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 定價:330
  • 優惠價:7926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04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大人的外衣下,
我們只是內心千瘡百孔的孩子。
 
  我終於明白了,
  我是我,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
  我們手中有屬於自己的關係線,擁有各自的命運,
  沒有人該背負其他任何人的生命而活著。
 
  未曾消化的童年傷害,被我們不自覺地內化、複製,甚至傳下去;
  但現在你看見了,你知道自己的選擇,可以和父母選擇的不一樣。
 
  ▌「以後我一定不要像爸/媽那樣!」小時候的我們如此立誓。長大後卻驚覺:「自己為何也在這麼做?!」
 
  從事心理輔導多年來,馮以量每每陪伴著承擔了家庭失落的傾訴者,就像陪伴兒時遭父親遺棄、少年時母親病逝,而曾痛苦到想了結一切的那個自己。
 
  ●接受輔導的大男孩劈頭就問:「你會放棄我嗎?」父母離婚,都不要他,而他相依為命的外婆過世了。
  ●年輕的癌末病人吶喊:「我很想死啊!」爸媽關係冰凍,妹妹置身事外,是他,多年來努力撐著整個家。
  ●她說:「我要長大!」從小受父親家暴,多年後才知道父親是因患了思覺失調,家人鬆一口氣。但她心裡那個哭泣的小女孩,誰來解救?
 
  小小的我們不自覺地吸收了爸媽的情緒,背負著爸媽的生命而活,不分好壞,即使遠超過負荷。而隨著成長,它們非但未消失,更變形為被遺棄的焦慮、我不夠好的質疑、無限的自我苛責……
 
  我們不由自主地如此對待自己,甚至不知不覺,重複在對待我們的孩子。
 
  探索過去不是揭瘡疤,而是放下背負,尊重並信任家人對他們生命的作為,同時由此再出發,重新牽回屬於自己的家庭關係線,也能讓下一代不再受苦。
 
  ▌這本書不是企圖要改變父母,也不是要重塑我們的原生家庭。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從代際傷害裡,再一次看見自己、療癒自己、重塑自己。
 
  【擁抱自己的五句話】
 
  ●告訴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如此真實。你這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小○○(自己的名字),我沒有說我要遺棄你。不管你是多麼不好、不開心,我都會陪著你。」
  
  ●告訴自己:「我是我,我爸爸是我爸爸,我媽媽是我媽媽。我們三個人各自擁有各自的命運,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該背負著誰。」
  
  ●告訴自己:「我需要先多愛自己一些,才有能力去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其中一個做法就是我要懂得如何拒絕別人,還有,懂得要求別人為我做事情。」
 
  ●告訴自己:「○○(自己的名字),你真棒!儘管生命不順遂,甚至幾度很想放棄,到最後你還是撐過去了。我為你感到無比驕傲!任何人都有權利放棄我們,但我們自己別放棄自己。」
 
  ●告訴自己:「○○(自己的名字),我要感謝你。因為這一次你沒有選擇逃避。你勇敢地面對。你要給自己鼓勵,即便沒有人給你肯定。」
 
本書特色
 
  ●從原生家庭三角圖出發,穿透家庭結構,去「發現」使你一輩子受苦、受困的源頭──並且由此出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再選擇」、「再調整」、「再創造」的機會。
 
  ●凡是不在你手上的關係線,你都無法左右,你愈想掌控這些關係線,會愈感覺挫敗。因為每個人有各自的命運,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該背負著誰。
 
  ●馮以量:「這本書,你可以當成一本簡單的故事書來閱讀,純粹讀著別人的故事。你也可以讀得很深,透過別人的故事,試著去讀懂你自己的內心。要是你能因閱讀此書,而連結到那個把傷痛藏起來的自己,我恭喜你,你終於找到躲在角落獨自傷痛的自己了。我祝福你。」(摘自本書自序〈躲藏的傷痛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吳就君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先驅)特別推薦:「以量出書了,《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我迫不及待地想讀,再度體會他覺知生命的幽微、細膩的轉折處,享受他表達經驗的熱情、果斷和勇敢。他的生命故事會溫暖徬徨中的青少年、成年人及父母,從錯綜糾纏的家庭關係中,整理每個人自己的處境,繼續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李儀婷老師(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推薦:「這是一本找回自己的『療癒之書』。被以量陪伴的不是眼前故事中的角色,而是過往那個曾經孤單、憤怒與寂寞的『我自己』。」(摘自本書推薦序〈別把自己弄丟了〉)
 
  ●張輝誠老師(學思達創辦人)推薦:「每一則故事裡面,都有一個以量。他知道,最終能幫助自己的,無非是自己本身。他所做所為,就是讓大家覺察到這一點,就像他一路走來一樣。」(摘自本書推薦序〈因為在愛中,刀痕和吻痕,你都可以重新看待與選擇〉)
 
  ●書中主角們的基本資料已更改,作者只保留彼此的真實互動及對談。
 
專家推薦
  
  ●特別推薦:吳就君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先驅.華無式家族治療師.退休教授)
  ●專文推薦: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張輝誠(學思達創辦人)
  ●療心推薦:李崇建(台灣薩提爾推手.作家).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羅志仲(教育工作者)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馮以量(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
 
  【活著,就是離不開「生死」及「家庭」。我用這一生的心力在這兩大課題裡持續學習,至死不渝。】
 
  ●資深輔導與諮商工作者、醫療社工
  ●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前副會長
  ●2009年新加坡總統頒發「醫療仁心獎」
  ●2011年《星洲日報》(馬來西亞最具影響力的中文媒體)讀者票選「最受歡迎作家」
  ●2011年入圍馬來西亞十大傑出青年
 
  澳洲南澳大學社會科學(輔導)碩士。二十多年輔導領域與安寧療護實務經驗,輔導超過千對夫妻及青少年,陪伴超過千位臨終病人及喪親者,開設兩百餘場有關家庭關懷及臨終關懷深度學習工作坊,並進行過八百餘場演講(觀眾總計超過四十萬名)。
 
  授權及參與三十餘場改編自《善終》(台灣版書名《最好的告別》)的戲劇公演、十餘場改編自《把愛帶回家》(台灣版書名《允許自己選擇愛》)的戲劇公演。受邀為馬來西亞國家電台「愛FM」的節目「愛生活」之嘉賓主持、舉辦兩回生死特展,進行《允許自己選擇愛》線上讀書會。
 
  曾任新加坡甘露關懷協會安寧志工督導、新加坡雅西西慈懷病院資深醫療社工、新加坡善友輔導中心輔導員兼訓練部主管。現為馬來西亞孝恩集團輔導與諮商顧問兼部門主管,並擔任馬來西亞已亮出版社執行長。
 
  著有《允許自己選擇愛》,並已售出簡體中文版(書名《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另著有《允許悲傷》、《最好的告別》、《已亮的天空》、《尋找光和愛》、《陪你到最後》。
 

目錄

特別推薦/吳就君(台灣心理治療先驅.華無式家族治療師.退休教授)  011
推薦序/別把自己弄丟了  文◎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  012
推薦序/因為在愛中,刀痕和吻痕,你都可以重新看待與選擇  文◎張輝誠(學思達創辦人)  016
自序/躲藏的傷痛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022
 
▌前言/你背負了誰的傷?  032
 
第一篇 把破碎的靈魂拼湊回來──以量的故事
我被爸爸遺棄了──在受傷的地方,加愛  038
難道你父親真的一點都不愛你嗎?──穿越憤怒,延續那份愛  047
要不是當初那一場心理劇──「獨立自主」的啟航  052
我討厭媽媽──沒有一個孩子會喜歡叛逆的自己  062
我努力掩飾,卻弄丟了自己──讓自己的內在空間繼續變大  071
 
▌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回顧原生家庭  076
 
第二篇 你要記得今晚這個擁抱──做回自己的故事
你會放棄我嗎?──讓你自己變回你自己  082
為什麼我爸爸晚上都不回家?──失落背後,是悲傷與憤怒  094
為什麼是我撐著整個家?──沒有愛的家,就像一個大黑洞  106
你想過為自己而活嗎?──把不屬於自己的關係線,放回原位  116
你要記得今晚這個擁抱──不要放棄你自己  134
一閃一閃亮晶晶──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是一顆星星  142
爸,喝茶──越過恐懼,迎向愛  151
我可以做回自己嗎?──我想成為我自己,我也渴望靠近你  167
每一位爸爸都是不容易的──不多話,不代表心裡不在乎  183
爸,我吃飽了──什麼是愛?這就是愛  187
我恨媽媽,我也愛媽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時機  194
媽,我要你開心──我也要我們都開心  210
我不要你可憐媽媽──我從來都沒有否定你  222
那一晚的告別會──人生,到底是誰在幫助誰?  236
 
後記/別再弄丟自己了  245
 

特別推薦
 
吳就君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先驅.華無式家族治療師.退休教授)
 
  以量出書了,《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我迫不及待地想讀,再度體會他覺知生命的幽微、細膩的轉折處,享受他表達經驗的熱情、果斷和勇敢。
 
  他的生命故事會溫暖徬徨中的青少年、成年人及父母,從錯綜糾纏的家庭關係中,整理每個人自己的處境,繼續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推薦序
 
別把自己弄丟了
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
 
  這是一本找回自己的「療癒之書」。
 
  隨著書中主角不斷變化,故事一再地轉換場景,但是永遠不變的卻是「每個人都在找尋愛與連結」的渴望。
 
  以量老師從自身的故事出發,一路談及不同角色的不同人生故事,包含了「婚姻破碎下的孩子」、「失去老伴的沉默爺爺」、「患有思覺失調的暴力爸爸」、「扛起失責父親責任的病危兒子」……
 
  這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以量老師都以穩定的力量陪伴案主走一段過往的傷痛,撥動早已僵化的心弦。其實,真正被陪伴的不是眼前故事中的角色,而是過往那個曾經孤單、憤怒與寂寞的「自己」。
 
  一如此刻正在閱讀這本書的「我」。
 
  故事裡,有個似曾相識的孩子,長期生長在夫妻不和睦的環境下,努力想為和諧的家庭盡一份心力,因此扛起了原本該屬於爸爸的責任;為了想讓家庭再和諧一點,長大後的他奮不顧身地扛起了家庭的經濟重擔。然而,爸爸和媽媽並沒有因此而感情和睦,反而愈行愈遠。不管再怎麼努力,都看不到美好家庭的樣貌,痛苦的他終於生病了。
 
  生病的男孩,即使在病中,仍然沒有放棄想撮合父母的婚姻,卻遭受更大的打擊──父母早已經沒有了情感的根基,對於男孩的努力,父母根本不領情。
 
  男孩身心俱疲。拖著病痛的折磨,以及心靈的煎熬,他的世界終於垮掉了,再也承受不了任何風吹草動。毀滅的暴風雨瞬間籠罩著男孩。
 
  男孩,多麼似曾相識,和我的故事有著許多雷同的內在,以及悲傷。
 
  我亦是單親家庭下長大的孩子。不同的是,我是女孩,而家庭裡沒有扛起責任的是母親,與男孩的家庭剛好相反。
 
  成長過程中,我也企圖想擔起母親的責任,幻想著只要做好分內的工作,離家出走的母親就會回來與父親團圓,與我們團圓。
 
  然而,不管我怎麼努力做家事,如何幫忙洗衣服、洗碗,如何幫父親跑腿去雜貨店買醬油,甚至陪父親到市場買菜,我的母親都不曾回家團圓。
 
  在那漫長的等待過程,身心肯定俱疲,但再怎麼疲憊,都抵擋不了父親因為情緒與壓力,脫口對我說出「你跟你的母親一樣,愛說謊!」,這指責語言所帶來的傷害。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傷。
 
  我與父親,男孩與他的父母親。
 
  而我們都想以超過自己能負荷的力量,去扭轉不幸,企圖討好我們所重視的人,卻因為努力的目標錯誤,而讓自己受到更重的傷。
 
  我們愛著我們的父親與母親,所以我們願意為父母傾注我們的所有,卻唯獨不愛自己。
 
  如何讓父母做回父母,如何讓孩子做回孩子,如何讓我們做回原來的自己,是這本書最想要給予我們的核心價值。
 
  看完以量老師的書,我們都被療癒了,如果還能多說什麼,我想說的是:
  
  「翻開這本書的我們,多麼幸運,因為我們是那麼值得善待自己,我們如此適合幸福!」
 
  讓我們找回自己!
 
推薦序
 
因為在愛中,刀痕和吻痕,你都可以重新看待與選擇
張輝誠(學思達創辦人
 
  讀以量此書,我腦海總想起薩提爾和敻虹的詩。
 
  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如果你愛我〉:「請你愛我之前先愛你自己/愛我的同時也愛著你自己/你若不愛你自己/你便無法來愛我/這是愛的法則//因為/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
 
  以量此書最珍貴處,在第一篇現身說法,他描述自己於破碎家庭中成長(父親嗜賭負債、棄家躲債,母親罹癌病故),童年創傷日後如何如影隨形並產生影響(開始叛逆、抽菸、喝酒、曠課)。其後,他如何在幾次關鍵的「自我覺察」與學習中「領悟」──頭一回是每當他被拒絕、忽略時,隨之湧現而生的焦慮與不安全感。他慢慢覺察到這些情緒之所以出現,原來和過往遭父親遺棄、母親因病撒手人寰的經歷有關。他不再和往常一樣任由情緒淹沒自己,而是選擇一邊跑步,一邊自我對話,告訴自己:看見自己的不安全感,不會遺棄自己,會陪著自己。
 
  啊!這個關節處,我認為是以量生命轉變的真正起始點,他把原先投射於外、難以掌握的期待,反轉向內,轉向自我可以全然掌握的內在,並且直接連結薩提爾女士冰山理論最深處的「渴望」與「自我」。以量終於接納了自己,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其本質就是「愛自己」。
 
  以量過去期待被他人(父母、朋友)所接納、所愛,然而這樣的期待能否被滿足,決定權在於他人。但以量轉變了,他可以滿足自己、陪伴自己、接納自己、愛自己,如此一來,才真的把喜悅、平和、幸福和愛的權力重新拿回在自己手上。
 
  以量的轉變歷程,都不是道理、觀點,而是真實的體驗。他體驗到渴望,由此產生力量、精神、生命力。
 
  以量的演講、工作坊、著書,之所以感人肺腑、動人心弦,固是因他身世艱難、奮力向上,容易引起共鳴,但真正關鍵其實是在於他真實體驗、觸及、連結內在的深刻渴望,並善於將渴望與生命力,覺察出來(此書各篇名後的小標,都是直透「事件」,深入點出尋常人看不見的渴望),表達出來(如「在受傷的地方加愛」),呈現出來,甚至還能幫助他人連結對自我的愛。
 
  以量全新能量的起始點,正是領悟並學會了「愛自己」。他連結了更穩定、飽滿、厚實的愛之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再由自身擴散而外,愛自己,也能愛他人。恰恰就如薩提爾女士所寫的:「你若不愛你自己/你便無法來愛我/這是愛的法則//因為/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以量愛自己,就能給出更多愛。
 
  敻虹〈詩末〉:「愛是血寫的詩/喜悅的血和自虐的血都一樣誠意/刀痕和吻痕一樣/悲懣和快樂/寬容或恨/因為在愛中,你都得原諒。」
 
  第二回深刻領悟,是以量二十多年前參加吳就君老師的工作坊。吳老師用薩提爾女士在家族治療時常運用的「家庭雕塑」,將以量的家庭樣貌具體演示出來時,他看見了自己的家庭樣貌與關係,忍不住淚流滿面(這種感覺我很能體會。在香港頭一回看李崇建在台上雕塑一位教師的家庭樣貌,剛好和我家的狀態相似,我在角落旁觀著,一時百感交集,淚如雨下)、身體不斷顫抖,最後才將潛藏心底的聲音吶喊出來。
 
  我以為這是以量的另一巨大突破,他突破了自幼以來「固著的舊觀點」,從委屈可憐的受害者,轉為可以自珍自愛的獨立者(可以同理他人、理解他人、憐憫他人)。
 
  此一巨大突破,有兩層重要意涵。
 
  一是以量在糾結纏繞的家庭關係,真正挺立起來,看清他人與自我的界線與影響,得到內心真正的自由(自由,也是體驗,不是道理,亦屬於「渴望層」)。
 
  二是以量體會到了,原來同一事物(尤其是童年創傷經歷),是可以有「新的選擇權」。過去事物雖已不可改變,但卻可以「選擇」改變看待過去事物的角度、觀點和心態。簡單地說,就是「轉念」(轉念之所以發生,並不只在觀點轉變,更是透過感受,深入渴望,才容易真正發生力量,這也是一種體驗,不是一個道理)。
 
  正因如此,以量開始從原生家庭中,覺察出更多新觀點、新選擇和新體驗。過去濃烈感受到的恨,現在可以在恨中發現愛;從前感受到父母的糟糕與不堪,如今竟意外發現了父母的為難與侷限;過去多麼埋怨父母,現在竟然開始心疼父母、原諒父母、感謝父母……
 
  原來一切都是一體兩面,端看自己想要看到、執著哪一面,想不想看到全面。多麼像敻虹的詩句:「喜悅的血和自虐的血都一樣誠意/刀痕和吻痕一樣/悲懣和快樂/寬容或恨」,端看個人選擇,愛給人力量,也能沮喪人。
 
  以量之可貴,就在於他看到了全面,他發現了愛,選擇原諒,願意接納。 
 
  以量深刻地走入內在的自我成長,連結渴望,湧現生命力,飽滿能量,堅毅挺立。他又勤於學習,富使命感,樂於助人。書中記錄了他如何幫助一個又一個破碎靈魂、困頓家庭、傷痕纍纍的人際、代際相互隔闔與傷害的故事,甚至陪伴臨終病人走向生命盡頭,深入每個人的冰山,敲開感受,連結渴望,引導轉化,終於走向成長、勃發與圓滿。
 
  這些故事,極為動人。我感覺,每一則故事裡面,都有一個以量,他幫助眾人,就好像幫助自己。他經常把自己投射其中,隨著對方哭而哭、淚而淚;他充滿耐心,充滿信心,深富使命感。他知道可以幫助他們,只要對方願意敞開心扉,以量就可以幫他們做到。
 
  以量知道,最終能幫助自己的,無非是自己本身。
 
  他所做所為,就是讓大家覺察到這一點,就像他一路走來一樣。
  
自序
 
躲藏的傷痛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玩過捉迷藏的孩子都知道,躲在黑暗裡,是為了不被找到;然而,也是為了被找到。生命裡受的傷痛也是一樣,躲在傷痛裡,是為了不被看見;然而,也是為了被看見。
 
  捉迷藏被找到,遊戲可以結束了。人受傷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急著把受傷的自己藏起來,只顧著在別人面前展現光鮮亮麗的一面;如此做,無非是不想再受到旁人給予二度傷害。其實這世上有好多因童年傷害而把自己藏了起來的成年人,在深夜裡獨自舔傷,不為人知。
 
  然而,這些成年人如我,卻暗地裡渴望自己的傷痛被看見、被讀懂、被諒解及被接納。
 
  你知道嗎?有些傷痛,你要是沒有消化好,下一個被影響的人就是你的下一代。
 
  我不想如此危言聳聽,然而,要是你願意做出一番觀察及思考,請問有多少過去的痛苦目前你還背負著的,已經不經意地決定了你及孩子們的生命?
 
  在家庭裡,父母除了對我們付出關愛之外,也會在高度生活壓力之下,對我們輸出不同程度的傷害。有些傷害是父母傳給我們的;有些則是祖父母傳給父母,再傳給我們的。
 
  譬如:有關家暴事件,當初被爸爸打的男孩,長大了之後,成為打兒子的爸爸。
 
  又譬如:當初不停照顧媽媽的負面情緒的女兒,長大了之後,成為不停散發負面情緒給她女兒的母親。
 
  這些一代傳一代,重疊、而且重複的傷害面貌,就叫做:「代際傷害」(Transgenerational Pain)。
 
  然而,我們不能輕易說凡是經歷代際傷害的孩子就一定會有「代際創傷」(Transgenerational Trauma)。一個人是否有「創傷」(Trauma),需要專業助人者為其做出整體的身心評估。就像我們一般人不能隨意說他人患憂鬱症是同樣的道理。這都是需要透過專業助人者對當事人的各種狀態做出評估,才能給予診斷。
 
  讓療癒開始,進而重塑自己
 
  在馬來西亞,我是一名臨終關懷推動者,也是提供哀傷撫慰(Grief Support)的心理輔導員。曾見過不少成年案主在童年時經歷過一些代際傷害,長大後不曉得如何安頓身心,而導致各個生活層面都頻頻出事。
 
  除了提供一對一的對談之外,團體工作的「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ing)也是我常使用的技巧之一。為了讓各位讀者更能讀懂書中有關家庭雕塑的過程,請允許我先在這裡做個簡介。
 
  「家庭重塑」(Family Reconstruction)是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的眾多助人工具之一。我常在我的工作坊裡,邀請案主雕塑自己的原生家庭,並邀請其他學員扮演案主的模擬家屬。
 
  透過模擬的雕塑及演練,我時而邀請案主再經歷一次過去曾發生的家庭經驗,也時而邀請案主站在外圍的角度,看清過去的自己曾在家裡所遭遇的種種。
 
  這無非是想讓案主再一次地「看清楚」,多年前的代際傷害所帶來的衝擊,是如何影響著童年的他、青年的他及成年的他。
 
  此外,我觀察到大部分的案主都是把過去的傷害掃進地毯下,以為事情過了,就算了。其實有不少的傷害會藏在各個案主的心靈深處,只等待被人看見及讀懂。
 
  不管我們承認或否認,過去已成過去。然而,現在的我們可以改變如何看待過去的自己、過去的父母及過去的傷害。
 
  家庭重塑並不是企圖要改變父母,也不是要重塑我們的原生家庭。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從代際傷害裡,再一次看見自己、療癒自己、重塑自己──這是家庭重塑最重要的精髓。
 
  所以,我寫了這本書,名為《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在這本書裡,我準備了二十餘篇文章與你分享。裡面的主人翁,包括我自己,勇敢地揭露屬於自己最真實且最殘酷的傷痛。我陪著他們,也陪著自己,一點一滴地把破碎的靈魂拼湊起來。每個真實故事裡所發生的過程,都曾經感動著我,所以我決定將其化為文字。
 
  這本書,你可以當成一本簡單的故事書來閱讀,純粹讀著別人的故事。你也可以讀得很深,透過別人的故事,試著去讀懂你自己的內心。
 
  要是你能因閱讀此書,而連結到那個把傷痛藏起來的自己,我恭喜你,你終於找到躲在角落獨自傷痛的自己了。我祝福你。
 
  請允許我叮嚀你:要是你覺得這本書過於沉重,讓你喘不過氣,請你稍微把書蓋起來,給自己喝一杯溫水,暫時休息一下。
 
  這樣做,你就是正在善待著那個傷痛的自己了。
 
  讓我們好好陪一陪受傷的自己走一趟生命探索之旅。要是生命把挑戰交給你,請你面對它;要是生命把痛苦塞給你,請你轉化它。
 
  我相信,只要有愈來愈多成年人願意堅持行走在自我療癒的道路上,就會有愈來愈多孩子們能在痛苦中被釋放。
 
  祝願這世界有更多的大人不再隱藏自己,而是坦露自己;有更多的大人不再傷害自己,而是成長自己;有更多的大人不再傷害彼此,而是互予恩惠。
 
  要是我們願意如此做,療癒可以開始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062881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0.8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被爸爸遺棄了
──在受傷的地方,加愛
 
▌在我眼裡只是區區一件小事,居然可以掀開對方如此激動的情緒。我相信在那背後,一定是被許多過去還未消化好的往事而牽動著。
 
說實話,我真的很受不了已讀不回訊息這件事。一旦我交代別人事情,或者向別人詢問問題時,對方看了我的訊息之後,已讀不回,這舉動總是會勾起我內心劇場很多神經質的自我對白:
 
「看到了吧?你是不重要的,馮以量。」
「看來,他不怎麼喜歡我。」
「啊?!我得罪了他嗎?什麼時候……不是吧?!」
「太過分了,我已經等了三天,再不回應,我和你絕交!」
「這人做事真不可靠!他不喜歡我?我才不喜歡他呢!」
 
有時候,我向我的姊姊抱怨,她反而說:「嘿,你不要這麼神經質好嗎?不要以為大家都很有空,把所有時間都拿來陪著你,好不好?大家都很忙的。」
 
其實對於已讀不回,我會感覺到如此沒有安全感,全是因為小時候遇過一件事而受創。那就是我爸爸不見了,一聲不響地離開我們家,沒有交代、沒有回應、沒有消息。
 
已讀不回真的只是小事。其實我真正最受不了的是──我的爸爸不見了,而我被遺棄了。
 
要不是自己不斷地探索生命,說實話,為何別人一個簡單的已讀不回行為,居然可以挑起我如此波動的不安全感,這真的很令人費解。
 
所以我特別能體諒有些親友,有時候在我眼裡只是區區一件小事,居然可以掀開他們如此激動的情緒。我相信在那背後,一定是被許多過去還未消化好的往事而牽動著。
 
【十歲的我,被爸爸遺棄了】
 
那一年,我才十歲。
 
那天,放學後的我發現爸爸不見了。我問母親:「為什麼爸爸不見了?」

 
母親支支吾吾地回應著不明確及不明朗的答案,我唯有靠自己從蛛絲馬跡裡尋找答案。
 
最後,透過姑姑們在客廳裡的一片謾罵及羞辱我爸爸的話語裡,才知道他欠了高利貸一筆巨款,無法還清。
 
他懼怕高利貸來追殺,自己走投無路,唯有逃之夭夭。
 
由於他把爺爺的家族生意也賭垮了,雜貨店被迫要關門,我的家人們有著說不出的怒氣。那怒氣,也直接影響了我。其實在那一刻,我是吸收了這些憤怒所帶來的身教──直到我長大後,每每感受到被遺棄、被不重視、被不理睬時,我都特別的憤怒。
 
「我被爸爸遺棄了」,這是年幼的我在那一年的解讀。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2/10/09

這是一本關於界線的書。以亮老師的書非常溫暖且直透內心。每一篇的每個例子我都哭到不行。真的是太好看了. 感覺自己的心都柔軟起來了
展開
user-img
Lv.2
4.5
|
2022/07/15

裡面很多故事,都是用關於原生家庭與如何從家庭創傷走出來的書,馮以量寫這本的用意,是希望不要卡在創傷中動彈不得,要超越它❤️
我的療癒之書,我很幸運,遇到了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5/16

每一個人都想要擁有在幸福美滿的家庭長大的劇本,但是事實上我們可能在原生家庭中經歷各式各樣不完美的劇本...
可能受了傷、覺得委屈、覺得憤怒、覺得無能為力的關係....
不管那是什麼,我們都無法改變在我們身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但是我們永遠都能改變我們回應事情的方式!
陪伴自己,把自己找回來...
以量老師的著作非常值得推薦,允許悲傷、允許自己選擇愛我都閱讀過...老師用溫柔又樸實的文字對話,讓我身歷其境的感受故事裡面的感動和情緒,常常是邊流著眼淚邊閱讀...

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曾經受傷的心得到理解的溫暖,卸下背負的重擔恢復自由與喜樂。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