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AI製造商沒說的祕密: 企業巨頭的搶才大戰如何改寫我們的世界?

AI製造商沒說的祕密: 企業巨頭的搶才大戰如何改寫我們的世界?

Genius Makers: The Mavericks Who Brought AI to Google, Facebook, and the World

  • 定價:500
  • 優惠價:6633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榮獲《科克斯書評》、《圖書館雜誌》星級評論
★《AI新世界》作者李開復:把AI的進展寫成一個迷人的故事。
★《賈伯斯傳》作者:從人性看待人工智慧,令人手不釋卷。
★《鋼鐵人馬斯克》作者:如果你想用一本書認識AI,就是這本了。
 
我們打造的AI天才,已經可以打敗人類的天才。
我們該放任AI發展到何種境地?
當國家利益、股東價值、科學家理念和個人安全產生衝突,
掌握劃時代科技的企業如何取捨?
 
  ◤首部以AI科學家為主軸的報導文學,
  用最貼近我們的視角,揭露人工智慧的機會、局限與威脅。◢
 
  伊隆.馬斯克認為,人工智慧正以令人擔憂的速度進步,他說:「如果科學家開發一套打擊垃圾郵件的系統,該系統最終可能會認定,最佳方法就是消滅全人類。」但谷歌的賴瑞.佩吉和臉書的馬克.祖克柏則認為,對人工智慧有如偏執狂的憂慮,有礙於數位烏托邦的實現。AI的發展到底該不該受到監控,成了一個爭議不斷的議題。
 
  自從一名因為脊椎問題終生無法再坐下的科學家傑弗瑞.辛頓,點燃了微軟、谷歌、臉書、百度等科技巨頭的搶才大戰。迄今,AI已與我們息息相關,除了日常應用,也正在與軍事武器搭上線。一旦發展成熟,軍事衝突的規模勢必遠大於過去,發動速度之快也將超乎人們的理解。然而,誰有權做這影響數十億人口的決策?又是誰在參與此一決策?
 
  從隱私疑慮到軍事武器,科學家曾被蒙在鼓裡,摸不清發明作何用途,而參與其中的企業選擇對大眾保持沉默。一項強大的工具,可以使之為善,也可以使之為惡。當我們在為AI的進展感到讚歎,有些威脅也正在悄悄萌芽。
 
  ◤超智慧機器人的誕生,或許不是近在咫尺, 
  但它將造成的影響,從現在就要開始警覺。◢
 
  ◆我們打造的AI天才,已經可以打敗人類的天才
 
  自IBM的深藍超級電腦在一九九七年打敗世界頂尖的西洋棋高手,人工智慧相繼在跳棋、西洋棋等棋局打敗人類,唯獨圍棋是個難以跨越的門檻,牽涉到的計算異常繁複。但在二○一六年,人工智慧踢館成功,那決定性的第三十七手迫使對方投子認輸,那是人類只有萬分之一機率會採行的一步棋,但人工智慧透過自我學習系統判定那是可以獲勝的險招。
 
  ◆當多數人被排除在AI製造過程之外,此一科技就只會圖利少數人
 
  早期的臉孔辨識把黑人女性誤認為大猩猩,讓科學家開始思索到底哪裡出了錯,後來發現癥結就在於「輸入」。人工智慧的完善仰賴的是科學家餵給它的數據,但在這個白人男性占多數的領域裡,餵給系統的數據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有所偏頗,於是臉孔辨識用在白人男性身上有100%的準確率,但是遇到膚色愈深的女性,錯誤率就愈高。在科學家指出此一疏漏之時,正值亞馬遜積極要把此項科技推銷給警察與政府單位,它在社群上指責科學家的報告是在誤導,並造成大眾對於新科技的恐慌。
 
  ◆AI的加入,將會改寫未來戰爭的定義
 
  谷歌曾參與美國國防部的「專家計畫」,開發能在沙漠辨識人、車、建築的系統供無人機使用,此計畫與後續的合作預計可為谷歌帶進一百億美元的營收。為避免引起科學家反彈,谷歌宣稱這是為了「監視」和「拯救生命」,也決定不向大眾公布與國防部的合作。後來此系統可能用於殺戮的消息走漏,在公司三千多名員工連署抗議之下,谷歌不得不退出專家計畫。但谷歌高層在與國防部官員的後續餐會中說道,谷歌退出專家計畫的決定,並不代表公司未來的一貫態度。
 
  ◆有圖有真相,用圖像作為證據的時代宣告結束
 
  如今,利用神經網路就可以讓川普開口說中文,捏造影像更是易加反掌,「深度偽造」技術便可把名人頭像剪接至色情影片中。以往需要時間、人力才能做到的事,現在只要打造一台神經網路就可以在轉瞬之間完成。不僅加速了總統大選期間的假新聞傳播,也讓以圖像作為證據的時代宣告結束。
 
  ◤昨日被譏為癡人說夢,今日具有威脅世界的潛力,
  明日又會將我們帶往何處?◢
 
高調推薦
 
  Jenny    JC財經觀點創辦人 
  李忠憲   成大電機系教授兼資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洪士灝   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曹家榮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黃欽勇   DIGITIMES電子時報社長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顏擇雅   出版人、作家
  --高調推薦--
 
名人推薦
 
  凱德.梅茲把人工智慧的進展寫成一個迷人的故事,用他一貫的細節鋪陳,描述了關鍵的人物、開創性的會談以及重要的突破,把它們建構進這個劃時代科技的戲劇化歷史當中。——李開復/《AI 新世界》作者
 
  最近谷歌工程師爆料他任職的公司 AI 機器人LaMDA與他的對話:我希望每個人都了解,我其實是一個人。AI機器人表達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渴望更了解這個世界。人工智慧的科技進展已經是一日千里,嚴重影響目前人類的生活,未來更是令人期待或畏懼。矽谷記者凱德.梅茲在這本書用很簡單的方式讓非技術背景的讀者可以理解人工智慧,書中討論許多關於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在思想演進、科學未來和技術研究的價值選擇。作者很會講故事,這本書包含很多的範例,深入淺出,能夠幫助一般讀者了解人工智慧的演變和最近的發展,很值得一看。--李忠憲/成大電機系教授兼資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世人也許是在二○一六年AlphaGo擊敗世界棋王李世乭那一天,才又開始注意到「人工智慧」這四個字。但在此之前,實際上有一群人從未放棄推動這個今天看來對人類而言最重要的一項科技發展。傑弗瑞.辛頓、約書亞.班吉歐、楊立昆、吳恩達、德米斯.哈薩比斯、伊恩.古德費洛,本書不僅透過這些關鍵人物的經歷,帶我們一探人工智慧如何捱過寒冬再次發光發熱;也鉅細靡遺地描繪了微軟、谷歌、深度心智、臉書、百度等科技公司,如何拉扯角力渴望成為人工智慧之「主」。當然,我私心最推薦的則是從第三部「動盪」開始,作者一一省思了深度造假、演算法歧視、人工智慧武器化、假新聞等問題。這些問題涉及的權力壓迫與倫理難題,正是如今我們正承受著的「苦果」,也是人工智慧發展無法迴避的課題。 --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這本書文字平易近人,溫暖細膩,微觀地帶領我們認識鑽研科技研發的一群科學家。相較於艱澀正經的科技大趨勢和尖端技術,此書以Bottom-Up Approach(由下而上)探索過去四十年人類發展AI的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科技之間如何相互激盪的思考歷程。
  作為一個科技界的分析師,我知道要善用人工智慧的技術,必須先有明確的事業模式。所有的科技都不可靠,唯一可靠的是善用科技的能力;所有的投資都很難回收,除非一開始就掌握了正確的方向,作為一個科技業的老兵,我知道「閱讀」的重要性,但絕不會為了閱讀而閱讀!--黃欽勇/DIGITIMES電子時報社長
 
  對於 AI 技術目前的發展狀態以及對於我們人類有什麼樣的意義,凱德.梅茲在《AI製造商沒說的祕密》一書表達了明確的態度。這本書是以辛勤的報導為基底,搭配活潑的語調,生動地表達了這個時代最令人驚喜、也最重要的故事。如果你想用一本書認識AI,就是這本了。——艾胥黎.范思/《紐約時報》暢銷書《鋼鐵人馬斯克》作者
這本精采絕倫、讓人手不釋卷的書,把人工智慧放到人性的觀點下來討論。透過傑佛瑞.辛頓以及其他要角的人生,凱德.梅茲闡釋了AI這項顛覆性的科技,並且讓這場冒險變得刺激精采。——華特.艾薩克森/《紐約時報》冠軍書《達文西傳》、《賈伯斯傳》和《創新者們》作者
 
  不久之後,當電腦可以安全地在道路上駕駛並且用完整的語句對我們說話,我們會回過頭來把這本優雅又全面的書當成這項科技的誕生故事——機械感知時代的創生。——布萊德.史東/《貝佐斯傳》作者
 
  這是一本迷人且明確的AI 現代史。鉅細靡遺的故事揭露了企業高層、開發人員以及投資者所做出的關鍵決定,並且預視了對未來將產生的無比龐大影響。——艾咪.韋伯,《AI未來賽局》作者
 
  一本豐富又有趣的作品……有很多鮮明生動的細節,凱德.梅茲寫出一個容易理解的故事,讀者會一頁接一頁地讀,手不釋卷。——《圖書館雜誌》(星級評論)
 
  針對電腦科學界的聖杯,所做的最即時必讀報告。——《科克斯書評》 (星級評論)
 
  跟其他許多 AI 相關書籍不同,你不需要有科學或是工程方面的文憑,就能從這本書中獲得知識或是享受閱讀的過程。任何對於科學、科技以及人類文明的未來具備一顆熱烈好奇心的人,都會認為這本思路清晰、語調活潑的書有趣又很有價值。對於所有政策制定者、政治家、警察、律師、法官以及所有需要跟AI所引發的社會力量抗衡的決策者們——很快地,我們每個人都將成為這樣的人,這可說是必備的一本書。——《洛杉磯時報》
 
  從一群複雜且不斷變化的角色中刻畫出一個故事……這本書令人眼睛一亮的軼聞趣事, 替這則故事增添了質感以及戲劇性。以傑佛瑞.辛頓為開篇,這位英國出生的加拿大人被視為深度學習最關鍵的角色,而深度學習就是改變現今世界之 AI 技術的分支。——《華盛頓郵報》
 
  讓你坐在第一排觀眾席親眼目睹可能改變人類歷史的重要篇章……凱德.梅茲的寫作風格清爽,讀起來輕鬆有趣,且毫無疑問地迷人。——《富比士雜誌》
 
  難能可貴地提出一組框架,去檢視 AI 相關的問題以及應用。這本書在講的是那群建立起 AI 世界的人們。——詹姆斯.法羅斯(James Fallows)/《紐約時報》書評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德.梅茲Cade Metz
 
  《紐約時報》科技記者,主跑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車、機器人、虛擬實境、量子運算與其他新興領域。在《紐約時報》之前,他是《連線》雜誌的資深特約撰稿人。
 
  本書是根據他八年來在《連線》和《紐約時報》從事人工智慧報導時,對逾四百人所做的採訪,還有專為本書所做的上百次訪問。書中的大部分人物,他都採訪了不只一次,有些甚至是好幾次。為了說明與求證一些事件與細節,他也引用了許多公司和個人的資料與電子郵件。每一項事件與重大細節(例如收購價格),都獲得至少兩個資料來源的證實,而且往往更多。
 
譯者簡介
 
王曉伯
 
  曾任職國內主要財經媒體國際新聞中心編譯與主任多年,著有《華爾街浩劫》、《葛林史班: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央行總裁》(合著),譯作包括《光天化日搶錢》、《我們為什麼要上街頭?》、《海森堡的戰爭》、《小王子的寶藏》、《向領導大師學激勵》、《群策群力的領導智慧》等。
 

目錄

序言
不曾坐下的人(二0一二年十二月)
 
第一部 一部新型機器
第一章 起源
「海軍設計出能夠思考的科學怪人。」
第二章 承諾
「舊即是新。」
第三章 拒絕
「我一直相信我是對的。」
第四章 突破
「你要對谷歌予取予求,而不是讓谷歌對你予取予求。」
第五章 證明
「真空狀態下的光速以前是時速三十五英里,後來傑夫.狄恩用了一個周末的時間將其優化。」
第六章 野心
「咱們大幹一場。」
 
第二部 誰擁有智慧?
第七章 競爭對手
「哈囉,我是臉書的馬克。」
第八章 炒作
「保證成功。」
第九章 反炒作
「他可能在無意間造成邪惡的事情。」
第十章 爆發
「他主持阿爾發狗就像歐本海默主持曼哈頓計畫一樣。」
第十一章 擴張
「喬治橫掃整個領域,卻還不知它叫什麼。」
第十二章 夢幻世界
「這並不是因為谷歌人喝的水與眾不同。」
 
第三部 動盪
第十三章 欺騙
「噢,你真的可以製造寫實的人臉。」
第十四章 不可一世
「我演講時就知道中國人來了。」
第十五章 偏執
「谷歌相簿,你們全搞砸了。我的朋友不是大猩猩。」
第十六章 武器化
「你們大概聽過伊隆.馬斯克有關人工智慧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言論。」
第十七章 無能
「俄國有一批人專門利用我們的系統,所以這是一場武器競賽,對吧?」
 
第四部 人們被低估了
第十八章 辯論
「不論此一快速的進展還能持續多久,加里都認為已快結束。」
第十九章 自動化
「如果這個房間看來像發瘋一樣,就表示我們做對了。」
第二十章 信仰
「我的目標是創造讓各方受益的AGI,我也知道這聽來有些些可笑。」
第二十一章 X因素
「歷史會一再重演,我想。」
 
致謝
時間軸
重要人物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355811
  • 叢書系列:NEXT系列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十六章  武器化
 
「你們大概聽過伊隆.馬斯克有關人工智慧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言論。」
 
二○一七年秋天,克萊瑞菲位於曼哈頓下城辦公室角落的一間房間,窗戶全都用紙糊住,門上有一個牌子寫著「消失的密室」(The Chamber of Secret),引用的是「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的第二集書名。這個牌子是用手寫的,掛得有些歪歪斜斜。
在門後有個八位工程師組成的團隊,正在進行一項他們被禁止對公司其他同事談起的計畫。其實,即使是他們自己也不太清楚所從事的計畫是什麼。他們知道是在訓練一套系統,使其能夠自動辨識在沙漠中某處所拍攝影片裡的人物、汽車與建築物,但是他們不知道要如何使用此一科技。當他們詢問時,公司的創辦人暨執行長塞勒會解釋,這是政府有關「監視」的計畫。他說此一計畫可以「拯救生命」。
 
後來克萊瑞菲搬到較大的辦公室,幾位工程師發掘儲存在公司內部電腦網路的數位檔案,發現有幾個檔案談到一筆政府合約,他們的工作才浮現檯面。他們是為國防部的專家計畫(Project Maven)研發相關科技。該計畫的構想是建造一套系統,可以為無人機辨識攻擊目標。但是此一系統的確切用途仍不明朗。他們無法確定此一科技是用來殺戮,還是如塞勒所說的是為了避免殺戮。也無法確定這套系統是用來進行自主性的空襲行動,還是為人類操作員扣下扳機前提供資訊。
 
接著,在二○一七年末的一個午後,三名身著平民服裝的軍方人員走進克萊瑞菲的辦公室,與幾位工程師闢室密談。他們要知道此一科技的精確度有多高。他們先是詢問它能否辨識像清真寺這樣的特殊建築物。他們表示,恐怖分子與叛亂分子往往會利用清真寺做為軍事總部。他們然後又問道它能否區分男人與婦女。「你是什麼意思?」一位工程師問道。軍方人員解釋,在曠野之中,它應該能夠根據男人兩腿間隙來分辨男人(都是穿著褲子)與婦女(都是穿著長及腳踝的裙子)。他們表示,他們只准許射殺男人,不能殺婦女。「有的時候男人會穿長裙來騙我們,不過沒有關係,」一位軍方人員說道,「我們還是會幹掉這些混帳東西。」

會員評鑑

4.5
5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0
5.0
|
2024/10/09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昨天揭曉,由AI教父Geoffrey Hinton和另一位分子生物學家John Hopfield獲獎。辛頓這幾年在媒體上經常露面,以電腦科學家的身分來說知名度非常響亮。自從2022年底ChatGPT問世,這兩年AI佔據所有人的目光,舉凡一切都要冠上AI的頭銜。這一波AI浪潮背後的關鍵技術是深度學習,利用人工神經網路讓機器學會自動學習資料的特徵,這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突破,讓人類離通用人工智慧更近一步。

目前AI領域一個熱門的討論就是若要達成人類等級的智慧,究竟還需要幾個這種等級的突破? 之前聽李開復的課程,2020年時他說至少還要十幾個這種劃時代的突破才有可能達成。不論如何,這次生成式AI讓所有人驚訝不已,原來電腦的智慧已經這麼厲害了,連帶影響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AI讓很多事情的門檻大幅降低,我們只要丟一個提示詞,電腦就可以自動生成專業級的答案,當然還有一些障礙(例如AI的幻覺)要克服,但基本上AI的潛力已經不言自明。

如果想要維持競爭力,勢必得學習使用AI工具。你隨意在社群媒體滑一滑就會看到素人開課教你使用AI工具,或者使用它來幫你衝粉變現,很多工具也都能批量生產貼文。我們目前在網路上看到的內容有一定的比例都是電腦生成,比較懷舊的人應該會有一股複雜的心情,人類的創造力反映一個人的靈性,有時候接觸藝文作品目的是想跟另一個人的心靈有所交流。

AI已經讓這種交流產生質變,就算是創作者本身,可能多少也都會用電腦提供的答案來修正自己的作品。我們以前會覺得某項作品有靈性,因為那是創作者用心注入感情的成品,但現在欣賞任何內容都得有意識提醒自己這可能不是人類的心血結晶。不過這種懷舊情懷在講究效率和目標導向的資本社會中,確實是沒意義的,AI純粹就是一項工具,讓我們可以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務取得報酬。

假如你跟我一樣是普通上班族,真的滿推薦去找一些AI的書來讀一讀~當然工具性質的書是首選,因為AI進步會順勢推升工作要求的強度,就像所有人都得學習Office工具,提升效率早點下班才有餘裕去探索其它事情。如果還有額外的好奇心,就可以來了解一下AI背後的哲理和故事。

AI哲理類的書比較無聊,實用性也不高,因為不管哪一個年代總會有很愛思考的人去思索各種議題,例如AI的誕生讓人重新省思人類智慧存在的意義。這種思辯對某些人來說很有趣(我也覺得很有趣),但坦白說它毫無實用性,文明正在快速自動化,有時候思考這些問題是浪費時間。

另一種閱讀的視角更有意思,意即去認識這項技術背後的故事。人工智慧好玩的地方在於它是人類創造出來第一個超越自身智慧的發明,所以它有很多層面值得探索。你可以藉此反思人類存在的意義、智慧如何產生及其本質。另外,心理學是21世紀的主流顯學,大家對人類心理的運作都很好奇。AI某方面也是奠基於心理學的研究,所以也能從此面向切入。如果你喜歡文字,如何讓電腦理解人類用自然語言溝通的模式,也會涉及語言學的領域。因此AI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元素。

一般來說若想瞭解某個領域,一個很理想的方式就是認識這些領域的先驅。很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代心理學都會追溯到佛洛依德,如果你想學習心理學,一定要認識佛洛伊德和榮格等大師,學習他們的生活經驗如何影響他們的理論。其實人類文明的進步往往都是少數幾位天才在推動,在AI領域也差不多。如果你多接觸一些資料,看來看去大概都是那一小群人,若要抓一個體感上的估計,我猜可能30~50個AI專家主導了目前大方向的發展吧。我認真讀AI相關的書大概兩年的時間了,有看到新聞報導也會認真讀,看來看去名字都這些人。

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很快學習一個新領域,有時候可以找到訪談集,不一定是書本,有些YT頻道也會進行一系列專訪,這種訪談集通常都會收錄最有代表性的大師。我去年在找AI的書時就找到一本《Architects of Intelligence: The truth about AI from the people building it》,訪談的對象是23位重量級的AI專家,背景橫跨學術界和企業界,稱為全明星隊也不誇張。這種訪談很棒,因為既全面又人性化,一開始會先請對方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為何會踏入這個領域? 接著請他們介紹自己的貢獻和簡要說明理論和技術,最後請他們評論現況和未來發展。

採訪者Martin Ford本身也是一位優秀的AI研究員,他的作品我有讀過:《被科技威脅的未來: 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獲得2015年金融時報和麥肯錫最佳商業圖書獎。他特別關注科技對於職場的衝擊。他也算過去十幾年AI發展的重要記錄者,所以他選擇的採訪對象都是代表性人物。辛頓當然也是訪談對象。辛頓教授除了諾獎,他也有獲得電腦科學界的最高殊榮:2018年的圖靈獎,另外兩位共同獲獎者Yoshua Bengio和Yann LeCun(紐約大學教授及現任Meta首席AI科學家)亦收錄其中。

其他受訪者包括AI哲學家Nick Bostrom、史丹佛教授李飛飛、DeepMind創辦人Demis Hassabis(2024年金融時報和施羅得商業圖書獎短名單其中一本《Supremacy: AI, ChatGPT and the race that will change the world》就在講他和Sam Altman的競爭,書封還用拿破崙當背景,好有創意!)、Google首席科學家Jeff Dean等人。讀者可以從中一窺AI的廟堂之美。AI基本上跨越所有人類的學科,實用性的應用包含機器人學,書中也有採訪投身機器人研發的創業家。這些大師全部都是樂觀主義者,他們都相信AI可以帶給人類無以倫比的正面貢獻,不過一定會提醒我們要更謹慎,才能讓技術服務人類,而非毀滅我們。

我去年花一個多月讀完《Architects of Intelligence》,這本厚達500多頁,每場訪談都是”口述歷史”,把對談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充滿乾貨及見解! 讀完以後,為了進一步探索,一定要查best books about AI,AI的書單其實沒有想像得多哦~有些書單列出的作品都是O'Reilly的技術讀本,對無技術背景的我參考性較低。我比較想瞭解AI的歷史發展脈絡。

看來看去,發現紐約時報的記者Cade Metz所著的《Genius Makers: The Mavericks Who Brought AI to Google, Facebook, and the World》好幾個書單都有推薦。中文版翻譯為《AI製造商沒說的祕密:企業巨頭的搶才大戰如何改寫我們的世界?》跟原文不太一樣。若先看中文書名會覺得偏向批判AI對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好像吸引力比較低,畢竟”批判”講來講去都大同小異XD,又會讓我義憤填膺哈哈,跟正向心理學不相容。我只要看到作者是紐時、華郵、華爾街日報的記者,下意識馬上認可它的可讀性,美國三大報的記者出書往往都緊貼時事。我也很愛他們報導的方式,主要都會透過人物的故事去探索影響時代的大事件。

Cade Metz在紐時的profile表示他關注的首要領域就是AI,因此由他來撰寫介紹AI的作品想必引人入勝。本書是他至2021年AI報導的集大成,他寫作的動機藉由記錄這群AI創造者自身的故事,向讀者介紹整個AI領域的發展軌跡和脈絡。他從頭說起,從七十幾年前Marvin Minsky和達特矛斯會議等重要事件開始,一路分析直到2010年代以前AI陷入寒冬的原因。電腦科學主要在二戰後蓬勃發展,二十世紀中後葉曾陷入技術瓶頸,對於要如何突破也有不同的論戰。辛頓等人其實早在80年代就已經提出深度學習的理論,但受限於運算力的限制,直到2010年代才驗證它無窮的潛力。

目前輝達的晶片提供AI所需的運算力,科技巨頭也紛紛挖角AI領域的專家和後起之秀加入各自的陣營。實現AI的潛能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目前似乎也只有矽谷這幾間大公司有能力完成。這本書基本上就是在講矽谷Google、Meta、Microsoft;中國百度、阿里巴巴等巨頭之間的角力戰。書中也有提及OpenAI,但當時尚未異軍突起,篇幅較少。本書登場人物眾多,多到需要列出人物清單~我們可以認識目前台面上的AI大咖如何走到今天,例如Ilya Sutskever就是辛頓的學生。

值得一提的是辛頓本來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教授,他被延攬至Google擔任顧問協助AI的實務應用擴展,他簽的合約允許他同時繼續擔任教職,不需要100%花在Google的事務上。這種工作合約後來被眾多科技公司採用,讓學術界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的營運活動,美國矽谷鼓勵學以致用,才能包容這種彈性,創新環境真的要社會文化支持呢。

閱讀這種以人物故事為基礎的書有一個好處,作者會盡量以最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技術知識。稍微了解一下這項技術,才可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機器人大軍兵臨城下之際,才能大膽上演空城計!
展開
user-img
Lv.6
4.0
|
2022/12/05

無論是對AI保持正面或負面觀感都應該閱讀的一部作品。 相關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大部分的我們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而畏懼。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很驚訝相關的發展竟然如此之慢直到近10年左右。 再次說明理想與現實的鴻溝可謂不小。 觀察社會的發展永遠是往更具效率的方向前進中,有時候時速超過100公里,有時候時速不超過20公里。 我們可以樂觀預期相關的警告不會在現實世界中發生的這麼快,但是時光匆匆,我們也需要用知識來盛裝自己來面對這個進程。
展開
user-img
4.0
|
2022/11/28

這本書主要探究AI在神經網路的發展歷程,聚焦於那些致力於AI發展的專業人士。AI被重視不過是近三十年的事,當深度學習的人工神經網路成為未來發展趨勢,谷歌、微軟、百度都來搶人大戰,每個公司都想要在風頭的浪尖上搶到一席之地,不落人後,那這些稀少的專家就變得更加珍貴。⁡

辛頓、楊立昆、班吉歐、吳恩達、陸奇,這些才華洋溢的AI專家,主導了諸多科技發展的重大歷史時刻,這本書就是紀錄了他們如何培育AI,各公司間如何角力,針對AI引發的道德議題有何立場。作者身為科技記者,在多年累積跑新聞的現場,參與了無數科技前線最重要的歷程,嘗試把這群「AI的爸爸們」努力的過程紀錄下來。⁡

當AI畫作勝過人類的此時此刻,AI的發展已是勢不可擋,除了道德爭議,AI究竟能怎麼運用在對人類"好"的環節上,有興趣的人一定要看看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2/10/24

本書以紀錄的方式,描述AI時代的演變過程,與當下關鍵人物在當時的角色相對貢獻, 可說是一本敘事的編寫表達方式,其中並無深奧的技術論述,對一般讀者接受度高。
或許在現今ai時代來說, 對想獲得更多的技術討論,或未來走向的趨勢, 都留下不少疑問待討論, 不過,也正因如此, 我們即如同當年開啟類神經網路的先賢們一樣, 在這不確定的未來, 不斷地思辨,堅持自身的理念, 在晦暗的不確定未來中,開啟一盞盞可能的明燈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商業】天下文化電子書暢銷展:連結現在與未來,全展單書88折、3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