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斷念の練習: 斷念,不是單純放棄,而是願你盡力。勉強不來的事學會不在意,生活才得以繼續積極。

斷念の練習: 斷念,不是單純放棄,而是願你盡力。勉強不來的事學會不在意,生活才得以繼續積極。

あきらめる練習

  • 定價:380
  • 優惠價:66250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欲望就像人穿盔甲。穿一套,很好;穿太多,跑不動。
  ◎與人相處就像走獨木橋,總要有人先靠邊,彼此才能繼續前行。
  ◎遇上麻煩怎麼辦?勇敢說出「請幫幫我」,人生無煩惱。
  ◎面對逆境,鼓勵自己:有一天我就會把這故事「笑」著說給別人聽。
  ◎怎麼分辨世間善惡?260個字就可說完。
 
  本書作者名取芳彥,被譽為日本最會說故事的和尚,
  擔任真言宗密藏院住持近40年,
  在修讀佛經與聆聽信眾煩惱的過程中,他體悟到:
    
  人不可能沒有情緒,都會憤怒、嫉妒、執著、憂慮,
  勸人(自己)不要生氣、放下、不要想太多,根本沒有用,
  想活得自在,你需要「斷念的練習」。
 
  什麼是「斷念」?不是單純的放棄,而是願你盡力,
  盡力後,勉強不來的事就不要在意,人生就不再糾結。
 
  ‧被親友騙、被朋友暗算?別失望,
  人本來就出乎意料的容易背信,別人會怎麼對你,你無能為力。
 
  ‧付出後卻沒有得到回報?別氣,世上本就不存在「好心有好報」,
  當你祈求回報,就會不甘心。
 
  ‧面對逆境怎麼化解?
  鼓勵自己,總有一天,我會把這故事「笑」著說給別人聽。
 
  ‧老覺得別人對不起你?
  苦海的源頭,就是你總想如己所願、隨己所欲。
         
  所以,作者總是這樣告訴我們:
  一旦做了決定,其他選項就要捨棄,就跟買東西一樣,
  沒有所謂貴或便宜,買到的當下,都是最好的東西。
         
  面對多數人最難以處理、也會害怕的生與死,怎麼斷念?
  作者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帶孩子來掃墓」吧!為什麼?
   
  聽聽這位日本最會說故事的和尚與暢銷書作家,
  如何用佛教的出世哲學,轉化為生活中入世的實踐。
 
本書特色
 
  斷念,不是單純放棄,而是願你盡力。
  勉強不來的事學會不在意,生活才得以繼續積極。
 
名人推薦
 
  作家、臨床心理師/游乾桂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林建德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自我成長系IG創作者/空之客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名取芳彥
 
  1958年生於東京都江戶川區。密藏院住持。真言宗豐山派傳教研究所研究員。豐山流大師講(詠歌)的詠匠。同時擔任密藏院描佛會講師、詠歌指導等,積極從事弘法活動。
 
  主要著作有暢銷書《學習不壓抑》、《般若心經,心的大掃除》、《放不下的事,這樣做,都能放下》、《不堅持「正確的事」也無妨》、《短短三天讓心放晴的書》、《煩惱力》等書。日本JT-VAN網站的「名取芳彥小語」(共兩百回)也獲好評。
 
譯者簡介
 
賴詩韻
 
  靜宜大學日文系,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曾任豐原高中、靜宜大學日文系兼任講師,從事日文教學及翻譯多年,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一瞬間的貼心》、《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等書(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目錄

推薦序一 斷念,其實就是「轉念」/游乾桂
推薦序二 想斷煩惱,先學「斷念」/林建德
前言 斷念,不是放棄,是理解自己的無能為力

序章 你的困擾,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01 世上所有事,都是因緣際會的結果
02 人際關係像美味料理,複雜才有趣
03 與人相處,經常贏了道理,卻輸了現實
04 「請幫幫我」——人生的百憂解
05 一旦做出決定,就要捨棄其他選項
06 苦海的源頭,總想如己所願、隨己所欲
07 內心的壞天氣,靠自己放晴!

第一章 斷念,是入世的實踐,不是出世的哲學
01 你要當好人,不是為誰當好人
02 速速遠離整天抱怨者!
03 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我不認同
04 與其人見人愛,不如我看誰都可愛
05 當你祈求回報,就會不甘心
06 今天的努力就到今天,不要替明天加油
07 忍耐不能永無止境,要有目標
08 網路陰謀論,讓人變得不快樂
09 不用失望,人本來就出乎意料的容易背信
10 關於逆境,有一天你要笑著說給別人聽
11 斷念,要先不否定結果
12 手機、郵件、社群,別成天掛在上頭
13 無論肚子或心靈,八分飽就好
14 志氣是:自己的事自己解決
15 老跟一群人一起混,你不會進步
16 做與不做,你都會後悔

第二章 放下,很難;轉念,就不難了
01 欲望就像盔甲,穿太多就走不動
02 世上沒有完美,接受「這樣就好」
03 有實力的人,從不害怕重複
04 多才多藝的人,都從專精一項技能開始
05 執著很好,過頭了就不好
06 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有限,與人合作才有趣
07 環境是人的共業,僅憑一己之力很難改變
08 行事曆不要排滿滿,留時間放空
09 不要計較划不划算,買到都是最好的
10 怎麼分辨世間善惡?260個字就可說完
11 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人生很無聊
12 了解流行,但不要追著跑
13 如何放下?先認清自己還放不下
14 你的不安,多半來自你太想要
15 永遠說實話,就不用記得自己說過什麼
16 一個人知不知足?從冰箱就可判斷

第三章 無壞不顯好,這就是人生
01 遇到不如意,先想「這不是我的錯」
02 過去無法改變,但可以抹除回憶
03 面對悲傷的五階段理論
04 講人壞話就像迴力鏢,最後會傷到自己
05 看清死亡,就能好好活一場
06 不想糾結,就弄清楚自己害怕的原因
07 為了堅持而堅持,其實是逞強
08 好心會有好報,這種說法很功利
09 躲不掉的事,就正面迎擊吧!
10 等待是好事,但要設定期限
11 愚痴,可以抒發情緒,但改變不了事實
12 討厭就說討厭,開心就說開心
13 金錢是維生手段,手段不能成為目的
14 我的隨便鍋配上妻子的認真蓋
15 「疑心」也是人生一大苦
16 無法反駁的孩子,內心不是悲傷,而是憤怒
17 身陷汙泥,如何絢爛綻放?
18 想要到彼岸,就趕緊渡河
19 老想維持現狀,你很難做自己

第四章 一加一只會等於二,這就是斷念
01 「說大話」未必是壞事
02 不要跟人比較!自己就很好
03 比贏的人,比輸的人,都不開心
04 低調卻不張揚,才是真本事
05 你以為的安定,最不安定
06 覺得別人不認同你?走趟墓園吧
07 夫妻吵架,連狗都不理
08 佛教十善戒,你能做到幾個?
09 「希望別人懂我」是強人所難
10 想得到更多稱讚,評價反而會變差
11 羨慕是好事,嫉妒就是毒藥
12 不要後悔之前的決定,你只是繞了一下遠路
13 人生就像走獨木橋,總得有人先靠邊
14 只想講道理,沒人想聽你!

第五章 人生沒有排練,一上場就是真實演出
01 奢侈品能填補空間,卻補不了空虛
02 盡人事之後,順其自然就好
03 想也沒用,不要再想,就當不可思議
04 追求便利,要有「到此為止」的覺悟
05 自以為「正確」,只是你的認為
06 聽到批評,你是反駁派還是發怒派?
07 晴天以外,都是「壞天氣」嗎?
08 期待別人幫,不如自己做
09 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勇於承認很重要
10 不會說好話?那就說實話
11 好好活著,就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12 變老很正常,失衡的是你的心
13 視若無物,方能視生死為無物
14 我總是跟信徒說,請帶孩子來掃墓
15 心若平靜就是善,心若變亂就是惡!
16 人生跟考試一樣,只求60分及格就好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斷念,其實就是「轉念」
作家、臨床心理師/游乾桂
 
  有些念想,現在做不到,不代表未來不會做到,重點是有無早一刻撒下那粒美好的種子,這是我的習佛心得,也是日本最會說故事的出家人名取芳彥,在他的作品《斷念の練習》中給出的貼心叮囑。
 
  大是文化邀我為這本好書為文作序,我點頭答應後多日晃悠拜讀,被它深深吸引,順道爬梳了自己的習佛往事。
 
  那是年少的記憶了,大姐與老家附近的明光寺住持相熟,大學聯考前兩年,我便住進寺中,青燈古佛相伴,意外埋下一粒「佛種子」。我是心理系學生,但卻出入哲學系,修習佛學概論、中觀哲學、佛教經論等課程,在「懷疑論」的哲學裡,窺探「實踐論」的佛學。這樣美好的經驗,在《斷念の練習》一書裡處處可見,止息痛苦與離苦得樂因而有了火花。
 
  人生本質究竟是「無壞不顯好」,壞事可能占了十之八九,離苦得樂的方式是「修行」,一直以為自己走噩運、被陷害,起嗔恨心,如果未有轉念,好事便遙遙無期。反之,懂得無壞不顯好,理悟:沒有壞人,就看不出好人的好;沒有苦難,就很難看見菩提,明白轉身可能會有陽光。
 
  《斷念の練習》一書是我對佛學理解的美好印證,它不是出世的哲學,而是入世的實踐,看破、放下、隨緣與自在是人生四大功課。
 
  看破的意思並非看空,而是「知道」、「了然」一切,明白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都是歷程,金錢就不會只是錢,而是一種通往美好日子的媒介而已,財富便不會是枷鎖,投資大師巴菲特是這樣想的:工作賺錢是成就,用錢助人是慈悲。「看破」在此應該解讀成「看懂」或「看清」,理解金錢的本質,得到的會是真正的快樂。
 
  「放下」,難呀!是啊,全放下當然難,但若轉念只放一下就不難了。放下其實無所不在,杯子裝滿想再裝水,必須先喝光,這就是放下。不安的執念「放」生了,才可能安頓內心。
 
  「隨緣」最好,它的對應是勉強。人生有太多自設的勉強,比收入、比排名、比成就、比容貌、比房車……彷彿造了一粒自己搬不動的石頭。凡事太過強求,就會起煩惱心,那便是攀緣了。與其煩惱明天,不如隨順因緣的活好當下。
 
  人生,最終求一個「自在」,但自在不是一開始就凡事通達,而是做出該年紀的安心法,一如孔子所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長路最好慢行,保持規律的速率,無求便是安心法。即使三千繁華,亦不過彈指一刹那,百年雲煙過後,都是一抔黃沙。
 
  不爭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不貪就是布施,斷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便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懂得一加一只等於二,就是自在。
 
  這本《斷念の練習》給我很多心靈活泉,我猜同樣也能惠賜給你,樂以為文推薦。
 
推薦序二
 
想斷煩惱,先學「斷念」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林建德
 
  在佛教的修行中,「心念」無疑是最重要的。有什麼樣的心念,即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行為成為習慣,久而久之形成業力習氣,形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甚至有一說「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因此,佛法修學所重,即是心意識的覺知與觀照。
 
  修行佛法有三種道路:「人天道」重視福德因緣的累積,從利他、助人中增長善業,因此「善念」是重要的;「解脫道」則強調四念住(按:指身體、感受、心理、思想四面向)的止觀修行,近來風行的「正念」法門,即是透過對四念住的覺察,深化身心的智慧洞察,進而遠離貪、瞋、痴等煩惱;「菩薩道」邁向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圓滿成佛,善念與正念更往上、往前開展,故大乘佛法裡便有「無念」之說。無念是「於念而無念」,隨任何念頭的升起與消失,既不執著、也不強求,即便是善念和正念亦然,再無二元的對立分別。
 
  善念、正念與無念,大致相應與人天、聲聞(按:即「解脫道」)與菩薩的修行心法;然而,於此三者之外,本書所說的「斷念」亦是一絕,實可謂「斷念即解脫」,猶似禪宗所言的「歇即菩提」(按:放下心中的煩惱,就可察覺自己的真實面目)。
人之所以有煩惱,乃因心有牽繫,看不破、放不下、捨不得等,如此「懸念」,使人一步一步走向痛苦的深淵;如何臨崖勒馬、回頭是岸,就要在病痛起處勇猛奮躍,不生起此等心、不復作此等人。簡言之,要「斷煩惱」必須先「斷念」,本書的要旨即在告訴人如何斷念;其實斷念亦是「轉念」,轉向善念、正念,乃至於無念。
 
  斷念的人生修練是重要的。佛教「十二因緣」從無明為始,一個牽引著一個,不斷接續生命的苦痛;相對的,只要從中截斷,生死苦痛的流轉就此結束,即可能終結無止境的輪迴。
 
  此外,從斷念而至斷煩惱,象徵一種決絕的勇氣與信心,斷然且毅然決然,在生命旅途上做一個堅強的勇者。
 
  「放下」需要勇猛無畏,在人生諸多時刻,倘若執著太深,煩惱勢必粗重!斷念象徵一種「離執力」──遠離「執念」的能力,此亦為一種心靈的力量,邇來逐漸盛行的「斷捨離」,可謂是斷念的實踐,值得吾人深思和推廣。
 
  很欣悅大是文化出版一本關於斷念練習的書。本書指出「放棄」其實是看清真相,「斷念」就是心靈的大掃除;相對的,執著是不安、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的源頭,想太多、愛比較,著實讓人日子難過。綜括言之,活在當下──不懊悔過去、不煩憂未來,才是人生的幸福之道。
 
  全書雖諄諄教誨卻平易近人,隨手拾取、咀嚼其中片言隻字,隨即得以獲益啟發、心開意解。值此繁忙世道,本書當可為現今困頓、正在渡越生命重大關卡之人,帶來一帖及時的清涼藥方,故樂為推薦之。

前言
 
斷念,不是放棄,是理解自己的無能為力
 
  事情沒有做到最後,半途而廢,叫做「放棄」,日文寫做「諦める」。這個語詞,給人遺憾、痛苦、鬱悶和空虛的感受,大家都不是很喜歡用。
 
  不過,翻開字典查詢「諦」這個字,卻都是很棒的解釋,完全沒有負面的意思。看來,「諦める」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不好呢!
 
  「諦」這個字的右邊是帝,原本的象形文字,是三條垂墜的線,束在一起的樣子。意思衍生為:
 
  一、把事情弄清楚。多方觀照,辨明真相。
  二、真實。綜觀整體,洞察真相。
 
  簡單來說,就是「看清」(明らかにする)的意思。好像東西被光線照得很清楚,真相大白。這裡的「看清」,表示毫無疑問、明明白白。這個字在梵語中唸做「satyá」,意思是:
 
  三、真理(佛教用語)。還有覺悟。
 
  也就是說,在日語中,「放棄」與「看清」其實是同一個意思。以前的人,是在「看清」事情的真相後,得以「放棄」。即使希望長生不老,但還是明白「人只要生下來,就會變老」,只得放棄、斷絕長生不老的念頭,並接受「人終究會老」的事實。
 
  不過,到了近世,「諦める」這個字,已經失去「看清事情本質」的前提,單純變成放棄的意思。時代的變遷,多少會使語言產生變化。不過,明明只要經過「看清」的過程,就可以乾脆的「放棄」啊!後人卻都忽略了看清的環節,真是可惜!
 
  認清事實,才不會討厭自己
 
  佛教的釋迦牟尼,闡明四諦為基本教義,也把「放棄」和「看清」視為相同意思。
  為了乾脆俐落的放棄,應該要看清什麼呢?
  首先,要仔細觀照事物和自己內心的狀態。
 
  例如,原本預定好的戶外活動,因為下雨去不成。這時,要放棄很想去的戶外活動,首先得明白「天氣不可能改變」的事實。如果沒有看清這項事實,就會懊惱不已,一直抱怨「為什麼偏偏下起雨了」、「虧我還特地做準備」。
 
  再以我的經驗作為例子。放棄減重時,必須先明白「我生而為吃,現在想吃的欲望勝過一切。」、「大家常說『男人因為不想死而瘦身,女人為了瘦身可以豁出性命。』現在的我,比起減輕身體的負擔,更重視減輕心靈的負擔。」只要明白這些道理,就不會陷入自我嫌惡,覺得「我減不了肥很沒用」,即使被別人罵「沒有毅力」,也很心安理得。
 
  有些人,即使仔細觀察事情的狀況,還是無法放棄。這樣的人,也只能讓他持續嘗試,直到他看清事實為止。他必須不斷嘗試,直到遭遇挫折、累得筋疲力盡,才可能放棄。
 
  要對喜歡的人死心斷念,除非愛到徹底。直到明白就算自己愛到粉身碎骨,對方也不屑一顧,才有放棄、死心的可能。如果不明白「感情勉強不來」的道理,人就無法斷念。
 
  想要放棄不如意的工作,只能盡力一搏,做到徹底。拚盡全力後遭遇失敗,才有可能明白失敗的原因。「原來那個環節不能那樣處理,難怪會失敗。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於是得以斷念,轉向新的目標。
 
  「沒辦法,這件事就是這樣」,別再糾結
 
  如果覺得「看清」一詞很難理解,想成是「理所當然、沒辦法」也可以。
  被別人說了壞話,只要想成「那個人要講別人的壞話,才會有優越感,所以理所當然會講我的壞話」,就不會放在心上。
 
  自己說了正確的事,卻不被理解,不妨想成「對方的理解能力有問題,所以不懂也沒辦法」(但是,我不是建議你們把對方當傻瓜喔)。「對方似乎覺得還有其他正確的觀點,所以當下自然不會採用我的意見。」如果可以意識到這點,就不會覺得焦慮煩躁。
 
  被強大的挫折打垮,導致不得不放棄,不可能輕易振作起來。想要重新振作,必須明白自己為什麼遭遇挫折。明白「自己真的無計可施」,然後徹底斷念。每次重新振作,就會明白「原來這件事就是這樣」,學到寶貴的經驗。
 
  本書想告訴大家,我們平常遇到的問題,它們的本質是什麼,要如何「看清」進而「斷念」。本書所談的「斷念」,有「看清」和「放下」兩種意思。
 
  我舉的事例,多數都是我親身經歷的放棄過程,或許不全然符合你的情況,但是希望你可以從這麼多的事例當中,體悟到放棄的方法。
 
  希望能幫助大家把糾結於心的事情徹底斷念,踏出新的一步。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123126
  • 叢書系列:Think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苦海的源頭,總想如己所願、隨己所欲
 
佛教對於「苦」的定義簡單明瞭,就是「不能如願」。我們會產生負面情緒,都是因為不能如願。
 
這個世上,天氣不會配合自己。政治和經濟,也不會如你所願。人際關係,也無法隨心所欲。因此,如果期待凡事盡如人意,我們的一生,將永遠陷入苦海當中。看清苦與我們的關係,佛教稱為「苦諦」。
 
人生會有諸苦,因為我們的心是很多「自我想望」的集結體。自我想望太多,所以產生諸苦。這個清楚的因果關係,稱為「集諦」。
 
順帶一提,會產生苦的自我想望,稱為「煩惱」(明明不如意,卻不覺得苦,那就不是煩惱)。
 
如何才可以消除諸苦?只要消滅「凡事想要盡如己願」的煩惱就好。這就是「滅諦」。
 
釋迦牟尼根據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有一種道(方法)可以消滅煩惱,也就是「道諦」。佛道就是在闡述這個道諦(最近大家都說「佛教」,但我比較偏好「佛道」一詞)。
 
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合稱「四諦」。苦集滅道四件事,必須坐下來好好探究一番,所以才用上「諦」這個字。而且,道諦有八道,搭配四諦,合稱「四諦八正道」,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教義。
 
不看清事物的本質,就無法斷念。在競爭社會的苦海浮沉,如果不先看清本質,只是想盲目放棄,反而會覺得壓力更大,衍生更多痛苦。
 
以我來說,當我產生負面情緒時,我會先針對自己的想望,反思「我究竟想要什麼」,並思考自己的想望是否合理。多虧這個方法,我的苦少了許多。
 
忍耐不能永無止境,要有目標
 
講到「忍耐」這個詞,很多人只會想到「忍住不做想做的事」吧。從小時候開始,父母和老師就一直叫我們「要忍耐」。因此,忍耐對我們而言,只有強制和壓抑等負面印象。
 
所以,我們會覺得「忍耐很討厭」。至少,我以前是這樣想的。
 
忍耐的日語漢字是「我慢」。「我慢」這個詞原本是佛教用語,但現在的使用上已經偏離了原意。
 
我慢是煩惱中的「七慢」之一,把實際上不存在的我視為中心,因而生出自大心,出現傲慢、自命不凡的表現。日本從近世後期,開始把這個詞的意思,由倔強、固執己見,轉換成忍耐之意。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2/07/16

斷念,不是單純放棄,而是願你盡力。勉強不來的事學會不在意,生活才得以繼續積極。👍

如果布施於人,是用「施捨」的心態,認為對對方有恩而形成傲慢的話,無論做了什麼,都不能成為布施。正因為布施的心是「甘願」的,心靈才可以常保愉快。😊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