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鄉村純樸的生活與景觀
建築型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社會、家庭與個人具體生活所依。台灣建築的時代演變代表著物質與精神的進展軌跡。《台灣鄉村景觀1860-1960》這本畫冊收錄了1860到1960年間,台灣鄉村的建築樣貌。依照時間排序,我們能夠清晰看到不同時代背景下,鄉村景觀的風貌轉變。
清代,鄉村地區,地主大戶興建巨宅大院,甚至有歌台舞榭的大花園,中等地主則是傳統三合院,一般貧苦的佃農則住在傳統的土角厝或簡窳的稻草屋內。日本殖民台灣以後,雖然城市建築受到了大規模的改造,住宅型態隨著不同身分也有頗大的改變,但是農村的建築物分布則甚少變化,從清代、日本殖民,一直到光復初期,其風貌大體上是一致的。
在呈現以上台灣建築時代的變化上,台灣影像紀錄並不平均。像是清代的影像十分稀有,只能依靠日本殖民時期的影像資料,如《台灣寫真大觀》、《台灣寫真帖》、《日本地理大系》等。因此,技術上我們除了充分運用日本官方和半官方的影像資料外,也盡量補充民間和外國的紀錄,讓這本畫冊更能夠完整地反映百年台灣鄉村景觀變化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