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厭世、躺平也沒關係,擁抱陌生自我的111個接納練習

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厭世、躺平也沒關係,擁抱陌生自我的111個接納練習

내가 좋은 날보다 싫은 날이 많았습니다: 완벽하지 않은 날들을 살면서 온전한 내가 되는 법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身處鼓吹「愛自己」的時代,
總會出現覺得自己很糟的時刻,
所謂「愛自己」,到底愛的是怎樣的自己?
 
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
────獻給現代迷茫心靈的自我理解之書────
「你不必刻意愛自己,只要擁有認識自我的好奇心便足夠。」
 
  ★韓國教保文庫、Yes24、Aladin各大書店,讀者評價幾近滿分★
  
  ▎想方設法愛自己,為什麼卻不由自主討厭自己?
  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邊池盈,
  在和無數個案的諮商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常常對自己感到陌生,
  明明想辦法喜歡自己,但為什麼討厭自己的日子總是那麼多,
  對自己不滿的感覺是從哪裡來的?
 
  有人說:「我天生就是悲觀的人。」
  有人說:「我本身是高敏感的人。」
  有人則是在憂鬱、自卑或嫉妒等情緒出現時,
  便以為那代表自己的全部。
 
  當低潮時,有人會追劇、吃美食、喝酒、跟朋友抱怨……,
  試圖趕走負面情緒,確認「有問題的人不是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是由非常多面貌組合而成,
  大部分人對自己都只是一知半解,
  只要發現一個小缺陷,便會無限放大。
 
  ▎認識自己的多元面貌,是一輩子的課題
  從這些迷茫的心靈,邊池盈逐漸領悟:
  「任何人都沒有治癒他人的權力或能力,
  能夠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內在的光芒。」
 
  我們之所以會討厭自己,在於暫時遺忘了自身的光芒。
  想找回光芒,就需要重新認識自己,與真正的自我建立深度連結。
 
  本書透過拆解生活中最常遭遇的情緒、關係、慾望等問題的涵義,
  逐步帶領讀者探索、邂逅內在多元面貌,將其加以整合。
  讀者從作者共鳴度極高的文字中,
  不僅能看見討厭的局部,而是開始懂得看見自己的「整體」。
 
  #深入檢視黑暗的意義、痛苦的理由,
  你就會明白,自己本身就已經是完整的,
  沒有必要費心去克服它,只要理解就已然足夠。
 
  #所謂的人生,並非永遠是漆黑無光的冬夜,
  也不會永遠是光芒燦爛的夏晝,
  人生的季節與天氣,會依據我所經歷的溫度而有變化。
 
  #我的溼氣必須靠我的光芒來晾乾,
  而我的光芒,早就已經在我的家中。
  遺忘自身光芒的人,會在外面尋找溫度。
 
  #每天做的事,會造就你這個人。
  日復一日的行為,會成為你的言語,你的想法,你的情緒。
  它會成為你的習慣,你的命運,你的身分認同。
  你,等於你每天做的事情。
 
  #當負面情緒產生時,不去壓抑或亟欲擺脫它,
  而是與其共存,去承受不自在的重量與質感。
  只要放著不管,你就會逐漸明白,只要任由它來去就行了。
 
暖心推薦
 
  SKimmy你的網路閨蜜│YouTuber&作家
  王雅涵│心理師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米鹿deer deer│療癒系YouTuber
  艾彼│作家、諮商心理師
  李郁琳│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接納自己,不是完美;相信自己,全然美麗毫無瑕疵。」──王雅涵(心理師)
 
  「自己好像沒那麼好,似乎也不怎麼糟糕。我們愛的到底是怎樣的自己?誠然地接受與擁抱,真實且帶點瑕疵的完整自己,你將發現生活會顯得更愜意。」──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愛自己,愛的是什麼樣的自己?你敢凝視自己嗎?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還能擁抱你的一切嗎?對我來說,一個人可以哭可以笑、可以生氣可以悲傷、可以恨可以愛、可以任性可以知道何時收手、可以講理可以有情緒、可以認真可以休息、可以做夢可以挽起袖子去做、可以有姿態可以彎腰,他/她就是健康的。」──艾彼(作家、諮商心理師)
 
  「接納是所有心理療癒的起點,是選擇睜開眼,接受它是身體的一部分,無論好壞,一起面對。」──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自我疼惜源自於自我接納,是一個比硬碰硬還要更有力量的狀態,值得你我一起來培養。」──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他們是在說我嗎?』當內心開始喧囂之際,經常會對他人無心說出口的話語對號入座,暗自受傷。剛開始,我快速地翻閱這本書精心挑選的佳句,之後卻逐漸放慢速度,開始細細吟味。『當你持續做某件事,迫切的心才會於焉產生。』我停止思考,為了好好地活一回而採取行動,就像這本書所言。」──李多慧(韓國作家、記者)
 
  「『愛自己』,是一句讓人完全無法理解的話。對長久以來活在自我乾旱的我來說,這本書猶如一場初夏的及時雨。『每個人均是完整的。』作者的宣言鏗鏘有力,引起了莫大的共鳴,輕鬆地跨越了名為『沒關係』或『對錯』的安慰。作者的文體如此簡潔溫柔,直到闔上書頁之際,『我會更愛自己』的信心猶如雷陣雨般從天而降。在這個逐漸走向一人社會的時代中,一位來得正是時候的心理學家誕生了。」──金知秀(韓國媒體ChosunBiz專欄記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邊池盈
 
  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龍文諮商心理研究所諮商心理學碩士、CHA醫科大學臨床諮商心理學博士,專業領域包含家庭諮商、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夫妻關係品質,以及調節定向理論(Regulatory focus theory)、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著有《閱讀內心的時間》、《閱讀情緒的時間》、《給總是為自己設下路障的你》、《給不知何去何從的你》、《給尚未遇見自己的你》等暢銷書,譯有《說自己死亡的男人》,該書是從自我觀點檢視思覺失調症、自閉症類群障礙症、阿茲海默症等精神病理的神經學教科書。
 
譯者簡介
 
簡郁璇
 
  專職譯者,願為信念與理念的文字推手,促其萌芽,為世界帶來些許改變。譯有《一公分跳水》、《成為你的森林》、《致賢南哥》、《兩個女人住一起》、《他人》等數十冊。
 
  FB、IG:小玩譯
 

目錄

好評推薦
前言/接受討厭自己的部分,才是完整的自己
 
第一章/我,不是自己認識的那個人
1.只有我能擁抱自己
2.定義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3.自尊感低,只是部分的你這麼想
4.歧視你的人,其實是你自己
5.如何面對自己的每個部分?
6.想確認自己的存在感
7.同時是敏感的人,也是遲鈍的人
8.越敏感的部分,越要豎耳細聽
9.我的弱點告訴我的事
10.如果見不到手中的水桶
11.晾乾溼氣的陽光不在外面
12.靜靜擁抱我的內在小孩
13.沒有誰「本來就是那種人」
14.想得到更多喜歡的事物
15.弱點不是靠克服,而是靠理解
16.對自己抱持溫暖的好奇心
17.我所知道的我,再也不是我了
 
第二章/與自己和平共處的方法
18.若想要澈底休息
19.無法忍受自己的病
20.話語真正的意義
21.老是對自己做的事失去信心
22.批評與防禦的惡性循環
23.想走出自己的路
24.不知道想要什麼的時候
25.沒有方向,就沒有速度
26.比起善意,更需要慎重
27.有什麼是完全屬於自己的?
28.描繪出本質的畫作
29.我並不是演員,而是舞臺
30.別太費心去處理搞不懂的事
 
第三章/從他人身上看見自己
31.關係的不同面貌
32.就算在身旁,也見不到彼此
33.真正的陪伴
34.我都付出這麼多了
35.匆忙扮演角色
36.負責烤肉的男子
37.對世界的評論就是對自己的評論
38.那個人與思念,孰先孰後?
39.在不自覺中傷害彼此
40.對待孩子的態度
41.和自己共度一週
42.是愛,或是自戀?
43.兩人有可能成為一體嗎?
44.當「我們」再也不是「我們」
45.離別的意義
46.讓關係好轉
 
第四章/欲望來自於外界
47.情緒是揭露欲望的窗口
48.欲望來自於外界
49.想被媽媽稱讚漂亮的女兒
50.因為這輛汽車是朋友想要的
51.是享受競爭,或害怕競爭?
52.不自覺地產生認同
53.和他人逐漸變得相似的原因
54.想和他人一樣,而心生憎恨
55.選擇欲望
56.欲望帶來的暴力
57.憎恨之前,先仔細端詳吧
58.追求新事物時,又依循舊方式
59.擺脫欲望、絕望與匱乏
 
第五章/心靈,本無一物 
60.所謂的初心
61.標籤是誰打造出來的?
62.天空不會抓著浮雲不放
63.如同看電影般觀看生活
64.在黑暗中轉移注意力的孩子
65.同一件事有什麼不同呢?
66.我在哪些方面大小眼
67.善用想法的方法
68.內心會流動
69.日常生活中的「鉤子」
70.掩蓋情緒的行為
71.回應「上鉤」的方法
72.澈底理解自己的恐懼
73.憎恨不會只朝一個方向
74.怒火中燒時的三種選擇
75.問題不再是問題
76.其實,你不會受傷
 
第六章/不再為意志費心
77.比反覆下定決心更有效果的事
78.自我調節疲勞
79.根據情況規劃不同行動方案
80.因為已經事先做了模擬
81.改變行為的,不是想法或意志
82.手段會抑制其他手段
83.準確掌握壞習慣的用途
84.過於忙碌的我們
85.心理距離與解釋級別理論
86.我經常使用哪種級別的解釋?
87.若想看見更大的格局
88.對稱讚與認同過度敏感
89.改變脈絡,意義也跟著改變
90.當低級別解釋更有效果時
91.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第七章/一天比一天更清晰
92.不想被情況左右
93.無心做事的時候
94.看似懶惰的完美主義者
95.每天做的事造就了我
96.遇見某個人的每一天
97.每天去做,因而變得清晰的事
98.思索死亡,等於思索人生
99.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100.只靠空想,無法帶來迫切感
101.若想要持續不懈
102.持續搖動扇子的意義
103.問題不存在,人生也就不存在
104.看得夠深入,才能一視同仁
105.在抓住與放下之間
106.自己捏造出來的電視劇
107.始於期待感的幻想
108.回歸自己
109.覺察來去無常的事物
110.整合的旅程
111.毫不遲疑,全心全意
 
結語/透過脆弱,建立彼此的連結
參考文獻
 

前言
 
接受討厭自己的部分,才是完整的自己
 
  「我以為我是我,但當我不是我的時候,我是妖怪;你以為你是你,但當你不是你的時候,你是妖怪;我們以為我們是我們,但當我們不是我們的時候,我們是妖怪。」
 
  這是韓國文學評論家金炫寫在日記中的一段話。我將這幾句話反覆讀了許多遍。「以為是自己」或「以為很像我自己」是怎麼辦到的呢?我們是以什麼為基準來判定「到這裡為止是我」以及「從這裡開始不是我」?
 
  在每個人體內有許多部分,我們會把值得拿到他人面前炫耀、自認為還不錯的面向表現出來,把羞於見人或巴不得它能消失的面向藏到後面。另外還有些面向,是我們不想承認它是自己的一部分,因此絲毫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別說接納這些面向了,我們根本不想承認它們的存在,但是當不自在的感覺緩緩湧現時,我們不禁急忙逃跑,就像一旦察覺老虎的存在,小鹿便會拔腿逃走。假如能夠將體內所出現的不快、疙瘩、不安、憂鬱等負面感覺,輕而易舉地取出來,人類老早開發出這樣的技術了,很可惜的是,這種方法並不存在,所以人們最常選擇的方法即是迴避或視而不見。
 
  當心情開始陷入低潮時,現代人會不自覺地拿出智慧型手機看影片,或者打開電視,大口大口地吃起東西。我們會想起令自己不高興的人,指責、埋怨那個人,並在腦中上演一齣大快人心的復仇劇;又或者打電話給朋友,藉由抱怨自己的遭遇來轉移注意力,並試圖確認「有問題的人不是我」。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快速消除「發生在身上的負面經驗」所採取的戰術。
 
  可是逃避久了,沒有解決任何一件事情,不是更容易感到疲乏嗎?許多人處於正面情緒時,會覺得自己過得很好;產生負面情緒時,就會覺得人生過得很糟。時間久了,他們沒有餘裕去檢視不快或不舒服的內在經驗,反而是拚命尋找能盡快消除、減少負面情緒的辦法。每一次,他們都需要轉換心情,並為了延長那短暫的逃避瞬間而不停奔波。
 
  心理諮商與冥想,即是練習在過去忽視的負面內在經驗上停留,不去壓抑或亟欲擺脫它,而是與之共存,去承受不自在的重量與質感。長期進行這種練習能獲得三種好處:
 
  1. 你不必再試圖控制。當負面情緒產生時,不必甩開它,只要放著不管,你就會逐漸明白,只要任由它來去就行了。那麼,就算憂鬱或不安朝自己襲捲而來,你也不必費力去戰勝它。
 
  2. 不會再用想法覆蓋情緒,而是能透過經歷完整的情緒,以全新的觀點看待人生。因為心理的柔軟性增加,碰到無法控制的情況或衝突的局面時,也會擁有能夠順利解決事情的餘力。
 
  3. 經由這個過程,你對自己的理解會加深,也能和自己建立更深的連結。如果不正面突破逼近眼前的負面情緒,就無從了解自己。
 
  我們多半以為,已經知道關於「自己」、關於「他人」或關於「我們」的一切,所以無法虛心求教。但是,對於「人」這個瞬息萬變的存在,我們如何「已經」知道呢?我們雖然嘴巴上會說「我是什麼樣的人」、「他是什麼樣的人」,但那都是對於過去的分析。你以為自己了解某人的想法,或許不過是早晨飄落的一根髮絲罷了。無論從何種意義來看,我們都絕對無法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我們。
 
  許多人為了尋找人生目的而徬徨,但在尚未與自己建立深度連結的狀態下,不可能發現人生目的或意義。因為尚未與自己建立連結的人,也無法和他人、世界建立連結,只能四處游離,最後感到彈性疲乏。
 
  這本書是一本帶領你探索、邂逅內在多元面貌,將其加以整合、建立深度連結的人生旅程指南書。企盼能有一句話在你的心中點燃火花,也希望不再有人因為折磨自己而夜不成眠,我帶著這樣的心情寫下本書。但願各位讀完這本書後,能找到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
 
  什麼是我,什麼又不是我?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078553
  • 叢書系列:心視野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我,不是自己認識的那個人
 
描述世界是什麼樣子,
並認定它就是現實時,
那並不是真正的現實,
而是你對自己的想法。
──鈴木俊隆,日本僧侶
 
1│只有我能擁抱自己
 
我們總希望能喜歡自己,想要自己看起來光鮮亮麗,卻常常對自己感到不滿意。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期望有人能看到自己真實的那一面,認同我、無條件地愛我,並且為了尋找那個「對的人」而虛度許多光陰。明明連自己都沒辦法正視自己,卻期待有人能代替我接受自己的一切,所以才會不斷重複對朋友、戀人、配偶及家人產生期待,而後又大失所望的過程。我們四處尋找能帶來歸屬感的聚會或團體,只為填補自己的匱乏,確認存在感。由於欲望沒有形體,期待感如無根的浮萍,渴望也因此不見盡頭。
 
一旦被「渴望」欺騙,就會誤以為它是真的,但只有放下期待感,才能看清楚真相。當你相信外界的人事物比自己更好,或認為你身上有著無法解決的缺陷,就不會回過頭來看看自己。
 
我們並不是遲遲沒遇見「對的人」,而是因為,能夠比你更了解你不知道的自己、代替你擁抱自己視而不見的一切、無條件地去愛你所討厭的自己,那樣的人並不存在。
 
當你能清楚認知到這點,目光會轉向哪裡?
 
從外界的其他人,轉向你自己。
 
2│定義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人們經常說,認識自己是很重要的事,所以會進行像是性格測驗等各種心理測驗,藉此蒐集關於自己的資料。是這樣嗎?還是那樣呢?我們試圖用幾個字眼或特質來整理、分析自己,但光憑幾個字眼和幾句分析來做自我總結,對自己的理解和掌握就到此結束了嗎?假如知道了自己是何種類型,也將生活中多數問題的原因都釐清了,內心卻仍有疙瘩,或碰到難以抒解的情緒,又是為什麼呢?這表示我們還需要了解更多嗎?
 
我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和周圍什麼樣的人很合得來,又和什麼樣的人合不來,我的個性是如此,喜好是如此。我們習慣用幾個字眼和幾段話來解釋自己,同時不自覺地遺忘或排除不一致的資料。想必沒有人會在自我介紹中寫下:「沉著冷靜,又輕率莽撞,懶惰又勤奮,外向又內向」。我們通常會偏好把關於自己的資料統一成一個方向,唯有這樣才覺得掌握了自己,要預測或控制未來的行動也會變得比較容易,尤其我們會想突顯正向的一面。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