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啟程(摘錄)
學界在過去這數十年來,一直專注於透過基礎研究來促進科學發展,之後再仰賴生技產業將學界研發成果轉譯成新療法。但有鑑於近來發展,此運作模式勢必需要進行轉變。我們看到各大藥廠大幅縮減研究經費及裁撤基礎研究人員,以縮減成本、提高短期獲利。此外,生技創投基金數量已縮減,特別是投資在新的生技新創基金。由此趨勢來看,我們其實可以預期生技產業研發的全新藥品會減少,在此氛圍之下,學界研究者其實是有能力,也應該有義務要將這段藥品開發缺口給補上。但學界研究者通常缺乏這樣的專業與資源,而無法透過藥品開發應用,讓自己的研究有所進展。
本章介紹藥品開發流程,並強調初始階段的一些重要步驟,譬如瞭解臨床需求、發展目標產品規格(target product profile, TPP,即界定新藥必要特點),並採用專案管理方法來進行藥品開發。這些基本步驟不但能增加研發成功的可能性,也有助降低成本與縮短開發時間,以達成既定目標。要將實驗室的發現轉譯成臨床實際應用,其實是充滿了挑戰,但卻絕對是值得經歷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能讓學界研究有所進展,同時確保政府補助的研究能改善大眾健康、造福社會。
1.1 如何將學界新療法推至臨床階段
2000年左右,我們實驗室利用一款自行設計的δ型同功酶(isozyme)抑制劑,以抑制蛋白激酶C(δ protein kinase C, δPKC),成功減少了實驗鼠心臟病發時70%的心肌梗塞面積。我們實驗室研究了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其在PKC訊息傳遞中的角色。在這些研究當中,因為我們需要工具來探討這些蛋白質的交互作用,於是開發出一套方法,能針對不同同功酶設計出選擇性胜肽抑制劑及促進劑。在酵素體外試驗中確認這些胜肽的效果後,我們也成功地在培養細胞內複製相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