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中國企業需要強大的“組織韌性”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劉俏
在研究者的話語體系裡,中國經濟有兩種呈現形式:一種是反映為GDP(國內生產總值)規模和增速的中國經濟,目前正經歷著增長速度、動能及模式的巨大變遷;另一種是反映在經濟社會結構層面上的中國經濟——呈現在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產業和就業結構,企業的投資資本收益率,收入在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分配,全球價值鏈定位,研發強度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在中國經濟的核心邏輯正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反映在經濟社會結構層面上的經濟能更真實地反映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我一直認為,研究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已經成為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結構發展和變遷的一個重要視角。一個國家經濟的韌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組織的韌性。
僅就規模而論,中國企業已經實現了快速崛起——2019 年按營業收入衡量的全球規模最大的500 家企業暨《財富》全球500 強企業中已經有129 家企業來自中國(包括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中國的全球500 強企業數量也首次超過美國。然而,在經歷了40 餘年高速發展後,支撐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諸多因素開始逐步弱化。多年高速增長積累的結構性痼疾、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內生增長動能轉換使得繼續依靠要素投入的傳統增長邏輯受到挑戰。簡單地以要素投入為特點的規模導向型的企業經營模式不再適用於到來的新時代。我們的企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不得不面臨各式各樣的“黑天鵝”“灰犀牛”,企業領導者也將不得不持續地思考,他們所領導的企業怎樣才能穿越危機、保持成長。
面對撲面而來的各種挑戰,什麼樣的企業才能交出“穿越危機持續增長”的合格答卷?企業怎樣培養價值創造的能力?我很高興地看到,曹仰鋒教授即將付梓的著作《組織韌性》對這個問題做出了極有價值的探索。
曹仰鋒現在是光華管理學院的管理實踐教授,一直以來都專注於企業管理實踐和管理研究。他對各類企業的管理實踐,以及如何從中提煉出具有“一般性意義”的管理啟示有深度的思考和研究。透過對西南航空、蘋果、微軟、星巴克、京瓷、樂高等企業的分析,曹仰鋒強調“組織韌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對於成就偉大企業的重要意義。他將組織韌性定義為“企業在危機中重構組織資源、流程和關係,從危機中快速復原,並利用危機實現逆勢增長的能力”,強調“(組織韌性)不但能夠説明企業走出困境,而且能夠推動企業在危機中實現增長”。
曹仰鋒在書中通過案例分析描述了西南航空、蘋果、微軟、星巴克、京瓷、樂高等6 家高韌性企業所遭遇的各種危機,以及它們的應對措施。他聚焦於兩個核心問題:第一,高韌性企業在穿越危機、實現逆勢增長時採取了哪些關鍵措施?第二,是什麼因素塑造了高韌性企業的“韌性”能力?基於對這兩個問題的分析,曹仰鋒提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他在書中提出,組織韌性是包括戰略韌性、資本韌性、關係韌性、領導力韌性和文化韌性在內的能力組合。每一項韌性能力的背後都有一個顯著的驅動因素:“精一戰略”塑造了戰略韌性,“穩健資本”塑造了資本韌性,“互惠關係”塑造了關係韌性,“堅韌領導”塑造了領導力韌性,“至善文化”塑造了文化韌性。曹仰鋒在書中也對企業和企業領導者如何修煉這五項韌性能力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這本書對正處於從規模上的“大”向價值創造能力上的“偉大”轉型的中國企業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儘管中國企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規模上的崛起,但是我們的企業在價值創造方面還沒有呈現出令人信服的表現,我們也鮮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而擁有一大批投資資本收益率高、能夠創造價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是高品質發展的核心要義。如果說中國企業實現規模上的崛起完成的是第一次長征,那麼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急需新的經濟增長邏輯和新的微觀基礎之際,有著更宏偉視野、更具創新精神的中國企業實現從大到偉大的飛躍,堪稱中國企業的第二次長征。
如何打造一大批擁有差異化產品或服務及持續創新能力的中國企業?偉大的企業立意高遠,追求為最多人提供最大程度的福祉,堅持不懈地創造價值。在這裡,價值創造不僅僅是為股東創造價值,從而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價值創造也包括為所有的利益相關方(stakeholders)包括雇員、客戶、供應商、社區等提供長久的福祉。偉大企業不僅展示出市場價值創造的能力,更多展現出的是定義美好的能力和實現美好的願望,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膽怯者從未出發,弱者死於路上,剩下我們獨自前行。”(耐克創始人奈特語)前行中的中國企業需要強大的“組織韌性”去應對各種能夠想像或是想像不到的來自需求端和供給端的挑戰,去成就偉大。曹仰鋒提出的五項韌性能力為新時代下中國企業順利完成“從大到偉大”的轉型提供了價值引領、問題診斷及解決方法。
我也想借此機會談一些關於管理學研究的想法。我從來都認為好的管理學研究的物件,是具有一般意義的重要問題,目的是增進對基礎規律的認知,讓企業和企業領導者不至於在同一個地方反復跌倒。沒有什麼比一個好的理論更實用。一個毫無一般性的解釋能力,特殊得只能解釋個別現象而無法延伸到其他現象的“理論”,是不能被稱為理論的;而同樣一個能夠解釋一切現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被證偽或者被更好的理論替代的“理論”,是典型的“套套邏輯”(tautology),同樣也不能被稱為理論。好的研究,好的理論,基於科學理性的研究範式,它一定發端於實踐,根植於實踐,也將服務於實踐。中國管理研究今天最大的問題,不是範式問題,而是研究“真問題”的極度稀缺。
曹仰鋒教授的這本專著,用科學的研究範式,研究企業面臨的“真問題”,並得到具有一般性意義的管理學見解與啟示。我誠摯地向讀者推薦這本書。
2020 年4 月21 日于北京頤和園路5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