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童書展
帝國的野心:十九世紀英俄帝國中亞大競逐

帝國的野心:十九世紀英俄帝國中亞大競逐

The Great Game: The Struggle for Empire in Central Asia

  • 定價:850
  • 優惠價:7595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這一刻,早從大競逐時期開始便已注定發生──許善德讀《帝國的野心:十九世紀英俄帝國中亞大競逐》

    文/許善德2022年05月13日

    帝國的野心:十九世紀英俄帝國中亞大競逐 綜觀中亞歷史,各強權在中亞的爾虞我詐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便已發生,也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之一。拿破崙、鐵木真等人對中亞都曾懷抱興趣;十九世紀後,俄國沙皇、法國、德國、英國都曾覬覦中亞,並因而延伸出以阿富汗為中心的大競逐時代歷史 more
  • 俄國對印度的野心是再真實不過,而且一直都存在著。

    文/林敬銓2022年04月27日

    《帝國的野心:十九世紀英俄帝國中亞大競逐》這本書讓我不由地想起《馬可波羅東遊記》,儘管兩本書在本質、敘事背景的時間與內容上有著天壤之別。我之所以有如此跳躍的聯想,其實與本書作者彼德.霍普克生動的敘事手法不無關係。在本書中,霍普克引用了大量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史料,經過縝密的整理與分 more
 

內容簡介

維多利亞時期的大英帝國與沙皇政權下的俄羅斯帝國,
十九世紀兩大帝國在中亞展開的「大競逐」,
擘畫了今日地緣政治的面貌。

  2021年末美軍撤出阿富汗,阿富汗究竟有什麼重要性,讓美國及之前的大英帝國和沙皇俄國爭相派兵進入?又是什麼樣堅強、剽悍的民族性讓這些外來入侵者灰頭土臉地一一撤出?另一方面,俄羅斯在2022年初進攻烏克蘭,是什麼樣的歷史情懷,讓俄羅斯此一龐大國家長久存在著被包圍的恐懼?不論是阿富汗的戰略位置,或俄國出兵烏克蘭背後所隱含的恐懼,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議題,卻可在十九世紀一場百年競逐中找到源頭。

  1819年至1907年英俄兩國簽訂《英俄條約》為止,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與沙皇治下的俄羅斯帝國,在中亞孤寂的高山和沙漠上進行著一場被稱為「大競逐」(The Great Game)的隱密戰爭。

  十九世紀時英俄為了取得通往富饒印度與遠東通道的控制權,從高加索的荒蕪平原纏鬥到中國,穿越荒涼的帕米爾高原和喀拉崑崙山的隘口,並度過熾熱的克爾曼與赫爾曼德的沙漠,然後沿著古老絲路的驛站相互對峙。當中牽扯的民族眾多,從驍勇善戰的阿富汗人,到隱伏沙漠的土庫曼盜匪,再到逐漸衰微的鄂圖曼帝國與滿清,每個民族在這場英俄大競逐的棋盤中,都好似一顆顆身不由己的棋子。

  儘管英俄在「大競逐」中都未曾正面交戰,甚至「大競逐」還被譽為君子之爭,但仍難掩其中的殘酷歷史;從英國軍官本恩斯在阿富汗慘遭殺害,到英軍撤出阿富汗時被殘忍屠戮,再到俄軍在阿富汗格克切佩堡壘對土庫曼人展開報復,種種書中提及血淋淋的歷史事件,都難掩「大競逐」百年稱霸戰的血腥味。

  《華盛頓郵報》盛讚:「只要是彼德.霍普克出手,沒有故事不精采。」在這本巨著裡,其引人入勝的文字鮮明刻劃著書中角色的性格,也重現了當年兩大帝國間風雲爭奪戰的爾虞我詐。他也透過翔實的學術研究與實地探訪的經驗,捕捉這段歷史的精髓,娓娓道出影響至今的地緣政治實況。大競逐所帶來的劇烈影響,直到今天仍震撼著中亞地區。

名人推薦

  李正皓|政論節目政治評論專家
  侍建宇|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
  孫超群|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中亞事務研究員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許善德|中東國際事務專家
  湯鈞佑|前進俄羅斯社群編輯
  趙怡翔|前駐美國代表處政治組組長
  趙竹成|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劉仕傑|前外交官
  中亞脈搏
  前進俄羅斯 Let's go to Russia
  說說伊朗
  Zanst 從台灣放眼中東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大競賽』是東印度公司的亞瑟.柯諾里上尉,在一八四二年因為間諜行動而在布哈拉被斬首之前所創造出來的詞彙,而這場競賽,就是沙皇統治的俄羅斯,和維多利亞女王的英國之間,在中亞地區進行的爭霸戰。當時危在旦夕的,就是大英帝國財富的關鍵所在:印度。當這場競賽在十九世紀初開啟時,英俄兩個帝國的邊界相距還有兩千英里,彼此之間隔著廣袤的沙漠和幾乎無法跨越的山脈;到了競賽結束之時,英俄之間的距離卻只剩下二十公里。
  彼德.霍普克曾擔任倫敦《泰晤士報》的記者,在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經驗;他所講述的這個特別的故事,關於野心和陰謀,也關於軍事冒險活動。他生動的敘事節奏非常輕快,儘管將各個人物都描繪得多采多姿(包括部族首領、將軍、間諜,以及維多利亞女王本人),卻又極富技巧地,為地理、外交框架提供了清晰的概觀。這場大競賽可以說是美國『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俄羅斯版,目的都是希望主宰一整個大陸,而霍普柯克也小心翼翼地兼顧俄羅斯人和英國人的觀點,對其進行了完整的解釋。雖然這個故事在一九一七年沙俄垮台時便結束了,但蘇聯的滅亡(他們在阿富汗為期十年的血腥戰役也加速了這個滅亡的過程),卻再次讓這個故事有了參照的價值,因為世界的和平和穩定,也再一次因為這個擁有豐富礦藏和戰略意義的不穩地區而受到了威脅。」──亞馬遜網路書店書評

  「處於半瘋狂狀態的沙皇保羅一世,在一八〇一年派出了一支軍隊前往印度。後來保羅一世遭到刺殺之後,這支軍隊也隨即遭到了召回。然而七十年後,接連幾位野心勃勃的沙皇,相繼擊敗了中亞地區的穆斯林居民,而充滿自信的聖彼得堡,也再次將他們的目光往南望向了印度。統治印度的英國人擔心有天會遭到俄羅斯人入侵,於是派出了幾位喬裝成聖徒的英國間諜,前去釐清俄羅斯人到底在盤算什麼。一八八〇年,英國人在歷經一場血戰之後,終於消滅了俄羅斯人在阿富汗的影響力,並建立了一個緩衝國。這場英俄之間在中亞的角力被稱為大競賽;在霍普柯克鉅細彌遺的敘事中,他透過哥薩克人、穆斯林游擊隊、勇敢的旅人、間諜、地圖繪製者和軍人的輝煌事蹟,娓娓道出了一個充滿冒險經歷和政治陰謀的精彩故事。雖然大競賽已經在一九〇七年因為英俄條約而終結了,但如同霍普柯克在書中前言所指出的,一場新的帝國競賽已經開始在中亞展開了,而這次參與對抗的,則是美國、俄羅斯、土耳其、中國和伊朗。」──《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以引人入勝、充滿才華的技巧寫就⋯⋯霍普克把這個故事說得很好,突出了冒險的氣氛與魅力,卻又不失宏觀的歷史圖像。」──安德魯.倫納德(Andrew Leonard)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如果你喜歡生動的英雄故事、又想清晰理解新興中亞國家的歷史,那你一定會覺得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拜倫.法威爾(Byron Farwell),《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當今世上沒有哪個人能像他一樣,如此兼具技巧、知識、熱情和洞見地處理好這個迷人的主題。」──珍.莫里斯(Jan Morri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彼德.霍普克(Peter Hopkirk, 1930-2014)


  英國記者,作家和歷史學家。他曾為倫敦的《泰晤士報》擔任撰稿人十九年、採訪主任五年,也是中東事務和遠東局勢分析的專家。他在成為全職作家之前,曾擔任獨立電視新聞(ITN)的記者和新聞播報員兩年、《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的駐紐約特派員。他曾在一九五〇年代擔任西非新聞雜誌《鼓》(Drum)的編輯(該雜誌和南非傳奇性的同名雜誌是姐妹刊物)。他在進入英國媒體業之前,曾在國王非洲步槍兵團(King's African Rifles)裡擔任中尉軍官;後來成為烏干達獨裁者的伊迪・阿敏(Idi Amin),也曾以准下士的身分和他在同一個營裡服役。霍普柯克多對於各種災禍並不陌生——他曾兩次被關在秘密警察的牢房裡(一次在古巴、一次在中東),而且曾被阿拉伯恐怖份子挾持。

  彼得.霍普柯克多年以來都在他著作所描述的地區裡廣泛旅行,其中包括中亞、高加索、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伊朗,以及土耳其東部。他的著作包括:《如隱密之火一般:終結大英帝國的秘密計畫》(Like Hidden Fire: The Plot to Bring Down the British Empire)、《世界屋脊的闖入者:拉薩爭奪戰》(Trespassers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The Race for Lhasa)、《絲路奪寶》(Foreign devils on the Silk Road)、《隱藏之火:推倒大英帝國的計謀》(Like Hidden Fire: The Plot to Bring Down the British Empire)、《世界屋脊的入侵者:拉薩競賽》(Trespassers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The Race for Lhasa)等書,陸續已被翻譯成十三種不同國家的語言。

譯者簡介

李易安


  《端傳媒》記者,用移動做田野,以田野為生活,為田野而移動。怕鬼,但喜歡逛墓園;喜歡旅行,也喜歡紀錄,文章散見《端傳媒》、轉角國際、Matters;第13屆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獲選者,曾入圍亞洲出版協會(SOPA)卓越新聞獎。兼職翻譯,譯有《歐亞帝國的邊境: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啟蒙運動》等書。《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個人著作。


 
 

目錄

前言    

【開端】
第一章 黃禍    
第二章 拿破崙帶來的夢魘    
第三章 大競賽的預演    
第四章 俄國的崛起    
第五章 條條大路通印度    
第六章 大競賽的第一位俄國參與者    
第七章 兩隻狗的奇怪故事    
第八章 奧克蘇斯河上之死    
第九章 氣壓急轉直下    

【中繼】
第十章 「大競賽」    
第十一章 本恩斯進入「布哈拉」    
第十二章 世上最偉大的堡壘    
第十三章 神秘的維特克維奇    
第十四章 赫拉特的英雄    
第十五章 王位製造者    
第十六章 爭奪希瓦    
第十七章 解放奴隸    
第十八章 長刀之夜    
第十九章 翻天覆地    
第二十章 山口的大屠殺    
第二十一章 柯諾里和史多達特的最後時光    
第二十二章 中場休息    

【高潮】
第二十三章 俄羅斯開啟大進軍
第二十四章 塔什干之虎    
第二十五章 絲路上的間諜    
第二十六章 冰冷鋼刀架在喉頭的感覺    
第二十七章 「來自北方的醫師」    
第二十八章 本那比上尉的希瓦騎行    
第二十九章 巴拉希薩爾的浴血戰    
第三十章 土庫曼人的最後一搏    
第三十一章 邁向戰爭邊緣    
第三十二章 前往東方的鐵路競賽    
第三十三章 三個帝國的交匯處    
第三十四章 帕米爾高原上的引爆點    
第三十五章 契特拉爭奪戰    
第三十六章 邁入終局    
第三十七章 競賽結束

參考書目
0 DL3GJ       
 

前言

  自從我寫完這本書之後,大競賽涉及的國家又發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大幅加深了這本書敘事的重要性。幾近完全沉寂這麼多年之後,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突然再次成了新聞版面的主角,一如十九世紀時那樣。製作地圖的人,也都在忙著跟上快速變動的圖面。隨著共產政體倒台,有超過六個全新的國家從莫斯科在亞洲的「邪惡帝國」廢墟之中冒了出來,這些國家分布的範圍,從西邊的高加索地區,一路延伸到東邊的中國邊界。幾場地方型的戰爭爆發了、俄羅斯的地名從地圖上被抹除了,而外國大使館則在各個全新的首都裡開張。

  與此同時,一場新的角力也正在進行中,各個彼此敵對的外部勢力,都在競相填補莫斯科驟然離去之後所留下的政經真空狀態。政治分析家和擬定新聞標題的人,已經開始將這波為了鞏固長期優勢而進行的軍事行動稱為「新的大競賽」。因為儘管今日的賭注更高了,參賽者也幾乎都是新面孔,但他們認為今天的大競賽依然是過去那場角力的延續。正因為這樣,接下來所描述的故事才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它是坊間第一本包含完整、生動細節的書,述說了前後幾位沙皇和無情的將軍,是如何鎮壓了中亞地區的穆斯林居民,並佔領了他們的土地。英國人擔心俄羅斯人如果不併吞印度不會善罷甘休,於是派出了年輕軍官向北穿越山口、進行監視。這場大競賽有時會波及到阿富汗、波斯、中國和西藏——如果我們放任情勢升高,這種現象今日也可能會再次上演。

  今日的大競賽中最強大的參賽者,就是最後一個崛起的強權:美國。華盛頓將這個長期處於未定狀態的地區視為中東的延伸,認為那裡有著相同的風險和問題。他們擔心,如果某個個性急躁、握有核武的伊斯蘭神學家掌控了那裡,便會為整個世界帶來可怕的後果,因此正試著讓這個變動中的地區穩定下來。其他同樣積極想在中亞的未來之中參一腳的,還包括伊朗、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以及利比亞。這些國家全都在忙著於該地區的各個新首都裡設立大使館和領事館,至於清真寺和經學院就更不用說了。長期覬覦當地原物料和市場的日本和韓國,也都積極地在中亞尋求立足之地。

  此外,本書的大競賽裡最初的參賽者之一,也就是莫斯科,今日也依然存在著。蒙古征服者為他們帶來的創傷至今依然揮之不去,他們決定不能再讓任何一個亞洲鄰國,對他們造成同樣的威脅,尤其現在所有國家都能自由取得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也讓情勢變得愈來愈危險。莫斯科和其新盟友美國一樣,都非常想確保這種武力不會落入該地區不負責任的領導人手中。俄羅斯也非常關切居住在該地區的許多俄羅斯人的安危。

  然而,還有另一個憂心忡忡的參賽者――那便是鄰近該地區的中國。該國境內的中亞穆斯林居民,現在正欽羨地看著邊界另一邊的穆斯林弟兄,在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土庫曼以及亞塞拜然享受著他們剛剛獲得的自由(至少現在是如此)。對於本來就已經有難以控制的藏人要面對的北京來說,蘇聯中亞共產政權的瓦解是個令人擔憂、也令他們備感威脅的發展,可能會危害到他們在該地區的存在。

  在這本書寫作的當下,我無法猜測這些穆斯林的共和國會如何發展,也無法猜測今日大競賽中的各個參賽者最後誰會勝出,因為蘇聯的垮台已經把中亞丟回到了那個歷史的大熔爐裡。那裡幾乎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只有勇敢或愚蠢的人才會去試著進行預測。但有件事似乎是確定的:不論好與壞,中亞再次回到了新聞版面之中,而這個狀態,看起來也將會持續好一段時間。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86608
  • 叢書系列:黑盒子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6.8 x 21.5 x 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十八章 長刀之夜
 
雖然英國人成功地將沙皇的子民,從希瓦的奴役之中解救了出來,但他們在解救被布哈拉埃米爾囚禁的英國同胞時,卻表現得一敗塗地。他們為了說服納斯魯拉(Nasrullah)埃米爾釋放查爾斯・史多達特,做了不少努力(更不用說,俄羅斯人、突厥人,以及希瓦、浩罕汗國的統治者,也都為此出過力),但截至當時為止都沒有任何成果。這位可憐的英國軍官,此時已經在被關在那裡將近兩年了。他每天的命運,似乎都取決於納斯魯拉多變的心情,以及他當下對於英國在亞洲勢力的估算。因此,當他得知喀布爾降服於英國的消息之後,史多達特上校的待遇便突然獲得了改善。在那之前,他都被關在一座約六公尺深的地牢底部(當地人都稱那座地窖為「黑洞」),而且還得和另外三名罪犯,以及各種蟲鼠、和其他令人不悅的生物,一起待在同個空間裡;進出那座地牢的途徑,只有一條繩索。
 
現在的他終於離開了地牢,改為在埃米爾的警備首長的家中接受軟禁。然而這並不代表他的厄運就此結束了,因為埃米爾並沒有表現出要讓他離開布哈拉的樣子。關於他究竟為何會被埃米爾囚禁的這個問題,我們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有幾個可能的解釋。在這樣一個詭譎多變的地區裡,早在史多達特抵達布哈拉之前,關於他的傳言,早就無可避免地已在當地流傳開來了;那個傳言指出,他根本就不是什麼特使,而是一個英國間諜,被派來為英國人對布哈拉的進攻計劃先行鋪路。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麼他看到的東西已經太多,因此不能讓他活著回去了。然而他之所以會引起納斯魯拉不悅,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史多達特於一八三八年十二月十七日一抵達布哈拉之後,便犯了一個極度不妥的錯誤:他當時身穿全副軍裝,便騎著馬前去埃米爾的王宮呈交國書,而不是依照布哈拉的習俗,恭敬地下馬行走,這點讓當地的百姓都非常吃驚。
 
不巧的是,納斯魯拉當時正好也要返回宮中,因而在城裡主廣場的另一邊看見了上校和他的隨從。當時的史多達特,則依循英軍的慣例,在馬背上對納斯魯拉行了個禮。根據某個文獻的說法,納斯魯拉「對著他凝視了一段時間之後,便一言不發地走掉了」。此外,史多達特在初次覲見埃米爾時,又產生了一些誤會,因此很快便被丟入了鼠滿為患的地牢裡。

會員評鑑

2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6
0.5
|
2023/02/28

又是一本因譯者的無能與不察,以及中文編輯的怠惰和失職,而由一流原著淪為四流譯作的書。
且若非沒有”零顆星“的選項,否則本書根本連半顆星都不配。
個人建議如果可以,直接去讀Peter Hopkirk的原著最宜,其用字相當口語大眾,不會太難理解。
可要是真不便,那只能尋覓其他相似主題的作品了;
因本書譯文幾乎包含了所有那些於中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

除了多處的錯譯、直譯與漏譯外(可悲的譯者根本在亂翻),
尚有大量的詭異斷句(逗號、句號不分)、標點符號濫用(一堆不合中文語法的引號,產生有些讀者所稱的書寫視角的紊亂)、錯置繫詞或係詞、冗言贅句與缺字漏詞、前後不一之音譯名(同一人,卻有四個名字)、不間斷出現的語意不通處⋯⋯,實在是罄竹難書。有時我都有些不懂譯者究竟是中文有問題,還是英文有問題了?(更可能是兩者都有問題吧!)
而那些-咎因於譯者本人糟糕的英文涵養與中文造詣-低劣譯文所具有的一切錯誤,在貫穿全書後,又比過往那些在翻譯上出紕漏的著作更顯差勁了。
特別最後幾章節,大量的瑣碎短句、錯誤標點符號⋯⋯,讀來比小學生所寫的流水帳還要更令人痛苦;更遑論存在其中的那些偏離原意,甚至誤導史實的內容。
簡而言之,譯者要能把一本好好的書翻得這麼爛實在不容易。
儘管多花了近一倍的時間(所有內容都要讀兩次,且大多時候其中一次還是錯的),但慶幸自己手邊有原著可供參照;難以想像在沒有原文比對下,自己該如何正確理解書中那些錯誤百出的內文。
此外,“遠足”作為翻譯問題上的累犯(就史地書而言),往後看到其出版物,自己大概會先自動迴避吧!

最後,雖然這是出版社在邀請政治人物撰寫-本書開頭那種-顯得多餘又意義不明的“推薦序”前,理應先完成的分內事;可好歹自己也算忍耐讀到最後一字了,故仍列出部分在譯文中明顯有問題之處。(不過因錯誤實在太多,實無法詳載;可見錯誤有多少,特別為後半部,甚至整個章節從頭到尾都有問題)

§ 失職的編輯與排版
(1) 第1章中,光短短14頁就有9個多餘的"俄國",本書的校對與編輯實屬失職。
(2) p.132-“㹴”字、p.239-“通”字,因排版問題,直接留空。
(3) p.569~p.571-將Peter Badmayev與Agvan Dorzhiev兩人搞混,真的很扯!

§ 譯者對背景知識的欠缺與不求解
(1) 對“托利”的翻譯:
於1834年Robert Peel時代、原托利黨漸式微後,"Tories"一詞開始意指“保守黨”,並與前者有所區別。可譯者卻把書中所有的"Tories"都譯作“托利黨”;固然,當今的保守黨有時仍會被暱稱為“托利黨”,但在本書書寫時間軸橫跨1834年前後的情況下,譯者未能分辨兩者的不同,足見其歷史素養之不足。
同理,原文裡的"Liberals"係指自由黨(即原先的輝格黨),而非譯者所翻的什麼“自由派”。
(2) 錯誤的基礎背景知識:
p.338
譯文:俄國人將他們的堡壘防線,推進到難以駕馭的哈薩克草原的另外一邊,最遠推進到錫爾河的河畔,也就是奧克蘇斯河的兩條河流中,比較靠近北邊的這一條。
原文:The Russians pushed forward their line of fortresses across the lawless Kazakh Steppe as far as the banks of the Syr- Darya, northern twin of the Oxus.
應為:俄國將他們的防線推進到難以駕馭的哈薩克草原的另一頭;最遠則到達了錫爾河的河畔,也就是奧克蘇斯河在北方的姐妹河。
*若譯者自稱的背景屬實;其在亂翻時,不可能不知“錫爾河”與“阿姆河(奧克蘇斯河)”為該地區的兩條主要河流吧!由此可見,本書翻譯過程何等草率。
(3) 俄羅斯在不同時期的稱謂:
p.590
譯文:一百多年來,遼闊的俄國就像個紀念碑一般存在那裡,紀念著那些沙皇時代大競逐的英雄;蘇俄一直到一九九一年,才隨著共產主義在全球潰散而終於瓦解。
原文:For more than a century the vast Russian empire there served as a monument to the Tsarist heroes of the Great Game. Only in 1991 did it finally come crashing down following the worldwide collapse of Communism.
應為:超過一世紀以來,廣袤的俄羅斯帝國就像一座紀念那些沙皇底下的大競逐英雄們的紀念碑般矗立在那。而只有等到1991年蘇聯隨著全球共產主義的崩潰而解體時,才能終於迎來其瓦解的時刻。
*先不論其他亂翻的部分,譯者混淆“俄國、蘇俄、俄羅斯帝國與蘇聯”的用法,暴露出其並不清楚四者差異為何?可知悉前者在歷史上所各自代表的不同概念,方為理解並翻譯相關史著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見,譯者並不具此等能力。

§ 譯者低落的英文程度:幾個完全偏離原意、明顯的錯誤為例
(1) p.175
譯文:柯諾利宣稱:「我們需要提供大量誘因吸引皇儲和我們建立堅定有利的同盟關係,同時也要鼓勵其投入一些無十分把握的行動,如果行動失敗也會使其自取滅亡。」
原文:'It would require great inducements to tempt a reigning prince from a sure and profitable alliance with us,' Conolly declared, 'and to engage him in an undertaking which, at best doubtful, would entail ruin upon him if he failed.'
應為:且為確保同盟關係的維繫(充其量也會是不穩固的),務必使皇儲的利害關係與同盟協約的存亡相一致。
(2) p.489
譯文:通常頗為矜持的紐約時報,在「英國與俄國即將開戰」的標題下方,使用「這就是戰爭」幾個字作為報導的開場白。若不是因為有個人始終保持冷靜,在當時那個所有人都要失去理智的時刻裡,戰爭原本確實很可能會爆發的。
原文:Beneath the banner headline England and Russia to fight, the normally sober New York Times began its story with the words: 'It is war.'And so it might well have been, had not one man kept his head when all about him were beginning to lose theirs.
應為:言論通常較為冷靜的紐約時報,在「英國與俄國開戰」的頭條標題下,則以「戰爭已至」幾個字作為開頭。而就當所有人都失去理智並沈浸在這股好戰的氛圍下,戰爭的爆發看來已勢在必行。
(3) p.507
譯文:他寫道:「由於沒有任何物理障礙,而且又必須面對....只知道擊敗對手,不知道外交邏輯的敵人,俄國本來就不得不持續擴張,那就像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樣順利成章。」
原文:'In the absence of any physical obstacle,' he wrote, 'and in the presence of any enemy . . . who understood no diplomatic logic but defeat, Russia was as much compelled to go forward as the earth is to go round the sun.'
應為:他寫道:「由於欠缺天然屏障以及任何可見的敵人,...在不清楚外交邏輯,只懂爭戰下,俄國的擴張就如同地球繞太陽公轉一般,勢在必然。」
(4) p.570
譯文:寇松寫道:「如果我們讓俄國實現這些企圖,英國也依然更有資格;對此,英國無需被迫地去保衛已取得的東西,或抵抗那些小型的軍事入侵,因為那些其實都是更大計畫的一部分。」
原文:'If Russia is entitled to these ambitions,' Curzon wrote, still more is Britain entitled, nay compelled, to defend that which she has won, and to resist the minor encroachments which are only part of a larger plan.'
應為:寇松寫道:「如果俄國有進犯的資格,那英國則更有資格對其進行反制。而且,有必要防範那些俄國已取得的土地,並阻止任何可能的進一步擴張,因為這些都只是另一個更大計畫的一小部分而已。」

§ 譯者低落的英文程度:其他也甚為誇張的亂翻
(即便部分內容乍看無誤,但若像我一樣不幸買了本書;參照上下文,便會知悉其時態或語態甚有問題)
(1) p.118-原文裡為一百年“前”,竟變成一百年“後”,有夠扯。
(2) p.151-“他們的“母國,變成”他的“母國。
(3) p.357-原文中的“土耳其、波斯以及印度”,竟誤植為“俄國、波斯以及印度”。
(4) p.548-第二段第2行-誤植人名:阿富祖爾寫成阿曼穆爾克。
(5) p.65
譯文:一位孟加拉人從紅海畔的吉達搭乘一艘阿拉伯往加爾各答的快船。
原文:The man had just arrived in Calcutta from Jeddah, on the Red Sea, aboard a fast Arab vessel.
應為:一位孟加拉人乘著一艘從紅海畔的吉達出發的阿拉伯快船,剛抵達加爾各答。
(6) p.107
譯文:連科蘭的波斯守軍不惜擊退俄軍的第一次進攻後相信此城堅不可破,因此拒絕克特里亞雷夫斯基的勸降。
原文:Believing it now to be siege-proof, the Persian defenders ignored Kotliarvesky’s call to them to surrender, and drove back his first assault with considreable loss of life.
應為:連科蘭的波斯守軍深信此城堅不可破,不僅無視克特里亞雷夫斯基的勸降,更於第一次進攻時,大敗前者。
(7) p.116
譯文:金尼爾和威爾遜認為俄國欲侵略印度不同,他認為比起侵略印度,君士坦丁堡更有可能是⋯⋯
原文:Unlike Wilson, Kinneir was not fully convinced that Tsar Alexander was plan to sieze India:….
應為:不像威爾遜,金尼爾認為⋯⋯
(8) p.312
譯文:當時已經準備盡可能做出最少抵抗的埃爾芬斯通,立刻變自願當人質,但毫不意外地,他並沒有獲得回應。
原文:Elphinstone, ever ready to take the line of least resistance, at once asked for volunteers to serve as hostages, but not surprisingly got little response.
應為:埃爾芬斯通當時已準備做出最低限度的抵抗,因此尋求是否有人自願充當人質;可毫不意外地,沒有多少人回應他。
(9) p.361
譯文:他向其他強權保證:「我們遇到的是一個更扎實、較不那麼混亂,而且也比較有條理的國家⋯⋯
原文:'We find ourselves', he assured the other powers, 'in the presence of a more solid, less unsettled and better organised state,
應為:他向其他國家保證:「俄國是一個更堅實、較少動盪,也相對有治理的國家...
(10) p.380
譯文:他除了靠自己從浩罕帶來的軍隊維持權力外,也會在當地的族裔群體和部族中雇用傭兵,比如阿富汗人和一些漢人,
原文:In addition to his own troops from Khokand, his authority was maintained by means of mercenaries recruited from the local ethnic groups and tribes, including Afghans and even a few Chinese,...
應為:其除了仰賴自己從浩罕帶來的軍隊維持權力外,也會在當地民族及部落中雇用傭兵,包括阿富汗人,甚至有少數中國人,
*譯者總將"Chinese"一字譯為“漢人(的)“,但在多數文意下應譯為“中國(的)”或“中國人(的)”為宜;而“漢人”則是"Hans"或"Han Chinese"。此外還漏翻了原文中的強調副詞。
(11) p.427
譯文:本那比為了讓隨從站在他那邊,承諾會在經由希瓦抵達布哈拉或梅爾夫之後給他一百盧布。⋯⋯而那位嚮導則對此不發一語。
原文:For a start, in order to get his servant on his side, he promised him a 100-rouble note the day they reached Bokhara or Merv, via Khiva. …. Nothing, however, was said to the guide.
應為:一開始,為了讓隨從站在他那邊,本那比承諾會在經由希瓦抵達布哈拉或梅爾夫後給他一百盧布。⋯⋯而對此,那位嚮導則全然不知。
(12) p.433
譯文:本那比則回覆:「不論好與壞,任何戰爭都是有結果的。」、「反正我已經親眼看過希瓦了。」
原文:'It is the fortune of war,' replied Burnaby. 'Anyway, I have seen Khiva.'
應為:本那比則回應:「世事本就有輸有贏;不管怎樣,我已經成功去到希瓦了。」
*直接依英文字面翻譯"the fortune of war"與其餘內容,且標點符號也不合語法。
(13) p.461
譯文:幾個月來許多情報人員都陸續進入印度,而此一現象也指出一件事:「俄國可能要在裏海以東的地區,也就是地理學家所稱的外裏海地區裡,進行大型的軍事行動了。」
原文:For some months, intelligence had been reaching India that pointed to the likelihood of a major military initiative by the Russians in the region to the east of the Caspian - Transcaspia, as the geographers called it.
應為:幾個月以來,印度陸續收到的情報指出:俄國可能會在裏海以東的地區-即地理學家所稱的外裏海(Transcaspia)地區-進行大型的軍事行動。
(14) p.466
譯文:史都華長途跋涉才成為第一個得知消息的人,我們似乎可以確定,他在第一時間便將此一消息傳給德黑蘭的英國大使館。
原文:Having gone to such lengths to be the first to hear the news, it seems almost certain that he passed it immediately to the British Mission in Teheran.
應為:不遠千里而至,讓史都華成為第一個得知消息的人,且我們幾乎可以確信,其在第一時間便將此一消息告知駐德黑蘭的英國代表團。
*譯者照舊正常發揮,又續上文前後的整個段落,翻譯都相當有問題。
(15) p.467
譯文:當時仍未滿四十歲的斯科別夫斯基被剝奪再次獲取戰功的機會,然而戰爭就是他活在世上的意義,因此開始夢到自己死在床上而非戰場上,他的這些擔憂在他攻下格克切普的一年後便實現了:「傳言指出,他在莫斯科拜訪妓院時因為心臟病發而突然暴斃。」
原文:Not yet 40, and deprived of the chance of further glory, which was all that he lived for, Skobelev began to have nightmares about dying in his bed, and not on the battlefield.Within a year of his victory at GeokTepe those fears were to be realised, for he was found dead from a heart attack, sustained, it was whispered, during a visit to a Moscow brothel.
*整段譯文從頭錯到尾,偏離原意、語意不通外,還濫用標點符號;同樣,其後接續的譯文也都有問題。
(16) p.505
譯文:為了迎合埃米爾和宗教傳統,俄國人盡量不會干涉當地人的習俗傳統,雖然奴隸制度依然遭到廢除,但想正式兼併布哈拉,就意味著許多不必要的花費和麻煩。寇松評論道:「俄國人想在布哈拉做什麼都可以。」
原文:To humour the Emir and the religious authorities, the Russians had interfered as little as possible with the people's customs and traditions, although slavery had been stamped out. To annex the Emirate formally, however, would have meant needless expense and trouble. As it was, Curzon observed, 'Russia can do in Bokhara what she pleases*.
應為:為了遷就埃米爾和宗教領袖們,俄國人會盡可能不干涉當地的傳統習俗,儘管奴隸制還是被迫廢除了。不管怎樣,正式兼併都意味著不必要的花費和麻煩;且就像寇松當時所觀察到的:俄國當時已經可以對布哈拉予取予求了。
(17) p.531
譯文:在戴維森趕往吉爾吉特(亦即當時距離他們最近的英國據點),對在印度的長官報告俄國人的入侵行動前,楊本哈斯需要知道他到底有哪些新發現。
原文:He needed to know what Davison had discovered before racing for Gilgit, the nearest British outpost, to report to his chiefs in India on the Russian incursion.
應為:在趕往吉爾吉特-即當時離他們最近的英國據點-對人在印度的長官們報告俄軍的入侵行動前,楊本哈斯必須先知道戴維森有何新發現。
(18) p.551
譯文:坎貝爾自己也受了重傷,而另外一名軍官則傷重不治;後來這位年輕的醫官因為在猛烈的砲火中,將一位傷勢危急的士兵背回堡壘裡,而獲頒維多利亞勳章。
原文:Campbell himself was badly wounded, while another officer subsequently died from his injuries, a Victoria Cross being awarded to the young army doctor who, under fierce fire, carried the mortally wounded man back to the fortress.
應為:坎貝爾自己身受重傷外,還有一名軍官因傷重身亡。而當時不顧猛烈砲火,將這名傷重不治的軍官抬回堡壘內的年輕軍醫,則在事後獲頒維多利亞勳章。
(19) p.569
譯文:不論德爾智在西藏和蒙古進行的是什麼陰謀,歐洲列強當時也都在其他遠東地區,瘋狂瓜分垂死的滿清帝國,亦都忙於投入各種行動。
原文:Whatever the truth about Badmayev's machinations in Tibet and Mongolia, elsewhere in the Far East the major European powers were at that moment engaged in a frantic scramble for their share of the dying Manchu empire, and anything else that was going.
應為:不管巴德馬耶夫對於西藏和蒙古的算計為何;在當時的遠東其他地區,幾個主要的歐洲列強正忙著瓜分已搖搖欲墜的滿清帝國及剩餘區域。

§ 漏翻、明顯的直譯,致使不知所云者(直譯問題幾乎涵蓋全書後半部,但同樣基於篇幅限制不詳列)
(1) p.306
譯文:他提醒其他首領,麥克諾膝想要背著他們,偷偷和他進行秘密協商,而現在由於那些首領有些人似乎也在場,因此他們也聽到麥克諾膝的詭計。
原文:He warned the other chiefs of Macnaghten's willingness to cut them out and do a secret deal with him behind their backs. And now - for it appears that some of them were present - they had heard the Englishman's treachery with their own ears.
應為:他提醒其他首領,麥克諾膝想要背著他們偷偷和他進行協商,就如同麥克諾膝曾經私下接洽那些有意倒戈的部族首領一樣。
(2) p.509-將“英國陸軍中尉(subaltern)”亂翻為“下屬(階級)”。
*後者為Google對此字的第一筆搜尋結果。譯者無知又不查證。
(3) p.509
譯文:隸屬於第一國王重騎兵護衛隊的法蘭西斯·楊哈斯本,就是在後來被寇松稱作「品格的邊境學院」的地方塑造出來的人物,他似乎擁有那個時代的浪漫英雄所需的一切特質。
原文:Moulded in what Curzon later termed 'the frontier school of character', Lieutenant Francis Younghusband of the 1st King's Dragoon Guards seemed to possess all the virtues required by a romantic hero of those times.
應為:就如同之後寇松稱之為「邊境的堅毅性格」,隸屬於第一國王重騎兵護衛隊的法蘭西斯·楊哈斯本似乎擁有那個時代對於浪漫英雄所嚮往的一切高尚品德。
*完全亂翻,什麼“品格的邊境學院”?譯者真夠差勁的。
(4) p.365
譯文:但他很快便發現就在俄軍進城沒多久前,一小支由軍官和士兵組成的部隊便在支持埃米爾的人的邀請下潛入城裡,.並佔據了防禦據點,
原文:But he quickly discovered that shortly before his arrival a small force of Bokharan officers and men had slipped into the city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Emir's supporters there and had taken over its defences.
應為:但他很快便發現就在俄軍進城前沒多久,一小支由“布哈拉”軍官和士兵組成的部隊在支持埃米爾人的引領下“早已”潛入城裡,.並佔領了防禦據點。
*譯文竟然漏掉"Bokharan"一字、時間副詞也漏翻。


§ 中文文筆極爛:有時我真心覺得小學生的文筆都沒譯者差勁。
展開
user-img
Lv.4
3.5
|
2022/11/05

1. 內容深度與細膩度無庸置疑, 是了解19世紀各國衝突的起點
2. 作者是記者出身, 以記者敘事的口吻貫串整部作品
3. 作品內容一下子以第三人稱的歷史學家來講述, 一下又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當時情況與對話內容, 一下子又引經據典...
4. 以歷史書而言, 缺乏論述的『一致性』, 也缺乏作者『主觀的見解』, 雖然內容豐富又引經據典, 但卻少了『個人詮釋歷史的特色』
5. 好書, 但得看人讀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碁峰全書系(止)
  • 性別主題展
  • 采實童書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