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新約辭典系列的前三冊,以新約書卷的研究為主,包括︰《21世紀耶穌與四福音辭典》、《21 世紀保羅書信辭典》、《21 世紀新約主題辭典:後期書卷及其發展》。這三冊鉅著審視新約的內容、新約的主要人物、新約對神學的貢獻,以及批判釋經法。本書的目的,旨在補充前三冊未能充分著墨的重要背景資料。
新約辭典系列的前三冊直接研究新約書卷,本書為第四冊,獨具特色,介紹與新約和早期基督教有關的文學、歷史、社會及宗教背景,廣泛涉獵新約時代的考古學、地理學、貨幣學、相關文獻、相關歷史人物、政治制度、歷史事件和風土人情。
有些重要的文獻,對本書有極大的貢獻。巴列特(C. K. Barrett)的《新約背景》(The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1987 年修訂本)提供重要的新約文獻,其註解極有幫助。艾文斯(C. A. Evans)的《非正典文獻和新約解釋》(Noncanonical Writings and New Testament Interpretation, 1992)簡述對新約有貢獻的文學作品。波特(S. E. Porter)編的《新約解經手冊》(Handbook to Exegesis of the New Testament, 1997)包含許多有助於解經的新約背景長篇論文。此外還有一些註釋書。拉赫茲(S. T. Lachs)的《拉比新約註釋》(A Rabbinic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1987)非常實用,但只限於對觀福音書,焦點集中於與拉比文獻平行的經文。波林(M. E. Boring)、伯格(K. Berger),柯皮(C. Colpe)編輯的《新約希臘文註釋》(The Hellenistic Commentary to the New Testament, 1995)探討全本新約的註釋,但僅限於廣義希臘時期的平行文獻。馬里拿(B. J. Malina)和羅赫鮑(R. L. Rohrbaugh)的著作《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看對觀福音書》(Social-Science Commentary on the Synoptic Gospels, 1992),從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角度專題解經,只限於對觀福音書的簡短討論。最為全面的新約背景,當數季納(C. S. Keener)的《新約聖經背景註釋》(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on the NewTestament, 1993,中譯本:校園出版社,台北,2006 初版),介紹全本新約每一段經文的背景資料,以一般的讀者為對象,雖然為了註明原始資料出處,還是會引經據典,但是為要達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效果,並沒有引用古代的參考文獻。
與上述重要文獻相比,本書僅限於300 項與新約世界或「背景」息息相關的主題,是要了解新約時代背景不可或缺的資訊。「背景」一詞或許並非最佳用語。有些學者主張採用另外的用語,例如:來龍去脈、場景、世界等同義詞。這些用語當然有其獨到之處,但我們仍然採用「背景」一詞,因為這是通用語,令人一目了然,而其他用語各有其模糊難解之處。本書的目的,是要介紹新約時期的風土人情和思維模式,幫助讀者從初代教會的角度來認識新約書卷。
本書將深入討論大部分的死海古卷、希臘文蒲草紙抄本、各種的碑文、次經與偽經,以及聖經語言。近期的考古新發現,包括區域考古調查報告,會介紹一些重要人物,例如該亞法、希列、煞買、柯西巴之子西門(Simon ben Kosibah),巴勒斯坦的羅馬巡撫,還包括異國人物,例如:提亞納的亞波羅尼、猶太聖人亞拿尼亞之子耶數(Jesus ben Ananias)。有些論文探討猶太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制度,以色列和羅馬帝國的重要城巿,異教的敬拜儀式、商業、地理,等等。本書有兩百多位的論文作者,都是當代傑出的新約學者,貢獻其畢生所學,提供深入淺出的文章,其中有許多人學有專精、經驗豐富,也有些近期完成的博士論文,在許多專業領域中有突破性的新發現。
本書論文都是深入淺出,按照其複雜程度及對新約研究的關鍵性而有長有短。有些論文只有500 字,大部分從1,000 到7,500 字不等,有些超過10,000 字。每篇論文都有豐富而詳盡的參考書目,為想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讀者指引前路。每篇論文均全面地呈現學者有關此一論文主題的探討及最新的研究。有些論文探討的文獻是幾年以前無法得到的資料。有些考古方面的資訊是本書出版當年或前一年才出現的全新資訊。編者和發行人戮力同心,絞盡腦汁,但求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正確並完整地解讀新約文獻和早期教會的背景。
編者在此要向貢獻專業論文的學者表示感謝,有些學者提供了數篇寶貴的論文。有些學者在極短的時間內寫成論文,鼎力相助,令編者不勝感激。參考文獻的編輯里德(Daniel G. Reid)自始至終主導本書的進展,孜孜不倦,樂此不疲,美國校園團契出版社(IVP)的編者及製作部門的同工細心又及時的工作,使得本書得以順利付梓,在此向他們表達最深的謝意。最後,我們要謝謝專案經理金妮.艾文斯(Ginny Evans)的勞苦,處理了無數的通信、電話、電子郵件,千頭萬緒,鉅細無遺,無怨無尤。若非她的忠心勞苦,堅持不懈,本書勢必難以成形。
艾文斯(Craig A. Evans)
波特(Stanley E. Po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