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藝術家與世界如何相遇?
劉紀蕙(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教授/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世界在何處?
賴雯淑的《遇/預見六燃》裝置藝術個展,打開了一個空間,讓我們步入她所營造的世界。如她所說,這個世界是一趟生命匯聚之旅。我們看到了賴雯淑過去的生命歷程與此時此地六燃大煙囪社區的交會。她的尋找,疊合了六燃空間與居民的歷史記憶,展現於每一件作品之中。
賴雯淑過去長年旅居在外,返臺定居教書多年,也持續創作。她與六燃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這次的個展,她將過去直到現在不同時刻經過的地點,撿拾收藏的石頭、種子、樹枝、木頭或是落地生根的植物,加上精心切割的壓克力結晶體、矽膠翻模、光纖、投影設計、音像錄製,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作品。經過她細心而費時的編織、布置、吊掛,在六燃大煙囪廠房重新體驗了她所創造出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她的整體生命經驗與新竹六燃大煙囪社區的歷史與當下的碰撞,透過她的身體感受與藝術創作,而打開的空間。
我們在編織吊掛的石頭、種子與光影折射之間走動,聽到了重新復活的霜毛蝠、雞舍日常、廠房施工、民眾共餐的雜沓聲音,看到了並無老根卻能夠自在落地生根的植物,觸摸到經過煮樹、造紙、染色、拼接的藍染紙的紋理,感受到了多重時間甬道的交會,也感受到了各種身體勞作的時間延展。在不同的觸感、光影、音像、視覺的交替之間,在思想與隱喻之間,我們體會到新的生
命的醞釀。
正如莊子〈寓言〉篇所說,「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也如賴雯淑所引述,阿賴耶識含藏著一切因果種子。藝術家的生命經驗在六燃大煙囪廠房和社區歷史與當下的碰撞,形成了結晶體,而以不同形轉折遞嬗。
賴雯淑是一個誠懇謙虛、創作力源源不絕而有正義感的藝術家。她寬廣的包容力,讓這些物件重新被賦予了生命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她與過程中合作的眾人送給大煙囪的獻禮,更看到了她所「預見」的新的生命與世界。
保溫睦鄰:備戰遺址下的日常生活
連瑞枝(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每一個自由的個體努力地追求理想,如果還能輕輕地揭開歷史的薄霧,討論自己的歸屬感,此時此刻,應也算是給自己一項珍貴的禮物吧。
和雯淑認識,是在陽明交大藝文中心《六燃文件展》的開幕式,在細心熱情的導覽下,二人坐在地板上聊了許久。印象中,我們是從「你是哪裡人」聊起,談的是對過去的記憶與遺忘,來來回回交換著日常生活的細節。
日常生活中總是充滿著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歷史現場,它不只是地景空間,人們約定俗成的習慣、表達方式、觀念以及感官等等都算是。我總喜歡用這樣方式來連結過去。看展之前不久,剛好以新竹市光復路作為社區歷史課程的主題,腦子便浮現一張清晰的地圖。這是一條車水馬龍的交通要道,若要在人來人往的通衢上討論一群具有親密連結的生活共同體,是很特別的經驗。再者,如何定義光復路的人文歷史範疇,也成另一個討論的焦點。這二層面的討論都和六燃的故事相關。
日常生活的現實感告訴我們,大多數的人都經過這條路,去市區、上高速公路、回家,或是回學校,來來往往。若將光復路分為「向右走」與「向左走」,會發現去市區的沿街有海瑞貢丸、機車行、3C 小舖、手機包膜、NOVA、影印店,然後是馬偕醫院,不論上天橋與否,在銜接東大路後,一直走下去,盡頭該是南寮空軍基地和漁港,雖然同學們的理想終點是城隍廟網紅小吃。回學校的沿路是麗池、工研院化工所、光復中學、清華大學,然後是陽明交大。若自陽明交大往山區方向,沿路會經過科學園區、金山面、老爺酒店、銀行。再往前走則銜接中興路、二重埔工研院,竹東下公館、水泥廠、玻璃廠、中油的資源莊。若直直往山區,路的盡頭要算是觀霧林場。沒有錯,這條路上有一層一層的堆疊的歷史,稍有歷史感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條不斷把人推進山裡,又把山裡的資源運送出去的道路。猶記得,我們是在這樣空間脈絡下認知六燃大煙囱和整體歷史的關係。
馬路決定了城市被觀看的方式,它訴說著傳統的典範歷史敘事。貫穿其間的是日本時代的殖民治理、來不及完成的花園城市、戰爭、大撤退、工業化、科技救國、大學藍圖,是「光復」夢。如果倒過來看這段歷史,那麼沿路兩側的街道腹地更像是各式各樣的臨時庇護所,它安置四面八方來的人們,成為眷村、國宅、教員宿舍、教會、夜市小市,還有燒餅油條。又若翻開沿路的商店,外圍還有綠油油的良田與傳統民居錯落其間,是半城半鄉的生活。多數人的夢想都擺盪並游走在這二端之間,只好在暫棲之所,保留一點屬於親密記憶的溫度。光復路的歷史正是臺灣近代歷史的濃縮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