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多少蓬萊舊事

多少蓬萊舊事

  • 定價:420
  • 優惠價:79331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多少蓬萊舊事》為楊儒賓近年來在學術工作之餘,補寫學術論證難以消化的情觸內容,文字不莊不諧,曼衍四溢,或可視為雜文。書中人物從崇禎皇帝、朱舜水、梁啟超、林獻堂到當代的溝口雄三、蔣年豐,其人或為上代我輩聞風興起之前賢,或為當代曾共同講學論道之師友。這些人物的意義都與作者近年關心的儒學的現代轉型議題相關,本書可視為傳統書目學所說的「衍義」,甚或是另類的學術注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儒賓
 
  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出版《儒家身體觀》、《儒門內的莊子》、《原儒》、《1949禮讚》等書,並有譯著及編著學術論文集多種,也編輯出版了多冊與東亞儒家及近現代思潮為主軸的展覽圖錄。目前從事的文化工作以整編清華大學文物館典藏的書畫墨蹟為主,學術工作則嘗試建構理學第三系的系譜。
 

目錄

自序
大風起兮
崇禎皇帝在臺灣
扶桑秋雨裡的勝國遺民
章太炎眼中的臺灣人
剝皮寮中的章太炎
飲冰室裡熱腸人
五桂樓前一獻堂
綿綿蘭雨浩浩渭水
偉大導師的正經與不正經
名人堂外的孫立人
泮池沉香
悲欣交集與欣慨交心——弘一的臨終公案
一位淡入歷史的臺大校長
最後的同學會——追思王東明女士
李鎮源期待的一張政治處方箋
殷海光2
渡海後的臺靜農先生
最後的孔聖人
病榻上的陶淵明
海洋儒學與蔣年豐
前塵影事
人多走成路——回憶溝口雄三先生
劉靜窗與漩澓學
在梭羅的湖畔遇見孔子
于彭!那自斟自酌的畫家
鹽寮海濱的東籬居士
五回金門——邊界文學
仙真俠客會蓬萊
山寺歲月
八卦山時刻
 

自序
 
  學者的學術生涯多可溯源到早期的學術興趣,但一旦學術興趣進入制式的學術管道,具體化於學界的現實後,即不免逸趣蕭索,興會日薄。陳寅恪、熊十力的文章既見功力,也見性情,一方面固然緣於他們真性淋漓,才大思精,一方面也是時代背景使然,很難效顰。
 
  本書的文章自然不是學術論文,但在學界待久了,回首前塵影事,自然有不同階段的學術生命的連結。唐君毅先生撰文,常以自苦苦人為戒,我輩在正規學術體制下成長,行文都較中規中矩,其實更不免自苦苦人。本書非驢非馬,不文不哲,但還是要在家常閒話中撐出一點微言大義,文章難免拖泥帶水了。本書如果要在體制內勉強找個位置的話,或許可視為另類的學術註腳。
 
  佛教的時間是不相應行法,這是從純粹理性視野下所作的判斷。莊子則感嘆人生匆匆,如白駒過隙,莊子的話語乃是就內在的生命結構而言。我輩多半在時間意識中喜怒哀樂,在時間意識中生老病死,在時間意識中如是我受,如是我想。本書即是作者行走於學術的漠漠長途,卻顧所來徑時,從飛馳過隙的白駒身影中擷取片段心象,以為人生的一點印記而已。
 
  書名「多少蓬萊舊事」取自秦觀〈滿庭芳〉「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帶有存在主義式的語感,輕盈的有些私人化了,應該帶點厚重的調子,比較襯得起書中的內容。曾想過其他的書名,但影像幢幢,離真轉遠,結果不見得更恰當。本書為求眉目清晰,文章分三部分排列,每部分取個標題安個頭。但循名責實,名實同樣不見得相當。性空唯名,這些名稱只能算是檢索的記號了。
 
  書中文字除了幾篇是五年前舊作外,其餘多為這兩三年的新作。前人著述有三餘之說,中有「夜者日之餘」,筆者取此一餘,另加二餘,情念為思考之餘,雜文為論文之餘,實得也是三餘,本書可說是新三餘之作。本書文字多寫於高樓寒夜,孤燈淒照,窗外有臺灣欒樹花葉相伴。在寂天漠地中,諸緣擱下,論辯止息。原本期待歲月靜謐,往事歷歷,情理亦可隨之清明。但阿賴耶識甚微細,心弦一觸動,餘波迴盪,最後仍難免無名的悵惘。到底與書中人物多能相感,與有些人還有追求共同理念的時光。
 
  每篇文章附有兩三張照片,既是人間過處的雪泥鴻爪,也因圖片易感,多少可補文字之不足。感謝提供圖片的朋友與基金會,也感謝林載爵發行人的幫忙,以及助理蔡錦香、博後蔡岳璋的繕打、校稿,處理行政事務。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63543
  •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活動贈品說明

測試圖片
 

內容連載

崇禎皇帝在臺灣
 
中國歷朝中,元清兩朝是以非漢族統治漢族的形式君臨中國的時代,從五族共和論述流行以後的20世紀來看,兄弟民族統治中國,無異一家成員輪流當家作主,自然不能說是異族統治中原了。但在20世紀之前,以漢族意識為中心的民族主義情感自然是很強的,前人稱作夷夏之辨。南宋末年,日落崦嵫的末代皇帝趙昺在陸秀夫等一批從難大臣的扶持下,一路抵抗,一路南竄,最後在崖山被大宋降將張弘範打敗,陸秀夫抱帝昺跳海殉國,南宋亡,中國第一次全面由非漢族的異族統治,時為祥興二年(1279)。當時治理中國的蒙元可汗在今日的北京掌權,主宰歐亞大陸大半地區的人民。由於蒙人是草原民族,文化傳統與中原異,世人遂有「崖山之後無中國」之說。
 
四百年後,同樣的故事幾乎重演了一遍。先是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於景山上吊自殺。緊接著滿清入關,先趕走李自成部隊,接著陸續消滅在南方中國成立的反抗政權,福王、唐王、魯王、桂王(永曆帝)等先後被消滅,1662年,除了臺灣尚有明鄭的反抗力量外,中原大地已無朱明的力量。乾隆年間,一位來華的朝鮮使臣責備當時的中原仕紳道:您們何以坐看朱明滅亡?明亡不只亡掉一個王朝,而是亡掉中國。明亡於何年?此年代關乎判斷者何人,明亡於1644年的崇禎自盡,或亡於1662年的永曆被吊死於昆明,都是常見的說法。我接受柳亞子、連橫等人的提法,認為明朝之亡亡於施琅入臺的永曆三十七年(1683)。我依循朝鮮使臣的思路,稱明鄭之亡的意義為「明鄭亡後無中國」。
 
由於漢民族在東亞悠久的歷史中,常居主導的地位,文化特徵明顯,文教傳統堅實,相對於周遭民族,易起民族的自豪感,一旦面臨政統斷絕,「無中國」之類的說法就會自然出現。這種說法中的「有中國、無中國」意指超越一個姓氏王朝以外的文教傳統,朝代亡而文教傳統仍在即是「有中國」,朝代亡遂連堯舜周孔文教傳統一併滅亡即謂之「無中國」,明清之際的顧炎武稱文教傳統為「天下」。宋明兩朝之亡,不只是亡掉趙家王朝與朱家王朝,而是連久遠的文化傳統也斷掉,這種王朝之亡稱作「亡天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