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子宮肌瘤自己治:七種保健方法,擺脫惱人的子宮問題

子宮肌瘤自己治:七種保健方法,擺脫惱人的子宮問題

子宮筋腫は自分で治せる

  • 定價:340
  • 優惠價:79268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子宮肌瘤也能自己治癒?
  學習正確觀念,隨時進行自我保健,就能找回幸福人生。


  光靠自我保健子宮肌瘤就縮小了2公分?
  生理痛、月經過多、經前症候群、下腹部以及腰部的劇痛都消失了!
  治療超過5萬人的超人氣婦科女醫教你「阻止肌瘤變大」「不長肌瘤」的秘訣
  各式各樣的體質改善方法都記載在本書中!
  三十歲以上女性75%潛在的腫瘤都能有效改善,
  和困擾女性多年的各種子宮問題說掰掰。

  什麼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指在子宮中形成的良性腫瘤,也就是肌肉瘤。與癌症等惡性腫瘤不同,不會危及到生命。但卻也是婦科中擁有最多患者的疾病。

  直徑7公分的子宮肌瘤縮小到了5公分,也不再會生理痛了!(46歲,自營業員)
  生理痛和月經過多的問題都消失了!也不再需要止痛藥了!(38歲,兼職)
  改善了足部冰冷和更年期障礙特有的失眠、潮紅問題。(48歲,上班族)

  預防子宮肌瘤
  七種自我保健的方法

  ①肺呼吸伸展
  ②骨盆伸展
  ③陰道訓練
  ④會陰按摩
  ⑤陰道按摩
  ⑥胸鎖乳突肌放鬆操
  ⑦高爾夫球按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駒形依子(KomagataYoriko)


  畢業於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學部。2018年時於山形縣米澤市開立婦科暨中醫診所。

  高中起就飽受生理痛及月經過多的困擾。在擔任婦科實習醫生時,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生理狀態比患者更糟的矛盾感,並開始追求消除生理痛及月經過多的方法。之後,從基礎開始學習東方醫學,以自己的身體重複實驗,設計出一套自我保健方法,以最少努力獲得最大效果。自稱為「過度喜愛子宮的婦產科醫生」。

  透過部落格及講座,提出「打造良好子宮的方法」讓患者自我治癒。著作有《婦科女醫的私密門診:每天一分鐘溫活訓練,改善經痛、婦女病和不孕症,讓妹妹溫潤緊實》(大是文化)、《子宮内膜症は自分で治せる》(マキノ出版)。

譯者簡介

張維芬


  淡江大學法文系、淡江大學日研所畢業。喜愛文學、旅遊,每每在閱讀後,親自前往書中景點遊歷,感受書中主角與作者的心情。對所有新奇的事物感興趣。

  近期譯作為《國中三年的數學一本搞定》(五南出版社)、《超視覺 忍者&忍術大百科》(楓書坊)、《東方奇幻少女設定資料集》(楓書坊)。

  聯絡信箱:elaine7171010@hotmail.com
 
 

目錄

前言

第1章子宮肌瘤是什麼病?
子宮肌瘤是婦科中最易罹患的疾病
「月經過多是最佳排毒」這是很大的誤解!
即使肌瘤增大一~二公分也不必沮喪
子宮肌瘤的診斷法及種類、特徵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與子宮頸息肉、子宮肉瘤的差異
關於子宮肌瘤的藥物療法、荷爾蒙療法與手術
生理期依賴藥物是異常狀態!
手術完並未結束!重建身體以預防肌瘤!

第2章子宮肌瘤自行治癒!    
子宮寒冷的原因出在雙腿、腸道及壓力!
活化陰道、子宮與腸道的正常菌叢
「氧氣」「水分」「睡眠」可拯救子宮!
比起有機食材,首先必須強化「排出力」
罹患子宮肌瘤的人只會自責!
優先考慮自己是改善子宮肌瘤的第一步
寫下「情緒筆記」以增強排出力!
要等到生理痛與月經過多症狀消失才能改善子宮肌瘤

第3章自行治癒子宮肌瘤的自我保健法
如果想治好子宮肌瘤就先「用肺呼吸」
自我保健①肺呼吸伸展
自我保健②骨盆伸展
自我保健③陰道訓練
自我保健④會陰按摩
自我保健⑤陰道按摩
自我保健⑥胸鎖乳突肌放鬆操
自我保健⑦高爾夫球按摩
自我保健應該進行到什麼程度?什麼時間點不能進行?

第4章擺脫子宮問題的生活習慣
女性總是處於脫水狀態!積極攝取含有電解質的水分
巧妙的水分補給訣竅在於「美味」和「鎂」
衛生棉、衛生棉條……推薦哪種生理用品?
請穿著防止悶濕及色素沉澱的寬鬆內褲!
「月經來卻要忍耐」不正常!「月經來就休息」超正當!
女醫生也在實行!讓生理期變得更輕鬆的「經血控制」建議
手術後就不能再進行?關於子宮肌瘤與性行為

第5章即使罹患子宮肌瘤也能康復的經驗談
經驗談①
直徑七公分的肌瘤縮小到五公分,
侵襲右胸下方的疼痛消失,並且也不會生理痛了。
經驗談②
下腹痛與經前症候群特有的頭痛消失!
不再需要鎮痛劑、月經過多也獲得改善。
經驗談③
發冷及更年期症候群的發熱消失了,
子宮的惡性肌瘤未轉移且回復良好。
經驗談④
坑坑疤疤的皮膚透過補充水分變得光滑柔嫩,
罹患子宮肌瘤卻能平安生產。

結語
 

前言

  二〇二〇年是我成為婦產科醫師的第十三年。到目前為止,我曾遇過兩名患者,她們的「子宮肌瘤」都自己消失了。

  子宮肌瘤是子宮內長出的良性腫瘤,也就是肌肉硬塊。一般來說,子宮肌瘤會因為受到女性荷爾蒙的影響而逐漸增大,目前尚不清楚具體的原因。

  因此,當我遇到子宮肌瘤自己消失的案例,便感到十分的驚訝。

  當時,我以自由醫師的身分加入醫療團隊,團隊中還有另一名醫師學弟,某次在和他一同觀看MRI(核磁共振)時,我們同時興奮地喊出:「哇!子宮肌瘤消失了!」

  但是,一旁的資深醫生反應卻相當平淡,感覺就是「嗯……也是會有這種情況!」輕描淡寫地帶過。

  此時,在我想著「子宮肌瘤消失對學長來說並不稀奇吧?」的同時,我想追根究底的好奇心也強烈地被激發起來,「子宮肌瘤究竟為什麼會消失?」

  為了找出答案,我逐一搜索文獻,瘋狂調查(笑)。

  但是,西方醫學的教科書中完全沒有子宮肌瘤自己消失的紀錄。

  因此,我決定從東方醫學、法國藥草學等各個領域的資料、文獻及教科書中學習,而不只侷限於西方醫學,以自己的方式調查被西方醫學視為原因不明的子宮肌瘤觸發機制。

  接著,我發現「子宮肌瘤是一種與生活習慣相關的疾病」。

  舉例來說,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習慣病就是第二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包含吃得太多以及運動量不足。只要改變生活習慣,病情就會改善。可以說和第二型糖尿病相同,子宮肌瘤也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就能自行治癒的疾病。

  只不過,沒有人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做些什麼、做到什麼程度就能完全治癒。

  即使以糖尿病的情況來看,專科醫師也無法保證:「持續控制飲食及運動三個月後,血糖值就一定會下降並穩定下來。」原因就是這涉及到了許多因素,像是年齡、環境、遺傳、壓力狀態,原始的身體狀態等。

  為了重建身體,讓子宮肌瘤不再增大,無論如何一定要進行「觀念改革」與「自我保健」。

  我自己從十七歲開始就持續飽受生理痛與經血過多(經血量異常大的狀態)的困擾,有時一天甚至要吃上四次鎮痛劑才能正常活動。

  無論如何,我都想為這樣的自己做點什麼,所以我已成為醫生為目標,學習和體驗了西方醫學,成為醫師後也正式學習了東方醫學。可說我是以東西方醫學為基礎,親身「實驗」了各種方式,就這樣設計出一套自我保健方法,並以此治癒了我生理痛與經血過多的毛病。

  唯有自己可以重建自己的身體,而非醫生。希望各位能注意到「自己的病自己治」「只有自己才能治癒自己」。

  子宮肌瘤要是歷經多年才逐漸增大的腫瘤,因此,並非如此輕易、美好地只要稍微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就能在幾個月後消失。必須做好準備要經歷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抗戰。

  只不過,很少有人有耐心能等那麼久。理由之一就是,子宮肌瘤和懷孕有極大的關聯。

  當我一開始詢問子宮肌瘤的患者:「是否有懷孕的打算?」大多數患者都會回答:「現在沒有,但是未來或許……」之後我會繼續詢問詳細的狀況:「未來是指什麼時候?」「目前已經有伴侶了嗎?」

  我會這樣窮追不捨地問下去,是因為治療策略會隨著患者所制定的生活計畫而改變。

  假設患者目前三十五歲且沒有伴侶,但未來想生小孩,由於女性在四十歲後懷孕機率會開始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患者已逼近臨界線。為了等待身體復原,接受子宮肌瘤手術後的一年間不能懷孕。因此,有些案例的情況是最好儘早接受手術。

  如果患者打算「三十七歲邂逅伴侶,三十八歲結婚。因為終於認真想生小孩,所以做了手術」,就要在三十九歲之後才能開始備孕。

  此外,患者當中也有人表示:「網路上說『子宮肌瘤是良性腫瘤,所以不做手術也沒關係』。」但是,根據年齡、發病位置、生活計畫的不同,每個人面對子宮肌瘤應該做的處置也不一樣。

  再加上,也有少部分的案例起初被判定為子宮肌瘤,但實際上卻是惡性「子宮肉瘤」。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能說「因為是良性的,所以沒關係」。

  因此,在要求子宮肌瘤患者持續「觀念改革」與「自我保健」的同時,我也會根據狀況,建議患者手術。

  但是,手術後也不是說就能完全放心。

  偶爾也有聽聞「子宮肌瘤復發」的情況。但實際上這種情況並不是復發,而是在手術時,無法以肉眼確認的微小肌瘤變大了,或是新的子宮肌瘤長出且逐漸增大。

  並不是在手術後身體就不再會長出肌瘤。如果繼續保有和從前一樣的生活習慣,身體就很有可能再次長出肌瘤。

  日文中只有「治」這個漢字能表達從疾病中回復的意思。但是,大約在四百年前,東方醫學經典著作中也使用過「瘥」及「痊」來表達身體從疾病中復原。

  這三個字的意思有些微差異:

  「瘥」意思是快要好了,代表情況有所好轉,但可能很快會再復發的狀態。

  「痊」表示完全恢復的狀態,復發的可能性相當低。

  「治」意思是完全治癒,表示不會再復發。

  現代的「治」當中包含了「瘥」及「痊」的意思。實際上,感冒時,只要不流鼻涕、不咳嗽,就可以說是「感冒治癒了」。因此,症狀消失、體力回復,邁向完全治癒的整個過程就稱為「治」

  子宮肌瘤自行治癒的開端是經痛及經血過多等症狀消失的「瘥」階段,接下來會經歷「痊」階段,並邁向「治」的目標。請自己仔細觀察這個過程。

  如果現在即使患有子宮肌瘤也不影響日常生活,就要努力防止未來子宮肌瘤進一步擴大及增加。

  如果接受過子宮肌瘤手術的話就努力防「芽」遏萌。

  這種努力就是「觀念改革」與「自我保健」。

  利用身體的原始機能,靠自己治癒自己的身體──本書中介紹了要達到這項目標的想法及自我保健方法。我所設計的自我保健方法,都能在工作和家務間等閒暇時間內輕鬆進行。

  這種自我保健方法,我不僅用於教導來醫院就診的患者,也在演講會及線上課程中傳達給許多人知道。而且之後收到了許多像是「子宮肌瘤縮小了」「經痛及月經過多等症狀消失了」等不錯的回響,連我自己也相當驚訝。

  無論看起來有多美麗,無論是多優秀的社會人士、妻子或母親,暗自承受著經痛及月經過多等症狀的人生會幸福嗎?稱得上充實嗎?

  現在表面看起來還能掩飾,但如果明年、後年、五年後或者是十年後還是持續這樣忍耐,情緒就很可能會在某個點爆發。

  只要花錢,或許就能改善穿著打扮和肌膚。但是,只花錢並無法找回健康的子宮狀態。因此,如果考量到未來的生活,就有必要從今天開始,一點一點地進行觀念改革及自我保健。

  為了未來的自己,是時候開始行動了。

駒形醫院院長 駒形依子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408879
  • 叢書系列:生活健康系列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子宮肌瘤是婦科中最易罹患的疾病
 
子宮肌瘤是子宮內長出的良性腫瘤,也就是肌肉硬塊。和癌症等惡性腫瘤不同,並不會危及性命。
 
但是,子宮肌瘤是婦科中罹患人數最多的疾病。據說三十歲以上女性罹患子宮肌瘤的機率大約是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如果連極微小的肌瘤都包含在內,大約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女性都患有子宮肌瘤。
 
實際上透過手術切除的子宮肌瘤,在外觀和硬度上皆與彈力球十分相似,只不過它的形狀是橢圓形而非圓形、凹凸不平、歪斜扭曲,且大小也各不相同。
 
並且,大多數的案例不會只有一個,而是會有許多個子宮肌瘤(多發性子宮肌瘤),甚至長出二、三十個的情況也很常見。
 
附帶一提,我曾透過手術切除過最高重達五公斤左右的子宮肌瘤。患者是一名四十多歲的女性,她的體型非常纖瘦,唯有肚子相當突出,就像是即將臨盆的孕婦。
 
透過手術打開腹部時,小海星狀的子宮就像是沾黏在變得像達摩一樣大的子宮肌瘤上般,當下我的內心感到相當驚訝:「居然放置不理讓它長到那麼大了……」
 
子宮肌瘤受到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的影響,因此會在生理期前夕及懷孕中變大,而且由於子宮肌瘤在懷孕中會跟著子宮一起被拉伸,所以會變得像牛脂一樣堅硬。
 
接受診斷的患者中,有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罹患子宮肌瘤,而是透過體檢的腹部超音波檢查報告才發現有子宮肌瘤。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患者是因為如同腹部挨揍般的生理痛,以及血液在一小時內從夜用衛生棉上外漏的月經過多(經血量異常大的狀態)等症狀而困擾不已,因而在接受診斷後,發現了子宮肌瘤。
 
即使同樣是子宮肌瘤疾病,症狀及狀態也會因人而異,原因則和肌瘤的位置及大小有關。
 
罹患子宮肌瘤並不是一定會伴隨生理痛或月經過多等症狀。視子宮肌瘤生長的位置而定,在某些情況下,生理期較容易產生不適。
 
□即使白天也需要夜用衛生棉
□夜晚不使用褲型衛生棉就會外漏
□生理期第二天每一~兩小時就一定要更換夜用衛生棉才會安心
□生理期經血中出現直徑五公分以上的血塊
 
如果符合其中任何一項,請至婦科就診並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月經過多是最佳排毒」這是很大的誤解!
 
那麼,首先讓我們解釋一下月經的形成。
 
子宮的大小在沒生過小孩時,大約是一個L號的雞蛋;而有生過小孩的子宮,則大約會是一個拳頭大。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醫療保健】楓樹林【現代人的健康煩惱咨詢室】書展:單書88折、三書7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