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取材.執筆.推敲:《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直授,最全面的寫作指南

取材.執筆.推敲:《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直授,最全面的寫作指南

取材・執筆・推敲 書く人の教科書

  • 定價:510
  • 優惠價:9459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3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費時三年精心打造,令文壇大家讚賞、驚豔,甚至妒忌的一本書,100年後還能留下來的「寫作祕笈」!
  ◎包括《被討厭的勇氣》在內,編寫+著作書籍超過93冊、全球累積銷售超過1300萬冊!
  ◎從原理、原則、心態、技術,到架構設計與解析,帶領讀者掌握書寫「真正的核心」!
  ◎歐陽立中、凌性傑、許榮哲、陳茻、黃震南、東默農、翁子騏、A編、B編一致表示:不分媒體,凡是創作者都需要的一本書!
 
  ★臺灣版獨家!作者印刷親簽留言扉頁
  ★隨書附「桃太郎故事圖卡」,鍛鍊你的文章建構力!
 
  【適用對象】✔撰稿人 ✔文字編輯 ✔作家 ✔寫作教學者 ✔文案寫手 ✔多媒體創作者
 
  不只是採訪!取材,是對人我及世界的閱讀、傾聽與提問;
  不只是書寫!執筆,是決定邏輯、建立架構與資料剪裁的過程;
  不只是潤飾!推敲,是挑戰自我、從「寫完」到「寫好」的最後一里路。
  
  了解寫作的真正內涵與本質,全面提升作品層次與強韌度!
 
  ‧想寫出好作品,應該先鍛鍊的不是寫作能力,而是閱讀能力?
  ‧文章之所以難懂或乏味,跟文筆一點關係也沒有?
  ‧比起「起承轉合」,「起轉承合」更有利於情節發展?
  ‧要學習如何建立作品架構,最佳教材除了繪本別無其他?
  ‧想了解如何設計閱讀體驗,去逛個百貨公司就對了?
  ‧多抄寫名篇佳句就能讓文筆和表達能力變好,基本上是瞎說?
 
  本書分別從「取材」「執筆」「推敲」三大面向告訴讀者,什麼才是寫作真正的核心、完成作品前要經歷的所有過程,以及想透過文字傳遞訊息時應具備的能力。不是教你技巧,而是最重要的原理原則。
 
  不論身為文字工作者、多媒體創作者、編輯,或從事企畫、溝通相關工作,本書都能幫助你更準確地傳達資訊、製作出更符合受眾需求的作品。凡是想透過文字與訊息傳遞改變自己或世界的人,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
 
各界推薦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凌性傑(作家)
  許榮哲(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陳茻(與點堂創辦人)
  黃震南(藏書家)
  東默農(知名編劇講師)
  翁子騏(vocus方格子執行長)
  A編(「A編工事中」粉專經營者)
  B編(「編笑編哭」粉專經營者)
  ──好評推薦
 
  推薦人★★★★★好評:
  在許多層面上更能觸及寫作的本質!
  讓你獲得書寫帶來的驕傲!
 
  本書從職業的角度回頭談寫作,比起坊間大量的寫作教學、指南,在許多層面上更能觸及寫作的本質。──陳茻(與點堂創辦人)
 
  書中化繁為簡地把各文類複雜的概念融匯為取材、執筆及推敲,是所有創作共同的根本方法。這是一本無論想寫的是什麼文類,只要你想將自己的筆化做武器,都值得一讀的書。──東默農(知名編劇講師)
 
  在我過去的工作經驗裡,經常有機會能跟擅長以文字溝通的作者共事。這些作者都有共同的特徵:他們的思緒清晰且縝密,能意識自己在「做什麼」「跟誰溝通」。在執筆前,經過長時間的閱讀,反覆思考、醞釀後,才開始書寫,這是很多寫作者往往會忽略的。本書能給予文字工作者一套清晰的系統和架構,建立更扎實的能力。──翁子騏(vocus方格子執行長)
 
  本書雖是為寫手而寫的教科書,卻精準地融入「編輯」的技術與概念,在資訊氾濫、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中,帶領我們重新進入「創作」這個孕育內容、探索世界的深刻領域。
  作者認為,「編輯(力)」是「寫作者」之所以能成為「創作者」的武器。但身為編輯,看過本書後更能自省:「編輯」這樣的角色,還能如何挖掘作者的潛力、提高溝通效益,進而幫助作者發想內容、擴大影響力,創造雙贏。──A編(「A編工事中」粉專經營者)
 
  我想所有寫作者都有跟我類似的心情,我們享受文思泉湧時的怦然心動,希望自己的文章被讀者喜歡且期待;我們閱讀世界萬物,再透過文字傳遞悸動給讀者,並且樂此不疲。身為一名寫作者的靈魂與思想,作者古賀史健全都瞭若指掌。本書不僅是「寫作者的教科書」,也是他用以傳承經驗的最寶貴禮物。推薦這本書給所有以書寫為己志、以創作為生命要事的人,我保證你將在書頁裡獲得書寫帶來的驕傲。──B編(「編笑編哭」粉專經營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古賀史健
 
  撰稿人,株式會社batons代表。1973年出生於福岡,畢業於九州產業大學藝術學部。曾任職於眼鏡公司、出版社,1988年起以寫手身分獨立接案。包括譯為31國語言的全球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與岸見一郎合著)在內,著作有《古賀史健整理的糸井重里。》《20歲的自己想上的寫作課》等書。企畫執筆的書籍則有:《重新選擇我們無法選擇的。》(幡野廣志/著)《未來之課》(瀧本哲史/著)《0:歸零,重新出發》(崛江貴文/著)……相關編著書籍將近百本,累計銷量已突破1300萬冊。
 
  2014年時,因為大幅提升商業書寫手的地位,獲得「日本商業書大賞」的評審特別獎。隔年,為了提升撰稿人書寫的專業度,成立了「writers’ campus」和株式會社batons,持續培養未來的文字工作者,為了將專業技術接棒給下一代而不斷傾注心力。
 
譯者簡介
 
葉小燕
 
  專職譯者。譯作包括《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等近40本。
  yen0407@yahoo.com.tw
 

目錄

序章 何謂寫手?
寫手就是寫作者嗎?/不是寫作,而是創作/編輯在「編輯」什麼東西?
寫手要「編輯」什麼?/再度回到有關寫手的定義

第一部 取材
第1章 一切從閱讀開始

如閱讀書籍般閱讀全世界/為什麼你的文章很乏味?/不是捕捉資訊,而是評斷
如訪談般閱讀/比起多讀,更重要的是亂讀/答案就在拙劣的文章裡
為了閱讀「我這個人」/閱讀的體力與改變自己的勇氣

第2章 問些什麼?如何傾聽?
為什麼取材很難?/別把取材當成面試/聆聽的三個面向/如何建構傾聽的基礎?
將身為取材者與寫手的自己切割開來/不評價對方的話/切換提問的主詞
老套的可怕之處/不要將真心話與祕密混為一談/鍛鍊提問力的連接詞
如何撼動自己的心?

第3章 調查、思考
取材的三個階段/為什麼會寫出難懂的文章?/用自己的話語去思考
擴張自由活動的範圍/掌握對方特有的風格/真的有可能像被附身般寫作嗎?
最後留下來的受訪者/依循理解與情感探究的四個步驟/探尋最佳的反對意見
名為取材的知識冒險

第二部 執筆
第4章 文章的基本架構

思考寫手的功能/不是書寫,而是翻譯/在言文尚未一致的世界裡/話語的透視法
建構邏輯的主張、理由、事實/以什麼為立論根據?/從說服到接納
具備哪些條件就能接納?/難以理解的語序與起承轉合/從起承轉合到「起轉承合」
再回到翻譯

第5章 如何思考文章的組成?
在字句接觸到外界之前/丟棄什麼?留下什麼?/鍛鍊建構能力的繪本思考訓練
用十張圖畫說明桃太郎/考量結構的強韌性/分析資訊的稀有性/思考課題的鏡射性
以圖畫思考結構的理由/公車要往哪裡去?

第6章 掌握原稿的形式體裁
比爾.蓋茲的心聲/最強大的自有媒體/書籍的建構① 如何設計「體驗」?
書籍的建構② 各章節該如何設計?/書籍的建構③ 設計讀後感
訪談稿① 人物描寫比資訊更重要/訪談稿② 不要害怕過程中的「脫稿演出」
對談稿① 對談與訪談的差異/對談稿② 要重現哪些部分?
隨筆① 專欄和隨筆有何不同?/隨筆② 由情緒性文章到感受性文章
如何看待內容的賞味期限?/比起類別,更需要了解自己擅長的形式體裁

第7章 寫作原稿
原稿必備的三項要素/節奏① 必須朗讀與抄寫的原因/節奏② 將「兩個B」放在心上
節奏③ 創造視覺上的易讀性/修辭① 為想像力畫上輔助線
修辭② 比喻是如何創造的?/修辭③ 洞察相似之處的能力越來越重要
修辭④ 幫寫作力進行重訓/故事① 何謂論文式故事?
故事② 描繪的不是時間的流動,而是論述的推移/故事③ 比起伏更重要的「距離」
故事④ 起承轉合的關鍵在於「承」/為掌握自己的風格

第三部 推敲
第8章 以推敲為名的取材

所謂的推敲,就是「對自己的取材」/如何閱讀自己的原稿?/重讀的三步驟
寫作者與閱讀者的優先順序/讓最厲害的讀者出場/如何找出邏輯的矛盾?
所有原稿都有過與不足的問題/難以取捨,那就捨/別寫出不想讓他人讀到的文章
「完成」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9章 為了完成原稿
專業的條件/編輯的角色是什麼?/寫手需要編輯的理由/反饋也是取材的一環
推敲過程裡的「如果」/缺乏幹勁的真正原因/推敲的最終階段要檢視什麼?
當個充滿自信的人/到什麼程度才算「寫好」?

後記 我們都是傳遞接力棒的跑者
 

後記
 
我們都是傳遞接力棒的跑者
 
  進入〈後記〉前,想先說說關於本書的執筆過程。
 
  由於將寫手定義為取材者的緣故,使得本書的定位變得有點曖昧。撰寫這本書時,我並未採訪某處的某人;至於做為資料而閱讀的書刊,大部分也只是從記憶中抽取書單,而不是重新取材的結果;冠上「取材者」頭銜的同時,卻什麼採訪也沒做。說不定這看起來就像一本任意胡謅自己想法的書。
 
  事情當然不是這樣的。
 
  這次,我以一名取材者的身分採訪了「寫手古賀史健」。 傾聽他所思考的「取材、執筆與推敲」、向他提出許多問題,並用心理解。要求他具體說明抽象的內容,辨識出與其他事物的相似處後,再找到貫穿所有道理的主軸,最後負責翻譯與解讀這些內容。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是將類比式時鐘所顯示的時間轉換成數位式──也就是語言與邏輯的一道程序。
 
  只不過取材對象碰巧是自己,所以就完全照平常那樣(以身為取材者的寫手身分)的架構去寫了。儘管因為某些不熟悉的部分,所以從頭到尾花了將近三年時間,卻也因此再次認清自己的想法,學習到很多事。
 
  接著,再談談有關執筆的動機。
 
  簡單來說,由於兩項事物的「缺乏」,讓我決定動筆。明知道一旦開始,就有很多苦差事等著我,但察覺到這種現象的我有責任非把這本書寫出來不可。其一是缺乏前輩,其二則是缺乏教科書。
 
  如同書中也提過的,身為寫手的我一路走來完全沒有前輩指點。記憶中,實際上的取材、執筆與推敲等程序,也幾乎沒有人手把手親自教過我,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邊看邊模仿,除了從做中學,別無他法。我想,如今從事編輯或寫手這一行的人之中,或許多數也曾如當初的我一樣深深感嘆「缺乏前輩」這件事。
 
  不只限於出版業,這是各行各業共通的結構性問題。
 
  一般來說,越優秀的創作者,越傾向離開組織、選擇成為自由工作者;越厲害的人,越會走上沒有上司、前輩、下屬和後進的獨行之路。只要是真正優秀的人,獨立後所獲得的報酬不但會比隸屬組織時更好,也會有更傑出的工作表現。就像擁有自己的一方城池,過著悠遊自在的生活。
 
  但另一方面,他們長期以來累積的知識、經驗、技術和人脈又會變得如何?
 
  很可惜的,將在無人傳承的情況下,隨著他們的消失而消失,有如配方不明的獨門醬汁就這樣失傳,因為根本沒有必須將知識與技術傳承下去的下屬或後進。此外,一旦缺乏傳承(提攜後進)上的迫切需求,相信他自己也不會特地透過文字或語言系統化整理自己的工作成果。
 
  結果,大多數創作者在繁花盛開的榮景過後,就在未留存種子的情況下銷聲匿跡了。傲人的知識與經驗,僅在自己這一代就告終。這種「獨門醬汁」逐漸失傳的情況到處都有,真的太可惜了。
 
  於是我在二○一五年成立了株式會社 batons(意為接力棒)。不同於出版社或編輯顧問公司,這是一家專屬寫手的「寫手公司」。公司內有分屬不同世代的寫手,藉由彼此的往來互動繼承前輩的知識見聞,相信可以達到「傳承接棒」的目的。公司之所以取名 batons,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
 
  三年後,更進一步的,我構思成立一所能提供更多交流互動、培育更多寫手的「學校」。即使只是像私人學堂也無所謂,來創立學校吧!在課堂上傳授關於企畫、取材、編輯、執筆和推敲的所有一切。不是「寫作學校」,而是創立「寫手的學校」!
 
  儘管我如此興致勃勃,只是認真說來,標榜培育寫手或編輯的學校已有好幾所,而且還擁有知名作家、名編輯、人氣寫手等「豪華講師陣容」。我也曾受邀在其中幾所學校擔任講師、負責開設定期講座。但那樣的學校究竟能為學生帶來多大助益,我並不十分清楚;說得更直接一點,除了回憶和人脈,我不認為他們還能提供什麼。課程計畫很籠統,課程內容也交由講師自己決定,品質當然參差不齊,感覺上學校本身的「編輯」工作似乎就做得不夠好。
 
  這些學校為何沒有發揮作用?
 
  ──探究到最後,我的答案就是「缺乏教科書」。
 
  如果當真要創立學校,就必須要有教科書。目前各式各樣的學校之所以滯留在自我滿足與建立人脈的框架中,就是因為沒有教科書。也正因如此,使得課程計畫不完整,授課品質也無法統一。
 
  在論及學校的創立前,要先製作教科書。
 
  如此下定決心後,我便著手構思本書,決定創作一本「給下一代寫手」的教科書,而且是就算當成一般讀物,也能兼顧趣味性的書。這正好是二○一八年四月的事。
 
  從異常漫長的撰寫時間便可知道,執筆過程進展緩慢。
 
  要創作某一領域的教科書,意味著必須以「科學」的眼光重新審視,並使它確立(普遍化、系統化)為一門可修習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課程。由於過度受制於「創作一本給寫手的教科書」這項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構想,有好一段時間拖拖拉拉的寫不出來。後來將「寫手的教科書」這項概念改為「假使我要創立『寫手學校』,希望能有一本這樣的教科書」,也就是順應自己的主觀去思考後,文章的撰寫才開始有了進展。
 
  因此,本書不能算是立場中立的教科書。
 
  更別說它絕不是「○○聖經」之類的書。
 
  這本書,是由我所傳遞的「接力棒」。這根棒子有我所思考關於「取材、執筆與推敲」的原理與原則。我竭盡筆力到自認為再無可寫的地步;相信即使十年或二十年後再讀,我依然會打從心底認同本書內容。甚至覺得它已成為一本沒有遺憾、值得我誇耀一生的書。
 
  儘管我在書中介紹了許多技術與方法,但關於技巧,我卻完全不打算涉入。對我而言,技術是需要思考、琢磨與向上提升的東西;技巧卻是一旦學會就結束了。
 
  因此,對那些打算從現在開始寫些什麼的人來說,我完全不希望這本書變成幫他們「節省思考所花的工夫」的工具。可能的話,希望以本書為開端,請各位試著用自己的大腦和話語進行比過去更多、更廣泛的思考。有一天,當你成為某人的前輩,也希望你能將握在手中的接力棒傳遞給下一位跑者。接力棒,是為了交棒傳遞而存在,本書也是以「傳承給未來幾個世代」為目的而創作的,那才是書本原該擁有的樣貌。至於要讓本書成為接力棒的人,就是你。
 
  由衷感謝各位。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373669
  • 叢書系列:第一本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0.8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 1 章 一切從閱讀開始〉
 
◎如閱讀書籍般閱讀全世界
 
這是一則有名的軼事:牛頓看到從樹上掉落的蘋果,由此思考出萬有引力定律。在人們傳講這段可說是後世所創作的故事時,大多省略了重要的部分。
 
牛頓並不是從「蘋果為什麼會掉下來?」這個疑問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而是更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蘋果會往下掉,月亮卻不會從天空掉下來?」後,從數學的角度苦思探究,才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換句話說,蘋果只是個前奏。
 
關於牛頓的天才特質,愛因斯坦是這麼說的:
 
「對牛頓而言,自然界是一部攤開的書本,(他)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讀懂書上記載的文字。」
 
對牛頓而言,自然界,也就是宇宙的一切,是充滿刺激的「讀物」,而且他輕易就能讀懂那些書籍。不論是浮在半空中的月亮,或是從頭上掉落的蘋果,對牛頓來說都是極其美妙的謎團,而他也充分享受解謎的過程—說得稍微浮誇一點,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牛頓論」。我認為,身為取材者的寫手所要朝向的目標就在於此。
 
對取材者而言,「世界」是一本攤開的書。
 
取材者必須像閱讀一本書那樣閱讀「他人」,以及他的話語。
 
取材者必須像閱讀一本書那樣閱讀「事物」,直到最深處為止。
 
取材者必須像閱讀一本書那樣閱讀「世間」,解讀風潮趨勢。
 
並非追求科學、數學或客觀的正確解答,不過就是以取材者個人的主觀去「閱讀」全世界──全心全意地。
 
閱讀文字、閱讀影像、閱讀廣告、閱讀音樂、閱讀他人的服務、閱讀街道與季節的流轉變化、閱讀人們的聲音。在林蔭大道上一邊走著、在電車裡一邊搖晃著、與家人朋友一邊談論著的同時,也一邊感受眾多事物、提出問題,再用自己的話語回答。這就是所謂的取材與閱讀。身為取材者的寫手,除了書寫以外的其他時間都必須花在「閱讀=採訪」,必須花時間去觀察、思考。

會員評鑑

4.5
5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7
4.0
|
2022/07/15

書評:取材.執筆.推敲 [給寫作者的教科書]
取材・執筆・推敲 書く人の教科書

整體評價: ★★★★☆
總量很豐富,但密度很稀疏(取章節標題即可;內文大半是作者心路體驗詳細說明)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範圍多樣的一般則;但對特定領域,專書會更深入有效)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自身定位為「寫手的教科書」(寫作者的教科書)。其為原日文書名副標,但中文書名這個副標就不見了。因書中所談內容是蠻泛用的,並不一定真的要以這 3 個「動作」的狹隘觀點來看;刪掉後面的副書名反而限縮小了潛在讀者(購買者)空間,甚為可惜。

● 對書名的「取材、執筆、推敲」當時間階段劃分來看較好。本書內容很大比率是在講寫作需要的基礎能力與基本準備,而不是「取材、執筆、推敲」這三個單體動作本身的技術。內文包含一些基礎作文課程的東西(執筆階段)。但執筆這用詞會給人過於專業的感覺,限縮可能購買的讀者市場。或許用一般的「寫作/篆寫」來講,書名可以比較親切。

本書講的較像:一般生活作事的通則、通才型的講述。只是在這書中你作的事是「寫東西」。實際不一定要用寫的方式表達出來。較確定是的要認知到「寫東西」是溝通工具。故要把握好溝通的目標對象、與溝通目的。

● 本書的大假設是:當作「要寫一本書」在談(花很多時間寫好完整作品/寫作職人)p.234。

但「寫作」有各種應用對象、形式與目的。書中未就此分章討論,而是在提各機能項時,這裏點一下那邊提一下的舉例說明:如果寫什麼作品時可能會如何。

因為未系統性整理各形式別的差異,對很多其他東西的寫作注意點沒有論及,或論及也僅偶而提到。作者(一個人)不會親自寫過太多領域種類,故也不便提太多自己沒有實際經驗的事。

● 因沒有明確分開描述,書中又經常混入「劇本故事類」的寫作觀念,其目的與要求、經典構型與大部份的寫作不同。讀者應要留意自己要寫的東西的形式、對象、目的。不要造成不管寫什麼東西都把「劇本故事寫作」的觀念帶進去就可以寫得比較好的想法。

註:本書假設獨力創作,沒有另一個有力「編輯」來幫你出書與給建議。作者於p.20對編輯之職務與工作內容敘述在該頁自身有衝突。作者:編輯職(n.)在作的事不是編輯(v.)。較正確的陳述,應是「編輯職」輔助作者作「編輯」行為(企畫核可與二審二校),與幫忙作更多其他的事。但並不是作者不需要作或不能作編輯行為。本書在近於文末的p.382才詳談此部份。


對中文版的「寫手」這詞不用糾結太多,因為原書中本就非專有名詞,只是Writer這種一般性敘述。雖作者開頭先談這個,然後也沒有特定結論,因為本來就沒有。要的是【寫作的能力】。人本就不只一種角色。

至於書中所提取材部份:不用太限縮想成新聞訪問那種取材,而是不管你寫什麼,直接間接都有基於他人或既成來源的部份。如「論文」基於前人知識成就或上過某種課。「商業報告」需接受公司內外各種資訊。「部落格自由篆稿」就算不訪談真人,也會基於某種刺激或輸入,如網路新聞、書報閱讀所知、生活人事物、傳言雜談等。

註:關於採訪,書中是用較狹窄的解釋與認知。p.38「說起來,寫手 [機能] 是種空的存在。既不具有……正因為如此,寫手 [機能] 要去取材」。書評者不同意此看法,或至少其很容易造成誤導。人可以有多種能力與角色,別人可以是(知識或內容)生產者,寫東西的人自己當然也可以是;或生產者自己也可以寫東西。

這部份可能有基於書評者(與中文版讀者)與作者/中文本讀者文化不同的影響。日本人作者可能會更鑽牛角尖、更職人(匠氣)個性、與用更多自謙表述。


【書評者補充】
因以上特性,其實在寫什麼樣的內容會有許多不一樣的重點。如:
● 商業報告、簡報
● 賣錢的書(商業、科普、勵志、小說、劇本、商業計畫…)。這狀況會比較像PM 產品或計畫經理
● 個人部落格
● 投稿刊物、社論、專欄
● 論文
● 官樣報告…等等
其寫作目標各有不同。各領域另有專書在講。故特定領域要點請另參閱該方面專書。但至少你要有對讀者的「責任意識」。

其他:基於溝通為工具的本質特性,閱讀本書時要注意一件事:作者偏向要求完美反覆檢視與完善寫作成果。但生活與工作都是有限資源、有限時間的運用,不要把工具本身當目的。


【實用價值】
● 對增進寫作一般能力上相當實用,特別是對工作經驗10年以內的人(如事務行政類)。若對中文本內一些敘述可能還無法體會其意時先跳過,「聽過即可」。找用得上的就夠了。

基本上是談「用心寫作」「小心、注意留意」「要好好寫、把東西寫好」的一般論述作法。具體內容含Know-how與Checklist的混合。可應用在各種不同內容與場合的寫作,故通用性高。

● 總量很豐富,但密度很稀疏(取章節標題即可;內文大半是作者心路體驗詳細說明)。因此特性,很多章節是一般通用的工作或生活行為體認(一般經驗則),非僅限定在「寫東西」相關,只是寫東西時也會用得上。

本書並未專對某種寫作形式說明重點、與該形式下的特定要求。屬一般教養類的書。敘述語調蠻散的,太多個人感觸領悟心情故事、間接陳述、尋求心理同調式的鋪文。可跳看挑重點讀,找真正的Know-how與Checklist類,具經驗傳承性質的部份看就好。其中一些理論不一定正確不一定可證明或不一定是最好,但其為作者有用(in practice)的實務經驗作法。

● 小節標題大部份可當Know-how或Checklist用,內文用來確認標題的意思就好。只是基於各人用語習慣與文化差異,或可試著對各小節標題以自己的話敘述。

核心:寫東西要意識到對象與目的,具PM產品經理/企畫負責人意識、與對讀者的責任感。有「想要把東西寫好,願意好好寫」的意識。在「怎麼把東西寫好」的技術面,算是本書主要實質性內容。只是這部份與各功能重點難以速成,要練功要經驗。

總結:從書中取可用的用,整體的提示量是足夠的。但各專門形式寫作或行為的部份,宜另外參照該類型專書或實務經驗。


【翻譯與排版】
翻譯:普通。

除了日文表達的曖昧婉轉性影響外,有些部份可能是翻譯時過度基於忠於原文,太拘束於字義翻譯,不積極推敲選擇/潤飾的影響。有一兩個標題怪怪的。因字詞多義性與文化不同,過於注重翻譯字詞忠於原文,有時會造成意義偏離甚或失蹤。因文化及語言先天非一對一之限制,雖避免譯文變成再創作,但有時仍需有一部份轉譯在內。

翻譯例:「私という人間を読む為に」小節標題,中文本直接翻「為了閱讀我這個人」。這翻譯不能算錯,但日語的「人を読む」算常用表達方式,而中文裏可說沒有在用這個動詞來表達。加上原文內容用這個敘述當標題本身就過於間接(過於空泛的指稱),中文本裏就會變成內容與標題幾無關係。語法上還可能變成斷句或意義錯誤。原標題文意上較接近「瞭解自己(読む)(私自身)」、「瞭解讓自己產生這些感覺的原因/自醒」。

推敲例:中文版「幫寫作力進行重訓」。這邊的重訓是「重量訓練」之意,但一般書且與體能訓練無關時,應好好完整寫出「重量訓練」而非用簡稱「重訓」。讀者可能會看不懂,且書名主題上如果解釋成「重新訓練」也無不可。原日文沒有這問題,原文也不是用簡稱。在中譯本內該段有用到「鍛鍊肌肉」這詞,至不濟也是統一用這詞就好了。

基於翻譯的性質,其他應有很多是譯者翻譯時已費心處理掉的。但遺下有顯得突兀的狀況還是會被關切。在花很多時間修自己特別在意的點前,宜再看看還有沒有破損處。

排版:字體小,約3.4mm。但這是因內容填字多的影響。除非要加大版面,不然無可厚非。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非內容摘選或學習心得、非供代替買書使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關連讀物】
● 如何閱讀一本書,Mortimer J. Adler, Charles Van Doren
展開
user-img
Lv.6
4.5
|
2022/07/02

作者是來自日本的人氣作家古賀史健,此書具有三大題共分九章,旨在出版一本教授寫作的教科書。

首先,對寫手和寫作具有不少創見。與其說是作者,不如說是創作者,甚至乎是翻譯機,同時一位作者必須具有編輯文字的能力。書中又提到說是寫作,不如說是回信,該表達風格和內容,而不是資訊,又提到以霍金的《時間簡史》為例,建議要在資訊、主題、結構三者之間平衡,因為提及太多數學公式會趕客,但又不能不提愛因斯坦的 E=MC2。

其次是取材或採訪,作者又稱之為閱讀他人、事物和世間。關於閱讀書本,該亂讀而不是多讀,不要以檢索式閱讀。作者精彩絕倫地介紹如何訪問他人,提及千萬不要在採訪他人的過程中,突如其來問了過份的問題,而該將整個訪談當作成對話,並以棒球選手作比喻該好好接球,也可以多用「也就是說」、「換言之」之類的連接詞。而且打訪談紀錄時,不該假手於人,該親手聽錄音並嘗試聆聽心聲、代入受訪者以及發現以往不懂的地方。此外,也可以轉移觀察受訪者的衣著打扮、語氣態度等等來掌握對方的風格,因為描述人物比資訊重要。

再者,執筆便該先剪裁不要的著手,再會找到剩下可寫的部份。而作者又以百貨公司作為比喻,讓讀者體驗到在不同階段面對不同層次的享受,而起承轉合中最重要的是「承」。執筆時該以主張、理由、實例來建立論點,推敲時要注意文字中的畫面、節奏、故事。

最後,不得不提,書中寫桃太郎的篇幅甚多,可以作為學習日本文學作品的入門,而且書中附送的漫畫卡也幫助以後寫作來安排故事情節。而且,書中的目錄非常詳盡,書中又善用以三角形來表達書中的架構,值得一讀!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5/20
劇透警告

不論是編輯、文案、社群行銷等,
每個以文字為生的人,都一定要看一次這本書!

有時我們會困於「為什麼寫不出有趣的文章?」
對這個問題,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明曾在訪談中這樣說到:

「繪畫這種東西咧,塞尚還是其他什麼人都會花上好長一段時間去畫是吧?但不會畫畫的人總是很快就畫完了。
這是因為呢,他們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才會拚了命去畫,想把他們看到的那些東西確實畫出來。而我們因為只看見很膚淺的東西,所以一下子就畫完了。」

優秀的筆者也是如此。
我們首先要鍛鍊的不是寫作能力,而是辨別好文章的眼力。
如果一篇文章寫得很無聊,多半不是因為筆者「文筆不好」,而是「身為讀者的筆者不夠用心」。

但我們該如何才算是用心閱讀?
想想當你在閱讀時,你的眼睛會一行行地追逐著文字——假如你只是漫不經心地看過這一行字,你有很大的機率是「根本什麼內容也沒看進去」。
這是因為「觀看」是一種被動行為,而「閱讀」是主動的。

就好像你去看一部電影,假如你只是看完了,然後就什麼也想不起來,那你的「觀看」就是被動的;但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對此有很多感觸並予以抒發,那就可以說是主動地「閱讀」了這部電影。

換言之,主動閱讀可以說是一種接收內容並加以評斷、深思的行為。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不是搜尋引擎,不需要事事都成為專家,什麼都知道。
但我們必須有閱讀後,能夠加以判斷的思考行為。

而這,也是每一個寫作者必備的入門須知!
展開
user-img
Lv.7
5.0
|
2022/05/17

這本書好好看,是一本令人眼睛一亮、大腦一亮的好書。

書中不僅提出許多論點。讀完之後,回想起來,作者透過整本書相當一致的實踐著自己的論點。

最顯而易見的是處處可見巧妙的比喻。讀完這本書之後,讀者大概可以隨手羅列出一打以上印象深刻的比喻。而作者也在書中的中後半章節專門談比喻的方法,讀了會忍不住覺得前面讀到的比喻都是伏筆。

另外,我覺得作者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草率」,其實好作品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對抗草率,這包含了辨識草率的眼力,而眼力是可以練習的,也就是說,身為讀者,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成為好眼力的讀者。有趣的是,雖然書籍的主題看似在談寫手、編輯,但卻是以讀者串起這兩者的角色,談了寫手作為讀者、編輯作為讀者。

這是一本讀完之後還會想再多讀幾次的書。也包含有些不容易理解掌握的部分,我覺得最難懂的是談作品的邏輯架構的章節。至於最容易懂的章節,我覺得是後記,像安可曲一樣,讓人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商業】職場高效成長術:越級打怪技能get、職場能力level up!電子書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