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美國飛機,蘇聯成功研發圖系列轟炸機
逆向工程的歷史可謂好壞半參,許多著名的例子都和戰爭有關,例如前述的燃料桶。自從現代武器問世以來,也就是工業革命後,彼此競爭的勢力都希望能獲得對方的機密軍武科技。
1944年,三架美國的B-29轟炸機被迫降落在蘇聯領土,而後被押送到莫斯科。史達林命令工程師為俄國空軍複製了完全相同的機型。三架美軍戰機中,其中一架被拆解,一架用來測試,一架則保留作為參考。
在史達林的施壓下,超過900間工廠參與了美國戰機的逆向工程,並協助打造蘇聯的版本。設計的過程中繪製了超過15,000份設計圖,在一年之內就取得成功,而一年後,前20架蘇聯版戰機在生產線上誕生,稱為圖4轟炸機(Tu-4)。第一次試飛很成功,而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圖系列戰機在蘇聯冷戰防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這類的軍事情境中,逆向工程的模式很直接──設法得到敵人科技,加以拆解複製,最後使用拷貝出的版本來對抗敵人。
在F1賽車的歷史中,也有過類似的情形。每支隊伍都會希望得到對手的車輛,拆解後複製生產。由於這麼做並不可行(當然也絕不合法),車隊只能設法偷拍對手試驗車輛的照片,或是挖腳對方的技術人員。
軍用科技和F1賽車一樣,在過去的30年來變得極度複雜精密,從工業時代躍進至資訊時代。
這些和在木頭賽道上騎自行車有什麼關係呢?重點在於,我應用於場地賽的逆向工程並非模仿。我想要的並非得到國家隊的自行車,或是他們風洞試驗的結果,又或是他們訓練的相關表單,複製後看看是否能得到相同的成果。
我不希望這麼做,因為這可能會讓我誤以為對手的做法就是最理想的。這會是個危險的錯誤。永遠不要以為你的對手徹底了解一切。只要稍微深入探究,你會發現事實可能剛好相反。
我的做法是對於整個比賽進行逆向工程,而非針對對手。換句話說,要為自己的表現訂定某個程度的目標,並設法達成。