該親歷「讀書千遍,其義自現」,終將達到滴水穿石的頓悟。另一方面,在學科總節數無論如何只能減少不可以增加的教改潛規則當中,也會使得有些老師不得不想著,學習策略怎麼會是學科老師在日漸短少的節數中應該包含(且負責教會)的範圍?畢竟進度已經壓得老師們喘不過氣來!而且,為什麼不是小學老師負責把學生的學習工具箱準備好,中學老師專心教學科就好?(同理:當您聽到大學老師也經常抱怨為什麼中學老師沒有先把學生教育到一定程度,也不用太意外。)
 
  無獨有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在《2030年學習指北針》(The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白皮書及相關報告就已經呼籲各國,教育體系需要幫助學習者在「變動不居的情境與特殊變動的考驗」中,還能夠不斷自學。這是因為人類在本世紀的挑戰充滿了VUCA: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激烈、不確定、複雜、模糊)。激烈的變化使得有效的預測變得困難;對結果難以預知而不敢確定;資訊暴增,越來越多的變項在事件中相互牽連影響;以及事件、狀態、或脈絡未必立刻可以得知或互相矛盾,使現象模糊。也因為如此,OECD主張,未來人類所需的素養必須以後設學習(meta-learning,學會如何學習)作為基底,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教育下一代時必須把學生的後設認知、自我監控、自主學習等技能視為重要發展項目。走過疫情讓我們發現,學生若還沒具備充分的後設學習能力,在承平時期的校園生活中或許相對容易獲得其他支持機會(如老師的教學設計、學校的學習診斷資源、科技化學習扶助、同儕等),但是一旦無法依賴他人,必須獨力線上自學的時候,不論是認知上的監督自己的學習狀態,還是情緒上要克服孤獨感,或懂得運用幫助專注力的app,都成為真實的挑戰。OECD的教育與技能總監Andreas Schleicher進一步強調,在「後真相」謠言滿天飛舞,加上演算法推薦你「同溫層」的資訊爆炸時代中,後設學習不僅是學生知識技能與態度的奠基,更是我們離開校園之後,還能賴以維持獨立思考判斷力的礎石。
 
  教育專家諄諄提醒,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已經突破三百萬學子的學習之道(learning how to learn)磨課師裡頭談的,是來自腦科學證據所支持的學習原理。有趣的是,最受歡迎的內容往往並不是講解大腦如何學習的段落,反而是歐克莉與各行各業的專家訪談,在分享中看見專家們的學習方法確實吻合科學上的學習原理。像/向專家一樣學習,讓同學們收穫最多!  
 
  看見全世界樂學者的需要,歐克莉老師邀請歐拉夫‧修威一起合作在Coursera開設最新的「Learning Like a Pro」同名磨課師,並協力完成本書。修威充滿活力,一邊經營著自己的教育新創事業Educas(是挪威的全國前 40 大青年新創唷!);另一邊,他是劍橋大學博士候選人,專攻以大數據分析的結果,強化線上環境當中的學生自律學習技能與成就表現。他還同時參加牛津大學教育測驗中心的研究團隊,進行數位化的學習測量。這本《超高效學習》,匯集了歐克莉老師從學習之道系列磨課師至今,深受學生喜愛並稱道的學習策略,而且兩位作者把策略精簡為簡單的步驟!讓您可以在步驟的演練過程中,啟動大腦的程序性學習路徑,形成終身受用的學習好習慣。
 
  我的老師王秀玲教授在教學原理課堂上說過一句我永遠記得的箴言:「老師教得越多,學生學得越少」。《超高效學習》完全抓住重點,言簡意賅,不能只看完就好,請一定要抓一兩個技巧實際用用看!讓我們往學習之道一同邁進!
 
  Happy Learning!!
 
──陳鏗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高等教育開放資源研究中心 副中心主任)
 
推薦序

要考到第一名,其實真的跟聰明無關!

 
  從我是醫學生的時候開始,就常常被問到:「要怎麼樣才能像你一樣這麼會讀書?」很多學生和考生都以為成績好的人,都只是「天才」,天生就能夠高效率地學習。但你知道嗎?要像班上第一名的同學一樣,其實真的跟聰明無關,「超高效學習」完全是一種後天可以練習的技術!
 
  本書的作者芭芭拉.歐克莉與歐拉夫.修威,就像你我一樣,都不是在班上的天才型學生,在學生時代苦苦地追趕著各種就算熬夜也讀不完的書本與考試。但芭芭拉後來從一個「沒有數學天分」的人,成為了工程學的教授,甚至在線上學習平台教授全世界的學生如何學習;歐拉夫在用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後,從牛津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學習,真的是有方法可循的。
 
  對於全世界苦於學習的學生,這兩位「學霸型」人物,簡明扼要地將學習的方法,分成了十一個章節。在這十一個章節,兩位作者對專注力、筆記技巧、時間規劃、自我激勵都有非常實用的觀點。最棒的是,這些學習的技術並不只是他們自己的經驗談。這些輔助學習的技術,有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的依據,也是其他教育專家常常用來幫助學生的技巧。
 
  例如「番茄鐘工作法」,就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種時間管理方式。和大家一樣,我也會在寫作的時候,不經意地去點開各種有趣的網頁或是拿起手機,中斷了正在進行的工作。「番茄鐘工作法」就是我自己長時間用來保持專注的方式,非常推薦大家用書中的方式親自試試看。
 
  翻閱此書,為這本書中嶄新且充滿實證的觀念,感到十分驚豔,並相當羨慕這個時代的讀者。這些在醫學生間也常常有人使用的方法,終於能夠這麼簡單地,被整理成一本深入淺出的書。
 
  無論你是正在學校讀書,準備期中期末考的學生,或是你是正在準備國家考試、執照考試的考生,都能夠透過這本書的叮嚀,提醒自己,讓自己照著每一個章節上的練習方式,一步步讓自己更加專注,使大腦進入心流狀態,相信一定對你的學習能夠有所幫助。
 
──黃馨弘(《大腦百科》醫學譯者、《適腦學習》醫學審訂)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6587863
  • 叢書系列:Mind Map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運用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來解決大小問題
 
大腦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考、學習模式。第一種模式叫做「專注模式」。專注模式是本書第一章的重點。顧名思義,專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時候,就處於專注模式。舉例來說,你可能專心在理解一道物理題的詳解,又或是努力想要熟記新詞彙。第二種模式叫做「發散模式」。發散模式對思考和學習也很重要。當你處在發散模式的時候,思緒仍在腦中運轉,只是你並沒有專注在某個特定想法上。舉例來說,淋浴時、搭公車時、散步時或快要睡著時,忽然出現某種想法,這時的你就處在發散模式。大腦處在發散模式的時候,可以連結不同的思緒和想法,這是專注模式所辦不到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常常在散步或是淋浴時出現新鮮有趣的點子。(後略)
 
如何進入發散模式
 
學習某個主題時,要進入發散模式,首先必須努力鑽研好一陣子,或鑽研到感覺卡關為止,這時就要停止專注。接著,為了要進入發散模式,最好做點比較無需用腦的活動,例如刷牙、洗碗、燙衣服、搭公車、淋浴,或是閉上雙眼躺著不動。這些活動會需要一點點專注力(畢竟走路還是不要撞到牆比較好),但不用太多。要讓大腦可以放飛自我。專注力用罄的時候,自然就會進入發散模式。至於要在發散模式停留多久,視情況而定。舉例來說,眨眼的時候你會短暫進入發散模式─但是不要太高興,眨眼時間太短,大腦還來不及處理訊息。幾分鐘的白日夢時間也會進入發散模式。你也可以在發散模式中散步好幾個小時。一天之中,你自然會在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間來回切換。(後略)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3
5.0
|
2024/12/07
內容言簡意賅,翻譯得很好。與作者之前兩作品《大腦喜歡這樣學》《學習如何學習》,相較之下,此書較為簡要,但內容充實。
展開
user-img
5.0
|
2022/11/27
|
電子書

我是畢業多年的社會人士,是在MOOC相關網站上看到「育網」,註冊帳號後開始進行線上學習,看到「學習之道」這門課吸引我,接著選修。檢視自己過去讀書失敗經驗,原來是沒有抓到自己適合的要領,接著運用影片中的技巧,逐步改善讀書模式(改掉自身習慣真的不容易)。

這本書是集作者的前面著作之大成,觀念易懂,大量使用自身例子,收益豐厚。在此推薦!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考試用書、教科書】遠流暢銷電子書展|單本79折、兩本7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