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城市建築的人文變化
建築型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社會、家庭與個人具體生活所依。台灣建築的時代演變代表著物質與精神的進展軌跡。《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這本畫冊收錄了1860到1960年間,台灣城市的建築樣貌。依照時間排序,我們能夠清晰看到不同時代背景下,城市建築的風貌轉變。
清代,台灣主要城市是中國式的城堡,城內建築則是閩南風格為主的官署、廟宇、大宅,以及民居。日本殖民台灣以後,在城市內部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清代的中式古蹟建築,包括城牆、官廟、大宅、街道等,基本上全部拆除,改建仿西式風格的官署、車站、商業與文教機構等,城市格局也成為典型的日本殖民城市。日本居民住在木造的和式房屋街區,台灣人住在城市老區的傳統磚房或三合院。光復之後,傳統木造房屋與三合院磚房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大樓如雨後春筍般地興建。
在呈現以上台灣建築時代的變化上,台灣影像紀錄並不平均。像是清代的影像十分稀有,只能依靠日本殖民時期的影像資料,如《台灣寫真大觀》、《台灣寫真帖》、《日本地理大系》等。因此,技術上我們除了充分運用日本官方和半官方的影像資料外,也盡量補充民間和外國的紀錄,讓這本畫冊更能夠完整地反映百年台灣城市建築變化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