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登革熱和屈公病都是一種環境病、社區病,只要環境中存在適當的孳生源,就有登革熱或屈公病流行的可能性。即使只是一個被任意丟棄的塑膠袋、空杯、空罐、空盒、廢保麗龍箱或廢輪胎,或其他非廢棄物,如樹洞、民眾堆置於戶外會積水的物品,只要積水0.5公分,都可能是孳生源,更遑論目前仍有為數不少的空地、空屋、菜園或廢棄的工廠等建物,更是病媒蚊孳生的溫床。因此登革熱和屈公病的防治工作,絕非單一機關、組織或單位能獨挑大樑,衛生、環保、民政、教育、地政、建管等單位都是不可或缺的防疫夥伴。對地方政府而言,若希望登革熱和屈公病的防治工作能效益顯著,地方首長必須強力召集縣市政府各單位共同參與,才能有效清除病媒蚊孳生源。所以「跨局處(室)的合作機制」絕對是登革熱和屈公病防治成功與否的最重要影響因素。
臺灣自2007年10月公布屈公病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每年均有境外移入病例。本指引自2014年起納入屈公病之疾病介紹與防治措施,供相關單位及人員執行防治工作參考。
本指引係為提供防疫同仁執行登革熱和屈公病防治工作時之參考,並提供傳染病防治法、廢棄物清理法等可適用的條文供參。地方政府可依本指引內容,視流行疫情狀況及轄內防疫資源與條件,進一步規劃適合轄區內的執行方案。
全民總動員,清除孳生源噴藥並非防治登革熱和屈公病的良方,清除孳生源才是預防登革熱和屈公病的根本方法,提昇全民防治知能,將正確的防治觀念深植於民眾日常生活習慣之中,才是防治的根本之道;再加上建立社區動員機制,民間力量也自發投入防治工作,將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有效監測機制,及早控制疫情擴散有效的監測機制包括病媒蚊監測與病例監測系統,相關單位平時應定期調查病媒蚊密度,一旦發現病媒蚊指數偏高時,即必須動員進行孳生源清除工作。此外,已建立的多元化病例監測機制,則可讓衛生單位儘速掌控疫情,及早採取必要的防疫措施。
尋根究底,找出疫情源頭為避免疫情擴散,必須在流行疫情發生前或發生初期找出感染源,並迅速因應,落實各項防治措施。而所謂的疫情調查,包括病例活動史的調查及擴大疫情調查,並依調查結果分析疫情狀況,藉以發現可疑的傳染地點,方可使後續的防疫業務,例如孳生源清除、衛教宣導等工作更有效率。
衷心期盼各縣市政府發揮團隊精神,共同為創造清淨家園、根除病媒蚊孳生源、阻斷登革熱/屈公病本土流行的挑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