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
坦露最真實的生命,一部優秀的生命傳記
校園出版社將於今年六月出版由英國神學家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撰寫的《魯益師與他的產地》(C. S. Lewis: A Life: Eccentric Genius, Reluctant Prophet)。對許多基督徒而言,麥葛福的名字應該不算陌生。他的著作超過五十本,其中被翻譯成中文的至少就有二十本,其中包括較具學術性的《基督教神學手冊》(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認識三一論》(Understanding the Trinity)、《科學與宗教引論》《Science and Religion: An Introduction》、《歷史神學》(Historical Theology)、《基督教靈修學》(Christian Spirituality),以及比較偏向信仰造就的《再思十架真義》(Making Sense of the Cross),《再思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天路之旅》(The Journey)、《解惑》(Explaining Your Faith)、《懷疑》(Doubt)等。英語世界的基督徒作家當中,鮮少有人像麥葛福那樣受到華人基督教出版社的青睞。
從以上列舉的中譯本即可看出,麥葛福的研究領域相當寬廣。他在英國牛津大學先後取得分子生物學、神學和思想史等三個領域的博士學位。身為神學家的他,會喜歡閱讀魯益師的著作實在不足為奇,但是,卻用了近二十五萬字的篇幅去寫一本魯益師的傳記,就不免令人感到好奇。
麥葛福出生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Belfast),雖然出生於基督教的家庭,但在十三歲到十八歲這段期間,一度遠離基督教信仰,轉而接受無神論思想,同時對馬克思主義產生興趣。及至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化學時,他受邀參加牛津大學院際基督徒聯盟的聚會,說來奇怪,在中學時期令他倒足胃口的基督教聚會,這時卻對他產生吸引力,並促使他持續參加。麥葛福帶著諸多思想上的疑惑進入這個團體,並隱約感受到靈性上的空虛。憐憫人的上帝並沒有躲避這位浪子誠摯的尋求,透過知名的神學家邁可‧格林(Michael Green)的講道,他「察覺到基督教對這世界提供了比馬克思主義更令人滿意,也更合乎道德的答案。」
他經歷了思想上的迷途之旅,並立志成為一個有思想的基督徒。原本他想放棄攻讀自然科學,轉修基督教神學,但幸好他接受了一些人的勸說,在取得分子生物學的博士學位後,才開始鑽研神學。在形成神學架構的歷程中,他面臨在福音派神學或自由派神學之間抉擇的兩難困局。他發現自由派只是一味迎合世界最新的趨勢,卻絲毫不加以批判。但另一方面,福音派缺乏認真的知識內涵,這使他確信自己無法成為一個既有思想、又是福音派的基督徒。在經歷長期的智力與靈性摔角,以及對真理與心靈的追尋後,最終落腳於福音派,因為福音派不只是本於聖經,也與牧會息息相關,並且能帶來靈性的奮興。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逐漸扭轉人認為福音派不重知識的印象。
說到這裡,讀者不難發現麥葛福和魯益師兩人,在人生經歷上有著驚人的平行性:同是出生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雖然他們都成長於基督教家庭,但卻從青少年時代便開始遠離基督教信仰。這兩個人都是屬於學霸級的人物,學業的壓力和挑戰未曾難倒過他們,但因為天資聰穎、喜愛思考並努力追求世上的學問,他們若要真誠面對透過學習所得的諸多價值觀與龐雜的知識體系,勢必得面對「與上帝摔角」的艱辛歷程。一旦他們在信仰上得到了突破,過往在迷途中所經歷和學習的一切,反過來成為他們日後言說上帝時的豐富資源,為許多人帶來祝福。
中文世界已有多本介紹魯益師生平思想或相關著作的書籍,如《路益師的心靈世界》(雅歌,1989)、《幽谷之旅:C. S.魯益士傳》(海天,1998)、《山腰上的火炬》(校園,2001)、《路益師的奇幻世界》(雅歌,2003)和《魯益師的奇幻王國與真實世界》(基督教文藝,2005)、《魔衣櫥的鑰匙》(美國麥種,2005)、《納尼亞傳奇導讀》(雅歌,2005)、《魔幻王國的心靈世界》(天道,2006)、《納尼亞神學:路易斯的心靈與悸動》(校園,2011)等,相較於它們,本書具有什麼特色?
首先,這些業已面世的書籍比較著力於呈現的是,身為基督教作家的魯益師,但是對於魯益師在文學專業領域,特別是對於他早年的詩作《心靈枷鎖》(Spirits In Bondage)和《戴默》(Dymer)及其重要的學術著作《愛的寓言》(The Allegory of Love)和《十六世紀英國文學史(不含戲劇)》(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Excluding Drama),不是隻字未提,就是寥寥數語匆匆帶過。本書厚實的篇幅使得作者得以在呈現身為基督徒作家的魯益師之餘,也深入地描繪身為文學家的魯益師。可以說,作者對魯氏的每一部文學著作都提供了必要的解說,就連魯益師早期寫過的一篇不算很成功的短篇故事〈天生盲人〉(A Man Born Blind),也沒有輕易放過。
另外,魯益師在一九三三年模仿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的筆法寫成的《天路歸程》(The Pilgrim’s Regress),由於涉及複雜的思想史的背景晦澀難懂,出版後並未引起讀者太多的共鳴。這本書是魯益師寫的第一本小說,在理解魯氏信主前夕如何重構其知識地圖上有一定的意義。麥葛福以六頁的篇幅對這本書進行解析,此舉彌補了上述書籍「刻意留白」的缺憾。顯然,作者有意描繪一個全視角的魯益師,但是要達成這個目標絕非易事,麥葛福在神學、哲學、思想史和文學等領域中積累的素養,使得他得以實現這個雄心勃勃的企圖。
魯氏最受歡迎的《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向來是所有介紹魯益師思想的著作關注的焦點,本書作者自然也不例外。他以整整兩章的篇幅,從文學創作的視角剖析魯氏構思納尼亞世界的心路歷程,介紹納尼亞的宏偉敘事,討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的閱讀順序,闡釋系列故事中的一些核心觀念,如納尼亞世界的入口、納尼亞的動物和獅王阿斯蘭的意涵,此外也特別針對《獅子、女巫、魔衣櫥》、《銀椅子》和《最後一戰》中所涉及的神學和哲學議題進行討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也介紹了麥可‧ 沃德(Michael Ward)在二○○八年出版的《納尼亞行星》(Planet Narnia)中提出的「納尼亞密碼」(Narnia Code)的觀點。在中文世界中,除了筆者曾在《基督教論壇報》上發表的「七重天與納尼亞世界」專文中(2014 年6 月18-20 日),介紹這個解讀《納尼亞故事集》的全新、極富意義的視角外,就找不到其他的相關論述。麥葛福在二○一三年出版此書,自然有機會引用沃德的研究成果,這將幫助華人讀者有機會從新的視角來解讀《納尼亞傳奇》。
神學的素養、以及淵博的知識,使得麥葛福善於運用各路學說來進行說理和分析。在第一章中,他運用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經典研究《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來闡釋魯益師在童年時對於「悅慕」(Joy)神奇經歷。在第四章中,他用心理學家約翰‧ 鮑比(John Bowlby) 提出的「安全堡壘」的觀念,成功地解釋了魯益師小時候擁有的「安全堡壘」,在母親的過世和被迫到寄宿學校讀書時被摧毀殆盡,而後來「莫爾女士提供的大家庭終於給了他尋覓的安全堡壘」。在第十一章中,他運用宗教學者奧托(Rudolf Otto) 的《論神聖》(The Idea of Holy)中關於神祕經驗的分析,來解讀《獅子、女巫、魔衣櫥》中四個孩童初次聽到阿斯蘭的名字在內心產生的反應。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俯拾皆是。
光憑原本的專業學養訓練,麥葛福要為寫出一本卓越的魯益師傳記,恐怕還會有些力有未逮之感。幸好,他在思想史方面的訓練,讓他在述說魯益師的故事時的表現毫不遜色於在評論魯益師的著作時的表現。從本書的一開始,麥氏立即描繪當時愛爾蘭所面臨的政治和社會的矛盾張力,藉此來勾勒魯益師出生時的時空背景,並上溯魯益師的父系和母系的家庭背景,在此過程中,讀者讀到的不僅是魯益師的家族史,而且也認識了魯益師家族與整個大時代的關聯性。令筆者感到驚豔的是,麥氏居然取材了愛爾蘭一九○一年的人口普查的資料,來糾正大部份傳記作家對於魯益師一家地址的錯誤描述。
見微知著,作者運用史料的純熟能力展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提供宏觀的歷史視角,讓讀者的認識不再侷限於魯益師及其周遭親友的個人遭遇。第二,透過詳細閱讀一手的史料,甚至對魯益師本人寫的傳記的某幾段時間描述進行合理的質疑,糾正許多過往傳記中出現的錯誤。在本書第六章中,麥氏就先後兩次透過仔細的考證與推理,推翻了歷來傳記作家對於魯益師信主過程的五個里程碑,以及從相信神的存在到委身基督教的三段時間描述,並提出比較合理的說法。
透過廣泛的閱讀及詳實的考證,作者極力向讀者描繪客觀、如實的路益師。在魯氏六十五年的歲月中面對的一切不順遂的、令他難堪的遭遇,如和父親疏離且冷漠的關係、對父親說謊、與莫爾夫人之間複雜且曖昧的關係、在謀取教職過程中遭遇的一連串挫折、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中與同事間的劍拔弩張的關係、晚年時面對酗酒成性的哥哥以及失智的莫爾夫人與喪妻之慟,甚至連他對時間的記性常常出錯的現象,作者都毫不掩飾地逐一呈現。
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本書的另一個特點在於提供了四十一張的圖片和照片,其中有許多是過往的書籍中所欠缺的,而這正是一部優秀的傳記不可獲缺的要素。
這本書的簡體字中譯本早在二○一八年,即由上海三聯書店以《C. S. 路易斯:天賦奇才,勉為先知》的名稱面世。在納尼亞故事的院線片熱潮消退的今天,面對人口有限的閱讀市場,出版這樣一本厚實、需要靜下心慢慢品嚐的書,實在需要擇善固執的勇氣與決心。不過,我相信魯益師現象應該不會那麼容易消退,而魯迷們也會渴望透過閱讀對魯益師有更進一層的認識,這本書正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曾念粵
衛理神學院專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