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及植物本身學習
擷取對花藝最原始純粹的認知
在1960年代誕生了以形式與線條構成的花藝作品,在此前僅有裝飾性及植生式的設計,而這種新的類型,是以德國包浩斯學校的理念及空間分割來進行思考,為花藝設計的歷史立下了重要的轉折點。因此本書從這個主張與年代開始,介紹其與現代花藝生活的密切關係。當時確立的四種分類:裝飾性、植生式、形式與線條、平行等,直到現代依然是花藝設計界的標準。
而花藝設計中,除了新的思考,也存在著超越時代的古典形式,如:三角形、半球形、橢圓形、拱形、金字塔形等,經歷數百年也不變的形式。在建築或美學領域依舊可以見到這些讓人喜愛的形式,只是會隨著時代的演進,轉化成不同的風格及比例。因此了解這些古典類型的由來與表現手法,讓我們更能在腦中加以轉化,變化為符合現代人審美觀的形式。
經典並不是不變,而是從中獲取歷史脈絡,並加以運用在新的時代。在歷史上,人們不斷地從經典中獲取知識與靈感,從而演變出新古典、現代古典、新傳統等不同的革新概念,因此美學的發展歷史可說是創意來源的寶典。而除了歷史,也不能忘記從植物自身抽取出的動態,那是大自然原有的樣貌,具體展現了視覺上的平衡感。如:架構、迴旋、交織、纏繞等,能在植物身上觀察到的樣態,都可以說是自然界為我們演示的一課。在經典及自然交互學習之下,才能具體掌握主題的多變性與發想能力。
而在熟悉了這些前提之下,學習在商業上最常運用到的花束,如架構花束、現代比例花束、直立型花束、橫向展開的花束等,其實都是在重複運用我們在歷史與自然中所得到的知識。
而五零年代所發現的圖形效果,及六零年代誕生的平行與複數焦點,也讓花藝可拓展的可能性大幅增長。
噴泉文化特邀草月流陳建成老師翻譯本書,及專研德國花藝的艾莉娜花藝的唐靜羿老師加以審訂,希望台灣讀者更能理解以歷史及自然為脈絡所編寫的花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