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舞蹈藝術走向表演專業或群眾普及,並非兩條平行線。舞者日夜勤奮地學習,最終渴望的不是與生活漸行漸遠,而是希望有朝一日在觀眾面前,可以透過舞蹈表達自己,盡己所能地為世界添上一些美好與思考;而一般觀眾覺得藝術殿堂深奧艱澀、難以企及,卻未曾發現舞蹈的媒介,就是與他們並無二致的「人」。舞蹈中所說的各個主題,就是他們平時關心的「愛與生命」的話題,這些難以言喻的微妙思緒,將透過舞者們的表演,把生活跟藝術緊密地串聯起來。所以舞蹈的專業與普及,無論從教育或欣賞的角度說,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
這是我第二次為蒨蒨的書寫序,炎炎夏日中一口氣讀完這本新書,不禁發出一聲滿足的讚歎。從學生時期的懵懂到現在自己著書立說,一直很會讀書的她,不單單是把書上的東西抄錄下來重新拼湊,而是在幾十個問題的解讀中,用她這一代人的視角,對千篇一律的舞蹈史論重新進行梳理與解讀。
這是一本關於舞蹈知識的入門書籍,藉由多年教學經驗做出整理與解析,作者運用簡明清晰的邏輯,為大眾揭開許多舞蹈藝術看似玄妙難懂的知識,以蒨蒨多年來對舞蹈的深入研究,書中對舞蹈所進行的解構及評論絕對是有憑有據的。而本書的特色與優點不需由我來陳述,只要你願意翻閱,便會沉浸在她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的行文風格中。對舞蹈有興趣的朋友們、長年在舞蹈中打轉無法解惑的舞蹈科系同學們,或是成年後才接觸舞蹈的素人們,很多道理我們都知道,但偏偏苦於「有口難言」,如果你們能看看蒨蒨老師這本書,必定會恍然發現其中的種種道理,並了解舞蹈中許多的為什麼!
你所不認識的舞蹈世界,經常缺少一把開啟的鑰匙,雖然很多的內容都曾出現於不同的書籍或文章中,然而這本《52 則非知不可的舞蹈欣賞概念》,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闡述觀點,書寫流暢,很適合一般的讀者閱讀。
蒨蒨是一位充滿才華、熱情以及抱持著遠大理想的年輕人,希望她能再接再厲出版更多優良的舞蹈書籍,為舞蹈界繼續努力與奉獻。
推薦《52則非知不可的舞蹈欣賞概念》,好書∼
伍曼麗
推薦序二
很欣慰,我帶的第三位舞蹈學博士陳蒨蒨繼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8 年推出的第二本舞書─《舞蹈管理和製作的理論與實踐》之後,又有新著問世⋯⋯台灣和內地舞蹈教育的碩果由此可見一斑。
蒨蒨情商與智商雙高、激情與才情並重、敏感與豁達同步、機智與幽默共存,既有鮮明個性,又有大局意識,簡而言之,是個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我常將她的這些優點歸功於台灣舞蹈教育的成功。但她的獨一無二還表現在,於眾多台灣舞蹈學子紛紛奔向歐美深造的大潮中,她沒有隨波逐流,而是明智地來到六朝古都北京,考入素有「舞蹈家搖籃」之美譽的北京舞蹈學院,拜在為北舞學科建設,乃至為整個中國舞蹈教育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且著作等身的教育家和理論家─呂藝生院長門下,攻讀舞蹈教育方向的碩士學位,並以《論林懷民對台灣舞蹈教育的影響》為題,順利通過論文答辯,獲得碩士學位;而我則有幸參加了她的論文答辯,並對其理性的思辨能力和客觀的學術態度留下了深刻印象─與內地學子們研究某位名家時,大多歌功頌德而不提其他不同,蒨蒨在歷數林先生舞蹈教育思想的種種先進之餘,亦指出了某些鮮為人知的不足!畢業後,她居然不知疲倦地再接再厲,一舉考入內地舞蹈研究生教育的開山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學系,在我門下攻讀博士研究生,以《論林懷民的舞蹈文化觀》開題,採用「文化人類學」、「文化地理學」、「心理學」等研究方法,借助「東方人的東方」、「西方人的東方」等嶄新視角,剖析西方權威舞評家們緣何激賞林懷民及其雲門舞集,並運用表格、圓餅圖等現代科研與寫作方法,條分細縷地歸納出了林先生作為中國,乃至整個東方舞蹈代表,「用文化舞蹈」的獨特屬性,確保了全書的論據清晰、論證嚴密、論點明瞭,由此獲得兩位匿名評委和五位現場評委的高度評價,並順利通過答辯,獲得了博士學位。
此後不久的2011 年,她在內地師範大學頭牌─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當時的副院長兼舞蹈系主任肖向榮老師的力薦下,順利通過了入職考試,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職業教學生涯⋯⋯9年來,她不僅在《中國近現當代舞蹈發展史》、《外國舞蹈史》、《舞蹈美學》、《舞蹈批評》、《舞蹈學導論》、《舞蹈表演理論》、《舞蹈理論與作品鑑賞》、《舞蹈藝術管理學》等多門基礎課程中,發揚光大了呂藝生教授和我的主打課程,而且在舞蹈市場、舞台管理和製作等方向上獨闢蹊徑且用心鑽研,由此出版了她的第二本書《舞蹈管理和製作的理論與實踐》,並將自己長期教授舞蹈史論的心得體會濃縮成了此刻的第三本書。與此同時,她更以主人公的態度,積極協助北京師範大學舞蹈系,轟轟烈烈且井然有序地舉辦過多屆國際研討會,其身懷六甲卻堅持工作的形象,找來夫婿和堂弟充當義工的行為,都讓我們這些作老師的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並當然地受到了中外與會者們的一致讚許。
有鑑於此,這本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委約的新書─《52 則非知不可的舞蹈欣賞概念》,顯然已不僅是一本舞蹈欣賞的指南書了,更融合了她積極、樂觀、機智、幽默的人生態度,而她開門見山的洞察力和娓娓道來的說服力亦在其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發揮⋯⋯坦白地說,書中的史料雖然大多取自我們這些過來人的專著和譯著,但其青春的銳氣和獨特的視角、機智的話鋒與靈動的思考卻無疑是屬於她自己的!
通讀這52 篇林林總總、有的放矢的問答文章,我覺得有一大半的內容都是頗具新意且引人入勝的,而細品起來,更是令人眼前一亮且腦洞大開,比如「音樂有樂譜,舞蹈有舞譜嗎?」「穿足尖鞋跳舞,難道不會痛嗎?」「為什麼芭蕾舞劇都喜歡講童話故事?」「為什麼有些舞蹈看起來一點都不美?」「如果可以在家裡看DVD,還有必要去劇場看舞蹈表演嗎?」「劇場觀舞的『最佳位置』是哪裡?」「《天鵝湖》如何成為經典中的經典?」「《仙女》與《仙女們》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垂死的天鵝》不是舞劇《天鵝湖》中的一部分?」「為什麼學舞蹈的人總是在減肥?」「小時候拉筋是不是會長不高?」「男生學舞真的會變『娘』嗎?」「為什麼上舞蹈課要穿緊身衣?」「舞蹈家可以賺多少錢?」「舞者們表演結束後都會做些什麼呢?」「跳舞也可以跳到『博士』嗎?」等等,不一而足⋯⋯
我篤信,僅是這些問題的本身,就足以誘發我們搶先拜讀這本好書了!與此同時,我真的好想知道,蒨蒨是否對台灣和內地的舞蹈讀者與觀眾朋友做過大面積的問卷?否則,她一個人再聰明,也是無法提出這麼多人覺得,有意思卻不曾有人解答過的問題的!
很欣慰,今年夏天,我帶的第十一、十二位舞蹈學博士圓滿畢業,我真希望他們都能像蒨蒨這樣,家庭與事業並舉、教書與寫書同步,好好地生活、工作,好好地寫書、教書,為中國,也為世界舞蹈的發展,做出雖然只是滄海一粟,卻也意義非凡的貢獻!
作為過來人,我,寄厚望於這些可愛、可敬的年輕人,因為未來屬於他們⋯⋯
歐建平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譽所長
藝研院研究生院舞蹈學系碩士、博士及博士後導師
2019 年6 月23 日星期日於北京
序
舞蹈用人的身體作為藝術表現的媒介,因此當它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時候,始終都是以一種動態的、鮮活的形態出現。我們聽一首歌、看一幅畫的時候,可以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誰,但是我們在欣賞一個舞蹈的時候,永遠都不可能把跳舞的人跟舞蹈「分開」。「上帝已死」的焦慮在舞蹈中很難發生,因為舞蹈始終都不可能脫離「人」的主宰而存在,這便是舞蹈最獨特也最迷人的地方。
一般表演藝術的技能專注於手、眼、耳等重要感覺器官的配合,而舞蹈表演則需要依靠敏銳的視覺、聽覺、觸覺為基礎,同時調動人體全身肌肉組織的合作,才能在舞蹈的認知中完成帶有特殊含義的表現性動作。因為每個人都有身體、每個身體都有動作的能力,我們彷彿知道舞蹈是什麼,但真的要我們透過觀看舞蹈去說些什麼的時候,又總是感到毫無頭緒,不知道如何去欣賞、評價那些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舞蹈。
從高雅的劇場舞蹈到通俗的街頭舞蹈,這些琳琅滿目的動作藝術,花俏得令人目不暇給、無從選擇,各種評頭論足的聲音干擾著我們選擇與觀看舞蹈,那麼何以為經典?何以為先鋒?欣賞舞蹈表演時是看動作還是看故事?美與不美的差異是什麼?
面對各種關於舞蹈的問題,時常會想起自己曾經對「真正的舞蹈」一無所知的時候,當時的我,以為舞蹈代表的就是美麗的裙子、高難度的技巧,以及來自於舞台下歡聲雷動的喝彩⋯⋯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對喜歡的現代舞蹈瘋狂著迷,對枯燥的芭蕾課堂總是滿腹牢騷⋯⋯很長一段時間後我才逐漸明白,長在「人」身上的舞蹈,跟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一樣,也會「長出」不同的風格樣貌,無論我們個人喜不喜歡或如何評價,他人已形成經典的舞蹈文化,是不會為此而轉移的。我們不喜歡、不看好、接受不了舞蹈,大多數時候不是因為動作表現本身出了問題,而是我們對該舞蹈所對應的社會文化與美學規律產生了誤解,甚至根本不認識,由此導致在欣賞舞蹈的時候,用慣有的思考模式和審美標準對其張冠李戴,造成不準確的誤讀。
這本書不打算用高深的學術文字令普通觀眾對藝術舞蹈漸行漸遠,也不會用自以為是的定義強加給讀者一個「他人的結論」,為了讓喜歡舞蹈的觀眾可以更親近舞蹈,更加靈活地解讀我們眼前各種形態的舞蹈動作,本書以西方舞蹈審美為主要內容,在舞蹈史論常識的支撐下,列出觀眾們最迫切知道、最好奇的幾個問題,從舞蹈的歷史常識說起,慢慢導入與欣賞相關的知識,然後帶著大家解讀經典舞蹈劇目,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舞蹈學習的神奇祕密和不可不解之迷思。
舞蹈歷史常識的幾個問題答起來確實有一點老生常談,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學會欣賞一門古老的藝術,卻不願意從頭說起,不認識其中發展的規律,難免在對當代舞蹈進行認識的時候會產生誤差,對現在的舞蹈從何而來不明就裡,因此不得不將這一部分的文字放在最開始,趁著讀者們還有耐心的時候,即刻把這些文字盡數消化。
第二部分的舞蹈欣賞知識,對我而言是挑戰最大的部分,在大學裡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因為有「教師」的偶像包袱,還有課程大綱的限制,很難在課堂上如此暢所欲言,書中的幾個問題可能也都是學生們想問卻不敢問的插曲。這些問題證明了每一個在觀看舞蹈的人,他們不僅僅把舞蹈當成一個「作品」,而是從「人在跳舞」的角度去觀看、去思考、去感同身受。無論內行或外行的觀眾,在「人」的前提下,當我們談論舞蹈欣賞的時候,因為同理心、因為移情作用,我們會對「人」的動作有諸般感受,此中很多連接自然也就無需多做解釋了。
第三部分為大家介紹幾部重要的芭蕾舞劇,這些作品在西方舞蹈發展史上常演不衰、舉足輕重,經歷了時代審美的考驗,傳承百年來到今日,成為舞蹈愛好者們標榜的經典,同時也是當代舞蹈家們挑戰的對象。這本書的文字將為大家分析不同層面的「經典」概念,解說「經典」何以成為經典的基本原因,並從「業內」的角度,對如何解讀這些百年經典提出建議。
最後談到關於舞蹈的迷思,是一些跟舞蹈有關的「顧慮」和「懷疑」,例如:拉筋會長不高嗎?男生學舞蹈真的會變「娘」嗎?舞者們表演結束後都在做什麼?舞蹈家能夠賺多少錢等等⋯⋯這些是很多人都感興趣並津津樂道的話題,許多人在學舞蹈或觀賞舞蹈之後都會有這些疑惑,這些問題或許不屬於「專業」領域的範疇,也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是在長久實踐經驗的積累後,卻能夠獲得一些相對客觀的說法。書中針對此些問題給出的回應並不是要奉為圭臬的答案,而是我們此時此刻對相關問題的階段性認識,或者說是我—作者本人對諸類問題的有關解答。
舞蹈欣賞是大眾接觸舞蹈知識的一把鑰匙,它最重要的任務是將觀眾帶到舞蹈的面前,並且為站在舞蹈面前的觀眾開啟一道思維的大門,讓舞蹈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而已,而是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的情感有所聯繫的有機體。它隨著經歷的積累,讓我們在舞蹈的視域裡,於共鳴中發現自我心靈的變化。關於舞蹈的52個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生活、學習、觀察、鑑賞中去找答案。舞蹈的美,沒有一定的標準,也沒有絕對的好壞,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用語言說清楚舞蹈「在跳什麼」,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感受不到它的內涵,也不代表我們不會喜歡它。透過人的身體動作傳遞出來的藝術情感,或許跟我們日常的生活有一些距離,但是它永遠不會脫離以「人」為本的核心,因此,舞蹈必然是可以被感知、可與之交流的,只要你願意接近它。
本書中與舞蹈有關的這些問答,有參照前輩們寶貴的知識理念作為基礎,也有個人經年累月的探索和思考。雖然我們屬於「專業人士」,本身的話語權好像毋庸置疑,然而「圈內人」與「圈外人」看舞蹈的感覺是全然不同、也不可強行搬照的,所以,讀者們不要把書裡的文字當成「看得懂」或「唯一的」答案去背誦。透過一些思路的引導,我更加希望讀者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審美、經驗、接觸,去發現一些新的、與舞蹈欣賞相關的疑慮或想法,找到自己的問題,並尋找自己的答案。
完成一本跟教科書不一樣的東西,或許這才是我嘗試用不一樣的語境,書寫下這些文字的初衷吧。
陳蒨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